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19篇)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
期待已久的新版藝術課程標準已經印發。細心研讀這一百多頁的內容讓我體會到時代在快速進步的同時,時代下的教改也隨之而來了,那麼接下來就由小編為大家整理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19篇),供大家參考。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要想有一個好的教學教學效果,那麼就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理論進行支撐。因此我們就必須在閒暇之餘不斷研究《美術課程標準》。自從研究課題以來我就不斷潛心研讀《美術課程標準》,從中也是受益匪淺,讓我的課堂教學有了一個質的飛越。
一、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
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潛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成都的發展。美術課程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選擇基礎的、有利於學生髮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並透過有效地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徵,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因地適宜、因材施教
《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了一些具體的學習活動建議,但是同時也明確地指出“不同地區的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和採納這些活動建議,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其他學習活動建議,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靈活,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在實施美術教育的時候就應該實實在在地站在學生和教師自身的角度精心地去分析、設計每一次的教學活動,根據情況來採納或者重新設計課堂作業,從而達到學生髮展的目的。
三、美術學習從學生興趣入手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美術課程強調透過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將過程與結果等同對待
在美術各個領域的學習過程中,《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不僅關注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還要重視學生在活動重參與和探究的過程”。因此,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時也應該把血生的“學”考慮進去,在教學設計中要明確地體現出學生在本節課中將如何學習本節課的知識,要從以前的教師“滿堂灌”的模式中走出來,讓學生很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體驗學習、快樂學習。
五、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新課標緊密結合生活創設情境教育,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新課標讓學生們從生活經驗和客觀實際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過程中學習、理解、發展。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發展。
總之,要想上好一堂美術課,我們就必須勤下功夫多做研究,手機版不僅要研究學生,還要研究自身,只有這樣我們的美術課才能讓大多數孩子喜愛,我們的美術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2
透過學習《美術新課程標準》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到我們要隨時成為學生們需要的美術教師。如今的美術教材,基本是以造型訓練為主,以提高繪畫能力為教學目的,這早已成為美術教育的傳統模式。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忽視了美術在人成長過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將美術教育過分學科化、科學化,過分強調學習過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這隻能稱作是單純的技術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識的。
新課標在前言中就明確了美術課程的性質:“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新課標中人文性的確立,是對美術學科特點的一個重要認識,是對美術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的教學目標的反思,它將使我們改變以往對美術教育的認識,為美術教育明確了方向。
為了充分體現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新課標將為學科知識溶於人文主題之中,在每個學習領域中都對教學內容的編排,作品的選擇,文字的闡述以及思考題的設定都作了精心的安排,點點滴滴都滲透濃郁的人文精神,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力。
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動之一,既針對人的理性,又針對人的情感,決不能以統一的審美標準來代替學生的認識、體驗和情感;用千篇一律的規律去扼殺學生探究的願望,應努力引導學生自己用心去體會,去感受,激發起學生獨特的審美體驗,力求在學習過程中更多地呈現個人的情感傾向,開發學生的視覺創造潛能。“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在這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中,學生在參與各種美術活動的同時,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以此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對教育的發展方向,新課標結合美術教學的特點,改變以往以學科知識劃分課業的形式,而從學習方式入手,特別設定了:“綜合、探索”這一全新的學習領域。“綜合、探索”領域主要結合學生的生活需要,融美術的各個學習領域為一體,同時與其他學科相綜合,設計出一系列綜合性的美術活動,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體驗空間。“綜合、探索”領域是圍繞人的發展目標確的,關注的是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力求在豐富多彩的時間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交流合作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慾望,開發創造潛能,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服務。
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開發性、自主性和自我實踐性,它的課程內容不是由專家預先規劃設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以學生為主,由師生共同完成學習內容的選擇,組織與發展,探索新知識的過程。結合實踐活動,在學生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將會大大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融入社會,增強對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為開發學生各方面的潛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由於新課程功能的轉變,評價的功能也從檢查、反饋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而轉變為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對知識的探究,即從關注結果到關注過程和方法,評價不在僅僅為了要甄別與選拔,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服務,評定的應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在這種全新評價理念的指向下,新的課程標準從以往評價學生學到什麼,而轉變為評價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合作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合作、個性與情感等幾個方面。
總之,新的課程標準賦予了我們教師更大的操作空間,同時指導教師從人文角度出發,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並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分別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使學生消除了膽怯,人人參與其中,真正體現了美術教育始終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價值。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3
每次學習美術新課標準,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體會。美術課是素質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一門藝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美術教育以形象性,操作性,非語言的物質造型性和形象表達的感情性,對學生的觀察力,形象感受力,記憶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發揮重大作用。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學生的嘗試藝術衝動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要上好美術課,教師首先要對《美術新課程標準》有深入的瞭解,《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
