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是外部對你言行的制約和限定》的閱讀題和答案

《禮是外部對你言行的制約和限定》的閱讀題和答案

  試題內容: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禮是外部對你言行的制約和限定,在這種制約和規範中,包含了很多禮的思想,形成了一種禮教,對人起到了教化作用,從而使人產生君子意識。理學,是一種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別講究“內省”的功夫,向內觀察自己。它只是教化,沒有刑罰的手段來制約和規定。禮學的功效是鞏固社會秩序,而理學使人的精神得到了昇華。

  禮是由外到內的,是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重複你的行為,逐漸形成的一種習慣,再用習慣來逐漸改變你的人格。孟子說“動容周旋中禮”。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夠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但是你內心究竟怎麼樣,別人不知道。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現和內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況,這種狀態,我們即稱其為“虛偽”。

  禮是一種人格面具,是必需的。禮強調每個人在社會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時自己不同的要求。一個人在社會中要接觸的人是很多的,接觸不同的人要相應地改變自己的身份。人接觸的物件是不斷改變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變。所謂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是多變的。跟不同的人接觸,雖然都是禮,但是是有差別的,這是由社會地位和身份差別來決定的。既然禮是人格面具,這樣就產生了一種扮演意識,你的行為總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禮培養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統一人精神的內在模式,不能為我們提供道德因子,同時也不能為我們提供精神依歸。所以說,禮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說先秦禮是盛於當時的分封制的社會,秦始皇以後由分封制變為郡縣制,整個社會結構和先秦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於是,不斷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同時先秦有的一些問題,到了後代已經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禮中沒有的情況後代卻出現了。後代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三禮》中沒有的。唐代以後,社會已經變化了,不僅禮的制度應當有變化,對禮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要進一步思考。

  這就產生了理學。真正代表從禮學到理學的轉變的,是宋代葉適《習學記言》中的一句話:“以禮決事,孰若以禮制心。”禮學是用來治世的,理學是治心的,這是一種轉變。從禮學到理學的轉化申,理學把禮學的很多概念觀點進一步深化了。禮學沒有提供給我們原始的核心性的東西,但是理學為我們提供了。理學都有一個原始基本點,我們可以模仿著“天賦人權”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天賦良知”。禮學把人分成很多等級,比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禮來固化等級的差別。而就理學來說,天賦良知,大家都在一個平等的`起跑線上。這樣就淡化以至於消除了人在社會中不同等級的觀念,在理的面前,等級性無效。

  禮學是一種角色性人格,每個人扮演的角色應該做什麼事,你就要把它做好。但理學是一種個人的追求,而不能成為對人的要求。就理學本身而言,理學可以作為一種學術來研究,自己自願地將其作為一種修養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別人。

  (摘編自劉曉東《禮學與理學》)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在外部對人的言行進行制約和限定,它對人起到教化作用,從而讓人產生君子意識。

  B.禮是一種人格面具,人對不同的人,因為社會地位和社會身份的不同會產生禮的差別。

  C.禮不能統一人精神的內在模式,不能提供道德因子、精神依歸,對人的人格無盞。

  D.禮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產生一些新的問題,社會變了,禮的制度也應該相應改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禮僅僅在外部對人進行制約和規範,而理則是在人的精神方面起自我肯定的作用。

  B.人要有一種扮演意識,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禮的要求。

  C人的外部表現和內部精神不相吻合,表現在人的言行和內心不一致,這是廣種“虛偽”。

  D.禮學把人分成很多等級,但理學卻相反,它認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是沒有等級性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學和理學的功效是不相同的,前者是鞏固社會秩序,後者則是使人的精神得到昇華。

  B.禮學和理學會相互轉化,相互作用,前者將治世轉化為治心,後者將治心轉化為治世。

  C.理學給我們提供了原始的核心性的東西,它還在轉化中將禮學概念觀點進行了深化。

  D.禮學對人有要求,而理學只是個人追求,不是對所有人的要求,我們也不能用它去要求別人。

  試題答案:

  1.C(“對人的人格無益”表述有誤,參見原文“禮培養的是角色性人格”)

  2.B(“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禮的要求”錯,參見原文“你的行為總是要符合白己的角色”,因此,按禮的要求,“降低身份”和“抬高身份”都是不合禮的)

  3.B(“禮學和理學相互轉化,相互作用”錯誤,兩者不存在這樣的關係,“後者將治心轉化為治世”也就不成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