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體會範文3000字(通用17篇)

讀書心得體會範文3000字

  一、讀書心得體會寫作方法

  (一)簡略寫出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或文章的內容,然後寫出自己的意見或感想。換句話說,就是應用自己的話語,把讀過的東西,濃縮成簡略的文字,然後加以評價,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二)將自己閱讀過的文字,從寫作技巧的觀點來評論它的優劣得失,看看它給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應用原文做導引,然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我們可以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做為引導,然後發表見解。

  (四)先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感想,然後引用讀過的文章來做印證。

  (五)將讀過的東西,把最受感動的部分做為中心來寫;也可以把自己當做書中的主角來寫;也可以採用書信的方式來寫;更可以採用向老師或同學報告的方式來寫。

  二、讀書心得體會範文3000字(通用17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心得吧。那麼讀書心得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3000字(通用17篇),歡迎大家分享。

  讀書心得體會1

  這是一篇極為傑出的短篇小說,文章雖短卻寓意深刻,在簡樸的文字背後蘊涵著許多道理。作者海明威以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這可以算是他一生的簡介,一生的縮影。在小說主人公聖地亞哥的身上,我們發現了許多隱藏在英雄,生命與命運背後的點滴,發現了一種敢於追求夢想,敢於面對挫折的勇氣,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品讀這篇文章。人的一生從孃胎裡降生到離開這個人世,命運只不過是一個圓圈,有些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所畫出的圓圈,其實他們都不知道,圓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條騰飛的切線,而怕風怕浪的人是永遠走不出命運的悲慘,只有在海上堅持戰風斗浪,尋覓生存武器,具有任何風浪都打不垮的勇敢精神的人,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人生之圈。

  《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聖地亞哥就是具有這樣的精神品質。在小說開頭,作者便以這樣的一段文字描述了主人公"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反射的光線所引起的良性皮膚癌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象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在我看來,他手上的傷疤是英雄的傷疤,象徵著與命運的對抗及永不屈服的決心。這傷疤象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更是表現了老人歷盡滄桑後的容顏。然而,老人的眼睛卻是如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這眼睛在沒有遇到那條大馬哈魚時從來沒有絕望過,即使貧窮、飢餓、寒冷與孤獨接踵而至,他也仍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去期待。就在這位老人聖地亞哥的夢中:"夢見童年的非洲,夢見沙灘海岸、夢見褐色的大山和高聳的海岬",夢見在海灘上像小貓一樣嬉笑玩耍的獅子。八十四天未釣到魚的失落依然無法掩蓋老人對生活的夢想與追求,在老人眼睛裡,心中,又暗藏了怎樣的熱血,怎樣的夢?

  就在第85天,老人生命中不平凡的一天裡,在別的漁民的奚落聲中,老人決定第85次出海,去尋找他自己的幸運之神。憑著多年的捕魚經驗,他獨自來到了魚兒成群,但極其遙遠的海域。在海風中,小船飛速地前進著,他發現了一條重量超過1500磅的大的麻哈魚,並開始了長達3天3夜的搏鬥。他用他的背部和左右手,輪換著拉住釣索,太緊了就放出去一些,鬆了就拉緊釣索,餓了、渴了,就吃生魚、喝少量的水。他的背部和左右手都被釣索勒破了,他用海水清洗後,還是繼續拉著;左手抽筋了,就用右手。老人是那樣的無助、無力。他的臉上劃破了許多口子,手也開始不停地抽搐,而且他已兩天兩夜沒有合過眼了,他—顯得那樣疲憊不堪,但是他始終都沒有放開手上的那張網,堅持到底,終於,將那強悍的鯊魚制服了。他與大魚搏鬥了三天,大魚才終於筋疲力盡浮上水面,被他殺死。他終於以他自己非凡的自信和勇氣,悍衛了自己勝利的果實,成為了一切惡戰的勝利者。

  在老人的眼中,這是一場英雄與英雄之間的較量。他對每一條魚談話,對每一朵浪花談話,海就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而這條魚,在他眼中,也理所當然地成了英雄。他有惻隱之心,他甚至在同情自己奮力捕捉的魚,可是出於職業習慣和自尊心,他又不得不去與魚抗爭,與他眼中的英雄抗爭。這兩種彼此矛盾的觀念皆源於聖地亞哥一人——一種出於人的本性,一種則出於人的社會性。某些時候可以協調,某些又不得不互相抵礪,他在征服魚的3天裡也征服了自己、主宰了自己。

  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魚之後,考驗卻並沒有結束。魚有18英尺,比他的小船還長,他只好將魚綁在船的一邊。可回航時,大魚的血腥味,一再引來鯊魚的襲擊。於是,他用盡一切手段來反擊。他用魚叉叉,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把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掉了;他用舵把來打。上天似乎就不曾憐惜過這樣一位偉大的老人,他將厄運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聖地亞哥沒有屈服,他用一切他可以運用的方式來與命運反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勢力的增強,老人最終放棄了——僅僅希望能夠平安地回到岸上,回到家裡,美美地睡上一覺,和孩子聊會兒天。在一次又一次與鯊魚的搏鬥過程中,老人終於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出海太遠了。我把你和我都毀了。"老人依舊是英雄,因為他敢於與命運做鬥爭。但這句話在有意無意之間將其生命奮鬥的過程體現,老人終於失敗了。因為上天的作弄而敗,也因為他自己而敗,他有能力抓到魚,卻無法將魚平安地帶回港灣。

  最終他的頑強意志卻並沒能得到好的結果,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可老人最後說:"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句話在26個字間闡述了英雄?含義,生命的意義,也在剎那間烘托了全文,點明瞭文章主旨: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

  在小說的結尾,作者海明威又這樣寫到:"那天下午,露臺飯店來了一群旅遊者,有個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見在一些空氣酒聽和死梭子魚之間,有一條又粗又長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條巨大的尾巴,當東風在港外不斷地掀起大浪的時候,這尾巴隨著潮水瓶落、搖擺。

  "那是什麼?"她問一名侍者,指著那條大魚的長長的脊骨,它如今僅僅是垃圾,只等潮水來把它帶走了。

  "Tiburon,"侍者說,"Eshark。"他打算解釋這事情的經過。

  "我不知道鯊魚有這樣漂亮的尾巴,形狀這樣美觀。"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說。在大路另一頭老人的窩棚裡,他又睡著了。他依舊臉朝下躺著,孩子坐在他身邊,守著他。老人正夢見獅子。"在這段話裡,作者透過老人的夢含蓄的表明,老人依舊有夢想,依舊有熱血及與生活抗爭的勇氣,他沒有倒下,沒有失敗。遊客的無知也說明了一點:或許英雄會不為人知,但只要有與命運鬥爭的勇氣,人人皆是英雄。

  《老人與海》也教會了我很多。什麼是失敗,失敗的真正意義是在遭遇了挫折之後沒有勇氣爬起,失去了再來一次的勇氣,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夢想。什麼是英雄,英雄就是敢於面對挫折,挑戰挫折,戰勝挫折的人,他們有勇氣完成自己也許失敗了很多次的夢想,這才算得上是英雄。

  一切大風大浪都已經過去了,老人渾身被海水打溼,臉上充滿了疲憊,被劃破的口子還滴著血,然而所有一切都無法改變的是那雙充滿自信的眼睛。正是它,給了老人出海的信心,正是它,支撐著老人在大海中整整搏鬥幾天幾夜,發揮出在他生命中的所有極限。一個人生來不是總是失敗的,就算失敗也並非絕望,一個人可以被滅亡,但是他的精神是打不敗的,是永存的,只有戰勝自己一切的不可能,才能獲得勝利。

  生活中,能壓倒一切的不算是強者,但不被一切所壓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拿破崙曾經說過:"預設自己的無能,無疑是給失敗製造機會!"所以,人最先應當戰勝自我。有很多人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才能的有限,真實,才能往往得力於自我競爭。自我競爭,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拿出最好的成績超過自己原先所創下的"最好成績"。人要逾越自己過去的最高度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隻要你跨過這極難的一步,你就再一次戰勝了自己,你跨過這極難的一步,你就會更上一層樓。在現實生活中,人和自然是對立的,人總是要受到大自然的磨練,只有能夠堅持進行堅強不屈的鬥爭的人,才能獲勝。雖然有時人們會戰勝自然,有時會被自然所打敗乃至於被毀滅,但是最重要的是,當自己被自然所打敗的同時,自己能否使自己的意志不消沉,重新回覆自信,以更高的熱情去迎接大自然的挑戰。

  讀書心得體會2

  讀書是陶冶情操的好方式。我鄉踴躍響縣讀好書流活動,做為黨員幹部,我選了《幹部素養讀本》那本書,操縱工做之缺對該書進行了通讀,沉點對第二章進行了精讀。該書分十章,從政管理論素養、人品品德修養、知識文化素養、身體生理素量、禮節文明素養、依法行政威力、和略決策威力、組織和諧威力、當急管理威力和媒體溝通威力方面透過事例進行論述和點評,那些方面的內容概括起來說不過乎三個方面,即做官、做事、做人。第二章是人品品德修養,我以為做為帶領幹部當然要具備相當的政亂素養、知識文化、依法行政、組織和諧、當急管理等一些威力,但我以為關鍵的是人品品德。品德問題是做回報官的首要的基本問題。古人云:百行以德為首,說的就是那個道理。品德是做人的底子。

  人品品德修養那一章,主要從為政以德、誠實守信、愛國亂家和廉潔奉公四節進行論述。帶領幹部能否做到為政以德、誠實守信、愛國亂家和廉潔奉公,不僅是個人問題,而且直接影響其下屬,影響到廣大群寡,致使影響到事業的損害成敗。其身反不令而行,其身不反雖令不行。帶領幹部要自覺以昂貴的人格氣力影響身邊的幹部職工,當今社會,人格魅力無壯大的感染感動力和影響力,如果組織賦奪的權利是一類軟的影響力,下級不得不平從,那麼人格魅力則是一類軟的影響力,它是帶領者的一類有形資流,能給人以無言的感染力;它也是一類氣力,能給人以精力鼓勵,它還是一類楷模,能給人以有力的指導。帶領者要有效地實現帶領,就必須以自己的宇量、人品、性格、學識、智慧和威力,去發揮自己的人格影響力,樹立起一壁具無凝聚力、向心力和感染感動力的旗幟。

  要成為一名正在人品品德修養上合格乃至劣秀的帶領幹部,首先要做到苦守公反的原則,平等待人,秉公辦事,而不是以個人的利害和愛好來鑑定是非曲曲。正在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外,反派正當是底子。正在正常狀況下依照公反原則辦事固然寶貴,但更寶貴的是正在關係個人成敗得掉、榮毀利害眼前,能夠曲道而行,對峙原則,義無反顧,怯往曲前。也就是說,正在一樣平常工做外做到反派正本地行事該當相對容難一些,但正在關係到給下屬乃至平淡易近百姓進行業績評價,賞罰賞罰、利害分配之時,反派正當的行事原則就顯得更為急切和重要了。公生明,偏生暗,帶領幹部要做到秉公辦事,關鍵正在於要出於公心地思忖和從事問題,從個人私心出發,就很難做到公反、公平。出於公心就是正在工做外面對公取私、個人取團體、個人取國度的關係時,依照公平、公反、公然的原則去思忖;正在逢到牴牾的時候,秉滅對公負責的態度,以國度、團體和大局利害為沉,和諧好公私利害關係。

  其主要真誠待人,而不是用虛偽的態度去對付人;對峙信用至上,說到做到,而不是拖沓懈怠。關於取回報善和真誠待人,孔女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女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老百姓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當代社會,對付帶領者來說,取回報善就是要無寬廣的胸襟取和善的態度,來從事人我關係。取回報善是一類氣度、一類雅量,是一類厚道的生理狀態。以寬大之心對待別人,多給別人一些溫和緩愛心。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出言無狀六月寒。人的內心蘊藏滅很大的包涵性,你越是寬大他人,就越容難得到卑沉。正在一個組織、一個團體外,如果人取人之間的關係掉調,那麼帶領者的組織、計劃、控制、和諧等職能就不可能得到發揮。那就必要帶領者正在取人打交道的歷程外,一曲本滅取回報善的原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做為基礎,透過團隊精力的塑制,把各方面的踴躍性和創制性同一起來,為共同的目標而分歧行動。

