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著名詩歌白玉苦瓜

余光中著名詩歌白玉苦瓜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下面是文學網小編Lynn整理的現代作家相關內容資料。(更多現代作家內容請關注文學網)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 LOWA )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餘種。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迴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中國臺灣網)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棲主義者”。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餘種。其中最著名有《鄉愁》。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仍在“與永恆拔河”。呼吸在當今,卻已經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中國日報網)

  【詩歌 白玉苦瓜】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裡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

  看莖須繚繞,葉掌撫抱

  哪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喂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翹著當日的新鮮

  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踏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輾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

  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生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

  白玉里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