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教學實錄

醉翁亭記教學實錄

  《醉翁亭記》中的水“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給人一種涓涓細流的生命感,十分柔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醉翁亭記教學實錄,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課例描述】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掌握“山”“翼”“雜”“樂”等字的意思,擴大文言詞彙量。……

  《醉翁亭記》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是帶著快樂的心情前來與老師約會的嗎?生:是!……【課例分析】

  語文學科新課改的兩個重要理念為:一是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即在教學過程中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教師的角色定位為探索性學習任務的指導者。二是加強言語實踐,即為學生提供成熟的言語實踐情境,讓學生有話說、能說,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引導學生完成言語實踐訓練,能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多方面技能,完成知識、技能與思想品德、文化修養、人格養成等多方面的有機整合。

  上述這節課,教師努力在實踐著語文新課標的上述兩個理念。

  一、以探究“太守之樂”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教師作為探索性學習任務的指導者,帶領學生走進文字,走進作者內心世界,實現文言文教學任務: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並評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內容。

  看課例可知,教師緊緊圍繞探究“太守之樂”,引導著學生走進文字。這從教師設計的問題可以知道。用“那麼,太守樂些什呢?”匯入學習“山水之樂”部分。用“怎樣的`山水令太守感到快樂?”匯入學習“宴酣之樂”部分。用“還有什麼也令他快樂呢?”“還有什麼快樂呢?從哪裡看出來?”匯入學習太守“樂遊人之樂”部分。層層深入,帶領學生圍繞主問題來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並分析思想內容。

  二、適時有效的拓展,為學生提供言語實踐情境,有助於學生帶著喜愛之情走進課堂;豐富課堂學習內容,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感悟,有助於學生感悟作者被貶謫後“不以己悲”的胸懷,“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拓展一:教學一開始,教師就引用《滁州志》中的一段記錄,記述《醉翁亭記》寫成後刻成碑文,人們紛紛前來觀摩,並帶走拓片的事兒,激發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

  拓展二:歐陽修《與梅聖俞書》“某此次逾久逾樂,不獨為學之外,……”這個拓展材料,意在幫助學生感悟歐陽修的政績。

  拓展三:課堂結尾處,引用“愚拙之心,本貪報國。……”“唯食祿端居,未能報國,此為愧爾。……”讓學生從材料中,瞭解到歐陽修雖被貶謫,但他沒有沉淪,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滁州加以實踐並取得效果。

  當然,這個課例也有著不足之處。如教學目標中的要掌握的重要詞語“翼”“雜”落實到位,而“樂”沒有重點解釋,而“山”需要掌握嗎?又如教學目標中“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具體教學中若隱若現,我以為沒有很好地完成。再如:課例中,更多的是看到教師沿著自己的設計一步步完成任務,而學生的“學”體現不夠:課堂起始的自學,課中的小組學、互學,課後的鞏固練習訓練都未在課堂實錄中顯示出來。

  三、比較辨析兩文之“樂”。

  師:品讀名家作品,其實是在藉助語言和名家進行心靈的對話。本文與《醉翁亭記》都多次寫到“樂”,但“樂”的具體內容和寫“樂”的筆法又有所不同。你能自選角度、透過品味語言進行比較辨析嗎?要求:六人小組合作探究,每組完成一則百字左右的品賞短文——(多媒體出示)

  【“百字小品”寫作要點】①明確角度②品味語言③表達感悟

  【“百字小品”寫作示例】《醉翁亭記》的山之“樂”,樂在琅琊山“蔚然而深秀”;《豐樂亭記》的山之“樂”,樂在豐山“聳然而特立”。同是滁州之山,前者清秀,後者壯美,兩相對照,作者的用詞特別形象、生動。

  師:除了“山”之樂以外,同學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品析?對,還有“水”之樂,“四時”之樂,“人”之樂等等。

  (生小組合作品析。師參與小組合作,指導其:選擇品賞角度,尋找相應文句,交流閱讀感悟,再由組內寫作最好的同學組織語言,形成書面評析寫到學案上。)

