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詩歌讀後感
余光中詩歌讀後感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
《聽聽那冷雨》是我國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篇散文,僅這名字就讓人喜歡,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寫點什麼。一個人靜靜地坐著,聽窗外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心裡該湧起多少回憶和感慨。
讀過此文的人,一定能感到一種惋惜之情。文章中的古屋聽雨,多麼的詩意,讓人感到一絲絲愜意,我想也只有詩人余光中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吧。聽雨的纖細,手拂著無數黑鍵和灰鍵,把晌午奏成黃昏,聽那點點滴滴,忐忐忑忑,綿綿瀟瀟。“一陣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而如今之臺灣,雨點卻只能溶在水泥裡,雨已成了沒有音韻的樂音,瓦的歌唱已成絕響:雨來時,已不再,叢葉嘈嘈切切,不再閃動那溼溼的綠光,鳥聲減了,蛙聲沉了,蟲吟沒了。只是嘆息,只是後悔,千片萬片的瓦響已成了腦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憶。這世間已再沒有“少年聽雨,紅燭成昏;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白頭聽雨僧廬下,已星星了。”多麼美的筆調啊!是一種懷舊,是一種思念,是一種對祖國、大陸、家鄉的思念。一位老人對大陸統一的期盼!
讀著讀著,一股淋淋漓漓的雨彷彿浮現在我的眼前。雖身邊只是晴天,但總有一種孤孤零零的看雨無情的淅淅瀝瀝的下著的感覺;雖沒有瓦來伴奏,可陣陣雨落在千瓦萬瓦上那種清脆的'聲音一直縈繞在我的耳旁。似乎有了幻覺,但深知這不是幻覺,而是詩人余光中把我帶入了雨中思想的盡頭……
“就連在夢裡,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說得多好啊,如果可以,我會加上一句:“雖躲不過整個雨季,但至少能躲得住這時的思念。”詩人余光中對大陸的思念是越來越深厚的,情感也隨之流露出來:“雨裡風裡,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臺北悽悽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裡來的。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捲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裡,被她的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這樣的話語,誰能與之同美?
聽聽那冷雨,聽聽詩人余光中對家鄉的懷念之情吧!
《寫給未來的你》讀後感
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了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歌——《寫給未來的你》,這是一首現代詩,與其說這是一首詩歌,不如說是一位家長寫給自己孩子的一封詩歌體的家書。詩歌娓娓道來,親切、平實,嚴肅又不失溫情和期盼。
它教育我們怎麼做人。做人要有純正的品格,高尚的情趣,遠大的理想,要拒絕虛榮的誘惑,學會與他人不同,要懂得珍惜感情,要愛自己和愛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每天至少要拿出兩個小時來讀書,這樣才能豐富自己的眼界,要戰勝自己,要超過自己所能達到的境界。
它教給我們怎麼上進。不要為自己的外表所擔憂,不要為自己的蠅頭小利放棄自己的理想,不要為某種潮流改變自己的信念,不要攻擊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向世俗低頭妥協,不要老是想著別人應該為你做些什麼,不要把自己置於大眾的天平上,不要打斷別人的談話,不要嬌、驕二氣十足於身。
毛澤東主席從小就樹立遠大理想,要把中國人民從水深火熱之中挽救出來,讓他們過上平等、自由、公正的生活;周恩來總理從小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併為此奮鬥終生;孔老夫子從小就想成為一名教育家,教育人們要知書達禮,仁義至信;我也想當一名科學家,透過努力學習,掌握知識,研發和創造出新能源,減少汙染,造福社會。
理想和信念恰似走向成功的雙腿,缺一不可。那些偉人,那些名人,那些成功人士都是依靠堅不可摧的信念來成就大事業的,所以我們要按照余光中先生詩歌裡所說的:從小到大要有遠大理想,做一個真實、平和、勤奮、努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