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周公誡子》原文及翻譯
文言文《周公誡子》原文及翻譯
導語:《周公誡子》:中國著名的古訓。選自《韓詩外傳》。說的是周公告誡兒子立國的道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言文《周公誡子》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參考!
【原文】
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註釋】
恭:肅敬,謙遜有禮。
榮:榮華顯貴。
儉:行為約束而有節制,不放縱。
尊盛:位高勢盛。
卑:低下。
貴:地位顯要。
畏:同“威”,威嚴。
聰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聰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偽。
哲:明智,聰明。
博聞強記: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由:奉行,遵從。
慎:謹慎,慎重。
【翻譯】
周成王將魯國土地封給周公姬旦的兒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誡兒子說:“去了以後,你不要因為受封於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輕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髮。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以接待賓客,(即使這樣)還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聽說,道德品行寬容,並用謙遜的品行來保有它的人,必會得到榮耀;封地遼闊,並憑藉行為約束而有節制來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職顯赫,並用謙卑來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貴;人口眾多、軍隊強大,並用威嚴來統御它的人,必定會勝利;用愚笨來保有聰明睿智,就是明智;見識廣博,並用淺陋來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尊貴如天子,富裕得擁有天下,便是因為擁有這些品德。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紂就是這樣。(你)能不謹慎嗎?”
【擴充套件閱讀:作者介紹】
本文選自《韓詩外傳》
作者:韓嬰,約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西漢今文詩學“韓《詩》學的開創者。燕(治今北京)人西漢文、景、武三帝時為官,文帝時任博士,景帝時官至常山太傅,後人又稱他韓太傅。
韓嬰是當時的儒學學者,他講學授徒寫成很多著作,其中有《韓故》、《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說》等。韓嬰講授、註釋《內經》有許多獨到之處,世稱"韓詩",與轅固生的"齊詩"、申培的"魯詩"並稱"三家詩"。
韓嬰還對《易經》很有研究,做過很多註釋,著有《周易傳韓氏三篇》,但未能流傳於世。
【擴充套件閱讀:韓嬰主要成就
韓嬰繼承和發揚了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襲荀子,但又尊信孟子,以“法先王”代替“法后王”,以“人性善”代替“人性惡”。使儒家內部鬥爭最激烈的兩派觀點達到統一。他吸收周秦觀點,並加以改造和更新,認為“福生於無為,而患生於多欲”。統治者必須節制慾望,“輕謠薄賦”,“使民以時”,避免戰爭;以“謙德”為立身行事的準則,即“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國家,近足以守其身”。為了維護大一統,他主張忠高於一切,孝從屬於忠,若忠孝必舍其一,則寧做忠臣,不為孝子。臣下對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調君而輔之”。對君主進諫要講究方式,他認為比干“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伍子胥“以諫非君而惡之”,是“下忠”。因而反對廉潔直方,不贊成傳統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齊、卞隨、介子推、原憲等人的廉潔氣節,而贊成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由其道,厄窮而不憫,遺佚而不怨”,從而使臣民不為名不為利,能上能下,不憫不怨。不恥汙君,不辭小官,百依百順的順民。
他繼承和發揚了孟子的“貴民”的思想。認為“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倍之則亡”。統治者要“以百姓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須“養民”。統治階級必須不淫佚侈靡,應節儉,“用不靡時,養不害生”,以達到“天下和平,國家安寧”,為此,必須“教民”。以為“愚民百萬,不為有民”。重申以儒家思想教育民眾,提出“國之命在禮”的主張,認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不成,王公由之所以-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隕社稷也”。否定了孔子的克己復禮,繼承和發揚荀子“禮起於欲”,“養人之慾,給入之求”的主張,提出“因情從欲”的觀點,認為“人的六情,目欲視好色,耳欲聽宮商,鼻欲嗅芳香,口欲嗜甘旨,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繡而輕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則亂,從之則穆,故聖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義簡而備,禮易而法,去情不遠,故民之從命也速”。否定孔子“禮不下庶人”的觀點,主張對百姓“教御以禮義”,認為“百禮洽則百意遂,百意遂則陰陽調,陰陽調則寒暑均,寒暑均則三光清,三光清則風雨時。風雨時則群生寧,如是雨天道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