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有關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破陣子

  李煜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花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注】①煙蘿:草樹茂密,煙聚蘿纏。②沈腰:指人瘦,出自南北朝沈約給友人的信;潘鬢:指鬢髮花白,出自晉代潘岳的文章。

  ⑴這首詞的上闋寫了“四十年來家國”的哪些景象?“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用了哪種藝術手法?(6分)

  ⑵這首詞中的對比體現在什麼地方?起到了什麼作用?(4分)

  參考答案

  ⑴山河遼闊,宮闕巍峨,花草茂美(4分,一點1分,三點4分)。化用典故。(2分,超過一種不給分)

  ⑵上闋極言太平繁華景象(1分),下闋寫詞人被俘後的淒涼生活(1分),兩相對比,烘托出了作者深沉的哀愁。(答出“哀愁”類或“亡國之痛”類或“離別之苦”類,即可得2分)

  二

  ⑴全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上闕前四句採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寫的是什麼內容?寫這些內容對於表達中心思想有什麼作用?

  ⑵作者為什麼在“倉皇辭廟日”落得一個“垂淚對宮娥”的傷心結局?這樣寫的用意何在?

  閱讀答案:

  ①表達了作者的亡國之恨;前四句的表現手法有:鋪陳、誇張、比喻等。前兩句寫建國前後四十年,擁地縱橫三千里,國勢鼎盛,雄冠當時;後兩句寫鳳閣龍樓、玉樹瓊花,足見國力殷實,財物豐饒。上片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蕩壯闊的國運形勢;這樣寫與最後“倉皇辭廟”的亡國形成強烈的反差,為最後抒寫亡國之恨鋪墊,透過前後強烈的對比,更有力地表現了中心思想。

  ②在亡國的危難之際,因為大臣們都已經逃跑得沒有了蹤影,所以國君只能落得一個面對教坊宮娥垂淚的結局。透過用逃跑的大臣與鎮定自若地演奏哀樂宮娥的對比,意在突出表現亡國之君“樹倒猢猻散”的淒涼處境和亡國的悔恨傷心。

  註釋

  ⑴四十年:南唐自建國至李煜作此詞,為三十八年。此處四十年為概數。

  ⑵鳳閣:別作“鳳闕”。鳳閣龍樓指帝王能夠居所。霄漢:天河。

  ⑶玉樹瓊枝:別作“瓊枝玉樹”,形容樹的美好。煙蘿:形容樹枝葉繁茂,如同籠罩著霧氣。

  ⑷識干戈:經歷戰爭。識,別作“慣”。干戈:武器,此處指代戰爭。

  ⑸沈腰潘鬢:沈指沈約,曾有“革帶常應移孔……以此推算,豈能支久”之語,後用沈腰指代人日漸消瘦。潘指潘岳,曾有詩云:“餘春秋三十二,始見二毛”,後以潘鬢指代中年白髮。

  ⑹辭廟:辭,離開。廟,宗廟,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⑺猶奏:別作“獨奏”。

  ⑻垂淚:別作“揮淚”。

  譯文

  南唐開國已有四十年曆史,幅員遼闊。宮殿高大雄偉,可與天際相接,宮苑內珍貴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煙霧裡的女蘿。在這種奢侈的生活裡,我哪裡知道有戰爭這回事呢?

  自從做了俘虜,我因為在憂慮傷痛的折磨中過日子而腰肢減瘦、鬢髮斑白。最使我記得的是慌張地辭別宗廟的時候,宮廷裡的音樂機關/教坊的樂工們還奏起別離的歌曲,這種生離死別的情形,令我悲傷欲絕,只能面對宮女們垂淚而已。

  鑑賞

  這是李煜降宋之際的詞作。上片寫南唐曾有的繁華,建國四十餘年,國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樓閣高聳入雲霄,庭內花繁樹茂。這片繁榮的土地,幾曾經歷過戰亂的侵擾。幾句話,看似只是平平無奇的寫實,但卻飽含了多少對故國的自豪與留戀。“幾曾識干戈”,更抒發了多少自責與悔恨。下片寫國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幾曾”之句意,筆鋒一疊,而悔恨之意更甚。終有一天國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蒼老,尤其是拜別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聽到教坊裡演奏別離的曲子,又增傷感,不禁面對宮女慟哭垂淚。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約一樣,瘦的腰細的使皮革腰帶常常移孔,而潘鬢則暗喻詞人自己像潘岳一樣,年紀不到四十就出現了鬢邊的`白髮。連著這兩個典故,描寫詞人內心的愁苦悽楚,人憔悴消瘦,鬢邊也開始變白,從外貌變化寫出了內心的極度痛苦。 沈約瘦腰 沈約從少年時代起就很用功讀書,白天讀的書,夜間一定要溫習。他母親擔心他的身體支援不了這樣刻苦的學習,常常減少他的燈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時期的沈約,已經“博通群籍”,寫得一手好文章,並且對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從二十幾歲的時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時間,終於寫成一部晉史。可惜,這部晉史沒有能夠流傳下來。晉代潘岳在他的《秋興賦》中說,自己三十二歲就開始有白髮了,“斑鬢承弁”(音bian,皮帽),“素髮垂領”(素,白;領,脖子)。後世因此以“潘鬢”為中年鬢髮初白的代詞。 此詞上片寫繁華下片寫亡國,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而後極悲。中間用“幾曾”“一旦”二詞貫穿轉折,轉得不露痕跡,卻有千鈞之力,悔恨之情溢於言表。作者以階下囚的身份對亡國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勝感慨系之。此詞回顧事國時的繁華逸樂:那四十年來的家國基業;三千里地的遼闊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樂安逸之中。“幾曾識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結果,同時也是淪為臣虜的原因。記敘離別故國時哭辭宗廟的情景,寫來尤為沉痛慘怛。其事雖見載於《東坡志林》但出自後主之手,更覺悽慘苦澀,不失為一個喪國之君內心的痛苦自白。

  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以亡國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可謂“神品”。此時期的詞作大多哀婉悽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往事的無限留戀。故有人說:李煜不是個好皇帝,但是個好的詩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