新課程的重大舉措就是該以往的授之於魚為授之於漁。轉換課堂角色,改變往昔以師為主生為輔的教學模式為以生為主,師為輔的過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導地位。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主,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強學生主體人格。而美術學科本身的性質決定了本學科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針對上述對《美術新課標》的掌握,現將個人感想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體現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美術課首先要有正確教學思想和理念做指導。要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自我探究獲得知識,透過實踐恰當的繪畫方式。學生也會覺得學習起來,更有興趣是有成就感,同時也鍛鍊了他們各方面的能力。以學生為主體,對教材的使用更加靈活和富有創造性,同時注重美術學科和其它學科知識的聯絡,更要貼近學生生活。如七年級上冊《熟悉的物品》一課,教師可以準備相關的攝影圖片和世界名畫,欣賞完後引導學生談談日常生活中的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利用身邊的物品(如:粉筆盒、文具盒、杯子)講述透視原理,從數學幾何中去對比區別美術中的幾何體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靈活多樣的匯入方式、豐富的教學手段、合理多樣的作業選擇、科學的評價方式,都應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理念,老師們也要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和合作,讓學生們透過自己的感愛和實踐在探索中完成教學目標。課堂氣氛一定是輕鬆,愉悅高效、和諧的。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師生關係首先是人與人的關係,要遵循人際關係的原則。新課改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斯學生學習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的前提。在以往的美術教學過程中,由於學校,家長過於重視文化課,導致對美術課的忽視,使得有些美術教師在自身修養方面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新課改之後,美術教師地位提高,給教師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作為當代的美術教師,我們因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價值和品味,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更好的去為美術教育而努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美術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4今天我們學習了《上海市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透過這次學習,我對美術課程標準有了一定的認識。課程標準,為我上好美術課指明瞭方向,現把這次學習的體會和感受總結如下:
1、新的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正確的審美觀念。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陶冶情感,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
2、課程標準強調注重選擇,多元發展。教師教學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教學內容。如果條件不允許,學生不需要,可以不採納。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物件來滿足,同一的內容標準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這樣,充分考慮了教師、學生的美術需求心理,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打開了空間,充分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課程標準注重體驗感悟,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美術學習要建立新的現代學習觀。以前教學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學生頭腦被書本或老師框死,只會模仿,不會思考,現在必需向指導學生自學為主轉變,樹立“學生學會學習”的學習觀,讓學生人人學習。如:《有小鳥的樹》一課,可以採用直觀、啟發教學,讓學生通過錄像,去觀察瞭解各種樹形,然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你喜歡什麼樹?樹形怎麼畫?然後交流。學生充分交流後,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老師只引導學生,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透過觀察、想象、探究、學生也就不覺得難了。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會學生學”。因此,教師教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是美術學科學習創新的主要任務。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和強化創新意識。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4
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的實施的執行,需要我們從教學全體出發,共同營造這個嶄新的平臺。
美術課是素質教育階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使之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不僅有利於人的長遠發展,同時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術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動手操作性、非語言的物質造型性和形象表達感情性,對學生的觀察力、形象感受力、記憶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發揮重大的作用,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學生的藝術衝動和最基本的造型的能力。
一、學生方面因素
(一)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師生關係首先是人與人的關係,要遵循人際關係的原則。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權威的,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新課改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既要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還要尊重每一個求知的心靈,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學生在與教師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傳統的學習模式是傳授-接受式,課堂教學專制、僵化、始終以教師為中心,這樣,即便教師付出很多的艱辛也是事倍功半,這種模式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用發展的教育觀來擺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的前提。以往,我們往往偏重於“填鴨式”教育,忽視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去點燃學生渴求知識的火花。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由於學校、家長過於重視文化課,導致對美術課的忽視,使得有些美術教師在自身文化修養方面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課堂上存在糊弄學生的情況。新課改之後,美術課地位的提高使得我們美術老師對自己的要求也嚴格起來,給教師的個性發展、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使教師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三)改變學習方式,發揮主體作用,樹立自信心
現代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在新課程改革的內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強調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如何在教學中應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新課標要求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要改變過去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要讓他們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去主動學習,並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投入情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從而增強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樹立是培養學生美術學習情感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它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教師方面因素
在構成美術教育系統的諸多因素中,教師和學生是最活躍、最基本的因素。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成了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學內容的研發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構建的促進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有駕馭知識的能力,還要有駕馭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調動學生的情感,我們就要學會分析學生的情感心理,指導學生情感實踐,從這些方面看,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情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師自身要具備豐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提高個人的情感素質,豐富個人的情感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條件。那麼我們怎樣豐富自己的情感?這就要求美術教師要加強理論方面學習,加強智力、道德與情感的整合,樹立當代教育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融洽師生之間的關係,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氣氛,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這樣在教學時,我們才能利用自己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