  唸書學習是帶領幹部勝任帶領工做的一定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古今外外汗青外能夠清楚地看到那樣的徵象:事無所成,必是學無所成;學無所成,必是讀無所得。至於唸書,我國著論理學者王國維論述過亂學的三類境界。第一類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類境界是衣帶漸寬末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類境界是寡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正在燈火衰退處。帶領幹部唸書也當無那三類境界,對峙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無所悟,用無所得,要正在學習和實踐外寡裡尋他千百度,最末驀然回首,正在燈火衰退處領悟真理。

  最初,要奸於職守,愛崗敬業,明哲保身,克己奉公,而不是輕視職責,得過且過,翫忽職守,以權謀私。所謂品德修養,說到底就是要使自己的精力世界到達一類超越境界。超越自然,創制文化;超越天性,彰顯人文;超越平庸,逃求昂貴;超越自我,融入社會;超越功利,提升人格。品德修養是一個堅持不懈實現自我超越的歷程,帶領幹部當成為當今社會的品德楷模,既要奸於職守,愛崗敬業,明哲保身,更要克己。正在物量從義盛行寡多的當代社會,克己就是要剋制自己對權、利、名的慾望,使之不貪心,不安分守己。那是一類品德生理,那也能夠稱為生理和諧。具無那樣的品德生理,就能使人的心志到達寧靜、淡泊,就能到達見利思義的超越境界。要實現克己而到達自我超越,從體還必要下一系列的工夫。如至心、從敬、改過、慎獨等,更重要的是踐行,要正在事上磨鍊。正在革命和讓年代,要經受艱鉅困苦、流血捐軀的磨鍊;正在昨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的是要正在名利場、權利場外經受磨鍊,實現對物量從義侵襲的自我超越。

  再次,既樹立為國度做孝敬的近大志向,同時也要做到勤儉持家,成為奸孝楷模。帶領幹部只有樹立為國為夷易近做事的近大方針,才能坐得高、看得近,才能氣度開闊,超常脫俗,建立不朽功業。要正在學習和工做外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國粹大家季羨林正在論述人生的意思和價值時說:如果人生實有意思取價值的話,其意思取價值就正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權利感。相反,如果目標不高,志向不近,零日為身邊的瑣事忙繁忙碌,一味沉迷於私情面感,生活正在平庸的氛圍外,一定擺脫不了平庸的運氣,也愧對人夷易近交給自己的職位和權利。正在家庭生活外,勤奮做到量力而行,勤儉持家。儉樸生活,不但能夠使精力高興,而且能夠培養昂貴的量量。正在小事之外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習慣成自然,無了劣秀的習慣,就不會做出奢侈浮華的舉動,而能保持勤儉節約的美德。古訓雲:百善孝為先。孔女曰:孝,德之本也。孝道是外華夷易近族最看沉的美德。奸孝不克不及分身實在不盡然,孝道貴正在心外孝、孝貴實行不正在言。只有孝敬怙恃的人,才是一個無權利心的、昂貴的人。

  是黨員學習積極分子,要透過唸書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圓滿自己,經受住各種磨練,對峙正在唸書學習外果斷抱負信念、提高政亂素養、磨鍊品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對峙正在唸書學習外駕馭人生道理、領悟人生真理、體會人生價值、實踐人生逃求,勤奮使自己成為一個昂貴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無品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意見意義的人,一個有害於人夷易近的人。

  讀書心得體會3

  《論語今讀》是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李澤厚先生提倡古為今用。一方面,李澤厚先生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透過閱讀《論語今讀》,值得我們思考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是現代的孔子思想。粗略的閱讀了一遍之後,最為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數李澤厚先生對論語中孝道,讀書,以及為人修身養性之道所做的闡述。

  《論語》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作,有著包羅永珍的價值觀念,如“孔顏”一樣的的人格,自古以來都有著獨特的感召力,其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始中激勵著人們不要碌碌無為的虛度人生。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孔子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論語”中有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諸多環節,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一、孝道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二、讀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為人之道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四、修身之道

  《論語》所創導的道德修養理論與方法是:自省、克己、慎獨、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舉動都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促進社會的和諧;忠恕便是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而深度則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礎上,使自我修養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修養方式;中庸就是寬容和接納異己,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聆聽別人的心聲,和諧人際關係。這些豐富的思想就是在現代的中小學政治思想教本中也有不少引入。它對青少年健康道德觀與世界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是孔子教導人們養性之道。做人應持虛懷若谷之心,揣廣博天地胸襟。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當利益衝突一旦出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為什麼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了它呢?

  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聖人進行心靈的對話。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

  讀書心得體會4

  透過一個多月的讀書,使我大開眼界,精神世界為之更加豐富多彩,生命得於昇華,對書籍的看法也有一個新的認識,新的評價。說實在話,在沒開展讀書活動之前,我沒有認認真真地、象模象樣地讀過一本教育名家的教育專著,偶爾讀的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教育雜誌上的文章,有點興趣時讀一點日常雜用方面的書籍,像現在這樣靜下心來讀一本本名家名著,並且還要寫讀書筆記,讀後感悟與體會,幾乎從未有過。書籍確實能安慰我們的心靈,美化我們的心靈,靜化我們的心靈。它裡面有星光的閃耀,有雨露的潤澤,也有花草的芳香,既有黃金屋,也有顏如玉;它既能把人生引入歧途,使你飲恨終生,也能使人生輝煌,無限幸運。以前,書籍對我來說是一種折磨一種痛苦,枯燥無味;現在是一種吸引一種味道,讀後心懷豁達,是一條河流,一片天空和大地,心曠神怡,雖然說不上陶醉,但也說得上是一種享受,一種幸福與快樂。

  讀了張平老師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書以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確切地說在開始研讀的時候就已經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書的序言部分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著人心靈的教育。所謂“無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的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師關注,並從教育的細節入手身體力行。書中從四個部分: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有效關注教育的66個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有位哲人說:“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事與做人。”其實,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實質也就是做人。因此,書中的四個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學生只有具備了做人的各項品質才能更好地學習、做事,也才能與周圍的人和諧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然後才是傳授知識。編者將教師最需關注的66個細節一一闡述,而在闡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論述,在闡述一個品質細節前,編者都引用了兩句名人名言來概括該品質的重要意義,緊接著運用一些鮮活的真人例項來具體論述,最後,編者提出培養這些良好品質的方法和建議,使這本理論性很強的書增加了不少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讀者的興趣。

  書中講述的教師最需關注的教育細節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貴的,給我的印象最深。我們如何理解健康的含義,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可見身心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從小就跟著酷愛體育運動的父親走村串戶,穿林渡水。4歲時,他從父親那得到一支獵人槍,之後開始獨立活動,開始了釣魚、打獵和探險的生活,而年幼時的這些經歷成了《老人與海》的寫作素材。《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對廣大的教師有很強的學習和借鑑意義。作為教師我將細細品味書中提及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這些教育思想,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健全品格的人。而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我願把自己的反思提出來,與廣大教師共勉。

  1、讀書一生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古典文學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不足,決定了我要以為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永不幹硬的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大量讀書,深入實踐,及時總結,積極科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向名師學習,學他們的奉獻,學他們的敬業,學他們的創業精神,不斷完善自己,讓課堂扮演好教師演繹人生的舞臺,展示挖掘課堂中教育的智慧。

  2、激情不老

  這應該成為為師品格的重要追求。馬克思說,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物件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師的激情就是要點燃學生的情緒,照亮學生的心靈。對教育的激情,應該從現在的外在表象化為內在的精神氣質。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

  3、寧靜致遠

  一個好教師不全是靠培訓成長起來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造就的。教師很苦很累,比如各類名目繁多的學歷進修,課改通識培訓,市級的、省級的甚至國家級的教學比賽壓得教師喘不過氣來。教師自由發展的空間,已被剝奪殆盡──整天忙著讀人家的“書”,自己的“書”卻沒有讀。這種過重的外在負擔將導致“膚淺後遺症”。因此,與其忙忙碌碌,不如圍繞自己的特色鑽研下去,深化,細化,創造屬於自己的心靈財富,在浮躁的現實中尋求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心境,並置身其中朝著理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靜靜地成長。

  4、伸展個性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說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著“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5、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裡”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學會關心,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尊重每一個學生”“補上感恩教育這一課”等緊緊圍繞一個“愛”字,從每一個細節中洞悉教育之事,感悟教育之真,在點點滴滴,潤物無聲的教育中塑造孩子。讓教師們都知道,擁有一可愛學生的心是當一個好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但願我們的每一位教師不在做陶行知筆下的“糊塗先生”,希望大家領悟愛的真諦,感悟教育的真義。

  6、海納百川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為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7、合作同進

  如果說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為。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援,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讓讀書成為可能,讓讀書成為習慣。當一名的教師,感悟人生,捕獲理想,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理想。閱讀它,走進它,讓我們放飛理想,走向輝煌!用閱讀

  滋養心靈,用讀書豐厚底蘊,使我們內心開放、鮮活、細膩和溫和,從雲中漫步到日常教育中的潤物無聲,從理論延伸到實踐,我們深深的感受到讀書給我們的不只是啟迪,更是一種享受。書籍是無價之寶,讓我們用心領略、觸控教育的風景,展示讀書的收穫。

  讀書心得體會5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是聯合國教材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明確指出的。所以小語教學必須擺脫單純的傳授知識和應試教育的束縛,改革小語教學,充分引導學生,發揮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標準》特別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這裡明確指出學生在學習中所處的主體地位。作為教師要真正發揮導的作用,就必須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在教學實踐中把自主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語文實踐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變死記硬背為活學活記,變機械訓練為積極實踐呢?下面,就來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嘗試自主學習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認識主體性,為學生儘可能多地提供自主讀書的時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讀書是學生自己的事。《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儘可能多地提供學生自主讀書的時間。

  1、課堂上注重誦讀,少一點對課文內容的講解。

  注重誦讀是我們母語教育傳統經驗的精華,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徐世英先生曾將朗讀與講解作過精闢的比較,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攤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課堂上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指導學生讀,儘可能地讓學生多讀幾遍課文,老師切不可以自己的講代替學生的讀。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語文科目地之一是使學生閱讀的時候自求瞭解,瞭解不會了才給學生幫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我在教學《錫林郭勒大草原》時,自始至終貫穿了讀。在匯入課文後,我便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說說錫林郭勒大草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初步感知後,我再叫他們帶著幾個問題逐段朗讀:哪段在寫草原的廣闊美麗?哪段在寫草原的歡騰?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是讓學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詞句精彩,哪些地方能體現草原的廣闊美麗和歡騰。接下去緊扣精彩詞句,指導學生讀課文,讀懂意思,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讀出韻味來。讀的方式也有變化,或教師引讀,或學生自讀。學生的讀,有集體讀、分組讀、男女分讀,個別讀,又有分角色讀、表演讀、比賽讀。總之,要儘量擴大學生讀的面,不斷提高讀的質量。這樣,課堂上不斷地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學生課文讀得很熟,感情也讀出來了,對錫林郭勒大草原有了比較深的認識,產生了喜愛之情。

  2、課堂上注重積累,少一點對語文知識的灌輸。

  過去語文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靠死記硬背來學習語文,這樣知識得不到內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讓學生把語文知識真正地“佔為己有”,尤其把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其中必然要有積累。《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中先後提到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要“有較豐富的積累”這是語文課程新觀念的折射,切實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積累是當前語文教學亟待落實的目標。

  教師指導學生語文積累不能以自己的好惡代替學生的自主選擇,必先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為積累的物件所吸引,產生讀背的慾望,積累才有內驅力。比如:教學時,我自始至終都以飽滿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深入他們中間,能夠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一起閱讀、討論。學了《東方之珠》,我問學生:“香港有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你最喜歡哪個地方?挑你喜歡的一段讀讀背背。”話音剛落,學生們就興致盎然地大聲讀起來,背起來。課文《動物的互惠互助》課後讓學生表演出來,這要求學生能熟記課文,如果靠死記硬背來記住課文,學生肯定興趣不濃。教學時,我緊扣習題,採用讀讀演演的方法,並且親自參與到學生中去。學生自由分配角色、自由表演,個個興趣高漲。課文學完後,大部分學生能挑選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表演。

  學生僅僅積累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一~六年級課外閱讀不少於100萬字。”教師除了指導家長做好家庭閱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的去搜集和課文有關的資料進行閱讀積累,這就需要教師的及時鼓勵和引導。只有長期堅持,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形成,學生也就逐漸養成了自覺閱讀的習慣。

  二、充分體現實踐性,為學生儘可能廣地拓展運用語言的空間。

  語文分為“吸收”和“傾吐”兩部分,吸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傾吐”。語文積累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因此,訓練“傾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讀中遷移,多為學生提供再現課文語言的機會。

