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和《桃花源記》比較閱讀

《岳陽樓記》和《桃花源記》比較閱讀

  引導語:《岳陽樓記》透過寫景,描寫了“遷客騷人”登樓時的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並由此過渡到議論,從而表達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度。下面是《岳陽樓記》與《桃花源記》的閱讀比較,歡迎大家閱讀!

  《桃花源記》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糧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岳陽樓記》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嘗求古人仁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2.各用一句話說說甲乙兩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1)甲段的主要內容是

  (2)乙段的主要內容是

  3.兩則短文雖然同是寫景散文,但是寫作目的卻不一樣。根據你的理解說說兩則短文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1)甲文表達的是

  (2)乙文表達的是

  4.乙文中表達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是:

  5.將下面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

  6.請從(乙)段帶線的.句中任選一處你認為美的句子,說說這個句子美的理由。

  參考答案:

  1.⑴交錯相通 ⑵有時

  2.⑴漁人進入桃源,發現桃源中人生活美滿。

  ⑵寫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時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

  3.⑴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渴望。⑵作者寬大的胸襟和抱負。

  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5.沒有這樣的人我同誰一道呢?

  6.略(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徵;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動靜結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岳陽樓記》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范仲淹幼年喪父,生活貧苦,卻刻苦讀書,少有大志。據《宋史》記載,他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歐陽修給他寫的墓碑文也說:“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語,而藉《岳陽樓記》一文廣為人知。“先憂後樂”的思想,究其淵源,即是儒家的仁愛思想。孟子就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進一步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為此,就要不為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境的順遂艱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從政生涯,始終踐行了這一信念。例如,天聖七年(1029),30歲的范仲淹還在沒有資格進諫的小小秘書閣校理任上,就上書諫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為章獻太后朝拜上壽;第二年又直接上書請章獻太后還政退位──那時章獻太后正垂簾聽政,權傾朝野,滿朝文武,“無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貶離京,三年後才回來。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進《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結黨營私,任用讒佞,反被誣為“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又遭貶斥,連為他鳴不平的歐陽修等人也被貶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幾十年,數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於死時“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為民請命,憂民之憂,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具體體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