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圖》和《金陵晚望》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金陵圖》和《金陵晚望》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是科學規範的閱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金陵圖》和《金陵晚望》閱讀答案對比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金陵圖
韋莊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古城。
【注】高蟾、韋莊,均為晚唐詩人。
(1)這兩首詩都寫到了“傷心”,詩人為什麼傷心?(5分)
答:詩人為唐朝的衰敗而傷心。
(2)兩位詩人一位說“一片傷心畫不成”,一位說“誰謂傷心畫不成”。請結合詩歌對此作簡要分析。(6分)
答:這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詩作者透過晚望金陵,從“落日”“秋聲”等意象中,生出一片傷心之情,詩人認為這種深重的傷心,世上的畫家是畫不出來的。韋詩作者透過觀看金陵圖,認為畫家用“老木”“寒雲”等意象,足以表現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所以說,傷心是難畫成的。
二:
(1)高詩前兩句寫景,試分析其表現手法和作用。(4分)
答案:(1)採用擬人手法(1分),情景交融(1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秋天傍晚浮雲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1分),抒發了作者的滄桑淒涼之感(1分)。
(2)高詩說“一片傷心畫不成”,韋詩卻說“誰謂傷心畫不成?”,各有何道理?(4分)
答案: “一片傷心”是抽象的情感,縱有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2分);但是這六幅圖透過老木寒雲表現了深沉的歷史感慨和現實憂思,“畫”出了傷心之情(2分)。
(3)兩首詩都是懷古詠史詩,表達了怎樣的共同主題?(2分)
答案:兩首詩都借六朝舊事(1分)抒發對晚唐現實的深憂(1分)。
【比較賞析】
兩首詩都取材於“金陵”,內容相近,表達了作者對頹廢衰敗王朝的傷心。作為晚唐時代的`詩人,面對頹廢的時代,他們傷心不已,但作為“百無一用”的書生,也就只好也只能發發感慨罷了。
作為詩歌而言卻有著獨特的魅力:
一片傷心為那般“傷心”二字型現了作者的思想和詩的主題。兩首詩均以寫景為主,“傷心”二字熔鑄在環境描寫之中。
詩人為唐朝的衰敗而傷心。高詩作者透過晚望金陵,從“落日”、“秋聲”等意象中,生出一片傷心之情;韋詩作者透過觀看金陵圖,認為畫家用“老木”、“寒雲”等意象,足以表現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所以說,傷心是畫得成的。
兩首詩均表現出詩人感世傷時的情懷,體現出他們對國家的憂慮,一片愛國真情。雖然他們也許並非不知道,這與世無補,與事無益,但依然有感要吐,有情要抒。
“畫成”“不成”各千秋
兩詩相同之處在於:內容相近,情感一致,手法也相同,都運用象徵,借他物來表現,以景襯情,情寓景中。
兩詩相同之處不少,但也有區別,面對頹景,一言可畫,一言畫不成,究竟有何區別?
高詩著眼於情,以此生髮,雖有“浮雲”“落日”,然而,心中的痛,心中的情,即使再高明的丹青妙手,傾盡所有的色彩,也難以畫出啊!
韋詩立足於“老木”“寒雲”,用“老木”“寒雲”來象徵頹靡的時代,見“老木”“寒雲”如見那顆枯萎的心,哪裡不可畫呢?
仔細想來,兩詩在這一點上,實際並沒有什麼區別,無論是“畫成”,還是“畫不成”都是為表達傷心而言,各有千秋,各有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