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岳陽樓記》與《登岳陽樓》中的湖湘文化精神
淺談《岳陽樓記》與《登岳陽樓》中的湖湘文化精神
引導語:杜甫的《登岳陽樓》這首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偉,歷來為人們所激賞。這意境,從詩人的抱負和胸襟中來,從詩人閱歷豐富而又坎坷的生活道路中來。下面是有關《岳陽樓記》與《登岳陽樓》中的湖湘文化精神,我們一起閱讀學習瞭解吧。
湖南嶽陽市獲悉,2015年從初一至初三,有1300多人在5分鐘內完整背下368字《岳陽樓記》,免票遊覽了岳陽樓景區。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抒發了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情懷,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客前往岳陽樓觀賞。據岳陽樓管委會介紹,岳陽樓景區2013年開始推出“背《岳陽樓記》,領免費門票”活動。截至目前,已有數萬名遊客透過背誦免費登上了岳陽樓。
百年來,中國知識界流傳一句話:不讀《出師表》不知何為忠;不讀《陳情表》,不知何為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標準。隨著歷史進入現代社會,這兩《表》的影響力,已在逐漸減弱,特別是《陳情表》,已鮮為人知。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同樣產生於封建時代的《岳陽樓記》卻絲毫沒有因歷史的變遷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歷經歲月的滄桑,愈顯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後,論朝代,已經南宋、元、明、清、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六代的更迭;論社會形態,也經封建、民主主義、社會主義三世的衝擊。但它穿雲破霧,歷久彌新。嗚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變,以傳統的文字,能表達一種跨越時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一)“詩人之不幸,成為湖南江山之大幸”
關於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學術界比較公認且較典型的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實事求是”;二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百折不撓、兼收幷蓄”。人們傾向於後者,認為後者更能體現湖湘文化的精神實質,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湖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充滿著矛盾和衝突的地方:這裡地處偏遠,是古代“貶謫之地”,又是陶淵明寄託自己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楚文化的瑰麗神奇使得這個地方充滿著神秘的吸引力,其中莊子散文和屈原楚辭是最為耀眼的部分;書院的建立又讓湖南學術空前繁榮。江湖文化和廟堂文化在這裡激烈地衝突又悄悄地融合。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想、狂飆突進的戰鬥精神、清高孤傲的人文姿態是傳統湖湘文化的三大品格。所有這些對湖南文人有著深遠的影響。湖南文人們自古以來就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文關懷。“心憂天下,敢為人先”是湖南人的優良傳統。
在率先發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傳統中,蘊含著一種慣於發揚主觀能動性,敢為天下先的性格特徵。這些性格和精神,一脈傳承迄今,成為湖湘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基礎,形成了國家民族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突出的愛國主義傳統指向以及個人對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價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維方式,即博採內外眾家、廣為交融、最佳化思維主體的開放方式。
同時,湖南因地處偏遠,古時多為官員貶遷之地,尤以唐宋為盛。如李白、柳宗元、杜甫、劉禹錫(貶為朗州司馬後,曾作《漢壽城春望》一詩,現常德市在柳葉湖邊建“司馬樓”以紀之)等均被貶至湖南。隨著中原人士的相繼進入,為當時的湖南帶來很多先進的技術與文化,推動了湖南的文明開發程序。有些學者遂將此作為湖南是以文化興省的一個依據,有人因此說是“詩人之不幸,成為湖南江山之大幸”。
(二)憂患意識與犧牲精神
憂患意識是中國曆代知識分子堅守的精神品格,也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中國傳統憂患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影響著湖湘文化中憂患意識的產生和演變。湖湘文化中憂患意識源自屈原,其後經范仲淹、魏源有了一系列發展演變。屈原是湖湘文化中憂患意識產生的源泉,他的憂患意識主要體現為忠君愛國。《離騷》是充分表現屈原憂患意識的首推代表作。岳陽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古城鎮。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膾炙人口,它述說著湖湘文化淵源,並彰顯著岳陽精神。
憂患意識是中國曆代知識分子所堅守的精神品格,尤以范仲淹的先憂後樂思想為其代表。范仲淹秉持濟世救民忠心報國的政治理想,並積極實踐,其思想和行動在當時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探討范仲淹的憂患意識對當前社會有一定的借鑑作用和現實意義。
湖南是南宋以前許多文化名人文化學意義上的故鄉。湖湘文化中悠久的愛國傳統最初源自屈原的“特出人格”。經賈誼、范仲淹、朱熹、王夫之等人的闡釋和身體力行代代相傳,在民族危亡的現代史中昇華為“寧赴清流”的激越的愛國精神。到新世紀又演化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愛國思想。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文章透過對洞庭湖的側面描寫襯托岳陽樓。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本文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