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成語寓意
寓言故事成語寓意
有關寫寓言故事的成語,下面就是小編收集的幾篇以及寓言故事的寓意,歡迎大家閱讀!
寓言故事成語寓意:拒不受魚
公孫儀做過魯國的相國,他很愛吃魚,因此全國上下聽說他的愛好後,紛紛買魚前來討好他。可不論什麼人來送魚,也不論送的什麼魚,公孫儀從來都不接受。
公孫儀的一個學生見了,就勸他道:“先生,既然您愛吃魚,可為什麼又不願意接受別人送給您的魚呢?”公孫儀答道:“恰恰就是因為我愛吃魚,我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魚。如果我現在接受別人送的魚,到時候就一定會遷就送魚的人;既然遷就了送魚的人,就會歪曲法律。我是執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違法,就會被罷免相國的職務。一旦我的相國職務被罷免了,既便我喜歡吃魚,這些送魚的人也不會送魚給我了。而那時我已被罷了官,也沒錢自己去買魚。但是如果我現在不接受這些人送的魚,就不會貪贓枉法,不會循私情,那麼也就不會被罷官免職了。這樣就算我不接受別人的魚,我愛吃魚的口味一輩子不變,我照樣可以用自己的俸祿買魚吃。”
寓言故事成語寓意:華而不實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陽處父到衛國去出使。在回國的途中,他經過魯國的寧城,住在一家客店裡。店主寧嬴看到陽處父長得儀表堂堂,很有氣勢,心想他肯定品德出眾,就對妻子說:“多年來,我一直夢想著能夠侍奉一位品德高尚之人,但總是沒有找到這樣的君子。現在,我覺得陽處父這個人挺好的,所以想投奔他,為他辦事。”
於是,店主就去找陽處父,表示自己願為他效犬馬之勞。陽處父覺得有這樣一個人在自己鞍前馬後服務也很不錯,就表示自己求之不得。到了第二天,寧嬴辭別妻子,跟隨陽處父走了。
兩人往前走,寧嬴就和陽處父聊起天來。經過交談,店主發現陽處父並沒有真才實學,個人品德也不高尚。他想了一想,就改變了主意,離開陽處父回到家中。
妻子見他回來,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就問丈夫:“你不是要去晉國嗎?為什麼走到半路上又回來了呢?”
寧嬴回答說:“我看他長得相貌堂堂,舉止有度,以為這人必是品德高尚的.貴人。沒想到他不說話還好,一張口就誇誇其談,讓人討厭。虧他還能出使外邦!他這個人雖然外表好看,但總是不務實,只怕會招來別人的怨恨。
“我跟著他,不但學不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反而可能遇到禍害。我越想越覺得跟著他走不靠譜,就離開了他。”
華而不實
只開花而不結果。比喻外表好看,腹內空空,沒有學問。華:花,開花。實:果實。
寓言故事成語寓意:志在四方
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驪姬之言,派人去殺公子重耳。公子重耳不敢與父親對抗,只得出逃。
重耳逃到齊國時,齊桓公非常喜歡他,把親戚家的女兒姜氏嫁給他,給他非常好的待遇。七年之後,重耳的歲數已經很大了,只想在齊國安度餘生,根本不想返回晉國了。
這時,齊桓公已死,他的幾個兒子都想奪取大權,最後齊孝公登上國君之位。很多人都清楚,齊國已經發生內亂,此地不適合重耳停留了。重耳的謀臣子犯、趙衰等人在桑園聚在一起,秘密商量讓重耳離開齊國之事。姜氏的侍女在桑園採桑葉,無意中聽見了他們的密談。
這侍女回去後,就把談話內容報告了姜氏。姜氏得知後,毫不留情地殺掉侍女,叫來重耳,對他說:“作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如果留戀妻子、貪圖安逸,一定會受到別人的鄙視。現在齊國已經大亂,你何不趕快離去,另選支援你的強國!”
