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閱讀及答案
再別康橋閱讀及答案
《再別康橋》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下面是再別康橋閱讀及答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基礎題(12分)
1.填空。(4分)
撐一支 ,向青草更青處 。
我 衣袖,不帶走 。
2.體會加粗詞表現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②滿載一船星輝
3.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輕手躡腳 水波盪漾 飄浮 B.柔聲細語 波光豔影 破錠
C.力挽狂瀾 招搖過市 回溯 D.悄無生息 沉默寡言 沉澱
4.下列加粗詞與例句中的詞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蠣。
B.這件事辦得很漂亮。
C.這件衣服不大漂亮。
D.這房間佈置得很漂亮。
二、整體感悟(6分)
1.詩人在詩中選取了幾個意象來渲染和表現對康橋的眷戀?(2分)
2.在最後一節,詩人說“悄悄的我走了”,為什麼要“悄悄的”?(4分)
三、課文閱讀題(14分)
閱讀第2~6節,回答問題。
1.選文可劃分兩層,第一層是 ,第二層是 。(2分)
2.由詩中內容可看出,詩人尋不著夢而流露出 的內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裡的“夢”是指 (當時、昔日)的夢。(2分)
4.《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來被人們所欣賞,試從中舉例簡析詩歌融情於景的特點。(8分)
答案
一、1.長篙 漫溯 揮一揮 一片雲彩
2.①寫出河中水草的飄忽肥美 ②把星的光輝裝滿船艙,採用擬人手法,寫出夜色的美好。
點撥:要真正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景物的特點 。
3.C 點撥:A項中“飄” 應為“漂”,B項中“錠”應為“綻”,D項中“生”應為“聲”。
4.B 點撥:要結合具體語境揣摩詞的意思。
二、1.三個 即金柳、青荇、潭水
點撥:“意象”即“詩人運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詩歌所繪景物。
2.詩人不願把來尋舊夢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讓人知道自己複雜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域是屬於他自己的。
點撥:要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來理解。
三、1.寫景 抒情 2.悲傷、遺憾、苦悶 點撥:要抓住詩人在詩歌中貫穿始終的感情。
3.昔日
4.如“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既是寫景,又是寫意,融情於景,情景交融,迷離恍惚,色彩斑斕。清泉潭底的浮藻間盪漾著染有晚霞的榆樹的倒影,美麗得如同幻覺, 使詩人遙想當年的歡樂。這些美麗的、斑駁的顏色和水草,彷彿是當年歡樂和理想的沉澱,像夢一樣遙遠,可它又在眼前。詩歌景中有情、音調柔美,被人稱道。
拓展閱讀:《再別康橋》教案
【教學理念】
1、審美與志趣,喚起樂學。
2、開放與自主,培養會學。
3、協作與實踐,鼓勵善學。
【教材研究】
1、教材作用:
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精僻的指出:“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它種類的文學。讀詩實際上是培養學生文學悟性,啟神益智的一把鑰匙。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新標準》要求: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於是,2003年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裡就首先選入了大量中國現當代及外國詩歌,《再別康橋》便是其中之一。
2、分析學生:
因為當代學生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他們大都崇尚簡便快捷,追求新潮、時尚,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詩意、情趣體會膚淺,而徐志摩的代表之作《再別康橋》,含有極高美學價值,其想象之豐富,比喻之新奇,構思之精巧,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3、教材地位:
本冊第二課特意選編《再別康橋》以便讓學生在欣賞了毛澤東詩詞的雄渾豪放之後,可轉入對另一種空靈柔美詩風的品味,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標》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4、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膾炙人口,婦孺能誦,在網路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⑴ 知識目標:
捕捉此詩的意象,領悟其間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歸納總結、自主探索、協作創新的能力。(工具性)
⑶ 志趣目標:
透過網路令學生受到藝術的薰染,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人文性)
5、教學重難點;
因為高一學生在初中已經接觸過多首新詩,對詩歌有了一定粗淺感性的認識.但是他們因習慣了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而對網路環境下自主學習比較陌生,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⑴ 教學重點:
利用網路流媒體在教師的組織、幫助、指導下感知並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與藝術美。
⑵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透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鑑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作探索的能力。
【方法過程】
隨著網路資訊科技的廣泛運用,學生可以在網路上任取任求。此時教師不再是資訊的主要來源。而僅成為學生獲取資訊時一枚羅盤,一支路標。為其導航引路,此刻,教師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中講臺上的主講者,而變成了資源的設計者與組織者。學習的輔導者與評價者。
1、搭腳手架、進入情景:
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與模擬技術的結合,創設一種虛擬的情景,使學生進入其間產生一種身臨其境,臨文嗟悼的強烈感覺。
2、自主探索、協作學習:
然後讓學生在人機互動的學習環境中,在廣闊自主的網路媒體下進行誦讀感悟,自主研討,協作探索。
3、效果評價、展示交流:
最後透過Top2000、BBS、留言薄、聊天室、郵件、QQ等方式實行與人對話,互評師導、切磋交流進行能力的培養。受到文藝的感染,師生互動真是其樂融融,不易悅乎!
【學習任務】
具體來說我在主題學習網頁中設計了以下六個任務模組並把資源的利用貫穿其中:
1、音樂薰陶,進入情景:
首先音樂設景喚醒體驗,自古音樂與詩幾乎如影隨形,音樂的歌詞可以是詩,詩的韻律又好似音樂,貝多芬也聲稱:“音樂是人類精神的火花,聽者的感情最容易被觸發。”因此我設計音樂設景採匯入新課。喚醒體驗。
在我所設計的主題網頁上將有關離別的一些歌曲分為古典類、現代類、流行類,讓學生憑藉個人的興趣愛好任意點選(如現代音樂類的《送別》),一曲曲哀婉悽麗的送別歌聲能啟用他們的情感經歷,喚起審美期待,引出離別這一話題。再給一分鐘讓全班迅速在網上搜尋有關離別的詩詞名句形成競爭。以多為勝。這樣的匯入既為後面聯想比較環節貯備了資料,又充分調動了每位學生的參與的積極性併為解讀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生在課前用網頁製作的志摩簡介,並上傳到網上資源共享。
在優揚的背景音樂中由學生用略帶傷感的語言作出對志摩詩一般的評價使大家對他心馳神往,急於瞭解詩情斐然富有傳奇色彩的志摩在他筆下離別是怎樣一種情懷,接下來便自然過渡到整體感知任務模組。
2、視聽欣賞,整體感知: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審美是一種高階需要,是美在自我實現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網路中的MTV動畫形式能成為審美情感的觸發點引導學生直接進入審美狀態。獲得審美體驗。培養其欣賞能力,思維能力。所以我在製作主題網頁上鍊接了《再別康橋 》朗誦MTV的幾個不同版本:有動畫版、有影視版、有誦讀版等等,學生可依憑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盡情欣賞。唯美清新的畫面迎合著志摩深情的吟誦令學生的視覺、聽覺受到雙重激盪從而產生不吐不為快的慾望,使這個環節達到“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藝術效果。當學生透過欣賞誦讀MTV對全詩有了一個層次的認識之後,趁勢轉入鑑賞品評任務模組。
拓展閱讀:再別康橋文學賞析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裡“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他運用的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絡緊密:“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還有,它並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節是化客為主,第三節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係。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透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聞一多先生紀念他的長女夭折時寫了一首詩,曾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裡的一個夢,像夢裡的一聲鍾。”說明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徐志摩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這節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第六節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節詩就需要聯絡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簫”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是強調重點,並不是浪費語言。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的意蘊,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詞。說沉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覆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絃。
詩人聞一多20世紀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