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的前“恭”後“倨”

張九齡的前“恭”後“倨”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擬擢升朔方行軍大總管牛仙客為尚書,遭到中書令(宰相)張九齡的堅決反對,認為“牛仙客本河湟一使典,目不識文字,若大任之,臣恐非宜。”

  而此前不久,張九齡在牛仙客父親的碑銘裡這樣稱讚牛仙客“為國之良,用商君耕戰之圖,修充國羌胡之具,出言可復,所計而然,邊捍長城,主恩前席……”

  前後僅僅1年多,身為大唐名相的張九齡為何對牛仙客的態度如此判若雲泥?難道張九齡是出爾反爾言不由衷的小人嗎?

  牛仙客,涇州鶉觚人。初為涇州縣府小吏,為縣令傅文靜所器重,後以軍功逐漸做到洮州司馬、河西節度判官,不久升遷為太僕少卿、涼州別駕,後再升任河西節度使、朔方行軍大總管。牛仙客勤勉為政、治軍有方,尤其在河西節度使任上,厲行節約積蓄財物,政績十分可觀,時人評價他“邊人鹹賴,出任靖國”,所以,張九齡當初這樣評價他,可以說是實事求是。

  李林甫時任禮部尚書,他不學無術卻嫉賢妒能,於是想援引目不識丁的牛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事(相當於副宰相)”,讓他“知政事”,欲以此來排擠深受玄宗賞識的張九齡。

  牛仙客治軍有方、軍功卓著是事實,可治軍與為政畢竟不是一回事。“知政事”近於百官之首,其言行關乎國家的興衰、百姓的命運,對於它的人選不可不慎之又慎。就牛仙客的學養、識鑑、果敢等而言,他著實不具備宰相的'素質和能力。張九齡堅決反對唐玄宗的決定,絕不是出於個人恩怨,而是出於對大唐江山社稷的考慮,而置個人安危於不顧。

  “但有材識,何必辭學;天子用人,何有不可?”李林甫一句話更加引起唐玄宗對張九齡的不滿。其實,早在如何處置安祿山兵敗這一問題上,張九齡便和唐玄宗產生了分歧;在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的廢立上,張九齡又和唐玄宗爭得不可開交。唐玄宗對張九齡逐漸萌生了不滿。最後,唐玄宗震怒之中,呵斥張九齡“事總由卿?!”張九齡無可奈何,他的諍諫因為唐玄宗的固執而毫無結果。

  同年,張九齡的好友、下屬、中書侍郎嚴挺之在處理王元琰貪贓一案上被認為有“徇私”的嫌疑,而張九齡也被懷疑“結黨營私”,於是被貶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繼而被貶為荊州長史。同日,李林甫將張九齡取而代之,並加封集賢殿大學士;牛仙客官拜工部尚書、知門下事。

  牛仙客在相位上只知明哲保身、獨善其身,對皇帝惟命是從,對李林甫唯唯諾諾,在決斷大事上更是循規蹈矩,從不敢表達自己意見。牛仙客等人的“尸位素餐”,助長了李林甫的囂張氣焰,讓他得以專擅朝政為所欲為,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為大唐帝國釀成不可挽回的禍患。

  張九齡的言行前後看似矛盾,實則是一致的:張九齡親自為牛仙客的父親牛意撰寫碑銘,對牛仙客稱譽備至,不僅是出於同朝為官的友情,更是出於對牛仙客“治邊有功”的肯定與鼓勵;張九齡堅決反對唐玄宗對牛仙客的封賞,更對反讓他由武官入相參與政事,是出於對江山社稷的維護。

  在張九齡罷相之後,每當有人薦引公卿的時候,唐玄宗一定都會這樣問一下“風度得如九齡否?”他對張九齡的思慕於此可見一斑。20年後,“安史之亂”突發,倉皇幸蜀的唐玄宗想到張九齡的遠見卓識,想到他的赤膽忠心,不僅涕淚橫流,可惜已經悔之晚矣。

  拓展閱讀:張九齡是哪個朝代的

  張九齡(673—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 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 廣東韶關) 人, 出身於官宦家庭, 曾祖張君政, 做過韶州別駕, 祖父張子虔, 曾任竇州錄事參軍, 父親張弘愈曾為索慮丞。青年時期的張九齡, 勤奮好學, 學識淵博, 能詩善文, 武則天神功元年( 697) 中進士, 授校書郎。

  景雲元年(710) 六月, 李隆基為太子, 舉天下文士, 親加策問。張九齡由於對策優秀, 升為左拾遺, 不久, 玄宗即位, 調任左補闕。由於才學出眾, 辦事沉穩公平, 其時吏部考試, 由張九齡和右拾遺趙冬曦( x ī ) 考其等第, 前後四次都做得公允無誤, 為人稱服。開元十年(722) 調任司眅員外郎。當時張說做宰相, 他與張九齡同姓, 對張九齡尤為器重, 張說欣賞他的文才, 常對人說: “ 後出時人之冠也。 ” 張九齡也視張說為知己, 兩人關係十分密切。開元十一年(723) 張九齡擢升為中書舍人。

  開元十三年(725), 玄宗到泰山封禪, 張說以宰相的職位自選定玄宗的隨同官員, 許多是中書、 門下二省官員, 封山禮畢, 皆加晉階, 張九齡提醒張說, 不要隨便晉官, 但張說沒有聽從張九齡的勸告, 結果晉官之舉動, 受到朝野內外所怨。

  第二年四月, 御史中丞宇文融彈劾宰相張說 “ 引術士占星, 徇私。 ” 張九齡曾事先提醒過張說, 要他對宇文融加以防備, 但張說對張九齡提醒沒有放在心上, 結果張說被罷官閒賦, 張九齡由於和張關係密切, 亦受牽連, 先改任太常少卿, 後又出為冀州刺史。張九齡以老母在鄉, 冀州路途遙遠, 上書請准予換至江南。玄宗許之, 改為洪州都督, 繼而轉桂州都督, 兼嶺南道按察使。

  開元十八年(730), 張說去世, 玄宗想起他生前曾多次推薦張九齡為集賢院學士以備顧問的話, 因而, 召拜張九齡為秘書少監, 集賢院學士, 副知院事。適逢朝廷起草賜渤海國詔書, 無人勝任, 張九齡援筆立成, 不久轉工部侍郎, 知制誥, 後轉中書侍郎, 因母喪歸鄉里。

  開元二十一年(733), 唐玄宗又恢復張九齡的中書郎職務。並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做了宰相。第二年, 改任中書令。

  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勳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 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 得如九齡否?”因此,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卒諡號“文獻 張九齡,名九齡,字子壽。九,在古漢語中可泛指多數,也與“久”通用;齡,年齡、年歲。 “九齡”的意思為“長命百歲”之意,體現了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這種願望也反映在其字“子壽”中,壽,長壽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