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論 (清)姚鼐》的閱讀答案及翻譯

《李斯論 (清)姚鼐》的閱讀答案及翻譯

  《李斯論》是清代文學家姚鼐創作的一篇翻案散文。此文開篇以蘇軾的“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觀點為鵠的,由此生髮其義,論析“為臣之道”這一主題,接著充分討論而得出李斯並不是在實行荀卿之學而是“趨時”這個結論全文融論史、論政與論時為一體,觀點鮮明而論證嚴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斯論 (清)姚鼐》的閱讀答案及翻譯,一起來看看吧。

  李斯論 (清)姚鼐

  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於李斯,斯亦未嘗以其學事秦。

  當秦之中葉,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詩》、《書》,明法令,設告坐之過,而禁遊宦之民。因秦國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強數世,兼併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時,一用商鞅成法而已,雖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亂,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為之而不厭。何也?秦之甘於刻薄而便於嚴法久矣,其後世所習以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張吾之寵。是以盡舍其師荀卿之學,而為商鞅之學;掃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為治,焚《詩》、《書》,禁學士,滅三代法而尚督責,斯非行其學也,趨時而已。設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術將不出於此,非為仁也,亦以趨時而已。

  君子之仕也,進不隱賢;小人之仕也,無論所學識非也,即有學識甚當,見其君國行事,悖謬無義,疾首嚬蹙於私家之居,而矜誇導譽於朝庭之上,知其不義而勸為之者,謂天下將諒我之無可奈何於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將喪國家而為之者,謂當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雖明知世之將亂而終不以易目前之富貴而以富貴之謀貽天下之亂固有終身安享榮樂禍遺後人而彼宴然無與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誅惡人,亦有時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視,跛能履;履虎民,咥人兇。”其能視且履者幸也,而卒於兇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為善而受教於人者矣,未聞為惡而必受教於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頌言儒效,雖間有得失,而大體得治世之要。而蘇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於卿,不亦遠乎?行其學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學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遊宦,而李斯諫逐客,其始之不同術也,而卒出於同者,豈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學,建熙寧新法,其後章惇、曾布、張商英、蔡京之倫,曷嘗學介甫之學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與李斯事頗相類。夫世言法術之學足亡人國,固也。吾謂人臣善探其君之隱,一以委曲變化從世好者,其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商鞅教孝公燔《詩》、《書》 燔:焚燒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逆探:揣度試探

  C.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張吾之寵 中:以為中心

  D.滅三代法而尚督責 尚:崇尚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設告坐之過,而禁遊宦之民 塞源而欲流長也

  C.雖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北雖貌敬,實則憤怒

  D.秦之亂天下之法 謹庠序之教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主旨是論封建的為臣為君之道。文章一開頭就針對“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這一觀點,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秦國的“富強數世”,是因為孝公“得商鞅而任之”;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國仍施行嚴刑峻法,那是習以為常的事,雖致天下大亂,並非“李斯以荀卿之學”而亂天下的。

  C.作者認為李斯是一個“趨時”者,他在秦未亡之前就已遭夷滅三族之禍,“卒於兇者”,

  在作者看來,那是咎由自取,是“小人之仕”的必然結果。

  D.本文主旨鮮明,立論新穎,對歷史上已有定論的政治家李斯敢於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逐層深入,是一篇“有物”“有序”、意蘊深厚、發人深省的力作。

  【拓展】

  白話譯文

  蘇軾認為李斯用荀子的學說擾亂天下,這是不對的。秦朝使天下動亂的法度,無須等待李斯制定,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學說為秦國辦事。

  當秦國中葉,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燒《詩經》、《尚書》等典籍,明確國家的法令,設立藏奸不告之罪和連坐之罪,並且禁止遊說謀官的人。憑藉著秦國地形的便利,採用他的治國方法,使秦國富強了幾代,兼併諸侯國,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時候,全用商鞅的現成法令罷了。雖然李斯加以助長,說它便宜有利,越發造成了秦朝的暴亂,但即使李斯不說它便宜,秦始皇本來也會自己採用而不厭棄的。為什麼呢?秦喜歡刻薄寡恩,因而偏於嚴峻的法治已經很久了,後代的君主習慣這種法治並認為很好。

  李斯窺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覺得不這樣不足以投合殘暴放縱的君主而擴大自己獲得的恩寵。因此他完全捨棄了自己老師荀子的學說,而實施了商鞅的學說;掃除夏、商、週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採取自恣意妄為來實施統治,焚燒《詩經》、《尚書》,嚴懲犯禁的儒生,毀滅三代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責罰,李斯並不是推行他的學說,只是趨附時事罷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將不會從法治出來,但他不是要實行仁政,是用來趨附時事罷了。

  君子做官,進取時不隱瞞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且不說他的學識是不對的,就算有學識十分得當,但他們看見自己的國君行事違背常理,不合道義,他們會在自己的家中痛心疾首,卻在朝堂之上誇耀、迎合君王以追求聲譽,明知君主不合道義而依然勉勵君主去做,認為天下人將原諒他們對國君這樣是無可奈何的,而不會怪罪自己;明知國家將要滅亡卻還這樣做,認為自己或許可以免於懲罰。況且小人雖然明知天下將會發生變亂,但最終不因此改變眼前的富貴,而出於富貴的考慮,招致天下的混亂,固然可以終身安享富貴歡樂,而將禍患留給後人,自己卻安閒得像沒有製造禍患的人一般。唉!秦朝還沒有滅亡,李斯就先遭受腰斬之刑,滅絕三族。上天懲罰惡人,也有一定的時候並且是很靈驗的啊!《易經》上說:“即使眼睛不好,但是終究能看見;即是腿腳不便,但終究能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會咬人,有災難。”那些能看見且能走路的人是幸運的,但是不得善終,那就是報應了。

  況且人做善事從別人那裡學來的,沒聽說過做壞事也一定要從別人那裡學來的。荀子稱頌先王時極力讚揚儒學治世的功效,雖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體上還是找到了治世的關鍵。而蘇軾認為李斯為害天下而把罪過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遠了嗎?實行自己的學說而為害秦國的'是商鞅;捨棄自己的學說而為害秦國的是李斯。商鞅禁止遊說求官,而李斯則勸阻秦王驅逐客卿,他們開始的時候採用的是不同的治國方略,然而最終李斯的做法與商鞅相同,難道是他們原有的志向嗎?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學,立下熙寧新法,後來章惇、曾布、張商英、蔡京這些人,何曾學過王安石的學說呢?因而認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滅亡,這和李斯的事情很類似。世人議論法家學說足以使國家滅亡,確實如此啊!

  我認為做臣子的善於探察國君的心思,一味採取委屈順從變化的手段來求得世俗喜好的人,這些人的為人尤其可怕啊!尤其可怕啊!

  創作背景

  此文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蘇軾在《荀卿論》中借李斯學說和荀卿學說中某種關聯以攻擊王安石的變法主張的,而且,將李斯的主張完全等同於荀卿的學說,最後將秦朝覆亡的原因歸咎於荀卿,這顯得比較偏頗。作者不贊同這種看法,便創作此文翻這一歷史的舊案。同時,從文中斥責李斯“小人之仕”的“趨時”行徑來看,作者乃有感而發,以針砭官場時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