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孝子傳並論閱讀理解及答案
南陽孝子傳並論閱讀理解及答案
南陽孝子傳並論
(唐)歐陽詹
貞元九年,某旅行虢州,稅於村店,有一黨①先止焉:老翁一人,丈夫一人,婦人一人,孩幼兩三人。丈夫出絹兩疋賣,其囊裹衣服,非稱有其絹者。視絹有字,乃故人鄭師儉手題其名焉。問所得,曰:“來自襄陽。至臨漢之北郊,有閔吾父年老而所乘驢弱者,遺此絹,使與驢博驢。”問:“得姓名乎?”曰:“其人扶護親喪回上京,不知姓名也。”某既佔鄭書,又知鄭侍君靈櫬②自南,當由彼而還也,意其必鄭焉,不復問焉,各遵所往。
貞元十一年,獲與鄭遇,因道所見。鄭歔欷為言之曰:“豫章之回,次南陽大澤。見一貧翁乘驢,驢甚瘠;一丈夫肩負雜物,可三十觔③;妻抱半歲嬰孩,童稚驅行兩人。山路初盡,始行陂澤。屬久霖雨,泥水深,老翁瘠驢往往顛踣。丈夫則翁之子也,每見驢倒,擲其負,若泥若水無顧惜,扶抱洗拭,淚輒盈目。倒既數,悲不自勝,遂以所負置諸驢,而負其父。平田積雨,潦淖到脛。不至店舍,竟無憩歇。父在子上,殊自安暢;子在父下,亦盡歡心。父與子笑,子與父笑,如同乘高車,連轡逸騎,怡怡焉,欣欣焉。與之行止者三日,日無易日時。愛其事父母能竭其力也,又痛自欲竭力,已無其所。贈絹一疋,令與驢博驢,代以載父。其人將求驢者三店,知欲分路,卻其絹曰:‘無驢可博,願複本絹。’始嘉其孝,又貴以忠,為度一絹博驢未就,更與一絹,自此東西。足下之見,豈斯人歟?”
某以如其人所行是難能也是亦皇唐純孝一人焉行既可述遂以鄭說為之傳其間問其姓氏亦不知何許人實於南陽澤中見之,還以為“南陽孝子”。
論曰:負父信孝矣,而贈絹非孝歟?“唯其有之,是以似之”④。鄭與南陽孝子偕孝矣。
【注】①黨:本指親族,此處代指家人。②靈櫬(chèn):靈柩。③觔:同“斤”。④“唯其有之,是以似之”:語出《詩經·小雅·裳裳者華》。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非稱有其絹者 稱:符合。
B.次南陽大澤 次:停留。
C.倒既數 數:屢次。
D.為度一絹博驢未就 博:賭取。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
有一黨先止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A.
丈夫則翁之子也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B.
遂以所負置諸驢,而負其父
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C.
令與驢博驢,代以載父
斂貲財以送其行
D.
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貞元九年遇見南陽孝子,事隔兩年,仍然惦記著向故人求證這個一直存留在他心間的故事,希望能夠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
B.作者無論寫孝子之孝還是寫友人贈絹,意在表彰孝行,但為昇華主旨,又將這種孝行上升到“忠”的層次,樹立了“忠孝”的典範。
C.本文先以作者親身見聞開篇,埋下伏筆,後以朋友口述完成整個故事情節,構思新穎,結尾“論曰”褒獎孝子並稱贊鄭君,恰到好處。
D.本文的`第二段文字,作者運用了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將南陽孝子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某 以 如 其 人 所 行是 難 能 也 是 亦 皇 唐 純 孝 一 人焉 行 既 可 述 遂以 鄭 說 為之 傳 其 間 問 其 姓 氏 亦 不 知 何 許 人 實 於 南 陽 澤 中見之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有閔吾父年老而所乘驢弱者,遺此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足下之見,豈斯人歟?
16.D 17.C 18. B
19.某以如其人所行//是難能也/是亦皇唐純孝一人焉/行既可述/遂以鄭說為之傳/其間問其姓氏/亦不知何許人/實於南陽澤中見之
20.(1)有個憐憫我父親年紀大,並且所乘坐的驢子瘦弱的人,送了這些絹。
(2)您所看見的(那個人),難道就是這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