  師:請各小組將你們合作探究的成果送上來展示交流——(投影學案)

  生小組1:《醉翁亭記》中的水“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給人一種涓涓細流的生命感,十分柔美;而《豐樂亭記》中的水“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給人一種充盈的跳動感,使人感覺富有希望,表現了作者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生小組2:《醉翁亭記》中水之“樂”,在醞泉“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也”,而《豐樂亭記》中的水之“樂”,則在“滃然而仰出”,前者恬靜柔美,後者活潑充盛,兩相對照,作者寫的十分形象生動,充滿了對滁州山水的喜愛之情。

  生小組3:《醉翁亭記》中歐陽修的“樂”,“醉翁之意不在灑”,在乎“山水之樂”和與民同樂。而《豐樂亭記》中歐陽修的樂趣是“使民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同是修之樂,前者著重自己的樂趣,而後者著重百姓的安閒之樂,但都表達了以民之樂為樂的感情,表達了作者體愛人民的感情。

  生小組4:《醉翁亭記》中,人們“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不絕”,一幅悠閒、自得的生活圖景。《豐樂亭記》中,人們“樂其歲物之豐成”,生活在沒有戰亂的和平年代,表現了作者將滁州管理得非常好。

  生小組5:《醉翁亭記》透過“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將宴酣之樂寫得形象生動,藉此襯托了太守之樂。而《豐樂亭記》中,修“樂其地僻而事簡”,寫出了生活之悠閒、安恬。所以《醉翁亭記》中的“宴酣之樂”與《豐樂亭記》中的“地僻事簡”之樂不同。

  ……

  師:同學們合作形成的感悟評點,讓老師深感振奮。下面也把我的閱讀感言與大家分享——(多媒體出示)

  楊老師感言一:《醉翁亭記》的山水之“樂”,在琅琊山“蔚然”深秀,在醞泉水“潺潺”瀉出,在醉翁亭“翼然”泉上;《豐樂亭記》的山水之“樂”,在豐山“聳然”特立,在幽谷“窈然”深藏,在清泉“滃然”仰出——同為滁州山水,或溫婉清秀,或挺拔壯美,形象雖各異,描繪多逼真!細品幾個“然”,用語特傳神!

  楊老師感言二:《醉翁亭記》“樂”在“趣”。“趣”在山間朝暮、四時變化,在遊人呼應、賓客喧譁,在 “頹然”太守“蒼顏白髮”,在山林禽鳥鳴聲上下——“趣”的層面何其多也!《豐樂亭記》“樂”在“理”。雖有“山谷清泉”,也說“四時之景”,但重點似乎更在文末的理上:“生無事之時”方能“安豐年之樂”——“理”的表述何其明也!

  楊老師感言三:《醉翁亭記》的“樂者”灑脫,灑脫在開篇現“醉翁”,中篇只“太守”,篇末才點出“廬陵歐陽修”——讀來似覺歐陽“醉翁”酒雖醒而意未消,筆墨淋漓酣暢,完全一個寄情山水的文人;《豐樂亭記》的“樂者”平穩,平穩在開篇“修既治滁”,中篇告民以“理”,就連結尾的落款也不忘標明自己官職的全稱“右正言……”——讀來頗感歐陽“知州”心氣平而精神爽,行文穩穩當當,儼然一個善於教化的“官人”。

  楊老師感言四:《醉翁亭記》之“樂”…… 《豐樂亭記》之“樂”……

  師:“感言四”還沒有寫好。越是仔細品讀,我對歐陽修這兩篇亭記的興趣越是濃厚,我覺得自己的發現越來越多,自己的感悟也越來越多……我還想繼續寫下去,同學們想不想?

  生:想。

  師:好!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做學案“課後鞏固”部分的[選做題]。[必做題]是全班同學的作業。

  四、回顧目標,反思達成。

  師:最後讓我們回顧一下學案開首部分提示的本節課的三個學習目標,其中的學習重點是:文言譯句和比較品析。同學們對照學習目標,認真反思一下,看自己達成了多少。沒有達標的課後可以請同學幫助,或者請老師輔導。下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