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治軍文言文翻譯
宋太祖治軍文言文翻譯
本詞出自北宋沈括所著《夢溪筆談》,所談論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治軍嚴明的故事。趙匡胤行伍出身,依靠過硬的武藝,一步步從普通士兵成長起來,最後掌管北周禁軍,發動陳橋兵變,個人武藝固然重要,最重要的是其善於”治軍“。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宋太祖治軍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太祖朝常①戒禁兵之衣,長不得過膝,買魚肉及酒入營門者,皆有罪。又制更戍之法,欲其習②山川勞苦,遠妻孥懷土之戀,兼外戍之日多,在營之日少,人人少子而衣食易足。又京師衛兵請糧者,營在城東者,即令赴城西倉,在城西者,令赴城東倉,仍不許傭僦車腳,皆須自負,嘗親登石掖門觀之。蓋使之勞力,制③其驕惰。故士卒衣食無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註釋
1.常:同“嘗”,曾經
2.習:習慣
3.制:抑制
4.請:領取
5.戍:防守
6.孥:兒女
7.兼:而且
8.負:背
譯文
宋太祖曾經告誡禁軍的衣長不能超過膝蓋,買了大魚大肉和酒進入軍營的人,都有罪。又制訂了輪流守衛邊防的辦法,想讓士兵習慣在外的勞苦生活,而減輕思念妻兒和家鄉之情。而且士兵在外面守邊的時候多,在軍營裡的日子少,每個人都發少量軍餉,軍隊的衣食容易滿足。另外,京城守衛軍領取軍糧時,如果軍營在城東,就命令他們到城西的糧倉領取。如果軍營在城西的,就命令他們到城東的糧倉領取。而且領軍糧不允許租用車子和腳伕,一切都必須自己背,宋太祖曾經親自登上石掖門審察這件事。大概是讓他們辛苦用力,控制他們的傲慢和惰性。所以士兵不羨慕其他人的`吃和穿,安心盡力而容易被驅使。
相關閱讀:文言文的定義
當人們使用“古代漢語”這個術語時,在不同的語境中賦予了它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古代漢語首先是指“古代的漢語”。
這就是說,**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泛稱為古代漢語。古人的口語,我們是聽不到了,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這樣的古代漢語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跟任何事物無不發展變化一樣,語言也是不斷髮展變化的。三千多年來,漢語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漢語語法、詞彙和語音變化的情形,學者將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紀以前,即歷史上商、周、秦和兩漢時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紀到西元12世紀,即歷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時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紀到19世紀,即歷史上的元、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