其次,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情感目標及相關的評價方式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傑說:“教師不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學,而且還要精通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細節。”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愛好和才能、瞭解學生的精神世界、瞭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再根據這些情況制定相應的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時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學習《我們的奧運》這一課時,我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北京奧運會標,設定了這樣的情感目標:為什麼我們的奧運會標要用中國印?當你看到它時,有什麼感受?學生在討論時紛紛表達了自己奧運情、中國心,這樣就達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作為當代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價值和品味,為自身積累財富,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積累更多經驗,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5
美術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四個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下面就我對這四個學習領域的理解說說我的體會。
從新課程劃分的四個學習領域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外化能力,內化品質,還是探索未知,體驗成功和情感,新課程賦予了新教材很多體驗性的學習方式。低年級的美術課程主要是以造型遊戲為主,讓學生在“玩樂”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學會交流和合作。造型遊戲指融合造型和遊戲為一體的美術活動,活動中不事先設定主題或某個形象,主要是憑感覺聯想和想象來進行造型表現,仔細看一下課本,有關於“造型·表現”的內容在課程中佔了很大部分,它是課程內容中覆蓋面最寬,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帶領和引導學生在遊戲中更好的發現問題、學習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是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美術學習活動中,“造型·表現”領域的學習方法有多種,教師應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需求出發,讓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對客觀世界意義的領悟,對生命意義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長久興趣。
如何培養學生的“設計·應用” 能力是我們每一個美術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既強調體現設計的創造意識,又具有特定的功能性特點,這特點決定了該學習領域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同時又與生活緊密相關。“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由現代設計基礎、傳統工藝美術兩部分組成。設定“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在於培養學生形成設計意識和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作為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就一定要注意多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讓他們參與那些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實際感受有聯絡的活動,並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與對這些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表現之中。美術課不等於畫課,這個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應當從小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在孩子們的早期生活時,教會他們按照美的規律去設計,學會自己佈置房間,合理的佈局構成美感,生活中處處需要設計。讓從小學會動手做,十分重要。讓學生接觸材料,接觸工具,動手做出簡單的器物來,對生活物品進行配置,為生活創造方便與舒適。對與“設計·應用”這一學習領域,應當強調設計是與人類的造物活動和發明創造密不可分的,從小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對於提高未來人才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讓學生透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的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欣賞與評述是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從素質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發展所不可缺的一個重要部分。當代藝術的發展,它呈現出與生活的聯絡日益密切的態勢,每一個兒童將來都會接觸到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解和欣賞藝術的能力對兒童將來的發展來說是更重要的,至少,在兒童應具有的藝術素養結構中它不應是被忽略的一塊,當然藝術創作與欣賞又是不可分的,欣賞本身就是藝術創造的一部分,而在我們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中,正是針對我國美術教育中一些薄弱的環節做了全新的改革。其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就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加強美學修養,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透過“欣賞·評述”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可以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徵,瞭解中外美術發展的概況,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綜合·探索”這一全新的學習領域,是對美術教育教學觀念、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一種突破,從跨學科的角度,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彌補各科課程的不足,加大了教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並有效地運用各科課程資源,充分發揮了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加強跨學科教學的研究,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代社會之間的連線點,樹立新的美術教育觀和人文為本的學生觀,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大膽改革創新,及時總結反思,設計出富有新意和深層次文化內涵的綜合探索課。
我覺得上述四個學習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的,每一學習領域各具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緊密相關,形成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美術結構。教師要明確把握課堂教學的學習領域,這樣才能在課堂中有目標,有計劃地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學習美術。掌握用美術表達自己情感思想和對生活理解的方法。總而言之,美術課堂要貫徹新課程標準的思想,把美術課上“新”上“活”。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6
自九十年代初以來,我國美術教育的改革一直轟轟烈烈地進行著。美術新課程標準版出臺後,網上也陸續看到了一些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相比年頒發的課標實驗稿,本次課程標準的修訂,總方針與主要內容沒有大的變化。比較舊版實驗稿,《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方向更明確、文字更精練、內容更具體,表述更理性。修訂體現了美術教育專家學者在美術新課程實施若干年後,對課程標準的重新梳理,並在反思的基礎上明確了發展方向。學習了一些專家的觀點後又透過教育局安排的美術新課標培訓,更為清晰地認知和把握修訂後的美術課程標準的宏觀定位與具體內容。讓我理清了些思路。現具體實談談此次學習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學科本位是基矗
課程性質是對整體課程教學指導思想的宏觀把握,是理解美術課程標淮的關鍵所在。年剛剛開始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標的制定主要是基於對原有課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學美術課程中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過於關注專業知識和技能、脫離生活難以激發學生興趣等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思考進入新世紀的基礎教育美術課程變革。此次版新美術課程標準的頒佈,我覺得除了對原有內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年頒佈的美術課標提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這提高了美術在學校教育中的學科地位,明確了美術學科的課程性質。但是,人文性質的宏觀提法也導致了美術課程自身特徵的模糊。版的美術課標對課程性質給予了準確定位和深入闡述,對於義務教育美術課程人文性的認識更加清晰和豐滿。版美術課標修改為“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愈發凸顯了其“視覺性”因素,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美術教育的一個根本性特點,即“物質材料的依賴性”和“直觀形象性”的特點。把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實處,同時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美術課程的工具價值進一步得到提升。這是因為,學科本體始終是理解美術教育的基礎所在。
二、人文性質是出發點
美術課程的人文性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一直的追求,美術教育不是單純的技術教育,它孕育於豐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術能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界事物進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現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各種不同社會生活場景和自然景象。美術透過可見、可觸的具體形象,以靜止、凝鍊的畫面和藝術造型來表現客觀世界的美醜屬性和作者的審美意識,給觀賞者以審美的認識、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術與時代、社會、藝術家的生活閱歷以及階級、民族、風俗等密切相關,美術具有的時代性、社會性、民族性等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術課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課標對此也做出了著重強調,提出“美術課程應該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可以看出美術課標立足於21世紀的視覺文化時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術課程豐富的教育價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紀人才的視覺文化意識建構和創造力培養要求,基礎教育的美術課程不是專業方式的學習,而是滿足學生個體成長需要的素質教育,是學生人生髮展不可缺失的精神營養。美術學科的價值,有效地包容了美術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兩方面的特性。
