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學課堂實錄
《再別康橋》教學課堂實錄
《再別康橋》首段三次用了一個形容詞“輕輕的”,奠定了全詩離別康橋時溫馨爛漫的情調,展示不同的意境抒發詩人對康橋的情懷。
多媒體展示:
兩卷新詩,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為佳人難再得;
一聲河滿,九點齊煙,化鶴重歸華表,應愁高處不勝寒。
師:這是一副輓聯,作者是郁達夫先生,所挽物件為著名詩人徐志摩。“兩卷新詩”指的是徐之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而“九點齊煙”是濟南郊區九座小山的總稱,此借指徐之遇難地,他是因飛機失事遇難的。今天,我們一起走近詩人,走近他的代表作──《再別康橋》,走近他多情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師:請××同學試讀一遍好嗎?
生:讀(放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
師:第三節“青荇”的“荇”應該讀xìng而不是xíng,課文註釋也有說明。
師: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那麼從文章的眼睛推斷,這首詩抒發的大致是什麼情感?
生:離別之情。
師:離別何處?它是個怎樣的地方?
生:離別康橋。關於康橋,註釋①有簡單的介紹,我讀一下。
師:展示相關的圖片。
師:臨別之際,詩人向哪些物件──做了道別?
生:雲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師:抒寫離別之情的詩歌,可謂數不勝數。例如: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但離別的物件一般都是人,而《再別康橋》卻由人間向“雲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轉移,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脫俗的清新感。
師: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稱作意象。詩中的“雲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就屬於意象。那麼,上述物象中寄託著詩人對康橋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先看第二節,第二節寫的是“柳”。那麼在詩人的眼裡,“柳”是什麼柳?其“影”又是什麼影?
生:柳是“金柳”,影是“豔影”。
師:“金柳”為什麼像“新娘”?
生:因為柳被夕陽鍍上了一層金色的,色彩光澤鮮豔好看。
師:還有呢?
生:……
師: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麼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為什麼?
生: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師:金柳的豔影明明是在波光裡盪漾,詩人為什麼說“在我的心頭盪漾”?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頭盪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裡紮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師:第三節寫“青荇”。這一物象中又寄託了詩人對康橋什麼樣的情感呢?前後四個同學為一組,交換一下意見。
生:在詩人的眼裡,“泥”是“軟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這些描寫都寄託著詩人對康橋的喜愛。
生:“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裡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彷彿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
生:“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就是再也不願離開康橋,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無限的喜愛和永久的依戀。
師:我們把二、三節齊讀一遍。要讀出“金柳”和“青荇”這兩個物象所寄寓的對康橋無限喜愛和深深依戀的情感。
(齊讀)
師:“盪漾”這兩個字應該讀得更舒緩一些,讀出一種柔波輕漾的感覺。“油油的”是個疊音詞,有強調突出事物特徵的意味,要讀得稍微重一點。老師示範一下。
師:詩人為什麼那麼喜愛和依戀康橋呢?除了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與和諧這一顯而易見的.原因以外,第三節暗示了更深層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原因?
生:“沉澱著彩虹似的夢”暗示了更深層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橋有過許多美好的願望和理想。
師:作者曾經在康橋留學,這裡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在《吸菸與文化》中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師:上述三節詩,幾乎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這些畫面塗上了“金”“豔”等亮麗的色彩,描寫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見,這些畫面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生:意境鮮明、色彩絢麗。
師:作者還使用了“盪漾”“招搖”“揉碎”和“沉澱”等大量動詞去描寫意象。因此,畫面還具有怎樣的特點?
生:畫面生動,富於動感。
師:請大家拿出紙和筆,根據二至四節中的任何一節的描寫,畫出一個畫面。
生:獨立作畫──公開展示──相互鑑賞。
師:除了觀賞“金柳”,“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詩人還做了什麼?
生:“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星光斑斕裡放歌”;吹起“別離的笙蕭”。
師:他真的“在星光斑斕裡放歌”了嗎?依據是什麼?
生:沒有。因為第六節第1行就說“我不能放歌”。
師:詩人在第六節中說:“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麼表現手法?
生: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師:這種表現方法,是從對方著筆來表現自己的情感。能再舉一個例子嗎?
生:明明是詩人自己喜愛康橋,可詩人竟“自作多情”地說青荇“在水底招搖”,是在向他招手致意,在歡迎他的到來。
師:杜甫《月夜》是運用這種表現手法的代表作品。全詩如下: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今晚圓圓的秋月多麼皎潔美好,你在鄜州閨中卻只能一人獨看。我遙想那些可愛的小兒幼女們,還不理解你望月懷人思念長安!夜深露重你烏雲似的頭髮溼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時能依偎共賞輕紗般的月華?讓月華照幹我倆滿是淚痕的臉!這首詩作於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攜家逃難鄜州,自己投奔靈武的肅宗行在,被叛軍擄至長安。詩是秋天月夜的懷妻之作。望月懷思,自古皆然。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自作多情”地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
師:請××同學把第五節朗讀一遍,請語文科代表把第六節朗讀一遍,要讀出兩節詩不同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