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長孫無忌傳》閱讀答案及譯文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閱讀答案及譯文

  在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閱讀理解的掌握突破是最難的一個環節,很多同學在考試中,閱讀理解都是失分最多的一個環節,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舊唐書·長孫無忌傳》閱讀答案及譯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該博文史,有籌略。少與太宗友善,太宗禮遇尤重,常令出入臥內。時突厥新與中國和盟,政教紊亂,言事者多陳攻取之策。太宗召無忌問曰:“北番君臣昏亂,不違舊好,便失攻昧之機;取亂侮亡,復爽同盟之義。二途不決,孰為勝耶?”無忌曰:“今務在戢兵,待其寇邊,方可討擊。且按甲存信,臣以為宜。”太宗從無忌之議。突厥尋政衰而滅。或有密表稱無忌權寵過盛,太宗以表示無忌,無忌深以盈滿為誡,太宗曰:“朕之授官,必擇才行,無忌聰明鑑悟,雅有武略,故委之臺鼎。”太宗欲立晉王,而限以非次,猶疑不決。無忌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召問百僚,必無異辭。

  若不蹈舞同音,臣負陛下萬死。”於是建立遂定。高宗即位,嘗謂公卿:“朕開獻書之路,冀有意見可錄,比者上疏無可採者。”無忌對曰:“言事者率其鄙見,然須開此路,冀時有讜言,如或杜絕,恐下情不達。”帝將立武氏為皇后,無忌屢言不可,許敬宗又屢申勸請,無忌嘗厲色折之。顯慶四年,許敬宗稱李巢與無忌交通謀反,帝令敬宗鞠之。敬宗曰:“無忌威能服物,智慧動眾,必為宗廟深憂,誠願陛下斷之,不日即收捕。”帝泣曰:“後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親戚,使至於此。”敬宗曰漢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勳於後惟坐殺人文帝令朝臣喪服就宅哭而殺之良史不以為失帝竟不親問,惟聽敬宗誣構之說,遂去其官爵。敬宗尋遣袁公瑜重鞫無忌反狀,公瑜逼令自縊而死,籍沒其家。

  (節選自《舊唐書·長孫無忌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務在戢兵戢兵:用兵打仗。

  B.無忌深以盈滿為誡盈滿:驕盈自滿。

  C.於是建立遂定 建立:確立儲君。

  D.籍沒其家籍沒:登記沒收。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敬宗曰/漢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勳/於後惟坐殺人/文帝令朝臣喪服就宅/哭而殺之良史/不以為失/

  B.敬宗曰/漢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勳於後/惟坐殺人/文帝令朝臣喪服/就宅哭而殺之良史/不以為失/

  C.敬宗曰/漢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勳於後/惟坐殺人/文帝令朝臣喪服就宅/哭而殺之/良史不以為失/

  D.敬宗曰/漢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勳/於後惟坐殺人/文帝令朝臣喪服就宅/哭而殺之/良史不以為失/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長孫無忌深受太宗信任。他年輕時就和太宗關係密切,能出入太宗臥室;大臣密奏他權勢過盛,太宗將奏章拿給他看。

  B.長孫無忌敢於直言。太宗立儲君時猶疑不決,長孫無忌表明自己的態度,認為晉王仁孝;高宗想立武氏為皇后,他多次明確反對。

  C.長孫無忌見識過人。他反對背盟攻擊突厥,結果使突厥不戰而亡;高宗認為上書獻策沒有可採納的,長孫無忌則認為應堅持開啟言路。

  D.長孫無忌結局悲慘。高宗聽信了許敬宗的誣陷,長孫無忌被免去官爵;許敬宗還指使人以謀反罪名審訊他,逼迫他自殺。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朕之授官,必擇才行,無忌聰明鑑悟,雅有武略,故委之臺鼎。

  (2)言事者率其鄙見,然須開此路,冀時有讜言,如或杜絕,恐下情不達。

  參考答案

  4、A 休兵息戰

  5、D

  6、C 使突厥不戰而亡 分析有誤

  7、(1)我授予官職,一定是要選擇才能和品行的,無忌聰慧明察事理,向來有軍事謀略,所以把重要官職委派給他。

  (2)提意見的人提出了淺陋的意見,但必須開啟這條言路,希望有時有正直的言論,假如徹底制止,恐怕下面的情況不能上達。

  參考譯文

  二: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無忌貴戚好學,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

  後即其妹也。

  武德九年,隱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將害太宗,無忌請太宗先發誅之。於是奉旨密召房玄齡、杜如晦等共為籌略。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貞觀元年,進封國公。太宗以無忌佐命元勳,地兼外戚,禮遇尤重,常令出入臥內。其年,拜尚書右僕射。時突厥頡利可汗新與中國和盟,政教紊亂,言事者多陳攻取之策。太宗召蕭瑀及無忌問曰:“北番君臣昏亂,殺戮無辜。國家不違舊好,便失攻昧之機;今欲取亂侮亡,復爽同盟之義。二途不決,孰為勝耶?”蕭瑀曰:“兼弱攻昧,擊之為善。”無忌曰:“今國家務在兵,待其寇邊,方可討擊。彼既已弱,必不能來。若深入虜庭,臣未見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為宜。”太宗從無忌之議。突厥尋政衰而滅。