三、素質教育是關鍵。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卡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醒、激發、鼓勵”。兩版新課標都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的重要性貫穿始終:課堂不是老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課堂不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是更應該探究知識的場所。課堂不是教師教學模式化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場所。成功的美術教學除了對美術學科的教學價值外,還對學生的品格、素質、能力、習慣、思維、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潤物無聲給人是骨子裡的東西,將伴隨人的終身。
四、課程目標是導向。
課程目標決定了課程面貌,而課程面貌的具體呈現當然是課程內容。版美術課標課程目標部分變動較大,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充實和調整了總目標的內容,首先強調了“美術課程總目標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定。隨後調整了目標表述的文字結構,總目標下面分述了四個學習領域的目標,而且在每個學習領域中對三維目標進行分解,內容也依據三個維度來設立,條理更加清晰,內容更加全面。分目標由原來的表格式調整為文字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標中各個學段在同一學習領域中的目標重複,又使分目標的表述語言更精練。
課程內容的說明更簡潔,各個學段的課程內容中有兩個學習領域的變動比較大,一個是重新組織了“設計·應用”的內容。第二是增強了“欣賞·評述”的內容。除此之外,新課標將原來的“評價建議”調整為“評價要點”,內容不再以“是否”開頭,這說明對學生的評價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對於應知應會的知識與技能,表述更加明確,教師把握不同年級不同學習領域的課程教學時,可以將教學目標和課程目標體系進行對照,既考慮到教學物件不同年齡發展需求選擇三維目標的側重點,又不以偏概全脫離美術課程總體目標的要求。這其實是對課程總目標的細化和豐富,是美術課程目標完整體系的一部分,從整體入手,然後分解闡述說明,最後在具體實施時回到整體把握。幫助美術教師深入地把握美術教學追求。
五、面向全體學生是核心。
版新課明確指出標“面向全體學生”的核心理念,課程價值趨向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透過美術這一活動形式來發掘孩子們自身的潛能,培養孩子們敢於追求美、勇於創造美的精神。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是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和任務。這種教學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緊緊聯絡客觀環境。充分發揮學生各方面能力。因勢利導、全面有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它不僅要求傳授一般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還把審美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必須從每個學生的不同素質和氣質出發。進行靈活而具體的雙邊教學,才能因材施教,極大地調動學生對藝術的探索精神,培養和發展具有個性特徵的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學習和探索中得以健康發展。成為具有終身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六、培養創新能力是重點。
法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量誘發出來……”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步入21世紀的今天,一個國家人民的創新意識顯得尤其重要。美術教育責無旁貸,因為美術教育被公認為是培養創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學科,是培養創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學科之一,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徑。所以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怎樣發掘學科優勢,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高素質人才,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斷追求的目標。
七、體驗性學習是手段。
從新課程標準劃分的四個學習領域中,我們可以看出,新舊兩版課程標體驗性學習是美術教學的主要方式。尤其是 版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教材內容則是固定的、靜止的,為學生學習增加了障礙和困難,這時,教師的作用就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的特點,注入體驗性學習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學內容成為具有趣味和充滿活力的各種學習活動。透過學生自己動手的體驗,讓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體驗,這樣,就有機地創設了體驗學習地情景和體驗學習氣氛,使學生對活動產生興趣,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獲得了對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
八、科學評價是保證。
美術教學評價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全面的美術教學評價不僅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心智及創造力的成長情況,及時給予學生啟發和幫助,而且使教師明確學生表現自我時的需要並給與激勵和支援。在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應該是,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重視對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強化評價的診斷,發展功能以及內在激勵作用,弱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而在美術活動表現評價時,則要求透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行為,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認知水平以及交流表達的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價,這又是美術課程標準中對教學評價精闢的闡述。
面對這場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課程改革、日益複雜的學生思想道德,新課標的學習為我們這些在一線工作的美術教師做出了更為明確的教學指導,猶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使我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對美術教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其真正的精華在於教師要以豐厚的教學技能,出奇制勝的教學設想和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把握住學生的興趣點,叩開教育之門,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變“教教材”為“用教材”。 推動每一個學生終身美術素養的全面提高。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7
課標是教學的航標、也是教學的指南針,熟悉掌握《2022年版藝術課程標準》(下文稱為新課標)是每位學習者的責任。此次課程標準較以前變化極大。正如尹少淳老師所說:“美術課程遭遇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以深化教學改革為突破,強化學科實踐,推進育人方式的變革。因此,課標的變化之一是實踐育人。新課標倡導在真實豐富的情境中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為此課標在教學建議和教學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實踐活動的要求,如觀察、考察、設計、策劃、製作、觀賞、創造等,更加註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其次,新課標堅持教、學、評一體化原則,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和考試命題建議,將教學重心從“重結果”回到“重過程”。
透過本次對新課標的解讀和學習引發了我對今後教學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師要加強對新課標的認知和理解,認真研學和開展大單元、專案式等主題教學,以增強知識的連線和整合,同時也要形成良好的課程觀,而不僅僅只是課堂觀。在教學中,要根據《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的指向和要求,真正體現美術教育始終以學生髮展為本。新課標的頒佈,要求我們從一個單純的美術教師角色向著合作型、創新型教師方向前進,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在未來成為一名合格的美術教師。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8
什麼樣的課才能吸引學生呢?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本好書,要吸引住讀者,觀眾,精彩的開頭是必不可少的,上課也同樣如此,所以關於美術新課標學習的運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為作為美術老師應該作好以下內容:
一、首先,巧妙安排課堂教學形式
輕鬆教與學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強加壓力只會抑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束縛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我們從低年級開始就讓學生在課中做些有益提高審美、創造美的活動,不僅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的興趣,還讓學生在不知不覺掌握知識,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思維創造力,樹立起“我能行”的自信性格。課業的佈置要具有靈活性,給學生以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所以課堂教學形式的安排對一節的課的成功來說是非常重要。