  語言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語言,即經常使用的語言;一種是消極語言,即積累了而沒被使用的語言。學生讀了教材,積累了課文的語言,如果是長期儲存,而沒有運用的機會,那這些語言就在孩子們的語言倉庫中退化為消極語言。因此,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上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各種各樣的語言環境,促使學生將積累的消極語言轉化為運用的積極語言,讓所學的教材語言能經常得到運用。

  (1)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葉聖陶曾發表過這樣的觀點:“上課時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該如平常集會那樣的討論,教師彷彿是集會的主席。”課堂教學中,如果呈現出學生在熱烈地討論,教師在指導訂正的熱鬧場面,那麼,學生的主體意識樹立了,同時,學生在討論中時時去理解教材,運用教材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使關鍵性的詞、句、段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如在教學《撈鐵牛》一課時,我讓學生討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丙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師?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討論中,我在一旁傾聽著,並給予指點。在交流時,我又讓學生討論:懷丙所做的準備工作順序可以顛倒嗎?為什麼?學生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中學生不僅積累了語言,而且運用了語言。

  (2)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表演課文。

  除了課堂中適當地組織討論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表演課文。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大多以故事為主,有一定的情節,在初步感知課文後,學生透過身體語言來演繹文字語言不但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認識,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如:教學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時,在學生理解課文後,我讓學生自由組合演一演。課堂上他們即興表演,表演時不僅運用了課文語言,還進行了再加工。把賣矛、盾的人和圍觀的人演得栩栩如生,所說的話有的是課文中沒有的。由此可見,學生在這樣的活動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課文語言,並進一步領悟了其中的道理。

  2、自由表達,多為學生創設自主作文的條件。

  寫作是訓練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雖然很多學生頭腦中積累了好詞佳句和精彩片段,但碰到無內容可寫,無深切體會時,搔頭摸耳,舉筆維艱。這是我們長期進行命題作文訓練的緣故,其實,它並不是最好的訓練形式。語文教育家黎錦熙說:“日記札記,有內容重資源,比之堂上限時作文,偏重語文形式之準確無誤者,當然益處更多,效用更大。”《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加強學生自主擬題作文的練習。習作指導要有利於學生開闊思路,自由表達。”因此,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自由寫作,抒真情,說真話;鼓勵學生寫日記,多做自由命題的作文,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運用語言的積極性。課餘時間,我還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寫作文時有內容可寫,有感情可抒。

  總之,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我們應該還學生以“學習的自由”,在教學中徹底扭轉“牽得過牢,導得過細,教得過死”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把課堂的時間教給學生,讓我們的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習的效率。一句話,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每一堂語文課都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讀書心得體會6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鬥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愛外國文學作品的女性,都喜歡讀夏洛蒂的《簡愛》。如果我們認為夏洛蒂僅僅只為寫這段纏綿的愛情而寫《簡愛》。我想,錯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動變化著的英國19世紀中葉,那時思想有著一個嶄新的開始。而在《簡愛》裡滲透最多的也就是這種思想——女性的獨立意識。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裡;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所以,我開始去想,為什麼《簡愛》讓我們感動,愛不釋手——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僅這一步就能獨立嗎?我認為,不會的。畢竟女性的獨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種徹底的勇氣,就像簡愛當年毅然離開羅切斯特一樣,需要"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返"的豪邁和膽量。我想,這應該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應該是走向獨立的決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卻把她倔強的性格,獨立的個性留給我們一個感動。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裡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看了《簡愛》思緒萬千,激情澎湃,我總會被裡面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句話深深打動,曾和張哥說過,張哥說:“可能簡愛裡有我的影子,我才如此熱衷,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因為書裡面有我們自己的影子而熱衷於那本書。”如:他愛《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紅與黑》中的於連。我冥想,果真有我的影子嗎?也許有一點點,可是自己和簡比起來,終是沒她優秀,也沒她理智和堅強的。好幾次想寫《簡愛》讀後感的,只恐自己才疏學淺,道不盡其中的韻味,只能記其一二,留作紀念。

  《簡愛》是夏洛蒂。勃朗特以充滿激情的筆法,塑造了簡愛這樣一個謙謹、堅強而有獨立精神的形象。簡愛幼年父母雙亡,寄人籬下,飽受欺凌;後來又進了孤兒院受盡折磨。她貧窮矮小,貌不驚人,但她憑著一顆堅強高尚的心靈,自尊自立。她與羅切斯特的愛真誠熾熱,又堅決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最後歷經種種磨難,終於獲得真誠珍貴的愛情。

  看過的愛情小說很多,也總痴情與別人的故事,但唯獨《簡愛》讓我百看不厭,愛不釋手,每次翻開總會激情滿滿,思緒萬千。簡愛勇敢、獨立、堅強、外表樸素卻心思綿密,機智、敏銳,每一個眼神都具有穿透力、洞察人的內心。貌似平靜,但內心深處有著十分絢爛而甜蜜的幻想,有著火樣的熱情與如水的柔情。

  簡愛一直以來都是我的偶像,當我身處逆境時,深受挫折時,我總會想起她,想起那個簡愛:他告訴我無論經歷什麼,無論遇到了什麼,都不要放棄自己,不要對生活失去希望,即使在痛苦中也要努力,努力讓自己向上,認真地生活。

  印象中有一段是這樣的:羅切斯特裝成一個巫婆,對簡愛說:“你冷,你不舒服,且很蠢,你冷是因為你孤孤單單一個人,你不舒服是因為多少甜蜜以及美好的東西都與你無緣,你蠢是因為你明知道有一份幸福在等著你,你卻不願向他靠近一步”羅切斯特用心細緻地觀察發現了簡愛當時的處境和簡愛的所思,所想。羅切斯特也是讓我很喜歡的男主人公,若沒有他對簡愛細緻,用心地愛,也成全不了他們那麼刻骨銘心的愛。

  當簡愛想到阻隔在她和她主人之間那條很深,很寬的鴻溝————————財富,地位,世俗時,她的眼淚再也不聽她的意志,奪眶而出,當羅切斯特說:“有時候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尤其像你現在在我身邊時。彷彿我左肋下的哪個地方有一根弦與你那小身軀裡同樣的地方一根同樣的弦打成了結,糾纏得緊緊的,解也解不開,一旦我們分開,我真怕這兩根糾纏著的弦套被繃斷,那時候我會緊張不安,我的心會痛得流血。而你呢——————你會把我拋在一邊,忘得乾乾淨淨吧”……後來簡愛反駁說:我一定得離開,你以為我會留下來,成為你眼中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嗎?你以為我是一架機器——一架冷漠無感情的機器嗎?你以為我能受得了別人把我僅有的一片面包從我口裡奪走,把僅有的一滴救命之水從我杯裡潑掉嗎?你以為,因為我貧窮、卑微、矮孝不美,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了嗎?

  你錯了,我也有和你一樣的靈魂,和你一樣的一顆心!如果上帝曾給我一點兒美麗、豐富財產,我也會讓你感到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是用我的心靈和你的心靈對話,站在上帝面前,我們是平等的。我被深深震撼:簡的感情是多麼豐富而又理智。當我們深愛一個人時,很多時候,為了怕失去,我們委屈自己,不敢說出心裡的話,甚至忍受自己在他眼中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簡愛不能忍受,在我的感情世界裡我也不允許自己忍受別人不在乎我,假如不在乎,我寧願自己像簡愛樣。

  讀書心得體會7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他指出:教育就是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為了一切的人,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師,要關注一切的人,幫助校長,幫助家長,幫助社會上所有的人去發展。無論他是貧困的,還是富貴的,還是愚昧的,還是智睿的,無論他是健全的還是殘疾的,都應該為了他們,同時教育為了人的一切,這是我們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人的發展也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我們教師去研究,去實踐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標:新教育的目標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認識態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我們認為參加我們實驗的所有的學校的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有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有一種超越自我的一種精神。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學生都要成功,每個學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覺,相當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能夠成材,最後有大的成就。每個老師都要成長,相當多的人能夠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夠成材,成就。所有實驗的人都要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進步,在成長著,成長並快樂著。這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觸發我們去思考,我們在縣教育局的極力倡導下,這段時間我認真學習了朱永新老師的《我的教育思想》,體味了朱老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設書香生活環境"等教育內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給我的觸動

  1、朱永新老師認為,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發展為起點,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啟發。

  2、朱老師的新教育認為,理念: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不應該只是"為將來的工作與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裡所接受的教育,在為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強調"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願望與計劃。新教育實驗提出"教育幸福",應該是針對現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現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師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滿足學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與被愛的需要等,更要促進學生萌發高層次的需要,如愛他人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認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成長",能夠讓每個受教育者獲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豐富的情感。在這樣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實驗提出了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相信教師與學生的潛力,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強調個性發展。

  3、朱永新曾說:"我過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類教育史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教育怎麼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閱讀都始終沒有變過。閱讀是教育中最本質的一個活動,那些最偉大的教育思想家毫無例外地都推崇閱讀。透過閱讀可以獲得終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了終身學習的興趣和習慣。

  朱老師認為:閱讀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動,新教育將"營造書香校園"列為首要行動,將閱讀細化為若干具體的子專案,有效地解決了不同年級、性格與性別的學生,不同水平與學科的教師分別該讀什麼和怎麼讀的問題。透過建設濃郁的閱讀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閱讀成為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社會的形成。這無疑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次提升。

  學習朱老師《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導的新教育並作思考判斷,愈發增強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朱永新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對我的啟發

  1、理想課堂第一重境界為:落實有效教育框架,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朱永新認為:這成為新教育人進行課堂框架研究的起點。"我們希望這個框架,可以成為我們理解課堂的一個工具。"朱永新還認為:這個框架分為教學目標、預習作業、個體學生學習清單和教學板塊。"預習"被朱永新稱為這個框架的一大特色,"預習是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不應只是為課堂教學做一些準備工作,而應儘可能地針對所有教學目標,是真正的自主學習。"這就重新確立"教為學服務,讓學生的學習成為課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富有成效。

  2、理想課堂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為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視為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秘,以及發現這種奧秘的方法和過程。朱永新認為:優秀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重現這一神奇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核心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

  3、理想課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朱永新認為,理想課堂不會停留於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而要展開三重對話:人與知識的對話、人與他者的對話、人與自己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師生生命的復活"。

  三、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對我的又一啟示

  1、新課程改革和教育發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教學個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主張。老師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個性和業務方面的獨到優勢,在夯實自己教學能力的基礎的同時,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個性,要求老師對於自身要有清晰的認識,並善於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在學校環境和個人條件之間尋求平衡。當今教育,教師最缺少的就是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導致培養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創新能力和獨特氣質。教學個性本身就意味著創造力。

  2、教師對學生要真正做到一視同仁。一個老師通常要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學生性格有好有壞,成績有優有劣,能夠關注每一個學生,並愛護每個學生,是這一類老師所具備的能力。把學生當學生看,把人當人看,不惟成績論素質,不惟喜好論好惡,不惟家境論高低。有人說,關注每一個學生,就是要做到關注成績最差的學生。我想補充一句,關注每一個學生,也要做到關注你最討厭的學生。

  3、教師應該對學生嚴而有度。只有這樣才能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並善於進行總結和反思。學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難免犯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所以必須按照學生的言行規範來嚴格要求他們,又正因為這些缺點錯誤是難免的,所以對他們的要求應該有度,按照他們的成長規律,給與他們改正缺點錯誤的時間和機會,不能一味的批評和指責,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老師的管理應該得到學生的尊敬,使學生心服口服,從心底裡得到學生的認同。

  總之,透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禮。我將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為我所範,努力學習,進一步學習"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斷進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

  讀書心得體會8

  這個暑假我很榮幸的參加了領雁工程中小學教師培訓,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有很多深刻的體會。而我今天要講的讀書心得,就是在培訓上推薦的一本書——《中小學音樂教育》,它是一本綜合性的音樂期刊,它包括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音樂教育、學術交流等等豐富的內容;同時資訊量大,交流面廣,教師不用走遍千山萬水便可知各地區的教育教學動態,幫助教師作好教學交流,可以看到全國各省市地區的音樂教育成果,為音樂教師搭建學習與交流的平臺。其中的文章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也讓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結合自己的教學情況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談談讀後的感想。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則其人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興趣是參與的“嚮導”,參與是吹遍興趣之花的春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一、以興趣激發參與

