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的“疾病”閱讀理解及參考答案
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的“疾病”閱讀理解及參考答案
茫茫太空中,生活著很多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它們身處廣袤的太空,難免會染上一些“疾病”。
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的“疾病”有好多種。
一種是“不治之症”。一般來說,人造衛星的執行軌道越高,壽命越長。我國在1970年發射的第一顆衛星,軌道高,已經幾十歲了,仍在太空執行。一些低軌道的人造衛星,壽命短,有的才執行幾個月,甚至只有幾天,就像醉漢一樣搖搖晃晃,姿態失控,最終隕落。這種“重症”,是很難治好的。
另一種是“小毛病”。1966年,前蘇聯向月球發射了一顆衛星——“月亮10號”。這顆衛星繞月飛行不久,就報廢了。因為這顆衛星上用的`是化學電池,電力用光了,也就失效了。其實,當時衛星上的儀器都完好無損,倘能派出“太空醫生”,換上新電池,就不會報廢。
也有的是“急性病”。1970年美國發射了“阿波羅13號”,起飛後46小時,飛船裡的一個燃油箱爆炸了,使飛船無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務。三名宇航員歷盡艱辛,才使生了“急性病”的飛船濺落在太平洋上。衛星或飛船生“急性病”,需要“太空醫生”及時趕來搶救。
誰是最合適的“太空醫生”呢?1981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飛上太空,成功地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天飛行。從此,太空梭成為“太空醫生”極其合適的“候選人”。
為什麼人們會看中太空梭呢?
這是因為太空梭可以來回於地球和太空之間,一般可以重複使用100多次,使花錢如流水的空間科學活動大大降低了費用。據美國科學家統計,“阿波羅”太陽觀測衛星發射5次,耗資達200多億美元,而太空梭飛行一次,大約只花費1000萬美元,這比重新發射一顆衛星要合算得多。隨著太空梭技術的改進,它的飛行成本還將進一步降低。
另外,太空梭返回之後,一般經過兩星期檢修,又可上天,使用方便。科學家建議,今後在發射宇宙飛船或人造衛星時,應同時讓一架太空梭進入待命狀態,一旦飛船或衛星在發射後生了“急性病”,“太空醫生”就立即出發,及時進行搶救。(根據有關材料改編)
1.給文章擬一個合適的標題。(2分)
2.根據本文提供的資訊,完成下面表格。(4分)
“疾病”型別 病因 結果
“不治之症” 軌道低
“小毛病”
“急性病” 無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務
3.文中劃線句子說明了什麼?(2分)
4.本文通篇採用了擬人和比喻來說明,請你說說這樣說明有什麼好處。(3分)
參考答案
1.“太空醫生”或“太空梭”
2. “疾病”型別 病因 結果
“不治之症” 軌道低 隕落
“小毛病” 電力用光 報廢
“急性病” 燃油箱爆炸無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務
3.說明了使用太空梭做太空醫生費用要低得多。(或“說明了人們選擇太空梭做太空醫生的原因”。)
4.使說明內容通俗易懂(生動形象)。“使說明更有趣味性,能吸引讀者”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