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朗誦

再別康橋朗誦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肯定對各類詩歌都很熟悉吧,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那麼都有哪些型別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朗誦,歡迎大家分享。

  再別康橋朗誦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它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

  再別康橋賞析

  我們首先從詩歌的寫作背景入手。縱觀全詩,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對康橋的深深眷戀,而這種眷戀有至少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正是康橋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的其心中的詩人天命,徐志摩對這個也是肯定的;其二,徐志摩的政治、文藝、傳統道德等思想都為康橋思想文化所制約以至支配,徐志摩的思想已經是康橋文化的產物和標本,所以其對康橋的情感必然是濃厚的;其三,在劍橋大學,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也可以說正是在這時,徐志摩才真正開始寫詩。康橋有徐志摩太多太多的美好回憶,如今徐志摩故地重遊,自然是心緒萬千,所以從朗誦的角度看,全詩的節奏應該是舒緩的,抒情的。

  從全詩的結構上看,《再》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之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

  詩的第一節,前兩句旋律上帶有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是整個《再》樂章的小提琴撥絃部分,是作者飄逸的風度音樂化,我個人認為,這三句應該採用說話式朗誦方式,就像是與老友道別,又不知何時再能重來的留戀和無奈的感覺。用盡可能低沉的聲音把詩人那種清風一樣來,又悄無聲地遠去,至深的情思,竟在揮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的感情朗誦出來。

  第二至第六節,描寫的是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小潭,一一映入眼簾,在這五節中,作者的意象有金柳、青荇、小潭等,詩人又在第二節中放入了兩個暗喻,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成“夕陽中的新娘”是將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浸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使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作者與康橋儼然成為一對情侶,詩人極其所能讚美它,也不能讚美其萬分之一,因此從第二節至第四節,作者的感情不斷昇華,此時應該是《再》的小提琴滿弓奏,我們在朗誦這三節時,可以儘可能地舒緩,輕鬆,稍有起伏當然更好,例如“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作為一個小高潮處理,這句是作者對康橋情感的直接表露,是作者甘心為康橋付出一切的熱烈情感。

  第五節應該被重點賞析,這節中,詩人翻出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這幾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這一節是詩人全詩的感情爆發點,面對如此美好的康河夜,作者想放歌,因為只有歌聲才能表達出作者此時的心情,但是他又頓時啞口了。

  第六節裡,詩人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為這樣的康橋不允許他放歌,這樣的景緻不答應他放歌,詩人慾歌而不能歌,一如詩人想留而不能留的矛盾心境,讓人扼腕,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呢?這兩節詩是最考驗朗誦者功底的,也是這首詩之所以征服萬千讀者的原因所在,我個人比較喜歡徐濤朗誦的《再》,他將壯麗的“星輝斑斕裡”升調高昂上去,猶如長號圓號與大鼓齊鳴,又將“放歌”二字急轉下落,加之其滄桑的喉音,是一種群響畢絕,唯有大提琴一個半弓的絕妙,我稱之為天籟。

  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起迴環效應,瀟灑而來,又瀟灑而去。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需贅言,既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詩人的詩到此結束了,但是,其情未絕,仍然在康橋的上空徘徊,朗誦這收尾節時,我們同樣也要達到繞樑三日的效果。

  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描述,用茅盾的話說:“不是徐志摩,做不出這首詩!”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首詩的思想,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已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

  再次縱觀全詩,我們可以看到徐志摩對詩的藝術主張,即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每一個詩行,每一節詩我們都能發現這“三美”的存在,而事實上,這“三美”組成的詩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再別康橋》不愧是徐志摩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

  再別康橋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2、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人生理想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3、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興趣。

  說明:

  本課作為“詩歌及其欣賞”單元的重點篇目,其學習方法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有重大意義。因此本課強調學生能抓住詩歌的內容及情感基調來整體把握詩歌,希望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關注作者的生平經歷來幫助深化對詩歌的解讀,體現由表及裡的學習過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最後詩歌的朗讀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它既可以使學生掌握詩歌的音樂性,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注重思路的連貫,在有限的時間裡激發起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透過意象掌握詩歌的內容和感情基調是教學的重點。

  2、透過與徐志摩其他詩歌的比較來理解作者的創作緣由是教學的難點。

  說明:

  詩歌的形象是詩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詩人寄託情感的所在,因而對意象的正確把握是理解詩歌的基礎。另外,能透過比較閱讀來明確作者的創作緣由,可以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問題由難化易,強化學生的認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

  以李白與徐志摩不同的結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學生關注徐志摩的興趣,從而匯入本課的學習。透過比較調動情感,並且逐漸進入詩歌的意境。引發學生閱讀本詩的興趣。

  走進作家

  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轉而介紹他的康橋情結。

  1、你對徐志摩瞭解多少呢?

  2、什麼是徐志摩的康橋情結?3、1、思考關於徐志摩的有關常識。

  2、學生之間互相補充,從而理解康橋情結。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為理解作品打好基礎。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學常識。

  初讀詩歌

  1、請一位學生先朗讀詩歌。

  2、要求學生集體朗讀。

  思考:應該以什麼感情朗讀?1、透過對詩歌的.朗讀,能初步體會詩歌的內容。

  2、在傾聽詩歌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透過朗讀逐漸走近詩歌,同時提高朗讀水平。

  理解詩歌從意象入手,理解詩歌。

  1、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

  2、透過這些意象可以看出詩歌表現了什麼內容?反映了詩人的什麼思想感情?學生髮言,相互補充。可以採用獨立思考、互相討論等形式。對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詩歌的一種方法,它有助於學生理解詩歌的形象性,掌握詩歌的內容。

  比較閱讀

  出示《康橋再會吧》、《沙揚娜拉》。

  1、離別之愁是人之常情,但徐志摩在其他離別詩中表現的情感卻和這首詩有很大差別,為什麼?

  2、分析《再別康橋》的創作緣由。1、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從兩首詩中找到關鍵的詞語比較詩歌不同的感情基調。

  2、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關。提高學生鑑賞詩歌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閱讀交流中國文學史上因為作家的理想不能實現,卻造就了優秀作品的例子有哪些?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談談自己所熟悉的例子。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鍛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再讀詩歌播放示範朗讀的錄音,或教師範讀,或讓學生朗讀。在朗讀和傾聽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培養學生聽、讀的能力。

  佈置作業

  1、讀讀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平和作品)寫作讀書筆記。全面研究作家、作品。

  思路點撥

  本課教學有多種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選擇教學重點。如從詩歌的“三美”藝術特徵入手,分析詩歌中美的具體體現;還可以從詩歌朗讀的角度安排課堂教學,在學生的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品味詩歌的意蘊;或與中國古代的離別詩進行比較教學,找到它們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從而來發現這首詩歌的獨特性與無窮魅力。總之,採用什麼角度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教師應發揮自己的特長,讓學生在一堂課中有最大的收穫。

  練習舉隅

  1、這首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2、假設你要寫一首表現離別的詩歌,你會選擇哪些意象?

  3、這首詩歌的“三美”特徵具體體現在何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