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馬能收人心》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曹馬能收人心》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一份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曹馬能收人心》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曹操自擊烏桓,諸將皆諫。既破敵而還,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操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僥倖破之,雖得之,天所佐也,顧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魏伐吳,三徵②各獻計,詔問尚書傅嘏③,嘏曰:“希賞邀功,先戰而後求勝,非全軍之長策也。”司馬師不從,三路擊吳,軍大敗。朝議欲貶出諸將,師曰:“我不聽蘭石,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悉宥之。弟昭時為監軍,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陳泰求敕幷州,併力討胡,師從之。未集,而二郡胡以遠役遂驚反,師又謝朝士曰:“此我過也,非陳雍州之責。”是以人皆愧悅。
討諸葛誕於壽春,王基始至,圍城未合,司馬昭敕基斂軍堅壁。基累求進討,詔引諸軍轉據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遷移依險,人心搖盪,於勢大損。”書奏報聽。及壽春平,昭遺基書曰:“初,議者云云,求移者甚眾,時未臨履,亦謂宜然。將軍深算利害,獨秉固心,上違詔命,下拒眾議,終於制敵禽賊,雖古人所述,不過是也。”
然東關之敗,昭問於眾曰:“誰任其咎?”司馬王儀曰:“責在元帥。”昭曰:“司馬欲委罪於孤耶?”引出斬之。此為謬也!
操及師、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際,以善推人,以惡自與,並謀兼智,其誰不歡然盡心悉力以為之用?袁紹不用田豐之計,敗於官渡,宜罪己,謝之不暇,乃曰:“吾不用豐言,卒為所笑。”竟殺之。其失國喪師。非不幸也。
(選自《容齋四筆》有刪改)
①馬指司馬師、司馬昭等司馬氏
②三徵指的是徵南大將軍王昶、徵東大將軍胡遵、鎮南大將軍毋丘儉
③傅嘏(gǔ),字蘭石
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萬安之計,是以相賞相:表示動作偏指另一方,你們
B.師又謝朝士曰謝:道歉
C.詔引諸軍轉據北山引:率領
D.誰任其咎咎:失敗
5.下列五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夠表現司馬氏善“收人心”的一組是()(3分)
①諸君之諫,萬安之計,始以相賞②我不聽蘭石,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
③此我過也,非陳雍州之責④雖古人所述,不過是也
⑤司馬欲委罪於孤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6.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伐吳失敗後,出征的軍隊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寬宥,沒有人受處罰。
B.陳泰率領雍州與幷州聯軍討伐胡人,結果戰敗。
C.王基討伐諸葛誕時,“人心搖盪”,但他憑藉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終取得勝利。
D.作者認為曹、馬固然奸詐,但用兵之時一般能夠籠絡人心,讓將士樂於為其效力。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希賞邀功,先戰而後求勝,非全軍之長策也。(3分)
⑵初,議者云云,求移者甚眾,時未臨履,亦謂宜然。(3分)
⑶袁紹不用田豐之計,敗於官渡,宜罪己,謝之不暇。(4分)
參考答案
4、D(咎:過錯、罪過)
5、B(①是曹操所說,表現曹操“收人心”,⑤司馬昭所說,但不能表現“收人心”)
6、D(A、“沒有人受到處罰”錯,“弟昭時為監軍,唯削昭爵”;B、“結果戰敗”錯,原文為“未集,而二郡胡以遠役遂驚反”;C、“軍隊‘人心搖盪’”錯,原文是王基上疏說“若遷移依險,人心搖盪”)
7、①(將士們)希望賞賜,求取戰功,先去作戰,然後才想辦法取得勝利,這不是保全軍隊的'長久計策。(“邀”、“全”各1分,大意1分)
②起初,議論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要求遷移軍隊得人很多,當時我沒有親自前往,也認為應該這樣。(“臨履”、“謂”各1分,大意1分)
③袁紹不聽田豐的建議,在官渡被打敗了,應該責問自己,向田豐道歉都來不及。(被動句、“謝”、“不暇”各1分,大意1分)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曹操親自(率兵)攻打烏桓,他的部下將領都勸阻。(曹操)打敗烏桓歸來之後,詢問當時勸阻他的人,將領們不明白曹操這樣做的緣故,個個都提心吊膽,曹操都重賞了他們,並對他們說:“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著很大的危險謀求僥倖的勝利,雖然取得了勝利,這是上天輔佐,不過這不可當作常例。諸位的勸止,才是完全之計,因此重賞你們,今後(有建議)不要不好意思說出來。”
魏國(準備)攻打吳國,徵南大將軍王昶、徵東大將軍胡遵、鎮南大將軍毌丘儉紛紛獻計獻策,天子下詔徵求尚書傅嘏的意見。傅嘏說:“(將士們)希望賞賜,求取戰功,先去作戰,然後才想辦法取得勝利,這不是保全軍隊的長久計策。”司馬師不聽從,分三路進攻吳國,結果大敗。朝廷上下議論,要將(出征的)的眾將領貶出朝廷,司馬師說:“我沒有聽從傅嘏的建議,才到了這種地步,這是我的過錯,諸位將領有什麼罪?”都寬宥了他們。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當時擔任監軍,唯獨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陳泰請求司馬師給幷州下命令,把力量合併在一起討伐胡人,司馬師採納了這個建議,隊伍還沒有集合起來,有兩個郡的胡人因為要到遠方打仗,驚恐萬分,都逃了回去。司馬師給朝中士大夫道歉說:“這是我的過失,不是陳泰的責任。”因此人人都慚愧而又高興。
到壽春去討伐諸葛誕,王基領兵剛到,還未把城包圍起來,司馬昭命令王基收攏兵力,堅守營地。王基多次請求攻城,司馬昭卻讓他率領駐軍轉移到北山據守。王基依據實際情況向司馬昭上疏說:“如果把軍隊遷移到(北山)依靠險要的地勢,人心動搖,對於形勢有很大的損害。”奏報得到准許。等到壽春被攻克後,司馬昭寫信給王基說:“起初議論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要求遷移軍隊的人很多,當時我沒有親自前往,也認為應該這樣。將軍你權衡了轉移的利弊得失,獨自懷著堅定的信心,對上違背天子的詔書,對下拒絕眾人的建議,最終制服了敵人,捉住了賊寇的首領,即使是古人所稱述的人,也不過這樣罷了。”
然而關東的敗仗,司馬昭問眾人:“誰應該承擔打敗仗的過錯?”司馬王儀說:“責任在元帥。”司馬昭說:“司馬王儀想把罪責推在我的身上嗎?”把王儀推到帳外殺了。這件事就做錯了。
曹操和司馬師、司馬昭的奸詐,本來就不必說了,但在用兵的時候,把美名推給別人,把惡名自己擔起來,善於吸收別人的計謀和智慧,還有誰能不盡心竭力為他效力呢?袁紹不聽田豐的建議,在官渡被打敗了,應該歸罪(責)於自己,向田豐道歉都來不及,他卻說:“我沒有采用田豐的意見,(打了敗仗),結果被他譏笑。”竟然把田豐殺了。袁紹失去了國家,葬送了軍隊,並不是不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