重耳不願意離開這裡,說道:“我並不想走啊!我的歲數很大了,難道還要硬逼我幹事業嗎?若是如此,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姜氏聽了,覺得重耳真是沒用,於是不再勸他,而是把子犯等人叫來,一起商議如何讓重耳離去。他們想了半天,最後將重耳灌醉,把他送出齊國。
寓言故事成語寓意:虛言招謗
有一個大戶人家的子弟夜裡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見了一個巖洞,就想暫且進去休息一下。可剛進洞就看見已故去的一位同宗的前輩呆在裡面,嚇得不敢做聲,但這位前輩招手相邀十分殷切。想他一生慈善,不會有什麼壞心,這子弟就上前拜見。
前輩的形態和語調與生前沒什麼差別,略問了些家務事,互相感慨一番後,這位子弟問前輩說:“您的墓地在另一個地方,可為什麼要在這裡呢?”前輩慨嘆地說:“我在世時沒有什麼過失,讀書時只是循序漸進,做官時本份供職,也沒有什麼建樹。想不到在下葬幾年以後,墓前忽然樹起了一塊巨碑,上面刻的字除了我的姓名官職外,大都言過其實,有的甚至是憑空捏造,亂吹一氣。我一生樸實無為,自己已經很不安了,如今又引得遊人讀了碑文後時常發出譏笑的聲音,周圍的群鬼也不時聚在一起觀看,更是嘲弄不已。我實在受不了如此多的閒言碎語,於是就躲避在這裡,只有等每年祭掃之日,到原墓地去看看子孫罷了。”這位子弟婉言勸慰前輩:“有道德、守孝道的人沒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榮耀。即便是大學問家蔡邕也不免寫些虛美之詞,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笑談自己靠寫溢美碑文賺過一些酒錢。古來已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您老又何必如此耿耿於懷呢?”前輩嚴肅地說:“是非曲直,都在人的心中,別人即使可以虛言,自問卻很羞愧。何況虛言實在沒有什麼益處,光宗耀祖主要在於子孫發跡,我等又何必再用這些虛詞來招人嘲笑呢?”說完,拂袖離去。
這個寓言故事顯然是虛構的,其意在警示活人:只有實事求是地客觀評價故人,才能使人心安理得,精神也才可長存。要知道,心中的豐碑一定比豎起的巨碑更重要、更長久。
寓言故事成語寓意:笨人熬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笨人,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動腦筋、不加思索,常常做出一些糊塗事來惹人家笑話。
有一次,他在家裡熬一鍋菜湯。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試試鹹淡合不合適,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湯出來嘗。這人喝了一點湯,咂了咂嘴巴,覺得似乎淡了一些,就隨手把裝著剩湯的木勺放到一邊,抓了一把鹽撒到鍋裡。這時,鍋裡的湯已經加上鹽了,而木勺裡的湯還是原來的湯,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來的那勺湯來嘗。嘗過以後,他奇怪地摸了摸腦袋,又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地說:“咦,明明加過鹽了,這鍋湯為什麼還是這麼淡呢?”
於是這個人就又抓了一把鹽放進鍋裡,但他還是沒有覺察到自己究竟在哪裡出了差錯,仍舊還是去嘗勺裡的湯。勺裡的湯自然還是淡的,他就又以為鍋裡的湯鹽還是不夠,於是又往鍋裡拼命加鹽。
就這樣,木勺裡的湯始終沒有更換過,他也重複著嘗一口湯、往鍋里加一把鹽的過程,也不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一滿罐鹽經他這麼一折騰,已經見了底了,可他還撓著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見鬼了,為什麼鹽都快要加完了,鍋裡的湯卻還是鹹不起來呢?
這個笨人實在是辦了一件傻事,透過沒有加鹽的湯來評定加過鹽的湯。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若總是透過相對僵化的區域性來判斷全域性的情況,又和這個笨人的錯誤有什麼兩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