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漫談說理文》閱讀答案

朱光潛《漫談說理文》閱讀答案

  “擺事實,講道理”已成為執們日常生活中愈來愈廣泛、愈重要的社會活動。開會討論要說理,做報告要說理,寫社論曼說理,寫教科書要磺理,發動群眾要說理……總之,凡是需更開動腦筋的地方,凡是要辯護自己,說服旁人的地方,沒有不需震說理的。近幾年我們對於詩歌、小說,劇本的寫作提出了很多問題,進行過熱烈的討論,至於說理文怎樣寫,就很少有人過問,儘管這個問題在《改造我們的學習》等一系列的論著裡三番五次地鄭重地提出過。文學界對這問題談的少,是否說明說理文很容易寫,有理自然說得出,根本沒有什麼問題呢?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寫過四十多年的說理文,也費過一些摸索,嘗過一些甘苦,至今還不能寫出一篇稱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說,寫說理文對於我並不是—件易事。

  寫說理文究競難在哪裡?在推理還是在行文?問題的這種提法本身就有問題。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續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續才用語言把理表達出來。這種相當流行的看法是對的,但也不完全對。

  據我個人的經驗,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後把它原封不動地謄寫出來,那是極稀有的事。在多數場合,我並不打什麼腹稿,只是對要說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斷的'想法,也許經過了一番組織,有一個大致不差的粗輪廓,—切都有待進一步的發展。意思既然來得多了,問題也就複雜化了。新的意思和原來的意思不免發生矛盾,這個意思和那個意思也許接不上頭,原來自以為明確的東西也許畢竟還是紊亂的模糊的乃至於錯誤的。有許多話要說,究竟從何說起?哪個應先說,哪個應後說?哪個應割愛,哪個應作為重點?主從關係如何安排?這時候面前就像出現一團亂絲,“剪不斷,理還亂”,思路好像走入一條死衚衕,這是難產的痛苦,也是一個考驗的時刻。

  所以在說理文的寫作中,思想和語言總是要維持辯證的關係:不想就不能寫,不寫也就很難想得明確周全。我發現不但思想訓練是寫說理文的必有的準備,而寫說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訓練思想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因此,我認為理先於文或意在筆先的提法還是片面的。

  說理要透,逢在於話說得中肯,輕重層次擺得妥當,並不在話說得多。有時我把廣萬字的原稿壓縮到五六千字,發現文字雖然壓縮了,意思反而較醒豁。從此我看出簡潔是文章的一個極可珍視的優點。簡潔不僅表現於遣詞造句,更重要的是表現於命意,一個意思已經包含在另一個意思了,或是主要的意思已經說出了,被包含的或次要的意思就不必說。文章要有剪裁,剪裁就要割愛,而割愛對—般寫作者來說彷彿是—件痛苦的事。

  就我從閱讀中所體會到的來說,說理文的寫作和文藝創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處,有時我甚至想到理論文也還是可以提高到文藝創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說理文如果要寫好,也還是要動一點情感,要用一點形象思維。如對準確,鮮明和生動的要求也適用於說理文。修辭學家們說,在各種文章風格之中,有所謂“零度風格”,就是純然客觀,不動情感,不動聲色,不表現說話人,彷彿也不理睬聽眾的那麼—種風格。據說這種風格宜於用在說理文裡。我認為這種論調對於說理文不但是—種歪曲,而且簡直是一種侮辱。說理文的目的在於說服,如果能做到感動,那就會更有效地達到說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沒有感動,就絕對不能使讀者感動又怎能使人發生興趣,感動人,說服人呢?

  選自《朱光潛全集》,有刪改

  10.下列對文章的內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說理文有說理文的特殊規律,對它談得少,研究得不夠,並不意味著它就容易寫。

  B.傳統的寫作觀念認為“理在文先、意在筆先”

  C.說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語言,將可有可無的字句刪去,這樣就能使說理透徹

  D.關於“零度風格”宜於用在說理文裡的論調,作者

  11.請簡要分析第一段的寫作思路。(3分)

  12關於怎樣寫好說理文,作者主要闡述了哪些看法?請概述。(3分)

  答案:

  10.C(說理文的裁剪,不一定能使說理透徹)

  11.首先闡述說理的重要性;其次指出說理文寫作研究不被重視的現實;在二者對照的基礎上作者再結合自身經驗,闡明說理文寫作很難、應重視說理文寫作的道理。

  (3分,層意概括2分,層次間關係1分)

  12.作者主要闡述了三點看法:①說理文在想中寫,在寫中想(或“說理文要維持思想和語言的辯證關係”);②說理文要追求簡潔;③說理文要有情感,有一點形象思維。(3分,各1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