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和《日知錄》文言文練習及答案
《魚我所欲也》和《日知錄》文言文練習及答案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許多人都對一些經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魚我所欲也》和《日知錄》文言文練習及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小題。(17分)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乙】《五代史 馮道傳 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權術詭計)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選自顧炎武《日知錄》)
小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 )
A.故不為苟得也 /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則禍敗亂亡 / 國恆亡
C.國乃滅亡 / 乃不知有漢
D.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 君將哀而生之乎
小題2:請找出與“立人之大節”中“之”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 )
A.悍吏之來吾鄉B.寓之酒也
C.前人之述備也D.無案牘之勞行
小題3:、用斜線(/)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只限兩處。(2分)
人 之 不 廉 而 至 於 悖 禮 犯 義 其 原 皆 生 於 無 恥 也
小題4: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句子。(6分)
(1)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2)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小題5:甲乙選文各用什麼論證方法論證了什麼觀點?(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2:C
小題3: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小題4:(1)死亡本是我厭惡的,可我厭惡的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
(2)羞恥對於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行巧詐之事的人,沒有地方用得著羞恥。
小題1:試題分析:A.前一個“得”是取得的意思,後一個“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的意思。B.前一個“亡”的意思是死亡,後一個“亡”的意思是滅亡,意思相同。C.前一個“乃”的意思“就”,後一個“乃”的意思竟然。D.前一個“生”是生命的意思,後一個“生”是生存的意思。
小題2:試題分析:“立人之大節”一句中的“之”是助詞,“的”的`意思。A. “之”是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無意義,不翻譯。B.代詞,代指山水之樂。C.助詞,“的”的意思。D. 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小題3:試題分析:“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的含義是“一個人的不廉潔,乃至於違犯禮義,推究其原因都產生在無恥上”,根據句子含義,可以把這句話分解為“一個人的不廉潔、乃至於違犯禮義、推究其原因都產生在無恥上”,即“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小題4:試題分析:翻譯(1)時,要注意把“惡”(討厭)、“闢”(躲避)這些字詞翻譯準確。翻譯(2)時,要注意把“於”(對於)、 “機變之巧”(巧詐之事)、“無所用”(沒有地方用得著)這些字詞翻譯準確。
拓展:文言文閱讀答案
一、閱讀【甲】【乙】文段,回答問題。(20分)
【甲】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正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師曠侍坐於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壞於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側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請除之。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
(選自《韓非子·師曠撞晉平公》)
【註釋】①師曠:名曠,字子野,是春秋後期晉國宮廷中的盲樂師。②援:執持,拿。
③衽:衣襟。④啞:表示不以為然的驚歎聲。⑤除:除去。
參考譯文:晉平公與大臣們飲酒,喝得酣暢時,竟然嘆息道:“沒有什麼事比做人君更快樂,因為他的話沒有誰敢違抗。”師曠在面前陪坐著,拿起琴就撞了過去,晉平公收起衣襟避開了,琴在牆上撞壞了。晉平公問:“太師撞誰呢?”師曠答道:“剛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說話,所以撞他。”晉平公說:“是我說的。”師曠說:“啊!這不是統治者應說的話。”周圍的人請求殺了他,晉平公說:“放了他,把這件事作為我的警告。”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A.齊之習辭者:熟練 B.王曰,何坐:犯罪
C.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喝酒喝得痛快 D.是非君人者之言也:這
2.選出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 C )(2分)
A.齊人固善盜乎 吾嘗疑乎是 B.吾欲辱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乃喟然嘆曰 屠乃奔倚其下 D.故撞之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3.用現代漢語解釋【甲】文中劃線的句子。(2分)
答: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4.請根據提示,將【甲】文的故事情節依次填寫出來。(4分)
楚王密謀策劃 ——楚王當堂羞辱—— 晏子巧妙回擊——楚王自取其辱
5.請你根據【乙】文內容展開想象,將晉平公躲避師曠“援琴撞之”的場面敘寫出來。(要求:續寫時要有晉平公的動作和神態描寫)(4分)
晉平公話音剛落,突然發現一張琴向自己飛來,他急忙站起來,衣襟散亂,驚慌失措地躲到一旁。琴撞到牆上,“當”的一聲摔成了幾片。他嚇出了一身冷汗,驚疑不定地望著師曠。
6.晏子和師曠都長於辭令,你更欣賞哪一個的說話藝術?為什麼?。(4分)
示例一:我欣賞晏子的說話藝術,他在無法澄清“齊人坐盜”這一事實的情況下,巧有類比進行反駁,片言隻語間化被動為主動,既捍衛了國家的尊嚴,又不失禮節。
示例二:我欣賞師曠的說話的藝術,他先直話曲說,巧妙地將晉平公說成是“小人”,引起晉平公的重視,再因勢利導,讓晉平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達到勸諫的目的。
二、閱讀【甲】【乙】文段,回答問題。(19分)
【甲】……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③。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
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節選自《晏子春秋》)
【註釋】 景公:齊國國君。霽:天放晴。陛:皇宮的臺階。
參考譯文:
景公在位時,雪下了好幾天卻不轉晴。景公穿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臺階上。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幾天,可天氣卻不寒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且知道百姓的飢餓,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勞苦。現在你不知道。”景公說:“說得好!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他)於是發令拿出大衣和糧食給飢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已有職業的人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理想,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7.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應有的兩處停頓。(3分)
其 / 實 味 / 不 同
8.解釋下列加點的字。(4分)
(1)吏二縛一人詣王:捆綁 (2)晏子避席對曰:座位
(3)葉徒相似:僅僅,只 (4)公被狐白之裘:通“披”,穿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答:當他到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們綁上一個人從你面前走過。
(2)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他)於是發令拿出大衣和糧食賜給飢寒交迫的人。
10.“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現象說明什麼?簡要回答。(4分)
答:說明環境會影響植物成長。人和植物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中品質、道德等都有可能發生轉變。
11.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請選一人,略作評析。(4分)
答:晏子機智善辯,具有民本思想和強烈的愛國熱情。楚王具有自知之明。景公有著民本思想,從諫如流,且知錯即改。
三、閱讀【甲】【乙】文段,回答問題。(12分)
【甲】《晏子使楚》略
【乙】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飽,晏子亦不飽。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過也。”使吏致千金與市租,請以奉賓客。晏子辭。三致之,終再拜而辭。(選自《晏子春秋》)
參考譯文:晏子正在吃飯,齊景公派使臣來到,(晏子)把食物分出來,給使臣吃,(結果)使臣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使臣回去後,把(晏子貧困的情況)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驚歎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說的)這樣窮!我不瞭解,這是我的過錯。”(於是)派公差送去千金與稅款,請他這些供養賓客。晏子沒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終晏子拜兩拜而推辭。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4分)
(1)反取病焉:辱 (2)其實味不同:它的果實;
(3)生於淮北則為枳:在 (4)使者反:同“反”,返回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齊人固善盜乎?
答: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
(2)景公使使者至。
齊景公派使臣來到。
14.從甲乙兩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樣的人?(4分)
答:機智、善辯、清廉、簡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