怎樣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怎樣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文言文教學一直都是一些語文老師感到煩心的事,因為耗時長、收效低,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普遍低。針對這種現狀,結合我校《中國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課題研究,我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方面進行了多種嘗試,希望能儘自己所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積澱較為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為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盡綿薄之力。現以《遊褒禪山記》為例,談談我在提高文言文教學有效性方面的具體做法。

  1.練就“熟讀功”。熟讀成誦,做到文章內容瞭然於胸。對高一學生而言,雖然初中階段已學習了不少文言文,現階段學習的文言文內容也比較淺顯,可因為每一課涉及的背景知識、文言文知識較繁雜,再加上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脈絡不夠清楚,以及對語法知識的畏懼,學生往往在沒有熟讀課文的前提下,會一頭扎進上述知識點的泥淖裡,所以每學一課都成了一次痛苦的折磨。根據我多年教學文言文的`經驗,認為熟讀成誦後再學習是比較有效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學文言文單元時,先對每課做正音範讀。在學生反覆練習朗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熟讀成誦。早自習課就是朗讀和背誦兩件事,每堂課也是由大聲朗讀課文拉開序幕。久而久之,學生對要學習的文言文已經非常熟悉了,熟悉了便親近。真正學習時,好多學生都已經能背下來了。如我在教《遊褒禪山記》時,一個月前學生就已經在天天讀了,學習課文時約一半的學生都能背誦全文了。因此,我上課的第一個環節是背誦全文第三段,然後順勢讓學生思考探究:這一段與第二段在內容上有哪些前後照應之處?學生很順利地就找到了互相照應的詞句,興致高昂,學習熱情高漲。於是我笑眯眯地問學生:作者由此得出了什麼觀點?學生經過一番尋找後開心地答:“盡吾志。”因為作者說了“盡吾志”則可“於人無譏”,“於己無悔”。學生概括得快和準令我吃驚。“磨刀不誤砍柴工”,讓學生盡所能熟讀課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一定會降低。

  2.做足“時間功”。利用邊角餘料時間,介紹相關的文化常識和背景知識、文字涉及到的文言知識,消滅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這部分知識我基本以佈置家庭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充分預習,提前完成。存在問題可利用早自習讀書前或午讀時間進行解決。尤其是文化常識部分,可以有意識地系統介紹我國古代歷史發展脈絡,各朝代的政治、文化名人及其政治、文學主張。這樣,學生在學習時,已有的文化積澱可使學生對文字產生興趣。稍加點撥,學生對於深層次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文章的具體內容就會得心應手。如瞭解《遊褒禪山記》是作者1054年辭官途中游覽褒禪山後追記而成,闡述了實現偉大理想、成就事業所需要的條件。正是他文章應“有補於世”、“以適用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也就明白了這篇山水遊記不同於以往學過的山水遊記的原因。再結合王安石1061年給皇帝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變法過程中雖歷經磨難,卻保持百折不撓的精神,也就可理解了。對於文言知識,這是學生們最發憷的地方,雖然只有基本的五類,但涉及的內容多,可利用課前五分鐘進行分類學習,然後回到文字,結合上下語境,就能準確理解文意進而推敲其深意了。如“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中的“其”代指自己。就是說我後悔自己隨眾人出洞沒有遊覽盡興,從而引出後面關於“志…‘力…‘物”的闡述,然後得出觀點。所以提前突破文言知識,然後再回到文字比隨文識記文言知識更有效。因為繁雜的文言知識融入課文解析時,會讓學生有資訊量太大之感,畏難情緒油然而生,而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知識點提前解決,學生會覺得知識點相對集中,便於記憶,再回到文字則有利於鞏固。

  3.做好“備課功”。“備課功”最要緊的是根據內容和學生特點精心設計問題.讓整堂課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在學習《遊褒禪山記》過程中,當學生完成上文中的探究:找出作者的第一個觀點後,我丟擲了第二個問題:第一段和第四段在內容上又有哪些照應?作者由此得出了什麼觀點?很快,學生就由山名到僕碑,找到作者“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兩個環節相比較,則得出“因事說理、敘議結合”的寫作特點。在這些探究的基礎上,我接著問了第三個問題:這兩個觀點彼此間有聯絡嗎?學生這才恍然大悟,這兩者之間還有關係呢。細細思考、交流後得出:“盡吾志”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而“盡吾志”反過來又能促使人們“深思而慎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三個大問題貫穿整堂課,內容、寫法清清楚楚。一節課張弛有度,學生反響很好,我也特別滿意。

  在課題引領下,對於文言文教學,我校課題組的每位老師都初步積累了一些屬於自己的實踐經驗,並在每週的教研組會上彙報進展,交流做法,老師們都感覺受益匪淺,並願意長期為此付出努力。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文言文教學的路上思路再新一些,眼光再長遠些,步子再邁大些,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課堂一定會更加“有效”,甚至“高效”!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第二中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