二、其次,把其他學科內容帶進美術教室
1、把音樂融進美術課堂音樂的情緒感染作用是強烈的,能調動人的情緒。
2、與文學相結合文學的語言環境和理解能力對學生了解繪畫的背景、和技能的學習、運用有很大的幫助,美術教師應該多引導學生看好書,多請學生表達心中所想的東西,時間長了,學生敢說、敢想了,對畫家畫作的欣賞也有東西可以說了。
3、與身邊發生的事相結合美術來源於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美術課不僅是教學生教
材本身的內容,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用審美的眼睛去看待身邊事物及做人的道理,這種觀點已經為大多數美術教師所認可。可以根據本地方、本校的一些特殊或重要的事情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比如:舉行大型的“書畫比賽”活動時,讓學生為學校設計等,給學生產生一種參與的感覺,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三、再次,增強學生自信,使每個學生大膽的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展現自己:
信心對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要充分發揮師生互動作用,引導學生把學習美術內化為自我的需要,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自覺地接受美術的薰陶,促進學生自身身心的和諧發展。從而領悟美術教學獨特的不可代替的魅力。我希望學生了解什麼是美,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未來的目標和人生的價值,教師才能培養出一大批有藝術涵養,高素質的人才!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9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透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新課標帶給我們許多新的理念,透過學習我有了如下體會:
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指導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學過程忽略了學生的存在。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一堂課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麼教都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面向全體、學生自我選擇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教學中注意安排一些選擇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製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教學中,我在介紹完幾種表現方法之後,並不限定學生用哪一種方法,而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主地選擇方法,大膽、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感受。在整個練習中學生還可以和小夥伴合作共同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練習,透過練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愉悅感和滿足感。
三、“玩”中學,在玩中增長知識
兒童最“喜”的莫過於玩了,要抓住他們的這一特性,讓他們玩自己親手製作的東西,在玩中增長知識。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善於發現問題,並能究其根源,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知識面。
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0
隨著課改的深入,美術課標也進行了修訂,以往美術課在教學中經常被視為小科目,在此次的課標修訂中卻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學校安排的美術新課標培訓《美術新課程標準解讀》這本書,我更為清晰地認知和把握修訂後的美術課程標準的宏觀定位與具體內容。現具體實談談此次學習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對美術課程的特徵理解
修訂後的'課標指出:“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美術課程的輪廓形象,揭示了美術學科獨有的特徵屬性,也填補了過去的大綱、課標實驗稿對學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屬於審美的範疇,視覺形象的創造則需要技法的支撐,這與我們過去所講的美術課既要有“美(審美)”,又要有“術(技法)”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單純只解決審美或單純解決技法問題也是不可取的。審美需要技法的支撐,審美會更有厚度。
二、對美術課程的性質理解
實驗稿中將美術課程性質定位於“具有人文性質”,這肯定是正確的,但由於很多學科(語文、音樂等)也有這樣的屬性,因此還不能全面概括美術課程的完整特性。修訂後將美術課程性質概括為視覺性、實踐性、人文性、愉悅性。比實驗稿更全面、更準確一些。凸顯視覺性這一特徵,更容易實現美術課程發展學生感知能力、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教育價值。我特別贊同修訂後新增的“愉悅性”這一性質。作為美術教師,我們不僅要知道“教什麼”,“怎麼教”,還應該關注學生“怎麼學”,“學得快樂”也應該是我們教學的追求之一。作為非應試學科的美術課程,我們靠什麼來吸引學生?國家課程計劃保證了美術課的開設,如何讓學生在美術課上坐得住,學得好,這就要靠美術教師善於利用美術學科的特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來實現了。美術學習的程式和方法是豐富多樣的,結果也是多樣的,難以用簡單的正誤來評價。”美術活動還具有調節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學生期望在美術課上獲得表達與放鬆。趣味是愉悅性的基礎,美術課要體現愉悅性的教學原則,鼓勵美術教師充分發揮美術課程的獨特魅力,精選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組織開展一些遊戲、表演、競賽和展示等活動,讓學生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進行美術學習,以增強美術課的吸引力。
三、美術課程的基本理念的認識
所謂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與信念,理念是針對教師而言的。新的課程標準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面向全體學生;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關注文化與生活;
(4)注重創新精神。
儘管這四個方面不是美術課程所獨有的,但應該是在美術教學中倡導和張揚的。其中,“面向全體學生”是新的課程標準新增的和反覆強調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近年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新目標,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讓孩子們受到公平的義務教育”已成共識。就美術教師而言,我們不能只面向少數特長學生,而是“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潛力,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農村和民族地區學校也要開齊、開足美術課,讓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礎美術教育的權利。
四、對三維目標的理解
課標中所佔篇幅最多的就是“內容標準”部分,它規定了不同階段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美術課標其實就是表述國家對公民在美術方面的基本素質要求。這個標準是最低的標準(達標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標準。與實驗稿相比,修訂後的課標在內容選擇上與課程目標更加融合。內容標準的表述更加明確具體,出現了很多定量的具體要求,更具有“標準”的性質。記住:12、3、6,3,2、300。三維目標具體定量要求如下:
1、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能夠辨別12種以上的顏色。識別3種或3種以上公共場所中常用圖形的符號。能說出至少6位重要美術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過程與方法方面:要求學生能夠掌握3種或3種以上製作的方法,瞭解工藝製作的過程。透過觀摩錄影或邀請當地工藝美術家、民間藝人,瞭解中國傳統工藝製作方式與特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說出2種或者2種以上的中國民間美術種類的主要特點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審美特徵,寫出300字以上評論文章,並有興趣與同學討論,分析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美術現象或事件。
認真研讀內容標準,我們不難發現:修訂後的課標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既注重了美術知識、技能的學科主線,也關注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教育功能的拓展,還體現了不同學習活動方式所經歷的過程、方法,是一種“均衡式”的課程體系。這一體系有利於規範美術教師在操作層面體現多維的課程目標,美術綜合探索要有“美術味”,不能脫離美術本位,但也忌諱過於純粹的專業課。把握好尺度。
五、對教學、評價建議的理解
由於師資水平與教學條件的差異,各地美術教育水平發展很不平衡,許多農村學校美術教師感到教材難度較大,內容不適合農村學生生活背景,許多課業難以完成,感到無所適從。針對這一問題,修訂後的課標在教學建議部分增加了“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觀”的要求,特別提出“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教師要因地制宜,靈活選用和創造適合當地美術教學條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可以看出新的課標的教學建議貼近現狀,走的是“現實主義”路線。這一建議給美術教師提供更為寬鬆的教學空間,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對教材進行變通處理,自主研發一些地方美術課程資源,開展有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修訂後的課標在評價建議上也較實驗稿更加實際,刪去了不易操作的“美術教師評價體系”。對學生美術學習的評價,要求儘量採用質性的評價方法,強調過程性評價、多元化評價,以激勵學生為主。的確,與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術教學質量評價,倒不如多搞幾次對學生髮展有用的作品展示來得實在。此外,修訂後的課標還十分重視回應美術教師的訴求。為保障美術課的基本教學條件,在課程資源建議中對學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美術教學中,必備的美術教學裝置與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畫、中國畫、版畫等繪畫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為美術教師爭取教學條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據。
