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題目和答案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題目和答案

  【基礎知 識自主學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所惡( ) 一簞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說明其詞義

  ①鄉為生死而不受 通 詞義:

  ②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通 詞義:

  ③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通 詞義:

  ④故患有所不闢也 通 ,詞義: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詞。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

  ③此之謂失其本心( ) ④賢者能勿喪耳( )

  ⑤故患有所不闢也( ) ⑥呼爾而與之( )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項是( )

  A.此之謂失其本心 B.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5.根據課文,將下列句子補充完整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

  ②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

  ③呼爾而與之, ,; ,乞人不屑也。

  【基本能力達標學習】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 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 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選出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 )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故患有所不闢也。

  C.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D.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①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 ②萬鍾於我何加焉!( )

  ③賢者能勿喪耳( )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

  A.舍魚而取熊掌也 B.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C.鄉為身死而不受 D.呼爾而與 之

  4.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5.填空: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是指

  ②“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③“非獨賢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

  ④“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 ,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

  【理解運用探究學習】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誠如何?”群臣 莫對。

  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 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 ,猶百獸之畏虎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群臣莫之( ) ②虎求百獸而食之( )

  ③子無敢食我也 ④天帝使我長百獸( )

  ⑤獸見之走( ) ⑥虎以為然( )

  2.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意思 相同的一項是( )

  A.其實畏王之甲兵也? 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B.今子食我? 謹食之,時而獻焉

  C.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公問其故

  D.今王之地方五千裡? 方七百里,高萬仞

  3.由文中 的寓言故事,後人概括出一個什麼成語?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4.江一對荊宣王講這個故事的用意是什麼?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自主學習】

  1.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2.①鄉通向; 從前。 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無實義。 ③辯通辨;辨別。 ④闢通避;躲避。

  3.①同時佔有 ②假使,假如 ③天性、天良 ④遺失、丟掉 ⑤禍患 、突難 ⑥助詞

  4.C

  5.①二者不可得兼 舍魚而取熊掌也 ②捨生而取義者也 ③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

  【基本能力達標學習】

  1.C 2.①用腳踐踏 ②古代的一種量器 ③丟掉、遺失 ④天性、天良 3.B

  4.如果是高官厚祿,就不講禮義而接受它,這高官厚祿對我又有什麼益處呢?

  5.①指“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②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鍾”。

  ③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慾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幹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於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④“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捨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係。

  【理解運用探究學習】

  1.①回答 ②尋找 ③你 ④派 ⑤它們,代老虎和狐狸 ⑥對的

  2.D

  3.狐假虎威 意思是狐狸憑藉老虎擺威風,比喻倚仗別人的威勢嚇唬人

  4.說明中原地區的諸侯國並非真地怕昭奚恤,而是怕大王的軍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