  我從事的是音樂教學,我認為音樂課的備課不同於其他學科,不需要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某些知識點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因為音樂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所以在備課中設計的反思還是以提高興趣為主。如何提高激發學生的興趣,結合《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觀點和我所從事的小學音樂教學學科,設計了以下三個觀點來闡述:

  1、營造音樂氛圍,激發學生想象。

  音樂是抽象的,每個人聽同一首作品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教師講述得太多或對意境描繪得太具體,既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思維,又阻礙了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所以老師大可不必多費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間留給學生,讓其發揮主觀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審美的愉悅體驗。但是老師如果不加引導,一味讓學生體會,學生也很有可能會摸不著頭腦著就需要老師的牽引,使學生聯絡生活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正確領會音樂內容,如在欣賞樂曲《夢幻曲》時,讓學生隨著音樂展開聯想,教師輕聲啟發:“夜,靜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著眼睛,一位美麗的仙女出現在我的面前,她拉著我的手和我一起飛向遙遠的夜空……”同學們在樂曲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個個身臨其境,優美的旋律把孩子們帶到輕柔飄渺的夢境中去了。

  在學生開展的一些活動中,也積極引導學生恰當運用音樂,學生詩歌朗誦中配上音樂,會更能激起人們的情感;美術繪畫過程中嘗試去播放輕鬆愉悅的音樂等等,讓音樂無時無刻在學生身邊迴響。音樂知識生動趣味化。音樂教學用生動的形式將知識內容裝扮起來,創造了一種有節奏,有形象,既和諧又生動的教學氣氛和情境。學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裡。他們的表現慾望會被激發出來。

  2、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的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恰當選擇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創造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引導學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樂。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上音樂課時,我充分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手段,透過“音畫結合”的形式,有機地把音樂與圖畫結合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新鮮感,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在教學《快樂的節日》這首歌時,我首先利用幻燈幕顯示出:“節日的晚上,大家圍坐在紅彤彤的火堆旁,一起跳舞唱歌的歡樂場面。”與此同時,播放活潑歡快的歌曲——《快樂的節日》縈繞整個教室,學生感受到節日那種歡快的氣氛,很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在愉快的氣氛中學到該掌握的知識,收到非常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充分發揮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既激發了學習興趣,也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透過音樂遊戲、舞蹈,激發學習的興趣

  音樂課的形式是以動為主,以情引動,以動助學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兒童愛玩、愛動這一天性,運用音樂遊戲、舞蹈、律動等,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和場面,將具有動感的音樂與兒童好動的性格特點相結合,讓學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動動中去感受、理解、表現音樂。如在歌曲《小麻雀》這首歌曲教學中,由於面對的學生都是低年級的,年齡較小,我運用設定情景,曲後表演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學習歌曲,感受音樂,發揮其主體作用。具體做法是:設定情景,讓小朋友帶上頭飾,自由發揮想象力,表演小麻雀、小花貓的走路動作,在表演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小麻雀、小花貓有禮貌的一面。表演結束後再問:“我們該學習小麻雀、小花貓的什麼品質?”學生很快就能悟出對人要有禮貌的道理。

  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說、敢問,敢於大膽創新,樂於發表意見。在教學中適當加入了遊戲、歌表演、樂器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有益於學生淋漓盡致地發揮其主動性。

  二、培養興趣,以引導調動參與

  目前,大部分老師已經注意到了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時候還難免存在著機械式填鴨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學使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感受不到參與和思考的樂趣,自然會影響教學效果。在音樂課堂上,視唱練習是一個薄弱的環節,也是我一直頭疼的問題,畢竟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沒有任何基礎的樂理知識,所以對於這塊的教學,我想應該要重點抓。如之前看過很多優秀教師的教學,他們習慣的做法是介紹歌譜的旋律特點,該注意的某些音樂符號,歌曲中重難點拎出來做預備視唱練習,反覆練習直到“學會”。這樣做的優點是學生對於歌譜的認識和音樂理論知識由陌生和困難逐步瞭解會,弊端是學生由於預先知道了教學中的重點,課堂氣氛很不活躍,甚至沒有興趣,而這本書《中小學音樂教育》書中是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我可以試著去改變策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

  三、及時評價,肯定參與

  音樂課堂上對學生恰當的評價是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對素質好的學生,因為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利於促進他們更加勤奮,對於素質較弱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如個別五音不全的學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豎笛、敲打擊樂比較好,教師應及時的評價“很不錯,以後還要多練。”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促進了他們的參與意識。

  教師的鼓勵性評價應注意把握兩個方面:一是參與態度的評價,教學中教師應用心觀察學生參與的情況,及時進行評價。表揚態度認真的學生和小組並給以獎勵──小紅花,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以此激勵每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個別態度不端正的學生,教師應有意識的在以後的活動中給予適當的幫助,從而達到全體學生提高參與水平的目的。二是參與效果的評價,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參與教學,對他們在教學活動中取得的成績,教師應給以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鼓勵,但對參與效果的評價要因人而異,讓所有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一次在玩音樂遊戲“尋寶”時,我們剛講解完遊戲的玩法及規則,他就高高地舉起了小手。我們像發現寶貝似的請他上臺“尋寶”。遊戲開始了我們手裡捏著一把汗,睜大眼睛看著他,沒想到他是那樣自如、敏捷,隨著學生拍擊節奏強弱的變化調整方向,節奏聲強,他大步向著目標前進,節奏聲弱,他立刻調整方向……最後成功地找到了“寶物”,他甜美地笑了,我們激動地迎上去,握住他的小手讚許地說:“你真了不起,真是個出色的尋寶家!”教室裡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從此以後,這名學生變了,上課專心了,發言積極了,音樂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上次參與的快樂,正是下次參與的動力,如此循序漸進,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心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總之,《中小學音樂教育》期刊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教學思想,提升了教學理念,並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意教學理念和研究成果運用在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讀了這本期刊,讓我感觸很深,留給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覺得結合以上三點來力求創把自己的教學提上一個臺階,而且要有創新,並且創新型的教師就應該主動反思、勤於反思,並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長處,修改自己的短處,揚長避短,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能。

  讀書心得體會9

  《水滸傳》是本老少庸雅皆愛的鉅作。它引人入勝的連環章節中塑造了不計其數的人物形象。個性之鮮明,在中國文史上首屈一指。但在這些英雄豪傑的鬥爭之中,卻隱藏著施耐庵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你只需隨好漢們—齊發威,一齊狂笑,一齊叫罵,在無拘無束的痛快淋漓之中,便能發現這一百零八個人,每一個都是作者精神追求與內心情感的寄託。《水滸傳》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文學上的一部描寫農民革命鬥爭的長篇小說,和《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說,幾百年來,一直受到廣大群眾和小朋友們的喜愛,就連我也不例外。

  《水滸傳》主要講述了太尉高俅原本是個無賴,因為會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從此青雲直上,無惡不作。他的幹獨生子高衙內橫行霸道,為了霸佔八十萬禁軍總教頭林沖的漂亮妻子,他誣衊林沖帶刀進八軍機重地白虎堂圖謀不軌,把林沖發配充軍,還想在野林半路把他殺死,幸虧花和尚魯智深仗義相救。又有打虎英雄武松、宋江等眾多好漢,共108人,最終都因為種種不同原因而被逼在梁山落草為寇,揭杆起義。他們舉起義旗,打著替天行道,劫富濟貪的口號,殺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擊了反動統治者的囂張氣焰,張揚了人民群眾的神勇鬥志,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李逵

  他是一團火,一團抗爭的烈火。在他身上,永遠體現著性格的徹底自由與無拘無束。他不是神化的孫悟空,他只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現實中桀驁不馴的人。一切的封建束縛他都不放在眼裡。他要用他那兩把板斧砍盡天下不平事。施耐庵將自己對於社會、制度、正義不得伸張的不滿淋漓盡致地揮灑在李逵身上,同時又寄託了作者對反抗和自由的熱切向往。我想,李逵未免是激進的。

  但在社會文明的今天,人們是否被處處是規條條是律的社會磨光了個人主體思想的稜角,在其中個性不也是被磨平了嗎?我對李逵的讚揚,並非讚頌他處處違規犯律,而是欣賞他在嚴酷的社會中依然儲存著人心最底處的激進思想,他沒有成為時代的奴隸,沒有套上社會的枷鎖,他要反抗時代的不平,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可現在的人們,精神與思想的無拘無束似乎被條條框框束縛了,被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所消磨。社會的文明,人的精神與思想理應進入更為人性化的深層境界。人的社會不能沒有規定、條例,人們理應遵守,但人們本應在叱吒千里無拘無束的思想境界中開拓更廣闊的空間,讓精神理想超越古人,卻沒想到反讓古人當了自己的模範。李逵反抗與自由的思想精神永遠都昭示著人的行為可以有所依託、管制,但人的精神與思想決不可消沉、低迷與戴上世俗的枷鎖。

  魯智深

  他是忠與義的化身,他寄託了施耐庵對於俠義的熱烈歌頌。金氏父女正是由於素不相識的魯提轄而逃出鎮關西的魔掌。林沖正是由於萍水相逢的花和尚才在野林倖免遇難。這一切,都是魯智深的忠義表現。忠與義在《水滸傳》中,是作者所竭力唱頌的,更是貫穿這一百二十回章節的無形骨架。但忠義,在現代社會中似乎已成為了古董。它能夠直接產生效益的一面,被人們保留著,而它的忠誠與義氣、人們長久相處肝膽相照的一面,卻被丟棄了。而此時的忠義,已成為信誓旦旦的一句空話,不經世道的人天真的想法。又有誰想過,它是友誼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留給我們炎黃子孫特有的一種高貴品質。它既是精神,又是品德,更是古人為人處事的標範。但現在呢,似乎已煙消雲散了。我常常羨慕古人思想的純潔。是他們,才有了生死與共的真摯情誼。

  生活在文明社會中的人,也許會譏笑他們的幼稚,但我們丟掉了多少真摯的、純粹的情誼呢?我們的情誼中有多少是與利害直接相關的。這些真情實誼是否隨著生活的緊迫而逐漸消失呢?忠與義,體現著古人多麼誠摯的追求與嚮往。忠誠與義氣,是它們得以讓天南海北分散的人而在梁山八百里水泊擰成一股扯不松,砍不斷的繩。在他們心中,這是高於一切的。在發達的今天,商品經濟狂潮的衝擊下,誠實、信用在人們心中已搖搖欲墜,大家爾虞我詐,得到的是大把鈔票,而丟失的卻是我們民族思想的精髓。人們擁有了一切可擁有的物質,卻將真情摯感、中國人做人的原則鎖入內心深處,何時才打開呢?

  在一百零八個好漢中,每一個都是一個不同的哲理人生,他們昭示我們無限思考。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它永遠都在閃耀著精神世界的光輝。它也永遠給我帶來了關於思想與情感的啟迪和力量。

  讀書心得體會10

  在我興奮的翻開魏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時,看到他在書的自序中這樣寫道:世界也許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卻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廣闊的心靈世界播種耕耘的職業,這一職業是神聖的.願我們以神聖的態度,在這神聖的崗位上把屬於我們的那片園地管理的天晴日朗.以使我們無愧於學生,以使我們的學生無愧於生命長河中的這一段歷史。看到這裡我第一次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神聖與偉大。在書中也使我明白要育人,先要育己,魏書生的“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篇章給我印象最深,育人是永遠的,育己更是永遠的,戰勝自我不容易,超越自我更需要毅力、需要有正確的人生觀。看了這本書,我也確實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有很多方面覺得是值得我去認真學習與實踐的。

  一、“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

  關於管理,魏書生說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學。魏書生在管理中採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他班級管理中最鮮明的特徵之一,也是他管理思想中最具價值的認識之一,其實質是現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觀念和“法制”思想。

  學生也是有思想,有自主權利的。班主任不以勢壓人,讓學生充分行使民主權利,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班級裡的重要地位,體現主人翁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凝聚班集體的力量。同樣一個班集體的班規班風的樹立也至關重要,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正常學習工作順利進行的必須,也給學生自律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自我管理思想

