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周弘正傳》閱讀答案

《陳書·周弘正傳》閱讀答案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晉光祿大夫周顗九世孫。周弘正幼孤,及弟周弘讓、周弘直,俱為伯父、侍中、護軍周舍所養。年十歲,通《老子》、《周易》,舍每與談論,輒異之,曰:“觀汝神情穎晤,清理警發,後世知名,當出吾右。”河東裴子野深相賞納,請以女妻之。十五,召補國子生,仍於國學講《周易》,諸生傳習其義。以季春入學,孟.冬.應舉,學司以其日淺,弗之許焉。博士到洽議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講一經,雖曰諸生,實堪師表,無俟策試。”起家梁太學博士。出為鄴令,丁母憂去職。服.闋.,歷曲阿、安吉令。普通中,初置司文義郎,直壽光省,以弘正為司義侍郎。時朝議遷都朝士家在荊州者皆不欲遷唯弘正與僕射王裒言於梁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諸士大夫微見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無定處無所與疑至如黔首萬姓,若未見輿駕入建鄴,謂是列國諸王,未名天子。今宜赴百姓之心,從四海之望。”時荊陝人士鹹雲王、周皆是東人,志願東下,恐非良計。周弘正面折之曰:“若東人勸東,謂為非計,君等西人慾西,豈成良策?”梁元帝乃大笑之,竟不還都。太建五年,授尚書右僕射,祭酒、中正如故。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太子以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於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敬焉。周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釋典,雖碩學名僧,莫不請質疑滯。六年,卒於官,時年七十九。詔曰:“追遠褒德,抑有恆規。故尚書右僕射、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周弘正,識宇凝深,藝業通備,辭林義府,國老民宗,道映庠.門.,望高禮閣,卒然殂殞,朕用惻然。可贈侍中、中書監,喪事所須,量加資給。”便出臨哭。諡曰簡子。

  (節選自《陳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八》)

  10.下列對文中畫被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時朝議遷都/朝士家在荊州者/皆不欲遷/唯弘正與僕射王裒言於梁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諸士大夫微見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無定處/無所與疑

  B.時朝議遷都朝士家/在荊州者皆不欲遷/唯弘正與僕射王裒言於梁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諸士大夫微見/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無定處/無所與疑

  C.時朝議遷都朝士家/在荊州者皆不欲遷/唯弘正與僕射王裒言於梁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諸士大夫微見/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無定處/無所與疑

  D.時朝議遷都/朝士家在荊州者/皆不欲遷/唯弘正與僕射王裒言於梁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諸士大夫微見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無定處/無所與疑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冬,又稱小陽春,指每年冬季的第一個月,《禮記·月令》有記:“孟冬之月,日在尾。”

  B.服闋,也叫服除,指守喪期滿除服。闋,終了。官員的守喪期滿,意味著是一次仕途上的新起點。

  C.《孝經》中國古代儒家倫理著作,傳說為孔子所作,成書於唐宋之際,強調孝為諸德之本。

  D.庠門指古代學校,又有一稱為庠序,是培養教化之所,這裡指周弘正的道德修養浸染學門。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弘正天資聰慧,展現非凡才能。十歲時通讀經典,受到伯父周舍的讚賞。裴子野也看重他的才學,於是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十五歲時又被招補為國子生,講學《周易》。

  B.周弘正學有所成,得到諸人認同。他在國學講授經書時,諸生都爭先傳閱他的講義。博士也肯定他的講學方法,認為他雖然還是學生,但已經具備當老師的能力,無需再參加策試。

  C.周弘正據理力爭,主張遷都建鄴。他考慮到帝王尊嚴和百姓心願建議遷都,而荊陝人士以王裒、周弘正是作為東土人的身份為由反對,幾番爭論之下,皇帝最終也沒有同意遷都。

  D.周弘正德高望重,受到皇帝追贈。他生前為太子講授儒家經典,太子心存感恩,對他以禮相待。同時也因通曉佛經而得到名僧的請教。去世後得到皇帝的追贈,賜予諡號簡子。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以季春入學,孟冬應舉,學司以其日淺,弗之許焉。

  (2)若東人勸東,謂為非計,君等西人慾西,豈成良策?

  答

  9.D(翻譯:當時朝廷商議遷都一事,朝臣家在荊州的,都不想遷都,只有弘正和僕射王裒對元帝說:束脩以上士大夫略知古今者,知道帝王所都本無定處,不會有什麼想法。)

  10.C(“成書於唐宋之際”錯誤。《孝經》成書於秦漢之際。)

  11.C(“荊陝人士以王裒、周弘正是作為東土人的身份為由反對”錯誤。他們反對是因為他們都是荊陝人,自然不想遷都。王裒、周弘正是東土人只是他們的一個辯題。)

  13.(1)在春末的`時候開學,初冬的時候應舉,學司認為他來的時間短,沒有答應他。(第一個“以”、第二個“以”、“弗”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說東人勸東遷,不是良策,那麼君等西人想要西遷,難道就成了良策?(“非計”“西”“豈”各1分,句意2分)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是晉光祿大夫周顗的第九世孫。周弘正幼年喪父,與弟弟弘讓、周弘直都被伯父侍中護軍周舍撫養。周弘正十歲的時候就懂《老子》《周易》。周舍每次與他談論總是感到驚異,說:“看你敏捷聰悟,明自事理而又出語驚人,將來必定會名聲大震,在我之上.”河東裴予野非常賞識他並與他結交,還表示願意將女兒嫁給他。十五歲那年,周弘正補召為國子生,就在國學裡講解《周易》,儒生們都學習他的見解。他在蘭月入學,當年的十月就被推薦參加對策考試,學司認為他的資歷太淺,不同意他應試。博士到洽議論說:“周郎還不到二十歲,就獨自主講一經,他雖說是國子生,但實際上卻可以當老師,他就不必等著參加對策考試了。"於是周弘正就以布衣身份直接出任梁朝的太學博士。晉安王擔任丹陽令時,請他為主簿。後來從丹陽調往鄴縣任縣令,因母親去世服喪而離職。服喪期滿後,歷任曲阿、安吉縣縣令。普通年間,朝廷開始設定司文義郎這一官職,在壽光省當值,任命周弘正為司義侍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