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導學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導學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導學案】

  【預習導學】

  【預習指要】

  1.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瞭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3.認識“通感”的修辭手法,體會“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知識連結】

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於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文中表現作者想擺脫這一苦悶的“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關於“通感”

  人們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如:“那笛聲裡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這個句子笛聲裡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麼撩人情思。

  【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酣( )睡 ( )動 宛( )然 獨處( )

  脈脈( ) 參差( ) 嫋娜( ) 乘( )涼

  點綴( ) 羞澀( ) 斂( ) 踱( )步

  煤屑( ) 幽僻( ) 斑駁( ) 倩影( )

  2、詞語理解

  參差: 嫋娜: 脈脈:

  彌望 : 斑駁: 倩影:

  3、閱讀文段,然後做題

  課文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⑴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依次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⑵ 這一段景物描寫的觀察角度是:由_______而_______,由_______則_______,由_____而_______。

  ⑶ “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句話寫出清香的特點是 ( )

  A、隨風飄散,蕩然無存   B、聚而不散,芳香濃郁

  C、悠長連綿,沁人心脾  D、斷斷續續,若有若無

  ⑷ 第四段文字結尾寫葉下流水時,用的詞語是“脈脈”而不是“靜靜”, 這樣寫的作用主要是:(   )

  A、寫出流水默默無聲,襯托荷花柔美風韻。

  B、寫出流水含有情義,襯托荷花柔美風韻。

  C、寫出流水默默無聲,襯托荷花豔麗照人。

  D、寫出流水含有情義,襯托荷花豔麗照人。

  ⑸ 這一段文字在寫法上的特點是(   )

  A、託物言志  B、融情於景   C、觸景生情  D、直抒胸

  課文第七、八自然段:寫荷塘月色中的人。

  ⑴ 作者想起江南採蓮的風俗,表現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故鄉的惦念,其目的是什麼?請簡。

  ⑵ 填入下面的《採蓮曲》中的詩句,正確的一項是( )

  晚日照空磯,採蓮承晚輝。風起湖難度,蓮多采未稀。

  船芙蓉落,__________,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A.船移白鷺飛 B.傍人嬌鶯飛 C.蓮搖魚暫飛 D.更逐飛

  【講練互動】

  1、怎樣理解“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2、作者描寫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點?

  3、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寫心理感受的句子,說說作者的情感隨著景物的轉換髮生了怎樣的變化。

  【課後訓練】

  一、選擇題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

  A.脈脈(mò) 動(zhàn) 乘涼(chéng) 獨處(chǔ)的妙處

  B.酣睡(hān) 參差(cī) 嫋娜(nuó) 鬱郁(wěng)

  C.點綴(zhuì) 倩影(qiàn) 皺(xié) 梵婀玲(fán)

  D.惦著(diàn) 羞澀(sè) 宛然(wǎn) 踱著步(dù)

  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

  A.樹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致的輪廓)

  B.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態)

  C.樹色一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遠遠看去)

  D.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情態、樣子)

  3.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句修辭方法不同的是( )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B.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C.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

  D.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4.對“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段話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寧靜的月夜,這時的“我”與白天的“我”判若兩人。

  B.在寧靜的月夜中,作者可擺脫白天人世的絆,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時的自由。

  C.在寧靜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性格,想說就說,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寫月夜的美麗,自己也進入了一個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二、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一)月光如流水一般, 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上。 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 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著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 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卻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文中標有橫線的地方都是疊音詞,應依次填入的正確的一組是( )

  A.輕輕 薄薄 淡淡 彎彎 B.靜靜 淡淡 薄薄 柔柔

  C.輕輕 淡淡 薄薄 柔柔 D.靜靜 薄薄 淡淡 彎彎

  2.文中加線的“這”指代的是( )

  A.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

  B.不能朗照

  C.天上有一層淡淡的雲,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

  3、下面句子加點字分錯誤的一項是( )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以流水喻月光,富有動感,寫出了月輝照耀,如傾如瀉的景象。)

  B.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洗”字顯出牛乳之清)

  C.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字賦予主動意識,寫出倩影之真,表現出一種趣味,也顯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D.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彌”字突出荷葉之廣之密。“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

  (二)蓮花自古以來,一向為我國人民所稱頌。歷代文人墨客愛蓮,稱它為“君子花”,推它為知己,頌揚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漣而不妖”的品格,其實,只是以蓮花來標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罷了。

  然而,說到蓮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詩人、散文作家、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貧困交加、飢寒交迫的時刻,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斷然拒絕領取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救濟糧”,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嗎?

  我愛蓮花,愛它那樸實無華的風姿,愛它那不染汙泥的風骨,也愛它那順乎自然的獨特美姿。在烈日當空的時候,是嫵媚燦爛;在皎潔的月光下,則清影嬌綺;風吹,是綠波騰,紅裳飛衣;雨打,則碧碗傾搖,銀珠戲跳。不論是什麼時候,不論大自然如何變幻,它總能展示出一幅優美動人的圖畫,使人心曠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清漣而不妖”出自周敦頤所寫的《 》。

  2.下列詞或句子打上引號,它們的作用分別是(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濟糧”

  A.①引用 ②強調 ③具有特殊含義 B.①強調 ②強調 ③引用

  C.①強調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義 D.①表示專用名詞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義

  3.由“蓮花”聯想到朱自清先生,這屬於( )

  A.因果聯想   B.相關聯想 C.相似聯想     D.對比聯想

  4.“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嗎?”這是_____句式。請改寫成陳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朱自清拒領救濟糧的原因在於 。

【朱自清《荷塘月色》導學案參考答案】

  1、hān chàn chǔ mò cēn cī niǎo nuó chéng zhuì

  sè liǎn jǖ duó xiè pì bó qiàn

  2、參差:長短 、高低、大小不齊。

  嫋娜: 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裡形容水沒有聲音,好像包含深情的樣子 。

  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斑駁:深淺不一的意思。

  倩影:美麗的影子 。

  3、⑴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⑵由遠而近,由上而下,由靜而動。 ⑶ D ⑷ B ⑸ B

  ⑴ 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故鄉的惦念,目的表明作者欲超然現實,強調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裡依舊不寧靜。

  ⑵、A

  1、這句是“文眼”,確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這句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後三句緊接著由此自然地破題,點出“荷塘”與“月色”。因為“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才想起荷塘,繼而夜遊荷塘,此句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2、小煤屑路---幽僻,寂靜;荷塘四周的樹木---陰森森;荷葉---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香---隨風飄蕩,不絕如縷;荷葉的波動---疾如閃電;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霧---薄如輕紗;雲天—淡淡的;樹影---奇形異狀,如畫如樂;樹縫燈光---沒精打采;蛙叫蟬鳴----最為熱鬧。

  3、作者的感情發展線索;“心裡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 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惦記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

  一、選擇:1.B(Achàn C梵婀玲fàn D踱duó) 2.C (乍看:剛一看去,初看) 3.D(前三句都是通感) 4.B

  二、1.D 2.A

  1.《愛蓮說》 2.C 3.C 4.反問 這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 5.表現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