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白玉苦瓜》原文及賞析
余光中《白玉苦瓜》原文及賞析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余光中《白玉苦瓜》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白玉苦瓜
作者:余光中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裡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
看莖須繚繞,葉掌撫抱
哪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喂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翹著當日的新鮮
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踏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輾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
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生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
白玉里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1974年完成
【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餘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余光中的詩《白玉苦瓜》賞析】
這是一首含義深邃、思想深刻、藝術圓熟的詠物詩。詩人詠誦的是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白玉雕琢的苦瓜,然而這決不僅僅是簡單的詠物,而是利用意象,以物寄情,表現了詩人珍惜文化傳統、願中華崛起的思想感情。詩中的.第一節描寫白玉苦瓜新鮮飽滿,清盈圓潤。作者說它像吸吮了“古中國餵了又喂的乳漿”,這寓意著讚美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孕育著一代代中華民族兒女。正因為苦瓜自己的根深深紮在民族的土壤裡,才激發了作者的詩情,用最美好的語言由衷地歌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節補敘白玉苦瓜生長經過,說它是大地母親“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又說“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這是從文物昇華,將其作為祖國的象徵詠唱。這從苦瓜被“皮鞋”“馬蹄”“重噸戰車”踐踏過(象徵祖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尤其是日寇入侵後所遭受的重重苦難)可進一步得到證實。
第三節是詩人將自己融入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藝術超時間性的追求“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此“光中”是雙關語,暗含作者的名字。他追求藝術能超越時間流芳百世,像“仙果”那樣“飽滿而不虞腐爛”,但他並不想不食人間煙火,拔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哺育他成長的大地母親即詩中所寫的“不產生在仙山,產在人間”,這充分說明余光中藝術理想並不是否定民族傳統的“橫的移植”,而是高度“重視迴歸自己的‘泥土’”。
此詩無論是回憶沉思、抒情詠歎,還是寫視覺味覺、色調韻律,都圍繞著苦瓜這一軸心。結尾預言苦瓜,“不再是澀苦”,表明作者對中華民族的崛起,即不再被皮靴踩、重噸戰車蹂躪充滿了信心。作者曾說:“唯有真正屬於民族的,才能真正成為國際的。”《白玉苦瓜》這首詩,典型地體現了他這種詩學觀。這不僅從作者所歌詠的物件是中國特產可看出,而且從詩的豐厚的民族內容和象徵意義,以及文言詞語的運用和形式韻律所保留的“五四”新詩特色,也可印證這一點。
觀《余光中》有感
看了《閩南人》,特別是看了《余光中》的影片後,我心情無比激動,久久不能平靜,感慨萬千。多年的背井離鄉,多年的隔海相望,令餘老先生魂繞夢牽的地方仍是那片養他育他的熱土——祖國大陸。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首詩是余光中先生客居他鄉時寫的,聽著餘老先生深情而悲悽地讀著這首詩時,我內心百感交集。雖然我的年紀還小,沒有經歷過什麼離別,但我卻讀懂蘊含在餘老先生心中那深深的思鄉之情和濃濃的鄉愁。
經過炮火紛飛的年代,經過無數次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余光中先生年輕時就跟隨母親離開祖國大陸到臺灣生活。但無論在臺灣的日子是多麼的舒適,他仍然對故鄉有著深深的眷念,所以在他已是滿頭白髮時,他仍然克服著種種困難和不便,毅然回來看看家鄉的變化。可是,“少小離家老大回”時,他已經錯過太多太多,雖然他倖免了不少。
看到從不離身的中國地圖,卻無法減輕餘老先生那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就想:如果臺灣早點回歸祖國的懷抱,餘老爺爺就不需要等到白髮蒼蒼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了。祖國統一,是我們所有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心願,也是我們青少年的心願和努力的方向。大陸和臺灣就如同母子一樣,有著割不斷的血肉情,是骨肉相連的母子情啊!每個中國人都在盼望著臺灣能像香港、澳門一樣早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我作為一個與臺灣隔海相望的閩南人,長大後更應該為祖國的統一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我覺得我應該做好以下幾點:一、學習大陸和臺灣的各種文化,瞭解閩南和臺灣的各種風俗習慣,從文化上推動兩岸的交流和合作。二、要透過網際網路多與臺灣的年青一代交流,把祖國大陸發生的巨大變化告訴他們,讓他們更多地瞭解祖國和諧發展的狀況。三、要爭取多與臺灣人交朋友,爭取讓他們到大陸特別是福建來旅遊,來親身體會臺灣和我們福建血脈相連的情感。四、要把我們國家對臺灣的一些政策令更多的臺灣人知道,讓他們知道我們國家能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懷。五、目前,我要認真學習好課內外的知識,長大了做一個有用的人,才能有機會為祖國的統一做貢獻。
我相信,少年強則中國強,只要我們這一代青少年付出艱辛的努力,臺灣就一定能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更多隔海相望的親人就能隨時見面,從而慰藉餘老爺爺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