  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首先,魏書生非常注意提高學生對管理活動的認識。曾經有學生問他:“您還能做我們的班主任嗎?”魏書生說:“為什麼不能?”學生說:“我們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請副班主任來管嘛!”學生問:“副班主任在哪?”魏書生說:“就在每位同學的腦子裡!”談話中,魏書生除巧妙地向學生傳達了對學生的信任外,還向學生傳遞了這樣一個資訊,這就是: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來說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師來約束學生,而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我約束。透過引導學生對管理的認識,使學生自覺意識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別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觀效果上,減少了學生對管理的牴觸以至對抗的情緒,大大減少了由人際關係不和諧產生的內耗,這無疑極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實效。其次,魏書生創造性地創設了多種自我教育形式,如:寫“說明文”,寫“心理病歷”等,大力倡導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幫助他們在心裡築起第一道防線,以儘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再次,他大大強化了規劃、決策過程中的民主參與,透過引導學生制訂班規班法,既使學生的意志與願望透過合理渠道得到了滿足,又密切了師生關係,同時由於學生有為自己的目標負責的傾向,所以它容易使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產生自我約束,真可謂“一舉數得”。

  思考一下,學生管理學生,也包括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其中班級小幹部的建立,在協助班主任老師工作之外,也可以使學生擁有自主權利,有自己學習的榜樣,在學習中湧現“英雄”,在工作中培養“全才”。

  三、心理素質輔導

  魏書生老師在教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指導和學習方法法指導,強調教書必須育人。他透過輪流教唱歌,和後進生組成互助組,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等有效方式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班主任的工作不僅僅關心的是班集體的學習情況,更應該成為一個成長過程的細心觀察者,在學生迷茫、困惑時,指給他們方向。學校裡建立了“心理輔導諮詢室”,班級裡也應該有一個以班主任為核心的“心理觀察室”,在問題出現前給予警示,在出現問題給予幫助。

  如果一滴水就是一個海洋,那麼一個學生就是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自有他的豐富內涵。有的細膩,有的粗放,有的外向;有的內斂,有的親近,有的疏忽,作為一個班主任,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班級裡頭得到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因為害怕學生出亂子就不許學生參與。教育是一項可以給人以雙倍精神幸福的勞動。讓老師享受著教育學生的幸福,而使學生快樂、健康成長就是我們班主任的首要任務。

  如今,教師處於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而學生呢,“獨生子女”、“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向教師發出挑戰,總之,教師肩上的擔子越來越沉重。

  面對這些難題怎麼辦呢?我們在無奈中流露出不滿。“教師”,這個曾被人們奉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也正在受著世俗的衝擊。魏書生老師告誡我們:“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育,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少。”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埋怨是沒有用的,主觀努力才是關鍵。像魏老師,曾兼帶兩個班的語文課、班主任,還要經常外出開會、作報告,但班內學生成績穩定,班級管理井井有條。究其原因,是其具有一顆對事業執著的愛心,以及自己獨具一格的班級管理經驗。

  魏書生老師還告訴我們:“許多事情是沒有選擇的,但你可以選擇態度。”是的,人們不是已經總結出“態度決定高度”嗎?只有我們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執著去追求教育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我們才會自豪:我驕傲,我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魏書生班主任工作經驗的全部內涵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民主、科學。依靠這兩件法寶,在他的班中,形成了一種互助、互動模式,全員參與,相互制衡,人人既是管理者,同時又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時而動,權力彼此制約。而教師則處在一個駕馭、服務的位置上。這樣做,培養了所有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了班集體的吸引力。

  在班級管理中,我開始學著關注每位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魏書生老師說:“堅信每位學生心靈深處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學生助手。”以前,在班級管理上我採取的是“孤軍作戰”,只挑二、三個工作能力強、有責任心的孩子協助管理班級,光一個班長就連任兩個學期,因為我總覺得交給別人不放心。長久下來,其它學生失去了鍛鍊及施展的機會,偶爾有同學在日記中訴說想當班長的心思,我也沒在意,只是當眾念念,鼓勵其他學生學著管理班級,卻沒放手施之行動。時間長了,幾個班幹部覺得累,其他孩子也因為在相互熟悉中摸著了班幹部的脾性,變得不太服管了。我開始反思,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未被激發,要求他們做事不是商量而是強迫式,怎麼行得通?我著手嘗試著每一次的班長競選制、班委成員推薦制,各司其職的小組長比比皆是,漸漸形成了班級事事有人管、人人參與管的班級合力。現在,大家在學習、紀律等方面已經逐步自律了。班級管理正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小學階段,好習慣的養成將使學生一生受益。作為班主任,要學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放飛雛鷹吧,讓他們自在飛翔。

  讀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使我受益無窮。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及班級管理中,我要不斷借鑑學習一些先進經驗,在實踐中勤於摸索、總結,以形成自己的一套形之有效的方法,更好地服務“教師”這個光榮的職業!

  讀書心得體會11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社會和家庭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用人機制的改革和考核方案暫時的不完善,使教師這份職業的不穩定性增加,增加了教師對自己未來職業的不確定性,由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引發的焦慮、抑鬱、擔心等負性情緒正在悄悄侵襲我們的身心,我們教師成天也就唉聲嘆氣地過上了日子,陽光心境正慢慢退出教師的心靈,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因此影響而大打折扣。何為陽光心境呢?陽光心境是一種持久地對生活充滿信心、對工作有較好滿意度、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較好適應工作環境變遷的心理狀態。教師是否擁有陽光心境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

  一個學校,如果教師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很難說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學生,由於學生正處在一個人格形成和完善的關鍵時期,除了知識上的需求之外,更多的是對如何做人的理性思考,他們需要知道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示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當教師的負性情緒帶入課堂時,必將導致教學工作效率下降,師生關係緊張等問題的發生,而問題的出現反過來又加劇教師的負性情緒,久而久之,教師身心疲憊,情緒易激動,各種軀體不適症狀如頭痛、頭暈、乏力、失眠、食慾減退時有發生,有些老師因此而不得不退出講臺,有些老師甚至產生過激行為,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將因此而蒙受難以逆轉的損失。

  或許我們在工作中會覺得有很多不自在,不滿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觀的條件讓我們頹廢、悲觀。可是,我要說,人不是萬能的,七情六慾在影響著我們,教師是不應該唉聲嘆氣的。我國的教育條件非常非常不均衡,可以說是天壤之別,這點大家都理解。為這等等事,就要嘆個氣嗎?我不是說不應該。光嘆氣就能改變局面嗎?我認為不能,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我以為,在不能改變局面的情況下,嘆氣沒用,那只是白白浪費力氣的!我覺得,我們應該更用心地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給學生很多東西的,不光光是知識!教不了學生當博士不要緊,教他們當好人意義要大一些!環境不好,我們就給學生描繪什麼是美好的環境吧!我們給學生希望,他們就成為我們的希望了。你是笑著面對自己的希望呢,還是哭著面對希望呢?笑著面對希望,希望會越來越多,你會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注意保持快樂的心情,做一個陽光老師,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會簡單而充實。

  從今後,努力做個不抱怨的老師,不抱怨孩子的犯錯,不抱怨家長,不抱怨自己的選擇!懷一顆寬容的心,靜靜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長!

  “抱怨”這個詞,看到它,就想到消極、推卸、不滿、怨恨,可以說,抱怨不會讓人積極的思維,進取的意。那麼抱怨有何危害呢?對於教師乃至任何職業的人來說,老是抱怨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在這裡借用于丹的闡述來說明一些問題。

  于丹說,“什麼是抱怨?也有的人說它是一種宣洩,一種平衡,它能把覺得不如意的事情發洩出來。每個人可能都會面對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抱怨是一時的還可以接受,但抱怨有時候是會形成習慣的。關鍵是我們常常會給抱怨披上一層華麗的外衣。這一切是在我們生活中不自覺發生的,並不完全見得是在你怒火中燒或者煩躁不堪的情況下的調節和宣洩,而是變成了一種生活中大家展示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在所謂精英階層反而比較多。

  一個有獨立的生活方式的人,一個有自我價值空間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他的快樂和驕傲都是不能由他人去剝奪的,所以他就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調整機制……”

  看了于丹的評說,看了這本書的一些觀點,我們就會釋然,所以就不會抱怨,就不會找各種藉口來訴說自己的不滿。所以,就會變不利為有利,變不通為皆通。

  自古亂世出英雄,是因為英雄能夠化不利為有利,有創造性地實施自己的計劃,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是這樣的英雄,做了那麼多年的牢,卻依舊樂觀、依舊向上,每一天都微笑著待人做事。因此他才會成為英雄,沒聽說過哪個每天抱怨不離口的人會成為英雄。

  讀了這本書,我會延續以前的做人態度,不悲不喜,不卑不亢,多幹活,少抱怨。累了,伸伸懶腰;困了,往往遠處的風景;煩了,想想人生是多麼的美好,活著真好;厭了,找家人說說內心的苦悶,讓倦怠從此隨風而去……

  總之,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管他是阿Q還是阿門,只要變,就變好,不把自己往壞處變。讓自己更陽光、快樂、美好。

  做不抱怨的教師,做不抱怨的人,做不抱怨的工作,過不抱怨的生活。

  《做不抱怨的教師》這本書就好像一個心理學家在為我看病,讓我回想過去走過的路程,平時在生活中埋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埋怨父母給的太少了;別人有的我什麼都沒有,內心充滿了那麼多的不滿。可是“抱怨是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他像幽靈一樣到處遊蕩、饒人不安。”想想也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一味的抱怨呢?其實,愛抱怨的根源就是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懦弱的表現,如果自己的內心足夠強大,就會勇敢地正視周圍的困境,全力以赴去解決困難,哪裡還會無休止的抱怨呢?

  以前,我總在抱怨,抱怨教師工作的艱辛,抱怨身體不適,抱怨生活的壓力等等,一切的不順心的事都會放在心上,掛在嘴邊,為了什麼,只博同情和理解?抱怨過後,發現這些不但不能改變我的處境,而且還傳染著周圍的人,也影響了別人的情緒。看了這本書後,讓我知道,教師的身份和職責決定了我們勢必要承載更多的壓力,既然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麼我們何不在認清事實的前提下,放棄抱怨呢?西方國家有句諺語:“與其抱怨黑暗,不如點燃蠟燭。”是啊,與其抱怨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別人,不如正視自己的不足。當我們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優秀時,應當理性地判斷:我究竟為什麼比別人差?分析原因以後,要堅信自己有能力,也有機會取得同樣的成就。

  作為一名教師尤其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因為我們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比一般人還要多,如果沒有與之對抗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只知道一味地抱怨和苛刻自己,那麼在面對諸多問題時,只會束手無策。只有自己滿懷信心且百折不撓、越挫越勇,遊刃有餘地解決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對待同事和他人,就像一位哲人說過:“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虛心向別人學習,取長補短,接受別人的批評,讓自己獲得成長。

  當我開始在心裡關注這件事後,我開始有意識的去注意我的言語,說話前經常會考慮我是不是在抱怨,有沒有在抱怨,儘量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段時間後,發覺,自己原來有這麼多的事情想去抱怨,我慢慢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的接納自己、確定自我的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漸漸的感受到它慢慢的在改變我的生活。我也感覺自己輕鬆多了,也多了自信,發現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多閃光的地方。

  在工作當中,我借用高爾基的一句話:“工作如果是快樂的,那麼人生就是樂園;工作如果是強制的,那麼人生就是地獄。”我會學會保持良好的心情,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懷著快樂的心情,我相信,不管是什麼工作,不管是什麼樣的困難,我都會快樂的面對,而且我相信我會在工作中收穫更多的樂趣。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個人會讓自己完全滿意。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我們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麼也應當讓自己對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

  讀書心得體會12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管理書籍,在看到標題的時候我就在思考書中貫穿始終的一個問題“基業如何長青?”有意思的是,我學到了一個詞,那就是“高瞻遠矚”,正如書中給予的解答“這不是一本描寫能力卓越,高瞻遠矚的領導人的書,也與高瞻遠矚的產品概念,高瞻遠矚的產品或高瞻遠矚的市場分析無關,也不談擁有某種公司展望。本書所談的問題更為重要、長久和真實。這是一本關於高瞻遠矚公司的書。”一個高瞻遠矚的公司如何能夠長青?那麼什麼才算是高瞻遠矚呢?又如何做到高瞻遠矚?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我翻到了書本的開篇。

  出人意料,在開篇,作者給我們“糾正”了12個看似很有道理的“迷思”,而這些“迷思”和與之相反的事實卻令我更加的迷惑,而不知所措。迷惑往往比清晰更令人著迷,我抱著和作者一樣的探究情緒一起開始了對那18家長青基業的研究。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一章“造鐘,而不是報時”。作者形象的做了一個比喻,擁有一個偉大的構想,或身為高瞻遠矚的魅力型領袖,好比是"報時";建立一家公司,使公司在任何一位領袖身後很久、經歷許多次產品生命週期仍然欣欣向榮,好比是"造鐘"。

  而這個比喻所揭示的便是,作為企業的領導人,你是否需要是一個才華橫溢擁有無窮個人魅力的領袖呢?一個公司或企業,它的產品,它的管理層人員,從長遠來看,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人總會在歲月變遷中老去而更換,它的產品總會隨著市場與時代的變更而調整,一個會“報時”的公司可能可以在一個時代裡一批管理人員的帶領裡將一種產品做得很好很出色,但是它並不能長久,所以擁有一個精確的“報時人”並不能保證這個組織能夠長青,而一個會“造鐘”的公司則不同,無論市場,人員,時代如何變化,它總可以做出調整來適應,從而立於不敗之地,經久不衰,因為所造之鐘已經擁有精確的走時規則,在變化的環境中保持微調甚至可以長久不變。所以,建立一個基業,就應該像造鐘一樣,不能只想到當前怎麼報準時間,還要想著如何把鍾做得更完美,試想一下,當鍾造好了,還怕報時不準嗎?

