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再別康橋》的技巧

朗誦《再別康橋》的技巧

  朗誦《再別康橋》的技巧

  朗誦詩歌需要了解:

  1、作者寫作的背景。

  2、詩歌的結構特點。

  3、重點詞語的運用。

  4、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再別康橋詩的背景

  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次來到劍橋大學。這時徐志摩已經與妻子張幼儀離婚,而林徽因也嫁給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從此林徽因成為徐志摩夢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個完美身影。徐志摩娶了社交名媛陸小曼。徐志摩在北平教書,而陸小曼堅持留在上海,於是徐志摩只得經常在平滬兩地奔波。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機從南京飛向北平,飛機在山東黨家山上空撞山炸燬,詩人也遇難身亡。

  一、詩的寫作特點 :再別康橋的三美形式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

  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

  《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四句,每句字數並不多。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錯落有致,在整齊中又有變化,給人以美感。

  二、詩人的思想感情

  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徐志摩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候深愛著才貌雙全的林徽因,但是始終沒能成為眷屬。林徽因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結婚。他的再別康橋就是回憶在劍橋大學時的美好時光。

  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激情。

  附:再別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作品簡介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作者介紹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詩人。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留學學習經濟,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