美術教師是美術課標重要的閱讀者和使用者。與實驗稿相比較,修訂後的課標不僅與時俱進,在概念界定上更加準確嚴謹,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簡潔精緻、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相信能夠得到美術教師們的喜愛。修訂後的美術課標是美術課改十年來的積累與沉澱,凝結了學科專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線美術教師的願景,必將引導美術課程向縱深發展,更好地完成美術課程的使命。當然,以一種科學發展的眼光來看,任何“完美”的課標也只能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還需要在課程實踐中進行驗證並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可以說,修訂後的美術課標是我們中小學美術課程走進成熟的標誌!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1
透過這段時間研讀小學美術新課標,我收穫很多,下面我將談談我的一些學習
一、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人翁
二、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會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協作的合作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裡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獨尊。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並肩作戰,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讓他們樂於與人交往,善於與人交往。比如讓小組合作完成一個用泥做成的作品,這樣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體的智慧,從而熱情高漲,一節課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
三、讓學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長知識
兒童最“喜”的莫過於玩了,我抓住他們的這一特性,讓他們玩自己親手製作的東西,在玩中增長知識。如教《會轉的玩具》一課時,我讓同桌兩人分別站到課桌兩頭吹動剛做好的風輪,和前後桌比一比,誰的風輪轉得快,為什麼?學生很快發現,風輪越圓,轉得越快。於是檢查起自己的風輪,看看是否要改進。同時,他們發現,風的大小與吹風的位置和風輪的轉速也有著極大的關係。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善於發現問題,並能究其根源,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知識面。
四、在欣賞中引導學生學習彼此的長處
在新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欣賞可以是組織學生看展覽,也可以是同學的優秀作業的相互觀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欣賞同學的優秀作業更有價值。因為對於小學生來說,模仿同學更勝於模仿老師。這是因為他們的水平接近,更易於模仿。在課堂中巧妙地擺設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
總之,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透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是一堂堂生本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2
什麼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課?如何更好把小組合作融入課堂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當百思不得其解時,新課程改革無疑給我撥開了迷霧。進一步學習新課標時,發現新的美術課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了更多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己在合作中學到新知識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美術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養、人文素養。我認為想上好美術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放自由的課堂
學生在一個輕鬆、活潑的情境中,才會樂於嘗試,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了美術的知識和技能,並獲得了豐富多彩的體驗,品嚐到了美術活動的樂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釋放,同時,他們的個性化創意得到了體現和展示,儘管他們的作品還不夠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情感、理想和創造性。這需要老師在尊重、關心、愛護、欣賞學生的前提下,才會達到預期效果。
二、你追我趕的學習
課堂教學是重點,如何利用好45分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力,營造積極合作,勇於創新的合作學習氛圍,尤為重要。可以進行“小組合作”,讓同學進行資訊交流,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互相幫助的精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重難點,“小組合作”,應用集體的智慧,較輕鬆地解決了難點。結合作業,“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質量。
三、暢所欲言的評價
新課標的評價方式,比較開放,自由。透過欣賞評述學生美術作品,可以相互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可取之處,相互取長補短。同伴之間進行借鑑學習,有利於培養他們寬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銳的審美鑑賞力。有助於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培養他們的觀察、思維、構圖和辨別、調色能力,還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新課標確立了新的美術教育的理念與教學方式,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揮。新課程標準彈性大,求實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教者可根據地區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靈活地選擇教材內容去設計教案、製作課件,教材裡的單元可自由調整(教材只是個框架)。新課標,真是一盞明燈,為美術教師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3
透過小學美術新課標的學習 ,我深刻認識到《全日制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開始新一輪改革,至今已經十年了。相比20xx年頒發的課標實驗稿,本次課程標準的修訂,總方針與主要內容沒有大的變化。比較舊版實驗稿,《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xx版)》方向更明確、文字更精練、內容更具體,表述更理性。修訂體現了美術教育專家學者在美術新課程實施若干年後,對課程標準的重新梳理,並在反思的基礎上明確了發展方向。學習了一些專家的觀點後又透過教研室安排的美術新課標培訓,更為清晰地認知和把握修訂後的美術課程標準的宏觀定位與具體內容。
一、結合教學經驗,談美術課程的基本理念的具體認識。新美術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在價值觀上為了學生,在倫理觀上尊重學生,在行為觀上依靠學生。
(2)科學與人文整合的課程文化觀。在互相交融中尋求理性與情感的協調,讓她們能夠更多地結合在一起,而不是對立。
(3)迴歸生活世界的課程生態觀。開啟我們的視野,把對教科書的關知識與技能,學習美術欣賞與評述的方法,瞭解美術基本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4)創新與發展的課程實施觀。發揮教師和學生在課程中真正有效的作用,從原有的狀態下解放出來,共同成為教學的主人。
(5)民主化的課程政策觀。體現科學和開放的精神,使所有的人都能夠分享多樣化二不是單一化的管理和決策。
二、在課程培訓中對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有了新的認識。
教學大綱相比較,其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建議性”的,更多地關注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而後者則是“指令性”的,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教學大綱過多強調學科的本位性,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課程的多樣性和綜合性不足。
在具體的美術教學中,我們應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突破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善學習方式、加強評價體系的改革、拓展課程實施空間。教育和從事教育的人們要從人未來發展的驕傲度來看代教育的意義,以學生的個人成長作為教育的出發點
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我們以前基礎教育的弊端之一,但是進行改革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要知識與技能,知識與技能是美術學習的基礎,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適當地降低其要求和難度。
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部分進行描述時,中間的過程與方法是最主要內容,只有抓住了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才能得以發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才能得心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的增長和情感態度的培養都在學習活動的參與和探究中實現的。
美術學科它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有直接和暗含的關係因此,它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把美術學習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可以使學生較為全面地瞭解美術與人類,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情感,美術與歷史等方面的聯絡,從而更好地學習美術。這就要求我們美術教師必須重視文化學習,提高自身文化修養,不僅是一名美術人,還應該是一名文化人。美術教師應立於本地區自然風景、民間文化特色,開發有本地特色的課程資源。
以上這些就是我學習的心得體會。美術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美術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那麼我們美術教師因該面對全體學生進行美術素質教育,而不是針對少數美術特長生和高考班的專業美術培訓,我們廣大基層美術教師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全體學生的美術教育上,不要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或者所謂個人成績而忽略了自己的基本職責。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4