  在此,我引用書中的一句話:

  請記住:所有的產品、服務和偉大的構想,不論多麼高瞻遠矚,終究會過時。但是,一家高瞻遠矚公司卻不見得會過時,只要公司在現有的產品生命週期之後有能力繼續改變和演進,公司就不會過時。

  造鐘,而不是報時。做企業是做什麼?做產品?做組織結構?作為企業的領導人,你是否需要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基業長青》透過對比告訴我們,做企業我們需要造鐘,而不是報時。鍾造好了,還怕時間不準麼。擁有核心理念,創造自己的獨特風範,並努力踐行,企業就會長久的興盛下去。作者以美國建國為例,證明核心理念才是最後重要的。他這樣寫道:“最重要的不是誰當總統?誰應該領導我們?誰是我們當中最聰明的人?誰是最好的國王?絕非如此!國家應該如何運作?我們應該制定什麼指導方針和機制,以便創造我們夢想的國家?”所以,公司領導人重要的不是個人魅力,而是給公司建立一套先進的程式。書中為我們歸納出了“造鐘”的骨架,有這麼幾點:願景,核心價值與教派文化,以人為本以及永不滿足。

  第一點,願景與核心理念,也可以說是目標與核心價值的結合。

  書裡在“利潤之上的追求”這一部分講了這樣的觀點。為什麼公司的目示不能說只是追求利潤,難道不是嗎?追求利潤最大化這確實是大部分公司的目的,沒有利潤它如何生存,如何長青,如何高瞻遠矚呢?

  我一開始以為願景這東西只是一種外在形象空喊的口號而已,即使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也總不能寫成公司願景招搖過市的吧。後來從這裡得到它真正的意義所在。願景其實更像是對整個組織未來的憧憬,記得在一次管理課上講師做關於願景這一講座的時候談到,一個公司,如果它的目標它的核心價值僅僅就是追求利潤的話,那麼,它的管理層人員就會只追求當前的利潤,反正他們也只在這樣一個公司做上幾任,自己能得到越多的利益越好,就算有什麼意外的話大不子就走人。如果是這樣的話,企業如何能基業長青。此外,這個願景又不能太過於具體,對於未來的多變性的不確定使得過於具體的願景變得無法實現,因此,願景應該規定的是這個組織的大方向,正如一個軍隊的旗幟,指向何處,將士們就奔往何方!對於此,在現實生活中我深有體會。

  第二點,核心價值與教派文化。

  什麼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與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通常是指企業必需擁有的終極信念,是企業哲學中其起主導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簡單來說,就是指在經營過程中堅持不懈,努力使全體員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條。做一個比喻的話,就像是企業的靈魂與血液一樣。它在企業的工作與決策中起一個指導和原則的作用與角色,也可以算是企業在招聘與用人的一個標準,在平時也是企業員工用之來激勵自己發展的方向與目標。所以它是具有不可改變性與不可發展性的。

  一個高瞻遠矚的企業,它之所以能夠在更新換代中長盛不衰,即使換了管理人員,換了企業的名字,換了企業的產品,它還是那個企業沒變,就是因為它始終在傳承著的核心價值與文化。只有如此,企業的處事原則,工作方式,員工素質才可以傳承不變,從而讓企業經久不衰。

  這不禁令我想到了曾經所在的社團,在社團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核心價值觀,又有詳細的六點團隊文化,從而來指導著每一位成員來塑造自己的素質,也成為團隊工作中的指導與標準。團隊始終主動學習新的技術和知識,在團隊中開展分享講座,讀書交流會,注意資訊的分享,反饋與溝通,守住學習型組織扁平化結構的原則。只要每一屆的人都有具備了這樣的素質與核心理念,團隊就能始終保持一股向上的強大氣場,從而才能夠不斷努力把工作完成得更出色,經久不衰。

  第三點,人才培養與“與人為本”的教派。

  一個企業,它的大腦其實就是它的管理團隊,一個團隊的存在原因,是因為我們在造鐘,不是在報時。我們不是為了設計什麼專案或“產品”,而是在“設計”這個團隊,這個環境。一切的目標都是在打造一個高瞻遠矚的團隊,為每一個成員提供一個良好的自我發展的穩定的環境。一個不管經歷多少代不同的負責人都能夠長盛不衰的優秀團隊。應該將團隊塑造成一個具有高度適應能力的組織。這個組織擁有由根深蒂固的核心價值構成的"精神傳統"。可以在一代又一代的團隊成員之間流傳。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企業,一個教派,一個組織,為什麼會重視下一代人的培養,以及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了。團隊裡會開展各種各樣的培訓與講座,會讓成員或者員工再深造,會在工作中由老成員去指導,其意義便在於此。一個管理團隊,它的人員會有改變,不同人員的管理風格可能會不同,但是他們對於團隊的核心價值的認同是不會變的。

  第四點,永不滿足。這是一種刺激進步動力,也是一種創新的意識。

  首先一個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就要學會適應時代變化,就像沃爾頓所說的:“你不能只是繼續做以前行得通的事情,因為你四周的每樣事情都在變化。想要成功,你必須站在變化的前面。”學會變化與革新,這就是創新。另外一點就是要追求進步追求完美,同樣的工作或者類似的工作,就要學會在下一次做得更出色,不同的工作,也可以以前車為鑑,從經驗教訓中得到避免走彎路的啟示。所以企業才會有做年鑑的必要,做制度的必要。這兩樣東西,是用來將工作流程化,規範化,經驗化的,有了它們的存在,企業才會將工作的效率提高,在同樣的工作中做得更出色更專業。另外就是危機意識,如果企業滿足於當前狀態,就容易停滯不前。在這一點上,波音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波音採用一種我們稱之為"敵人觀點"的規劃程式,為自己創造不安的感覺。做法是指派經理人,假設他們是替競爭對手工作,以消滅波音為目標發展戰略,對手會利用波音的什麼弱點?對手會依靠什麼優勢?什麼市場可以輕易地侵佔?然後,根據他們得到的答案,波音應如何應對?這就是一個很值得學習的做法。

  窺一斑可見全豹,在這篇讀書心得中,我僅僅選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進行心得分享,基業長青值得我們細細去品讀,不論對於管理思維的啟發還是對於管理理念的傳播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讀書心得體會13

  最近學習了《有效教師》這本書,字裡行間流露著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以未完生的摯愛,散發著教師智慧的光芒。我被書中的名師們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著,心靈得到了淨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得到了更新。從中領會了許多知識,讓我獲得了許多感悟。

  一、博大而熾熱的愛,在愛中不斷認識自我

  名言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是的,對於教師來說,愛是不可須臾成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才會傾盡精力,啟用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甚至生命獻給他所熱愛的事業和學生。名師魏書生認為: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學生不好教,常常是我們的方法太少。眾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訴我們,不管處於什麼樣的處境,只要你有奮鬥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會自覺地去改變自己把外在的壓力轉化成巨大的動力,不斷地學習,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標示了有效教師高尚的師德境界。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教育尤其需要熱情,需要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博大而熾熱的愛,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師。古今中外的名師們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範的教育過程中站立起來的,都是在無私奉獻、無私的愛中不斷認識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時刻警醒自我

  有效教師們都有一顆不泯的童心,他們總是保持著真誠、熱情、樂觀和積極,他們十分樂意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錢夢龍老師說:教師只有始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發現學生的心。斯霞老師直到七八十歲高齡還在與不學生親切密接觸,譚迪敖老師整天與學生一起沉浸於小發明之中,多年如一日,樂此不疲。試問他們又怎麼不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又怎麼會不親其師信其道呢?

  “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是魏書生老師總結的涵養性情的一條法則。有效教師給予我的啟示便是教師要以平穩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於營造親切、和諧的愉快的教育氣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激發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以名師們為榜樣,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三、在學習與反思中,不斷髮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只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可見要成為有效教師對於學習的至關重要要有深刻認識,要把學習作為自身發展、勝任教學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深入的思考,那麼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永遠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他給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潔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個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的反思。反思不僅僅是頭腦內部的想一想,他是一個不斷實踐、學習、研究的過程,是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深層次的對話,要想成為一名有效教師,紮實苦幹的精神和態度是基礎,而學會不斷地自我反思則是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四、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把“合作交流”作為營造新課堂氛圍和培養不憲政的重要目標。作為教師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開敞胸襟,樂於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賞、不自我封閉。與學生親密交往、平等對話、真誠交流,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埋誠相對,相互扶持。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身邊的長者、名師的指名和幫助,團結的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永遠大於個體。

  豁然大度,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不“同行相輕”也同樣是一名有效教師應具備的條件。一位特級教師總結自己的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過,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多麼豁達的胸懷,剖析許多名師的成長經歷,是我們前進的燈塔,沿著名師的足跡,不斷的自我反思,不斷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當前,面臨有很多學生厭學現象,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不作為重中之重的問題來思考。透過學習《有效教師》,深有感觸,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工作。

  1.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學生是由於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比如遭到諷刺,挖苦;受到不應有的干涉,與家長、同學、教師發生矛盾,尤其是當和教師發生矛盾時,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專注與學習。

  2.對學生的期望不要太高

  有的學生是因為教師、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了負罪感和內疚感,因此也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樣也就不能去聽教師所教的課程了。

  3.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有的學生是因為我們教師沒有適應人本教育,沒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觀念和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同時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則,對學生的愛心不夠,不能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

  4.教師要講究課堂管理的技巧

  有的學生是因為教師缺乏課堂管理的技巧,沒有建立新的課堂學生行為規範,如有的教師發現學生上課不專心,明知學生因為不專心答不上來,就故意提高嗓門,將其一軍:“某某同學,請你重複一遍剛才教師講的話。”或者乾脆對這些學生不管不顧,只提問那些好學生。這時候教師成了是“主角”,好學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時候是“觀眾”或“聽眾”。對自己不喜歡的教師學生又怎麼能喜歡聽他講的課呢?所以他的成績也不會好。

  5.教師要講究對學生評價的方法

  評價很重要,無論是課堂評價還是學生的自評、互評都要準確。課堂上要多鼓勵,及時鼓勵,肯定評價要多於否定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要把握好,不要使學生的自評、互評變成自我誇耀、自我貶低,或互相進行攻擊、互相挑刺,評價要中肯,要切合實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6.教師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題,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教學中要儘可能地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準備好充足的學習材料,為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積極、主動、探索式學習。

  所以為了做一個好教師,一個能被學生認同的好教師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佈置在教學環境中,這樣學生才能進入專心的學習狀態;在課堂上要建立民主與規範,既不能把課堂管死,又不能讓課堂太活躍,影響了課堂紀律。但是課堂的學習行為規範必須要明確,要說到做到,然後還要對學生付出真誠的關愛,哪怕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不要去傷害學生。

  《有效教師》中明確告訴我們要走一條“教研結合,從教學熟練型走向專家型”之路,我決心成為一名這樣的教師,以不愧對自己的青春年華。查有梁先生總結了一段關於“研”的妙語,我時時用他來鞭策自己!

