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亭林先生神道表全祖望”閱讀答案
文言文“亭林先生神道表全祖望”閱讀答案
全祖望
先生字曰寧人,改名炎武①,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苟同,耿介絕俗。最與裡中歸莊相善,共遊復社。於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歷覽《二十一史》,有關於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務質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晚益篤志《六經》,而《日知錄》三十卷,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凡經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果有大故,我則死之。”遺言後人莫事二姓。先生方應崑山令楊永言之闢,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以從夏文忠公於吳,事既不克,先生與莊幸得脫。次年,幾豫吳勝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國之戚,焦原毒流③,日無寧晷。遍遊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勝。戊戌,遍遊北都諸畿甸,直抵山海關外,以觀大東。丁巳,六謁思陵,始卜居陝之華陰。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畝田於華陰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方大學士孝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願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孝感懼而止。戊午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行薦之,貽書葉學士訒庵,請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謂釣名者也,其心豈欲見知於人?而力拒之以明節,則吾未之聞矣。”華陰諸生請講學,亦謝之。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書乾兄弟,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累書迎先生南歸,願以別業居之,且為買田以養,皆不至。
辛酉,卒於華陰,無子,年六十九。高弟吳江潘耒收其遺書,序而行之,又別輯《亭林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盛傳。徐尚書之冢孫涵持節粵中,數千裡貽書,以表見屬。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於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甘於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節選自《鮚埼亭集》,有刪改)
【注】①顧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鬥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時代給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此指顧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流:比喻遭蹂躪。
【文言文參考譯文】
先生字寧人,後改名為炎武,學者稱他亭林先生。顧炎武年少時高超不凡,有遠大的志向,不與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和同鄉歸莊非常友好,一起遊學復社。對於書籍沒有不看的,特別注重治理世事的學問。當時國內有很多憂慮之事,他嘆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國家敗亡。他廣泛閱讀《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有關於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隨即記錄下來,力求評定這些在當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說拘泥於古代虛而不實的話。晚年更加專注於記述《六經》,而《日知錄》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終身學術研究最高境界的書,凡是經書和史書中精妙的話語全部收錄在書中。
乙酉年夏天,顧炎武母親六十歲,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戰爭,她對顧炎武說:“我雖然是一個婦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寵,果真國家有大的變故,我就為國而死。”給後人遺言不要侍奉二主。先生正響應崑山縣令楊永言的徵召,和嘉定生員吳其沆以及歸莊一起起兵抗清,到吳地跟隨夏文忠公。第二年,幾次參與吳勝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組織抗清,因為道路阻隔,沒有能夠前行。
先生懷抱故國的悲傷,國土遭受清人蹂躪,每天沒有一刻能夠安寧。遊遍沿江一帶的山水,來觀賞舊都周圍的美景。戊戌年,又遊遍北都周圍的地方。一直到山海關外,來觀賞大東的美景。丁巳年,第六次拜謁思陵,開始選擇定居在陝西的華陰。當初先生遊遍觀賞四方,他對明朝忠誠的心願並沒有丟下,先生在華陰購買五十畝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種,而開墾收穫所得,另外貯藏起來,以備起兵之用。
大學士方孝感用信召見先生作為他的助手,先生說:“希望以死推辭,最下的想法是逃到世外。”方孝感聽後驚恐,就停止召見他。戊午年朝廷大規模選撥人才,皇帝詔書下達,眾官員爭相想招致他,先生預先讓在京城的眾門生推辭,並且說:“刀繩都有,不要讓我快速死去!”第二年朝廷大修《明史》,眾官員又想推薦他,他寫信給學士葉訒庵,請求一死而得以免去編修的職務。有人說:“先生所說的沽名釣譽的人。他們的心思怎麼想被天下人知道呢?而(您)盡力拒絕推薦這件事來表明自己的節操,那麼,我還沒有聽說這樣的人(事)。”華陰的諸生請求他講學,他也推辭了。先生擁有為世所用的謀略,卻不能得到實現。尚書徐乾兄弟是先生的外甥,當他們還沒有做官時,先生救濟他們,等到他們富貴了,多次寫信迎接先生南歸,願意把別墅給他居住,並且買田來供養他,他都沒有去。
先生死在華陰,死時六十九歲。先生沒有子女,徐尚書把先生的從孫顧洪慎立為他的孫子,以便祭祀先生。他的高足吳江人潘耒收藏他遺留下來的書稿,作序併發行,又另外編輯了《亭林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為廣泛流傳。徐尚書的長孫徐涵在廣東做官,從數千裡外寫信給我,囑咐我給先生寫表文。我沉吟思考很久,等到讀到王不庵的話:“先生承受亡國的痛苦,想在天下廣泛宣揚他母親的志向,到處奔波,流離失所,到老都沒有兒子,他過著隱居孤寂的生活,數十年沒有吐露過的思想,竟然不能夠一吐為快,卻讓後起的少年從他的文集中增長見聞,那委屈已夠大的了,怎麼能夠不回望故鄉,甘心死在外地啊?哎,實在哀痛啊!”這話,大概能夠用來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
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其時四國多虞 虞:憂患
B.幾豫吳勝兆之事 豫:參與
C.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遂:實現
D.數千裡貽書,以表見屬 見:表被動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顧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組是( )
①最與裡中歸莊相善,共遊復社 ②焦原毒浪,日無寧晷
③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 ④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⑤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世之學 ⑥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主要記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師顧炎武壯志難酬、齎志以歿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氣節。
B.文章第二段從太安人著筆,透過對太安人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的記述,含蓄而有力地襯托了顧炎武的高尚氣節與抗清意識。
C.明亡之後,顧炎武遍遊大江南北、關河內外,六謁思陵,最後定居華陰,墾田經營,表明了他耿耿復明之志有些消退。
D.顧炎武三次放棄舉薦為官的機會,他以死相拒的行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決心。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而力拒之以明節,則吾未之聞矣。(5分)
(2)高弟吳江潘耒收其遺書,序而行之。(5分)
亭林先生神道表全祖望閱讀答案
4.D(見:稱代副詞,我。見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句。)
5.B(②記敘現狀;⑥是寫救濟他人。)
6.C(應是“未滅”,他經營墾田,目的是以便起兵之用)
7.(1)而(您)卻盡力拒絕推薦來表明自己的節操,那麼,我還沒有聽說這樣的人(事)。得分點:①拒:拒絕。(1分)②以:來。(1分)③節:節操。(1分)④未之聞:賓語前置。(1分)大意1分。
(2)他的高足吳江人潘耒收藏他遺留下來的書稿,作序併發行了它們。得分點:①高弟:高足,高徒。(1分) ②遺書:遺留下來的書稿。(1分) ③序:名詞作動詞,作序。④行:發行(1分)大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