在研讀2022版藝術課程標準並對比2011版發現首先改革了藝術課程的設定。1-7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了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在8-9年級分項選擇開設,並結合美育進中考的趨勢,說明藝術在教育中的分量大幅增加。其次新課標變化較大的有三個內容,分別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增加學科質量。其中課程內容要求結構化,包括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也分別對應學什麼、學得怎麼樣以及怎麼學。
新課標的主要變化在兩點,一是課程方案,完善了培養目標,優化了課程設定,細化實施要求。二是課程標準,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指導性也加強了學段銜接。新課標在學段劃分也有所不同,將學段劃分為四個。第一學段為1-2年級以唱遊為主的音樂教學模式,3-5為第二學段,6-7為第三學段,8-9為第四學段,並根據每個學段的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目標,確定了相應的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以學習任務為載體進行了一體化的設計,也注重了不能學段的學習差異性。
以本人教學的三年級為例,仔細研讀了關於第二學段的課程內容,從三點進行學習分析,內容要求即是學什麼。第二學段在內容要求中有六個學習任務包括聽賞與評述、獨唱與合作演唱、獨奏與合作演奏、創編與展示、小型歌舞劇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樂。在每個學習任務中都有著極其細化的內容。如在獨唱與合作演唱彙總,學唱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民歌、戲曲唱段,反映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歌曲,以及其他主題鮮明、思想性和藝術性較高、在技法和表現上有初步要求的中外優秀歌曲,詳細的說明了內容要求。新課標中多次提到了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詞語,如“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自信”等詞語,證明國家教育的方向則是立足於本土,富有民族性和中國特色的。不過如何在音樂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呢?一方面,多看,多聽開啟學生的視野,讓孩子們發現傳統音樂美在哪?第二方面,多思考,對比思考其他國家的文化(如歐洲音樂)與我國文化的區別,想一想我國的傳統文化好在哪裡?第三多學。新課標中加入了戲劇(戲曲)也足以證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新課標學段二中對於學業要求即學得怎麼樣也有著仔細的敘述,如學習任務聽賞與評述中則有能聽出音樂的主題,隨音樂哼唱或默唱,區分樂句和樂段,瞭解二段體、三段體、迴旋曲式等音樂結構,並能用語言、動作、圖示或樂譜等加以表示。
新課標中對於教學提示即怎麼學,也給出了詳細的解讀,幷包括三個方面,一、教學策略建議二、情景素材建議三、學生活動建議。給不同的課形給出了一一樣的教學建議,設計更具有一線教學思維,讓教師的教學與備課更具科學性與規範性。
亮點還有注重跨學科聯絡與學習,在課程理念中第三點突出課程綜合,以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在2011版的課標中藝術學科之間缺乏聯絡,學習內容和要求缺乏系統性。2022版打破了學科壁壘,是一種將音樂與其他藝術,其他學科建立關聯並融合的綜合性活動。
新課標也優化了評價標準不夠明確以及學習內容和要求缺乏系統性的問題,增強了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也是考察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明確了學生“學到什麼程度”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也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2022版課標給音樂教師給了非常詳細的目標以及教學流程,需仔細研讀找出適合自己的教法以及適合學生的學法,讓學生能在學習音樂知識中感受更多,收穫更多。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5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佈了《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這標誌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之藝術教育正式走入核心素養時代。藝術課程的四大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作為“新一代”美術教師,我們在瞭解新課標具體內容與思想的同時,也要跟上“變化”的腳步,嘗試探究未來的學校、師生以及美術課程將如何調整並積極適應“核心素養”提出的新要求。
我看到藝術新課標(2022版)這個標題,第一反應是“藝術”這個字眼,以前是音樂課標、美術課標等這樣的單獨學科門類,現在是將其融為一體全部包含在“藝術”一詞中。新課標在標題形式上便將各藝術學科整合一體,在內容上也是注重各藝術課程之間跨學科的融合。其次新課標之後會有新教材,相比於新課標的概念與理論內容,實際上我更期待能直觀體現出前者的實際物質,想了解新教材會如何隨課標改革而變化,怎樣在教材中體現藝術,體現跨學科的融合。
在仔細研讀後,不禁有了許多感觸。我感到欣喜,一方面是藝術真的受到了重視,另一方面是新課標的內容相對於前幾版,有了更好的最佳化,更明確的路線,細化了很多要點:指導、學習、考試以及評價等都變得更加明確。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各學段的銜接,注重每個受教育年齡段對於藝術的跨度及尺度都講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新課標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圍繞核心素養,可開展專案式、問題式、主題式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在“做中學”的理念,結合生活和社會情境,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新課標的課程思政理念也非常鮮明,明確提出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這意味著美術教育也應在這些方面做出課程改進,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努力。
這次新課標的新課程內容的加入,對於什麼是一門好的美術課程有了一個新的定義,不再侷限在課本或者說教師的講授之中,反而是一種以學生為出發點以學為主的課程標準,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加豐富的藝術資訊,從而去認識和理解本民族與世界各地藝術的歷史、文化底蘊。從欣賞評述、造型表現,到設計與應用,最後綜合探索加強課程內容、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聯絡。此處的“美術素養”不僅僅是對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應該具備基本的藝術態度。並且,美術課程需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從而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在接觸藝術內容時,透過聯想、推理、分析等思維活動中,使學生的智力與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同時,使生活變得精彩豐富、富有情趣,提升個人的審美能力。
在設定跨學科課程的意義中提到跨學科課程讓教師和角色發生轉變,從以往被動地接受教學任務的“教書匠”成為自主選擇和開發課程的“研究者”。透過融各美術種類為一體、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美術與現實社會情境相聯絡,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對問題進行闡釋,學會綜合、學會探索,從而成為真正的學習者。
新藝術課標指導下的學生會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表現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學會以視覺形象的方式與他人交流課程流程。在多樣化的課程設定中,學生會透過美術語言來分享、交流對身邊的美的體會,逐漸形成發現、感知、欣賞美的意識。
面對這場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課程改革,新課標的學習為我們這些在一線工作的美術教師做出了更為明確的教學指導,猶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使我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對美術教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其真正的精華在於教師要以豐厚的教學技能,出奇制勝的教學設想和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把握住學生的興趣點,叩開教育之門,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推動每一個學生終身美術素養的全面提高。我想,這是每一位藝術課程教師應該不斷追求的目標吧。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6
從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中,我認識到審美、創新、創造力、創造性人才,學生為主體、自主性學習、音樂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是教學新模式的目標,更加貼近基層,尤其是教學的出發理念與之前相比發生了變化,更加突出了實用性,使基層音樂教師又有了新的指導思想。透過新課標的培訓,我更新了觀念,提高了認識。下面是我對新課標的一些理解。
一、學會利用課程資源,以情傳知,讓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
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重視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絡,將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姐妹藝術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透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它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絡。
音樂教學多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內涵以達到鑑賞美的目的。而設計的範籌是主要的新課的教法,唱又是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體會形象美,表現形象美的關鍵。為了能夠很好地感染教育學生,教學中,我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演唱表現音樂作品,讓他們自己討論設計表演作品,在參與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個性愛好,揚長避短,並適時選用樂器,發展學生的協調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情緒,幫助學生掌握節奏音高,豐富演唱效果,從而達到鑑賞美的目的。