  讀書心得體會14

  閒餘在家翻看之前淺讀過的《約翰克里斯多夫》,《安娜卡列寧娜》,《野草集》。我讀書很慢,對於經典都需要時間來揣摩,揣摩一縷淡淡抑或一股強烈的思想。在《大學》正步走來時,兩千多字卻不知耗費多少日夜星辰,顯示謄寫,感受背後千年流光歲月的力量在筆尖遊走。下載朗誦音訊,感受古韻猶存。剛開始逐字逐句的翻譯推敲,連段成篇,整理整體思想。又分篇成段,提取思想,感受每個小節的獨立卻又緊緊相依。獲得這著作中的瓊枝甘露受益一生。淺嘗則止,故淺談此《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短短數千字,卻蘊含無限玄機與道趣。古人說:“大學者,大人之學。”大學之道,內聖外王之道。內聖外王,修己治人。久久傳誦的三綱八目,在《大學》中娓娓道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八目為修己治人的諦音。至於三綱:明明德,親民,此為至善,又為其總綱領。反覆誦唸卻只能通曉隻言片語。大學之道又不只只碎語可以詳盡。

  於“明明德”即弘揚光明品德,此以修身為目的,將本身蘊藉的品質加以培養再發揚以至引領周圍人一起“明明德”,恰如《論語》中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聖言。即使是自己獨立風霜,為何不疊柴成堆,共同燃起春日的溫暖。於“親民”,即使民新,便是讓大家時時自我更新,如一日去汙,則日日不停地使自己保持潔淨身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字煥然一新,將過去積累與心得汙邪日日滌除,內心清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的,日日新,便有所得,得到一份寧靜,收穫一點啟迪都比那些渾噩俗世來的意味幽幽。最終回到“止於至善”何謂“止”?停止抑或終止?論及至善。善字相當廣泛,對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或目標的高點。目標每個人都會定製,有高估,有貶低,也有中肯可行,但最重要的是知其所止,知道什麼時候停止,停在什麼地方,停在什麼程度上。埋頭苦幹忘乎所有,有錯。蜻蜓點水淺嘗而止,也將徒勞無功。故恰到好處,此思想可灌注到學習之道上。至於如何應用則自有自身的妙趣。

  “停車坐愛楓林晚”,懂得停,才領略勝過二月陽花的楓葉,別操勞在山水墨畫中。三綱之物便輕描淡寫概括淺思,按規律辦事,從止於至善到明明德再到親民,紮根於土,枝繁葉茂。八目款款而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方法途徑,修養身心的法則,故修身為根本,最終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的,大學之道也可成為君子之道,君王之道。格物致知,熟悉的四個字又會暗含怎樣的智慧,專研分辨事物而達到認識態勢,此過程需要實踐,實踐是格物致知的手段,空談與古人的一紙理論卻拘泥得很多,不可動彈的歷史文字,或許只有自己親身體驗,才能另闢蹊徑。那份屬於自己,而不是道聽途說並傳閱四方,略顯愚昧。真誠,正心。真誠,真心誠意。在文中體現為慎獨行,立身體,即君子應表裡如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獨自閒居也應保持好操守,不可放縱自己,對妻子相敬如賓,對來往之人也要尊重慎獨行。誠意之後為正心,心為意志真誠易被感情所役使,端正心智來駕馭感情,用理智來修養身性。正心為修己的最後一步,心正故路直,路直才能一往無前,往往路斜了,不是空費光陰,迷失方向,讓心點亮一盞燈,正路在前。修身恰如武俠小說裡修仙無般,修身論心,粗俗點便是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無論結果怎樣,在過程中利己利人。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之後的必然結果,孟子之言,家為國,國為家,雖然家法不似國法強制實行,確實一種靈魂的固式,維繫傳統孝悌的條框,治國先齊家,平天下先治國,皆以身作則,如此迴圈,悉讀此中絜矩之道,民心向背,德本財末,仁人可愛憎人,不僅枚數治國之法。於己而言,修己才是最重要的。寥寥數段,粗糙地概括了這所謂經典。經典的方向又何以至此。方向前踏可正過往不堪扭曲。正踏可堅韌前進的思想靈魂。對未來卻是一盞小桔燈,指引前進。何謂學之精尖?靜心沉思,去浮躁之氣。為何青年總哀嘆學業不繼?似乎把每節課聽得鍋瓦瓢盆都裝滿了。可是滿的是負擔而不是實際有用的。格物致知,剔除水分,只有乾糧才能維繫前進的能量。量思過往,用先輩的老手藝,去探索過往的自己,從不美好的自己裡,找到更好的自己。現在的路,不是一心向前,就會走對方向,就會走出自我,真誠正心。閉上眼,眼睛所及始終為表面。心之所及才是最真的。走在無際的馬路上,卻不知微妙的坡度,欺騙著你墮落。心正,其更甚微處,我也無法詳盡,實在可惜。

  在開學之前,國立中山大學就對新生布臵了悅讀感,其內容就是這本厚重其內的《大學》,有人叫苦不言,便是草草了事,便不再深入,也有人翻閱揣摩終成些許,收穫頗豐。為什麼學校讓我們閱讀《大學》呢?作為現代大學生,確實應該明其本,知其用,然後知其所厚其所薄。當今大學生面臨著學習壓力,家庭壓力與未來就業的壓力,在這浮誇的社會中,失去了原有的平靜,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觀失望的人實不在少數。外加外在平凡,內心卻糾葛重疊,矛盾激烈。在這物慾橫流,文化氾濫的社會狀態之下,歐美文化的強勢入侵,日韓文化的侵襲與社會中的云云總總的負面,很多人早已忘記了道德修養,只是庸庸碌碌,蝸居與宿舍,對著虛無的螢幕傻笑,對著單調的鍵盤不住的敲打;貪於享樂,卻不珍惜年華盛景,讓時間貶值,抑或根本無視時間的存在,離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如此,只會愈發的消磨意志,沉淪在自己挖掘的深淵之下。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是我們每個大學生必須正視的課題,也是必須實踐的課題。將此作為終生考試製度,考核的不僅僅是道德,更多的是對道德的堅守。其次作為學生,學習永遠是第一任務,為以後的前進加油,該怎麼學習?應潛心學習,深入研究,在學習好本專業的基礎上,努力向其他方向發展。畢竟現代社會綜合性強又具有多變性,將自己打造成多稜多面,才不至於短板水溢,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虛幻之中,而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應當分清主次,既然選擇了就有責任去完成初心。

  正如:“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靜下心來,才能有所慮,有所得。倘若魯莽,草率行事,必將終無所獲。更甚者付出性命。況且不是說一時半會之事,古有張飛,雖有些許計謀,卻無法阻止他暴戾,草率的性格,處處得罪鞭笞不快之人,最終腦袋搬家也是意料之中。《大學》之道,在於修身,在於立志,在於奮鬥。無道德,無修養,便胸無大志,就不會去奮鬥,不奮鬥,便終不可“外王”。這樣便又墮入到無盡的深淵。要積極反抗,提高自身修養,當入其微,從小事做起,從小志做起,點點滴滴,循序漸進,不積小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讀書心得體會15

  最近看了一本是一個美國教育學家科漢蓋納著的《美術,另一種學習的語言》一書。雖然這本書我只讀了一半,但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有趣的教育方法已經讓我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了新的認識。邊讀邊想,觸發了許多感想,並記錄了下來,限於我本人學力,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非常妥帖,好在有感而發,對於嚴密的邏輯關係也就不講究深入細緻的推敲。

  讓你的指尖對你說,你並非總是需要語言—本書主要觀點摘要。綜觀美術教育的發展歷史,裡德與羅恩非德的工具論與納艾斯與克里的本質論成為了兩種主要派別。持本質論觀點者,強調科目中心,注重透過嚴謹的美術學科內容的設定來實現美術教育價值,工具論觀點者則更強調美術的教育功能,如創造力的培養,他們重視教育過程,但忽視創作效果。通覽全書,我個人以為《美術,另一種學習語言》這一本書的觀點從屬於工具論,即主張透過美術實現教育價值。這種觀點我們很清楚地可以從書中探討的主要內容上看出。本人當然認同這種觀點,引用“讓你的指尖對你說,你並非總是需要語言”這句話也是再次強調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該書分三章,主要內容主要有:第一章美術與兒童,涉及課堂中的美術活動與兒童美術的本質兩個課題,主要探討美術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術為什麼是學生在發展、個性、情緒、交流上的一種有效途徑。第二章美術與學習,主要探討美術能否有助於以及如何有助於學生了解自我,提升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觀察以及瞭解自身及他人的情感。第三章美術與學校,主要探討美術與其他課程結合的可能性,有利於美術學習的學校環境如何佈置,美術教學評價的方法,與家長交流的方法以及美術在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兒童、非語言兒童、富裕兒童、天才兒童、障礙兒童發展上的作用。如果再作具體一些的闡述話,又可細化為以下內容。

  (一)透過美術教育能更好了解兒童,也能促使學生理解自己,發展自信“藝術提供了理解兒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種方法。它能使兒童自身與他們的思想更緊密地聯絡起來,而使兒童更好地理解自己。”“當兒童開始懂得他們有力量改變和重構他們創造的形狀時,他們就發展了自信和對自己能力和果敢的欣賞力。以上是來自書中的兩段話,足以印證作者的:“透過美術教育能更好了解兒童,也能促使學生理解自己,發展自信”的觀點。

  (二)兒童美術的特點是表達自己的內心思想,獲得自我肯定。“兒童的美術表達思想,探索美術媒體,並使自我得以肯定。”“他們更多地沉入創作過程中,而不顧他們的作品將被如何評價”分析兒童美術時,最基本的方法應是對兒童及其自發性的探尋。能夠說明的是,作者認為兒童美術具有自發性與原生態性(這一點我國兒童美術研究者楊景芝持同等態度)

  (三)美術教育不僅關心兒童的自我表現,也要透過技術指導和擴充套件參照礦框架來發展兒童這種觀點在證明了我們美術教學的必要性的同時也提出了教學的指向。以下是作者的原文片斷,大家可以品讀出一二。“美術教育關心早期兒童美術作品和他們更年長時的美術作品,前者透過提供合適的材料和自我表現的機會來推進,後者則透過技術指導和擴充套件參照框架,即瞭解人類經驗的範圍和個人擁有的可能性來發展”。

  美術能發展兒童形象思維、閱讀能力等一系列思維品質與能力對於美術能發展兒童形象思維能力這一點我們早已認同,在〈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有詳細的闡述,現實中,兒童為一張畫取名就是最好的表徵。提高閱讀能力則是一種我們以前較忽視的觀點,不過隨著“視覺文化時代

  (指文化脫離以語言為主導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的形態—王大根。2005)”的到來,閱讀影象能力的培養成為大家越來越關注的課題,美術能提高閱讀能力也就成了鐵板丁丁的事了。

  (四)美術是一種交流,情緒宣洩的手段,是兒童個性品質的表徵,是兒童瞭解自我的手段,這一點我們不難理解,我們時常可以看到兒童一邊畫畫一邊自言自語的樣子,多數繪畫時(除非強迫)他們都是在一種自發性的情感表達中,透過繪畫(美術)兒童也能進一步展示自我瞭解自我。

  (五)美術教育幫助兒童瞭解自我的活動建議,作者認為美術教育應幫助兒童瞭解自我非常重要,並建議設計以下一些活動,玩一種關於我的遊戲,裝扮望遠鏡,做畫夾子寫出興趣愛好,畫自己,全班相集,用粘泥表示對自我的想法,化妝戲劇遊戲。

  美術提高學生的認識技巧的活動建議,美術能促進知識的積累和個人的解釋能力,訓練認識技巧的活動有:製作拼貼壁畫、根據模特畫畫、畫詩意、創造想象的動物和地方、作平面和立體圖、感覺訓練、印圖案、分類拼貼、動態雕塑、運動畫、班級滑稽專欄、比較。

  美術促進觀察能力的活動建議。作者認為每個人的觀察具有差異,學習觀察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色彩意識、形狀和形式、質地。促進觀察的活動有:在色彩方面,設計一個頂板投射器、玩彩色膠片、在形式方面,閉眼泥塑、塑造扭動動物、在家裡欣賞自然形式,在質地方面,做質地簿、碎布拼貼。

  美術促進情感發展的活動建議。美術有效釋放兒童個人煩惱,能發展他們對自己的情感和周圍人的情感的理解力。有關活動:薄紙拼貼、情感泥塑、做面具、做木偶。

  在閱讀的時候,我突然想到,這是作者的一種課程綜合的思想。作者認為美術完全可以綜合社會學習、科學學習、語言藝術學習、數學學習一起進行教學。並提出了以下活動建議:從訊號、符號到設計,做塊故事布,動物行為的視覺記錄。

