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的寓言故事
呂氏春秋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定的好壞關係到寓言的未來。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呂氏春秋的寓言故事,歡迎大家參考!
呂氏春秋的寓言故事 篇1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顯然也是姜太公的後代。呂不韋是商人,經常往來於各國之間做生意,積累了不少財富。長平之戰後,秦國包圍趙國,當時呂不韋正好在邯鄲!
有一天,呂不韋在街上閒逛,看見一個相貌不凡的人。經過打聽,知道這人不是趙國人,而是秦昭王的孫子,贏異人。異人怎麼在趙國?原來秦趙兩國澠池會後,為了表示友好誠意,秦國派安國君的兒子異人到趙國做人質。後來,秦昭王的長子,也就是太子死在魏國,第二個兒子安國君就躍升為王位繼承人。那異人有沒有希望呢?差得太遠了。因為安國君有二十幾個兒子,異人的位置比較靠後,而且他的母親夏姬也沒什麼地位,很早就去世了。異人在秦國成了可有可無的王孫,這才被挑中當人質。
兩國關係好的時候,人質的日子就好過;兩國關係惡化,人質的位置就比較尷尬。現在,秦趙開戰,秦國又殺了那麼多趙國士兵。趙王恨不得生吃異人,幸虧平原君阻攔,這才饒他不死,暫且軟禁起來。
這個情況被呂不韋打聽到了。
別人都不看好異人,呂不韋卻認為異人是“奇貨可居(藏起寶貝,留到以後賣高價)”,於是拜訪異人,單刀直入地說:“我要光大你的門庭!”再怎麼說異人也是王孫,有點兒看不上眼前這個吹牛皮的商人,嘲笑說:“你還是先光大自己的門庭吧。”呂不韋說:“你的門庭光大了,我的門庭才能光大啊!”
異人聽呂不韋話裡有話,請他坐下詳談。這一說不得了,一個宏偉的計劃展現在異人面前,令他怦然心動。
“我聽說安國君最寵愛華陽夫人,而華陽夫人沒有自己的兒子。我願意拿出千金去秦國遊說,爭取讓華陽夫人收你為養子。安國君繼位之後,華陽夫人應該會立你為太子,你說呢?”
如此完美的計劃,如此誘人的前景,異人沒有理由不同意啊!他趕緊起身,給呂不韋磕頭,承諾說:“如果真有被立為太子那一天,我願意與先生共享富貴。”
呂不韋要的就是這句話。他立刻拿出五百金給異人,讓他結交各國賓客,為自己買來好名聲。他又購買各種奇珍異寶,前往秦國遊說。首先找到華陽夫人的姐姐和弟弟,詳細分析了華陽夫人沒有兒子的危險。原來大家都過著甜蜜幸福的生活,現在讓呂不韋分析出這麼大的危險,好像已經站上了薄薄的冰面。
事實非常清楚。無論是華陽夫人,還是她的姐姐和弟弟,他們的幸福都是以安國君對華陽夫人的寵愛為基礎,將來立了太子,太子當上國王,那麼太子的親生母親就會壓倒華陽夫人,別說失去寵愛,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不好說呢。
形勢如此緊迫,怎麼辦好呢?顯而易見,只要抓住太子這個關鍵就行了。那麼,沒孃的異人就成了最好的人選。正因為沒有親媽,他當上太子或國王之後也不會虧待華陽夫人和她的孃家人。
華陽夫人立刻接受了呂不韋的建議,開始在安國君面前哭哭啼啼,訴說著自己的艱難處境。安國君當然同意讓異人當太子。既然呂不韋說異人多麼多麼孝順,多麼多麼賢能,而且華陽夫人又是那麼欣賞,那麼需要養子,立誰不是立啊,反正都是自己的兒子嘛。
呂不韋帶著好訊息回到趙國,異人興奮不已,現在只等逃離趙國這是非之地了。那天晚上,喝酒慶祝的時候,異人看中了呂不韋的小妾趙姬,藉著酒勁請呂不韋把趙姬送給自己。這個問題很重要,倒不是呂不韋不捨得,而是趙姬已經懷孕兩個月了。怎麼回覆異人呢?呂不韋和趙姬商量,沒想到趙姬的目光比呂不韋還要長遠。
趙姬說,“我和異人結婚,我就成了王后,如果將來生下兒子,那就是太子,那就等於你的兒子當上秦國的國王啊!”
天啊!想到自己有可能成為國王的爸爸,商人呂不韋激動得差點兒暈厥。第二天,他親自把趙姬送到異人面前。異人有多麼感動,多麼高興,那就不用多說了。
秦國對邯鄲的圍攻越來越猛烈,異人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不能再拖下去了。
呂不韋咬咬牙,又拿出五百金,收買了看管異人的趙國官員和看守城門的將軍,帶上異人偷偷溜走,當天夜裡便跑到了大將王齕的軍營。趙姬呢?留在趙國生孩子,因為她本身是趙國貴族的女兒,趙王沒有難為她。
呂氏春秋的寓言故事 篇2
戰國末期,呂不韋只不過是一名商人。他用商人的眼光看官場,覺得自己大有作為。他當時做出了一個舉世皆驚的大動作,做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巨資,耍花招把作為人質的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投桃報李,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呂不韋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了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裡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非等閒之輩,他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難以服眾。他深知自己只有提高聲望,才是讓百官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提高呢?他一時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戰國時,盛行一種“養士”的`風氣,權勢高的人都喜歡招攬各種人才,把他們養在家中,隨時為自己效力。這些投靠權貴的人被稱為“門客”。呂不韋養了三千門客,在這麼多門客之中,各個階層、各種經歷的人都有。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就為此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而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再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太大了,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敗,結果會適得其反。”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學問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一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門客們收集眾說編寫了一本厚厚的書,題名為《呂氏春秋》。全書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在這本書裡,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神仙白狐,古今治亂都寫到了。
書寫好後,呂不韋下令把書掛在首都咸陽的城門上,同時宣告:誰能夠增加或者減少這本書中的一個字,相國賞他千金。可是,幾天過去了,始終沒有一個人提出這本書的不足之處。由此,呂不韋的名聲大振,連秦王也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呂氏春秋》真是完美到增減一個字都不行嗎?不是的。那為何就沒有人提出來呢?有人說,呂不韋當時是權勢顯赫的相國,這本書又是他立意要標榜自己,用“呂氏”名義寫成的,人們有意見也不敢提出來。其實不然。這本書在後人看來有很多的錯誤,而在當時還真是難以挑出毛病。如果真的有一眼就能看出的錯誤,難道那麼一大幫門客都是吃白食的,都看不出來嗎?就算是指出個一二來,呂不韋富可敵國,賞他千金也只是皮毛,相反,他還可從另一個角度彰顯他的言而有信。更何況在那時,還有什麼比信譽更重要的呢?事實上,他“一字千金”的賣點就是讓眾人知道他做了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業,讓人對他不得不另眼相看。這本當時無懈可擊的《呂氏春秋》,為呂不韋贏得了成功。
當名譽和地位受到威脅時,有的人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見風使舵,學會了隨波逐流,學會了對皇恩浩蕩的依賴。更有甚者,學會了虛偽、阿諛奉承、不知廉恥、學會了以效忠和檢舉來保護自己的利益……與其這樣活著讓眾人唾罵,不如像呂不韋這樣,在智慧中求生存。他雖然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做了件大好事,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