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閱讀訓練附答案

“每臨大事有靜氣”閱讀訓練附答案

  ①“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教導弟子時所言,他認為:自古以來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 。

  ②何謂靜氣?古人云:“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講,靜氣就是“能沉得住氣”。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不足十萬的兵力要抵禦前秦百萬虎狼之師,形勢不可謂不兇險。但是,主帥謝安此時卻在後方指揮所裡不慌不忙下著圍棋。等到前線軍報傳來,他只隨意地看了一眼,然後又繼續下棋。陪他下棋的人實在忍不住了,詢問戰況,謝安才輕描淡寫地說道:“小兒輩已破敵。”毛澤東在長征途中面對萬千敵軍的圍追堵截,泰然處之,用“靜氣”一次次帶領紅軍化解危機,創造出奪佔婁山關、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輝煌戰例,在危急關頭力挽狂瀾於既倒。

  ③一個人的靜氣從哪裡來?它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斷地去歷練和積累。航天英雄楊 利 偉,在航天飛行的整個過程心率始終在70次左右,絕對稱得上心如止水。在飛船裡戴著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電腦鍵盤,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萬眾矚目、全球媒體關注的情況下,要保證200多次各種各樣的`操作實現零失誤,對於常人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楊 利 偉做到了,並且完成得如平時練習一樣鎮定從容。載譽歸來時,面對記者他吐露真情:經過十幾年如一日不厭其煩的刻苦訓練,不斷積累經驗,普通人也能完成這樣的操作。的確,培養靜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個過程就如“鐵杵磨針”一樣充滿了艱辛和耐心的歷練。

  ④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一遇大事就驚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為心裡沒底,也就是沒有駕馭大事的能力和本領。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書籍就是精神食糧,透過讀書,我們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長才幹,克服本領恐慌。所以,越是博學的人,視野越開闊,頭腦越冷靜。還要善養正氣。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氣要靠正氣來支撐。只有正氣在身,才能淡泊名利,無欲則剛,才能不為進退滋擾,做到寵辱不驚。

  ⑤我們正處在戰略機遇期,各種問題和矛盾錯綜複雜,各級領導幹部都有一定的壓力和緊迫感。越是在這種情況下,就越要“每臨大事有靜氣”,保持輕鬆的心態和冷靜的頭腦,做到舉重若輕。這樣才能擔重任而不急,臨危難而不亂,科學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處理好大事。

  (選自《報刊文萃》2012年第1期,有刪改)

  20.請結合第②段內容,為第①段橫線處補寫一個觀點句。(2分)

  21.第②段引用古人的話有什麼作用?(2分)

  22.閱讀③~④段,簡述作者是怎樣圍繞“如何培養靜氣”展開論述的。(4分)

  參考答案:

  20.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靜氣。評分:本題2分。

  21.形象地闡釋了靜氣的具體表現,引出“靜氣”的含義。評分:本題2分。每個要點1分。

  22.示例:作者是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的。第③段列舉楊 利 偉的事例來論述培養靜氣需要不斷歷練和積累,在第④段先從反面強調培養靜氣需要廣泛閱讀,接著又從正面引用諸葛亮《誡子書》中的話來論述培養靜氣需要善養正氣。評分:本題4分。論述思路3分,表達條理清晰1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