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醉翁亭記》蘊含的“美”

淺談《醉翁亭記》蘊含的“美”

  《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寫在歐陽修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的時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淺談《醉翁亭記》蘊含的“美”。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淺談《醉翁亭記》蘊含的“美”

  【摘要】《醉翁亭記》是千古傳頌的散文名篇。歐陽修的散文呈現出紆徐流轉,抒情性和音樂感都很強的風格特色。在意境的描繪、結構的構建、語言的錘鍊上都有許多精巧奪人之處,不愧為歷代遊記散文中的名篇,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關鍵詞】背景 意境 結構 語言 特色

  一、背景相襯之美

  優美的遊記散文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人以獨特的審美享受,令人賞心悅目。《醉翁亭記》用一個“樂”字貫穿全文,猶如金線串珠。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並未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第二段的景物描寫是以第一段所勾勒的自然環境為背景的。譬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是以前面的“林壑尤美”和“峰迴路轉”為憑藉的。而第三段的滁人遊,太守、賓客遊,則以首段和二段所描繪的自然景色為背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的映襯之下,滁州官民遊樂於琅琊山的動人情景被多角度映襯出來。再者,首段的'西南諸峰以環繞滁州城的群山為背景,琅琊山以前兩個層次的景物描寫為背景,釀泉以前三個層次的景物描寫為背景,而醉翁亭則以前四個層次的景物描寫為背景,顯得別具一格,這樣山與泉相依,泉亭相襯,加上太守“頹然乎其中”的醉態,就構成夢幻一般的優美境界。

  二、朝暮變化和四季變幻之美

  作者寫山中景色,善於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徵,先寫早晚陰晴煙雲變化,後寫四時景物不同。“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鬱郁蒼蒼的林子本來籠罩著薄紗樣的霧氣。這時,經早晨初出的陽光一照,煙霧盡消,顯出一片清新翠綠的顏色。而傍晚的時候,夕陽西下,暮靄升起,巖谷卻變得一片昏暗。作者傳神地寫出早晚景色的不同,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又細,筆觸如絲。不僅如此,作者還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一步鋪開來,描寫了山間四季的景物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句句落實,一字不虛,用一句話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而且還抓住最富有特徵的景色來加以描繪。

  三、動靜對比之美

  作者在《醉翁亭記》中,時刻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是靜態的,“水聲潺潺”的釀泉則是動態的,山色蒼鬱悅目,泉聲淙淙動聽,對比相映,自成一趣。這是景物與景物之間動靜對比,還有景物與人物的動靜對比。夕陽息于山頭是靜,人影散移,紛紛暮歸是動,靜的景和動的人影交錯相映。還有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又唱又憩,又動又靜。以眾賓喧譁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所有這些對比,都顯得錯落有致,生趣盎然。因而,這篇散文的意境繪形繪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並於一畫,別具情致。

  四、匠心獨運的結構美

  文章先從醉翁飲宴引出一個“樂”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飲酒微醉已含一點“樂”意,而作者又巧妙地將賞山水的樂趣寄寓其中。“樂”的內容用一種“樂”的形式來表現。醉翁心目中的山水之樂,隱含兩層涵義:一是從秀麗的自然景色中引發的樂,一是從太守與滁州人共享這一美景而產生的樂趣。接著在第二段,作者將“山水之樂”具體化,以絢麗的筆觸描繪琅琊山早晚和四時景物的不同程度,意在強調這裡的山水是值得玩賞遊樂的。段末從朝暮、四時的角度來小結一日之景和四時之景,並以“樂以無窮”作主觀感受的總概括,這一無窮之“樂”,呼應首段的“山水之樂”,並引出下段對“人之樂”的記敘。第三段分四個層次先後描繪了“滁人遊山圖”、“太守筵席圖”、“賓客歡飲圖”和“太守醉酒圖”。最後一段將太守之樂、賓客之樂和遊禽之樂結合起來寫。先以禽鳥之樂來襯托眾人之樂,再以眾人之樂來襯托太守之樂:鳥樂不如人樂,人樂不如太守樂,逐層遞進,歸於一點,突出太守之樂不同尋常,歡於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一個“樂”字概括了作者的主觀感受,整篇文章沒有一層不含樂意,沒有一段不為突出主題而寫樂意。一個“樂”字將全文的各個段落、各個層次的文字貫穿起來。

  五、別具一格的語言美

  《醉翁亭記》這篇遊記散文,由二十二個說明句組成,在句式的選擇上很有特色。前半句是敘述或描寫,後半句是對前半句的說明,通篇採用這種句式來寫,運用靈活自如。有僅用一個說明句來闡述的,如“環滁皆山也”;有在描寫幾句歸結的,如在“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的描述之後,以“滁人遊”作結。

  總之,歐陽修是遣詞造句的高手,其《醉翁亭記》語言極具特色,格調清麗,臻於爐火純青之境。全文用了二十五個“而”字,把詩一樣的句子散文化,使文章既有詩的韻味,又有散文的美感。最為典型的就是“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兩句,去掉“而”字,就變為詩句,加上“而”字就變成了文句。由於“也”字和“而”字的反覆使用,迴環詠歎,既增強了文章的韻味和節奏感,讀來只覺得神采飛揚、鏗鏘悅耳、明快生趣,又利於表達太守與民同樂的歡快心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