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與《岳陽樓記》對比分析

《醉翁亭記》與《岳陽樓記》對比分析

  《醉翁亭記》與《岳陽樓記》兩篇文章在寫景狀物上各具風格,兩篇文章充分的展示了北宋詩文改革的輝煌,語言清新,散相間,堪稱宋代寫景散文雙壁。

  但在思想藝術上很多人認為《岳陽樓記》似乎更勝《醉翁亭記》一籌。

  《岳陽樓記》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種忘我的境界,引發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作者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博大胸懷。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在被貶為州太守後寫的一篇散文。在這裡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中。歐陽修以“己悲”而排遣于山水之中,以“物喜”流連山水之中得到樂趣。兩個作者相比較,歐陽修與范仲淹二人的思想境界孰高孰低已見分曉,讓人們足以感受到了他們思想的差異。可是,二人同樣幼年喪父;同樣出身貧寒;同一時代;同朝為官;同學儒家之術;同樣遭貶而作此篇。那二人的思想境界真的是有如此的差異嗎?

  請看這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試想,歐陽修如果不是醉態,他能“在乎山水” 嗎?由此可見,作者之樂恰恰是在醉態中表現出來的。

  歐陽修曾在《伶官傳序》中最後闡述:“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於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於困窮,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果嗎?於是作《伶官傳》。”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作者對玩物喪志深惡痛絕。文中引用了《尚書》名句:“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在這痛切的總結中,一個從小就深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影響的人,飲酒行令,投壺對弈,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他能心甘嗎?歐陽修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博大的胸襟顯而易見。

  綜合上述,其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高尚情操,已經暗含在《醉翁亭記》的字裡行間,因為歐陽修“醉”了!醉態的他能與民同樂,否則清醒之時便是“先天下憂”!

  因此筆者認為兩篇文章無論是在寫景狀物的表現藝術上,還是在思想藝術的表現上都是難分伯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