  另外,作者還花了一些篇幅闡述了自己對智力、創造性和智商測驗看法,分析了美術與少數民族兒童(強調了民族自身文化教學)、貧困兒童(依靠美術彌補與社會分離的裂痕)、非語言兒童(美術是非常好的交流方法)、富裕兒童(發展健康的自我表現)、天才兒童(建立課後興趣小組)、障礙兒童(發展障礙以外的其它方面的敏感性)等各類特殊兒童的關係。誰正被造就,陶工還是陶壺?——本書對當前美術新課程改革的啟迪。誰正被造就,陶工還是陶壺?這句話來源於這本書的“目的`說明”裡。原意是陶工在製作陶壺的時候不僅造就了陶壺也造就了自己的技能。運用在這裡,說明我閱讀了本書不僅瞭解了作者的觀點也對新課程美術教學實踐有了一些粗淺想法。以下擇要闡述一二。

  (一)教學要注重審美

  美術教育的核心是審美,審美作為美術教學的重要理念是我們美術教師一直推崇的,在該書中也倡導這樣一種觀念。

  (二)教師教學的責任在於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我個人一直贊同在美術學科(其它學科)開展探究學習,但是堅決反對將探究學習視為唯一的教學方法。事實上,不論是從知識的快速有效傳承角度還是能力的培養角度,兩者的相互有機結合才是最佳的選擇。從這一點看,作者的觀點存在一些片面的地方。

  (三)確定有意義的目標,技術只是手段

  作者認為“在美術中,兒童必須在有意義的目標確定後,技術才能被決定。”關於這一點,作者在導言中一再強調“技術不應是一堂課的唯一目的,技術掌握應為個人表現服務。”的確,美術是個人的、是生活的,作為技能應該為美化生活、轉達情感服務。

  (四)評價要在集體與個人兩方面進行從某種角度審視,集體評價注重群體意識的培養,個體評價注重自我意識的培養。在評價時我們使用的有效方法是“只能以兒童自己的年齡、生活、思想和情感為背景”。具體操作方法很多,比如:將學生代表作品保留在資料夾內。

  (五)注重差異教學

  (六)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注重,教學途徑的多樣性,教學評價的差異性。這裡可以借用作者論述兒童繪畫發展階段規律所用的一句話“謹防使用公式給每位學生鐵上標籤和進行分類”(原意是,教師不要強行將學生按照羅恩菲德與皮亞傑的美術認知發展年齡分段進行分類,在這裡是指不要搞一刀切的評價方法。)我師範時的老師曾對我說,閱讀其實是一種休息。我現在尚不能達到這種境界。只是覺得閱讀能增長見識,俗語云“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自覺一日不讀書邊有落伍的感覺,因此,大多數時候也逼著自己學習。以上的讀書筆記思考的不能算很深入,只是一時興趣而已,如果同道中人閱讀後有所收益並引發探討,那便是我求之不得的了。

  讀書心得體會16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邊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當透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因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並研究的問題,正是今天我們所倡導的最新的理念。

  “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生活”,新課標對“教”與“學”的闡述與陶老的思想一脈相承。

  對於教師的“教”,新課標倡導實施“探究式”教學,按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教師教時首先依據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例如:透過探究活動,學生在科學內容的學習上要達到什麼目標,在能力培養上應突出那些方面,應注意那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滲透等,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教師應創設一定的探究情境,例如引入生活例項,設計小實驗等,設計認知衝突,使學生帶著疑問,充滿好奇地開展探究活動。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中應注意:

  (1)探究活動要選擇那些便於學生開展活動的內容進行,以便有效地保證探究活動的具體實施。

  (2)探究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參與,避免包辦代替,簡單否定。

  (3)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探究活動中啟發、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得出物理結論或規律。

  儘管有的結論還是比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到了物理學習的快樂,能夠在動手、動腦中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於學生的“學”,新課標中強調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新課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要求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這就集中體現了新程課理念中的“活動、民主、自由”的主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雙邊活動”、“雙向交流”的內容設計。在學習方法設計中,一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二要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三要加強課堂討論,這個步驟是消化課本知識的重要過程,也是教師從與學生的討論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增進與學生的感情的過程,這裡注意討論過程不要流於形式,要有實效性,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參與下交流、討論自主探索出學習成果。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要注意給學生留出發揮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表現自我的多種機會,要讓學生透過主動學習形成自我反思、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反饋的學習能力。並將對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陶行知先生對教師職業的認識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示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發明家,不做一個教書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雖然他研究的是當時的教育問題,但對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斯人已逝,當再次捧讀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彷彿看到這位樸實的老人,在為中國的普及教育奔走呼號,彷彿聽到他一句句無華的語重心長的話語。而且在閱讀完《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後,我們差不多都會贊成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

  一、“愛滿天下”——映照著陶行知人格魅力的光輝“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

  幹人有益,牛馬也做”。在“愛滿天下”光輝思想的映照下,我們看到了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風和亮節。愛的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已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已珍貴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二、“教人求真”——折射著陶行知的人才觀念的真諦陶行知說:“千教成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

  我們今天強調師德育德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為了對學生產生影響,是為了讓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真人”。陶行知圍繞做人之“真”,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觀點,從總的方面來說,就是:“求真知說真話,追求真理做真人”,而具體地說,“真”又體現在——做有人格的人:做有人格的人就是要求真知,不求假知;要說真話,不說假話;要做真君子,不做假君子,如要做一個整個的人;做人中人;做創造的人。大而言之,陶行知教育學生言行的標準,應該是我們當今整個社會的共同追求。如今在我們的社會上,為了自已能得到眼前的利益,有多少人昧著良心說假話,做虧心事,欺上瞞下,我想,我們每一個人若都能做到陶老先生的這兩點,那我們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和諧、進步的社會。

  三、“生活即教育”——體現著陶行知教育魅力的藝術“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於工作是受壞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也有所不理解。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進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但這就是整個教育的全部嗎?

  讀書心得體會17

  很幸運能看到這本稻盛和夫先生的大作,文章中,稻盛和夫先生的現身說法,透過對他自身工作經歷的講解,想我們表達了他的那種對工作的熱愛和渴望,從中讓我們懂得了工作與創業中尋找幸福以及途徑的重要性,雖然文章中透露的氣息並不如小說華麗,但其本身的樸實無華反而更加一針見血的指出瞭如今工作境況的弱處,如年輕者厭惡工作,妄自尊大又妄自菲薄,部分成功人士有些倚老賣老,遵循守舊。為此,我們既然改變不了現狀,就應該適應它,並且愉快舒適的適應它。

  許多人把工作看做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故而厭惡工作,反感公司,甚至變態地嘲笑積極奮鬥的工作者。種種行為致使公司運轉緩慢無力,效率低下,因此惡性迴圈,而稻盛和夫認為人應該幸福的工作,並且在工作中尋找幸福。人,不只是為了工作而活著,工作與生活理應是互補的,工作既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應該以一種積極地心態去面對它,從中雙贏,用心幹,用心苦,用心經營,用心詮釋人生,從一種喜悅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種種不能改變的現實,相信這樣的人生會別樣的精彩!

  書中言語樸實,但針砭時弊一針見血。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傳統的看法理應的改變,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工作中並不需要不幹事的人,也不需要陳腐守舊的人。現在的許多工作者都有一些錯誤的心態,而且是偏執的錯誤依然以之為正確的,而隨著文化的交融,這種錯誤的思想肆無忌憚的泛濫,卻還被當做理所當然。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順著錯誤執迷不悟,如果這種思想不能有所改觀,社會將會一片錯亂不堪。

  人,要做自燃型人才,《幹法》中說人生的工作是最尊貴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日復一日的工作只是磨練了人們對理想的信仰度,而不是磨化人們對工作的那種自燃熱情。態度決定成敗,目標決定距離。如果說一個人連對自己本職工作的熱情也沒有,談何理想,談何追求?與其說整日不幹事地在對以後幻想,倒不如江熱情灑在本職工作上來得實在。有目標,有計劃,一心撲上去,自然會有相應的收穫,自然會有成績,有掌聲與鮮花。從而獲得更多的激情,更加熱情的去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時間終會成就人才。

  工作者要求嚴格要求自己,律己律人,熱愛工作,投身事業。稻盛和夫先生說要想度過一個充實的人生,只有兩個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現實中能如此所願的少之又少:另一種就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與其漫無目的的去尋找,倒不如虛幻現狀,而夢想也是從此開始,從此奮鬥。

  人的工作是一種享受的過程,而不是像當代“憤青”一樣,將工作視為服役,將公司視為牢籠,正如開篇所講“勞動的意義不僅在於追求業績更在於完善人的心靈”。工作並非只有人才能做,機器人亦可以,但完善人的心靈卻是一件對於人來說都是十分困難的事,而工作是工作隱藏了一種巨大的力量,一種改變人一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皆由此形成。只有透過不斷的完善而積極的工作,才能磨練人的意志,完善人的心靈,從而開始享受生活,享受工作,工作中,及其容易出現妄自尊大,自以為是的一種淺薄情緒反應,取得一點點成功而沾沾自喜,其實是一種謙虛與“居安思危”的精神心態的缺失;而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時,則容易妄自菲薄,博自信,無信心,無動力,無熱情,面對失敗的一蹶不振,不也是缺失一種“坐看花開落,閒觀雲起時”的樂觀豁達?正如稻盛先生所說,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正是人生的新起點,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你將錘鍊自己不堪一擊的心靈,從而實現人格的又一階層的昇華。

  善良,心存善念亦是成功的又一大決定因素。只有心存善念,行事之間才不至於出格,違揹人倫道德。努力的思考自己的一言一行,從而心懷大善的去做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不管人怎樣一心向善,但始終不知自己何時會做出什麼出格的舉動,不能將善念與行動合二為一,但至少可以保證,每當你有那一縷善念終會讓你自我反省,從而避免更加邪惡的念頭出現。

  真心的投入工作,全心全意工作,誠心誠意是在工作中最難做到的。而如論如何才能真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呢?答案就是心態,每天對自己心態的調整將會哦讓你獲得意想不到收穫,比如最基本的全身輕鬆,身心愉悅的工作,人應該樂觀,尤其是在沒有鮮血卻硝煙四起的商場中,無論什麼事,都應該從積極的方面去想,當然,這不意味著毫無憂患意識,而是指不把工作當做一件自己討厭的事,還是那句話,與其找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自己現有的工作,與其追求幻想,不如愛上眼前的工作,只要是愛上了,就會在工作之中毫無疲憊之感,放大步子,加速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不把困難看的太可怕,自己的運氣不會太差。

  生命需要挑戰,挑戰他人,挑戰自己。挑戰是個人向前奔的動力,挑戰他人,你將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正可謂取長補短,從而更加全面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挑戰自己,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只有不斷挑戰自己,克服自己。才能減少自己的軟肋。如鋼人般活著。

  企業在發展需要創新,社會進步需要創新。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而讀了《幹法》之後,我更是佩服日本人那種創新精神,日本原是一小國,卻早在近代戰爭時便讓中國有了壓迫感,而更加強大的是,二戰後,日本各方面都受到了重創,而如今在這短短几十年間,卻有屹立於亞洲之巔。正是創新,讓日本如此強大,創新讓他們的企業走向世界頂尖。

  我覺得水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無慾無求,所以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談定,學會沉澱,浮躁,迷茫,無理想,無目標是現在的許多年輕人的狀態,生活消極,厭惡塵世,而我覺得,為了更好的活下去,我們慢慢是尋找人生的方向,然後努力向人生目標邁進,最終竟才明白,原來缺失目標和理想,我們已經錯失了好多機遇,花費了大把的美好時光。就目前狀況來看,我應該把目標具體化,因為=目標設得過於寬泛,不容易實現,從而容易放棄,而將目標具體化後,短期內就能實現短期目標,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目標之後,生活也就用變得充實了,也就談定沉靜下來。

  相信自己,一個人的成功與他的自信力成正比,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在追求理想目標的曲折道路上,不輕易放棄。而創業更是考驗人的自信力,只有有信心成功,足夠有信心,承受失敗的人才有資格創業,正如稻盛先生所說“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於透過工作來磨練自己的心態”而自信正是心態的精髓所在。固然,一個人成功需要很多優秀的品格,但如果連最基本的自信也沒有,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只要自己努力,“神”是可以被感動的,《幹法》告訴我們,若我們只把工作當做“飯碗”,那麼這隻“鐵飯碗”遲早會被打破,而我們把工作當做“金飯碗”那麼這隻‘金飯碗’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神’是可以被感動的,一個人只要拼盡全力,很多奇蹟也會發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積極,全身全意是投入工作,笑對人生,自己的付出終會有回報的。勞動是醫治百病的良藥;工作能夠克服人生的磨難,讓自己的生命獲得轉機。

  未來留給持之以恆的人,讓我們迎著夢想飛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