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練習題

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練習題

  張九齡的《賦得自君之出矣》描寫了丈夫遠行的妻子在家中的孤單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形象生動,充滿生活氣息。

  賦得自君之出矣

  張九齡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注:

  ⑴賦得: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樂府詩雜曲歌辭名。君之出矣:夫君離家。之,助詞,無實際意義。矣,了。

  ⑵不復:不再。

  ⑶理殘機:理會殘破的織布機。

  ⑷思:思念。

  ⑸減:減弱,消減。

  ⑹清輝:指皎潔的月光。

  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練習題一:

  【1】“不復理殘機”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氣氛?(2分)

  【2】詩的三、四句描寫很有特點,請加以賞析?(2分)

  參考答案

  【1】織機殘破,說明丈夫離家已久,君去機殘,描繪了一種落寞冷清的氛圍。(2分,意對即給分)

  【1】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思婦的思念比作那團團圓月,這圓月在逐漸減弱其清輝,逐漸變成了缺月,從而使思婦的這份思念之情表達得含蓄婉轉,真摯動人,也使本詩顯得清新可愛。(2分,修辭1分,情感1分,意對即可)

  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練習題二:

  (1)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2)詩歌的後兩句,詩人採用了哪種修辭方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參考答案

  (1)透過“殘機”“滿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丈夫久出未歸,百無聊賴、無心勞作、日見憔悴的思婦形象。(意對即可)

  (2)比喻。因為日夜思念,容顏憔悴,宛如那圓圓的明月,在一天天的減弱它的清輝,變成了殘月。生動形象,委婉含蓄,真摯動人,美感鮮明。(意對即可)

  譯文

  丈夫離家遠行而未歸,妻子長時間沒有上機織布了,織機變得殘破無比,卻沒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顏都憔悴了,好像那團團圓月,在逐漸減弱清輝,逐漸變成了缺月。

  拓展閱讀:唐朝最有風度的宰相:張九齡

  唐朝作為那個時代的超級大國,唐朝引領著東亞乃至更廣泛地區的潮流風尚。既然追求時尚,注重風度自然就成為必要的生活內容之一。譬如唐明皇李隆基就很注重風度,當他有幸見到大詩仙李白時,第一眼發現了這是個矮個子,第二眼就覺得這個矮個子風度不俗,舉止之間氣宇軒昂,好像是作為玉皇大帝的特派員來視察自己工作的。為此,這位皇帝大人還暗中自卑了一次。而他任命的宰相張九齡更是風度翩翩,曠古絕今。雖然二人共事很多年,但每次見到張九齡,李隆基都像喝了普洱茶或是泡了溫泉浴一樣神清氣爽,好不舒坦。即使後來張九齡因為跟他天天抬槓,被降職成了地方官,他還是時時不忘人家的風度。每當有大臣推薦人才,他總是先來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在他的心目中,張九齡儼然是風度的代名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