  十七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晉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決。御兩儀殿,群官盡出,獨留無忌及司空房玄齡、兵部尚書李績,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此,我心無謬。”因自投於床,抽佩刀欲自刺。無忌等驚懼,爭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晉王,無忌等請太宗所欲,報曰:“我欲立晉王。”無忌曰:“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太宗謂晉王曰:“汝舅許汝,宜拜謝。”晉王因下拜。太宗謂無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論如何?”無忌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伏乞召問百僚,必無異辭。若不蹈舞同音,臣負陛下萬死。”於是建立遂定。尋而太宗又欲立吳王恪,無忌密爭之,其事遂輟。

  高宗即位,進拜太尉。

  (節選自《舊唐書》卷六十五)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言事者多陳攻取之策 陳:陳述。

  B.因自投於床,抽佩刀欲自刺。 投:撲向。

  C.天下屬心久矣。 屬:隸屬。

  D.無忌密爭之,其事遂輟。 輟:停止。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長孫無忌“有籌略:的一組是

  ①無忌貴戚好學 ②無忌請太宗先發誅之

  ③彼既已弱,必不能來 ④若深入虜庭,臣未見其可

  ⑤所為如此,我心無謬 ⑥無忌密爭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D.③⑤⑥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武德九年,長孫無忌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齡等人共同謀劃,與尉遲敬德等九人在玄武門平定了李建成和立李元吉的叛亂。

  B.長孫無忌深受太宗的尊重與信任,時常被允許出入太宗的寢室。太宗有不少大事都得到了

  長孫無忌的幫助和支援。

  C.是否對突厥作戰,長孫無忌認為國家目前應該暫且按兵不動遵守信義,這樣突厥很快就會因為政治衰敗而滅亡。

  D.長孫無忌在立誰為太子的問題上,支援太宗立晉王的想法,並進一步指出晉王仁孝,百官也一定沒有什麼異議。

  11.把第三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國家不違舊好,便失攻昧之機;今欲取亂侮亡,復爽同盟之義。

  (2)太宗欲立晉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決。

  參考答案

  8.C(“屬”應為“歸服”)

  9.B(①介紹長孫無忌好學⑤是太宗的話)

  10.C(前後內容無因果關係)

  11.(1)國家不背棄舊交,就會失去攻打昏昧國家的機會;如果要攻打亡亂之國,又違背了同盟之義。(“違”“昧”“今”“亂、亡”“爽”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6分。)

  (2)太宗想立晉王為太子,但因為不是按(長幼)順序的限制,他猶豫不決。(“而”、介賓短語後置句式、“回惑”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參考譯文:

  長孫無忌,字輔機,是河南洛陽人。長孫無忌身為貴戚而喜好學習,博通文史,性情通達機敏,富於謀略,文德皇后就是他妹妹。

  武德九年,隱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謀劃將要謀害太宗,長孫無忌請求太宗搶先動手誅殺他們。於是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共同謀劃。六月四日,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九人,進入玄武門討伐李建成、李元吉,消滅了他們。

  貞觀元年,進封齊國公。太宗因為長孫無忌是創業的`元勳,又有外戚的身份,禮遇尤其豐厚,時常讓他出入寢室。這一年,拜尚書右僕射。當時突厥頡利可汗新近和中原簽約和好,內部政令紊亂,談論政事的人大多陳述攻取突厥之策。太宗召集蕭瑀和長孫無忌問道:“北番君臣昏亂,屠殺無辜。國家不背棄舊交,就會失去攻打昏昧國家的機會;如果要攻打亡亂之國,又違背了同盟之義。兩種做法不能決定,哪一個更好呢?”蕭瑀說:“兼併弱小的國家攻取闇昧的君王,攻擊為好。”長孫無忌說:“國家目前正致力於休兵息戰,等他們侵犯邊地,才可以征討出擊。他們既然已經衰弱,一定不會前來。如果深入虜地,臣以為不妥。暫且按兵不動遵守信義,臣以為合適。”太宗聽從了長孫無忌的意見。突厥不久因政治衰敗而滅亡。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犯罪,太宗想立晉王為太子,但因為不是按長幼順序的限制而猶豫不決。皇帝來到兩儀殿,百官都出去了,僅留下長孫無忌和司空房玄齡、兵部尚書李勣,對他們說:“我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弟弟,所作所為是這樣,我心裡沒有依靠。”於是自己向床上撲去,抽出佩刀要自殺。長孫無忌等人非常驚恐,爭著上前抱扶,取下佩刀交給晉王。長孫無忌等人問太宗想立誰,回答說:“我要立晉王。”長孫無忌說:“敬奉詔命。誰有不同意見的,臣請求殺了他。”太宗對晉王說:“你舅舅答應立你,你應該拜謝。”晉王於是下拜。太宗對長孫無忌等人說:“公等和我的意見一致,但不知輿論會怎麼樣?”長孫無忌說:“晉王仁孝,天下人誠心歸服已經很長時間了。請求召見百官詢問,一定沒有異議。如果不是同聲慶賀,就算臣辜負陛下罪該萬死。”於是確立太子之事就定下來。不久太宗又打算立吳王李恪,長孫無忌暗自爭諫,這事於是停止。

  高宗即位,進封長孫無忌做太尉。

  拓展知識: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

  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