二、加強綜合技能訓練,使學生領悟音樂美
綜合技能訓練目的在於對已學過的教材內容進行鞏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師瞭解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責任感。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示範法、指導法去學習,體會,讓學生充分領悟、感受音樂美的所在。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再以學生是否知道這道題的答案來衡量學生的會與否,以知道一首歌是怎麼唱的來衡量一個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否,更何況音樂、美術等這些學科並不追求“標準答案”或唯一答案。我覺得教學的任務不僅是教,更是為了學,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自己去開啟知識寶庫的大門。
三、由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注重審美感受能力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作為音樂教師,課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心”,將他們帶入美的旋律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音樂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音樂知識,所以音樂課又被認為是技術學習課,因此在音樂課中過多的強調了學習技能,技巧,以致學生喪失了學習音樂的熱情和信心。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巧妙地將學生與音樂拉近,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感受,逐漸地喜歡音樂。
四、角色的轉換
新課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師進行角色轉換,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不是僅是學習的參與者更是合作者。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想法設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改教師教學生學為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引導合作,努力創設民主,輕鬆、雙邊互動的教學方式,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使每一個學生感受到學習中的快樂。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7
新修訂的《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正式釋出,在工作室的組織下展開了新課標學習和思考。學習藝術課程標準,讓我又有了新的體會:
一、強調核心素養
首先新課標對教學提出了新要求,目標重在關注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而不是單純的知識點的學習。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後的備課設計中不僅要注意階段性知識目標,更要深入思考在整個學習階段中,該堂課能提升學生的哪些素養?怎樣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能達到最好效果?知識領域間有哪些聯絡?又透過什麼有效方式更客觀、多層面檢測學生的學習達成情況。
二、注重學科綜合
“綜合”是這次藝術課程改革的精彩亮點。藝術課以人文主題式學習方式為主,課程綜合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以及影視,多種藝術綜合共生互生。透過聽覺+視覺+知覺,促進通感能力,體驗+情感+思維提高藝術修養,完善人格。這些讓我認識到我們要從一個美術教師的角色努力向著合作型教師、創新型教師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做一個合格的藝術教師。
三、提升教師個人的整合能力和轉化能力
整合能力指的是教師如何利用唱、聽、動、演的結合,給孩子提供空間、資源,來提高我們的課程質量,這就要老師要不斷的進行學習和提升專業能力。在轉化能力方面,首先我們應聚焦在作品中心(每一節課都是範例的教學),由此去發現本節範例教學的育人價值,如何開發育人價值,老師們就要學會去轉化教學策略,注重感知體驗,營造開放的學習情境。
作為一線教師,我認為自身要加強課程標準的學習,強化素養育人的意識,提升新課標的轉化能力,為打造有質量的音樂課堂做好儲備。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8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標於4月底推出後,各級組織都開展了新課標解讀等培訓活動,老師們線上聆聽了專家們的解析。印象較為深刻是在《美術新課標美育新徵程》學術研討上,尹少淳教授的發言,他指出:美術、音樂課程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本次藝術課程標準的修訂是適應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下美育發展趨勢,強調學科融合和跨學科教學是國際教育的趨勢。
新課標於9月起執行,暑假就是我們學習領悟的關鍵時機,我校也率先開展了讀書學習活動,後又與岱嶽區學習活動並軌。精心耕讀這一百多頁的細則,發現有許多值得思考之處,現簡單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主要改變
(一)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
聚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推動基礎教育課程由學科立場向教育立場轉型。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認知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從生存的需要到知識學習的需要,再到人格培育的需要,教育越加關係到人的身體、思想、情感、靈魂。教育的價值逐漸從外在規約轉向人的內在發展,從單向度轉向整體人格培育。
(二)優化了課程設定和內容結構
新課標提到保持原來課時數不變的情況下,改革藝術課程設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課程。
將以往按學習領域的劃分方式轉變成按藝術實踐進行劃分,以學習任務為驅動,美術語言始終貫穿其中。從課程內容設定的順序可以看出,每一學段均以注重發展學生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的“欣賞評述”為起點,到以強調發展學生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素養的“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再到加強課程內容、社會生活與學生經驗之間聯絡的“綜合探索”。內容設定層層遞進,加強了學科間相互關聯,逐步培養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
4類藝術實踐,涵蓋16項具體學習內容,分學段設定不同的學習任務,並將學習內容嵌入學習任務中。每一條都是圍繞核心素養,與課程總目標和各階段目標相關聯。
(三)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
《藝術課標》還有一個新鮮的亮點,就是對於學業質量提出平和性要求,即應當有質量要求,從而防止功利性出格競爭。按照課標要求,學業質量是在學生完成本課程每個學段學習之後的學業成績表現,在音樂、美術設一至九年級4個學段的學業質量標準,兼顧了傳統的音樂、美術和新的舞蹈、戲劇、影視學科。同階段的學業質量描述,按內容進行了劃分,既有屬於審美感知的,也有屬於藝術表現的,還有屬於創意實踐以及文化理解的。標準都圍繞核心素養來進行制定,重視給予學生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培養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等這些重要方面。
二、新教育觀
《藝術課標》清晰地體現了以美育人的藝術教育的根本思想,把新的課程標準落實核心素養作為主線,有助於引導學生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的精髓,激發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藝術課標》特別強調要聚焦課程的核心素養來進行藝術審美教育。審美的感知,既要用一種欣賞的方式去學習,同時也要用強化藝術體驗的方式來感悟體察,讓學生在融合藝術的過程中形成身心一體的豐富的審美情趣。在核心素養之中,藝術表現是重要的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參與藝術活動。在藝術素養之中,特別強調創意實踐。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中提出,審美即創造,學生的創造活動的結果就是學生擁有“一個經驗”,即審美性經驗。他說:“審美的敵人既不是實踐,也不是理智。它們是單調;目的不明而導致的懈怠;屈從於實踐和理智行為中的慣例。”不要小看孩子們創造性的能力和內心祈求。創造也是另外一種實踐。核心素養的新鮮點還在於特別強化了文化理解這樣一個綜合性的價值所在。文化理解是藝術超越技能技巧而進行綜合性的素養體現。
三、教學啟迪
(一)開啟單元整體教學。
由以往按四大學習領域劃分的單一的、獨立的授課方式,轉變為整體的、系統的授課方式,強調以任務、主題或專案的形式開展教學,將知識、技能嵌入其中,透過綜合性、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深度理解知識、技能,提升綜合能力。從課程標準名稱《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可以看出,美術學科已經與音樂、舞蹈、戲劇、影視融為一體,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學習理論或實踐的過程中,應該將自己視野擴寬,樹立整體意識,不僅要注重學科知識內的縱向銜接,更要注重知識間的橫向配合。堅持以素養為導向,重視將知識內化、實踐和運用的教學,加強對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重視藝術體驗。
藝術教學要透過各種藝術實踐活動,激發想象、調動情感、創造形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認識世界的途徑,尊重學生獨特的感知體驗和多樣化的藝術表達。
在藝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開放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感受生活,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煥發積極情緒,獲得審美直覺和美感體驗;指導學生透過欣賞藝術作品感知世界,體驗情感,實現與藝術形象的共情;鼓勵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發創意,運用藝術語言和方式表現自然美、社會美與科技美,體驗創造的喜悅和自我實現的愉悅,提升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崇尚中國傳統文化。
《課程標準》中強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在修訂原則,設計思路,課程總目標及各階段目標中都有提及,對應到學業質量描述和課程實施建議中,這一點也一直在強調。
首先,中國經典美術與中國書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程教材中的突出體現。輝煌燦爛的中國經典美術與中國畫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僅是為學生呈現了“可見”形式的作品(有著重要的欣賞價值),更是以直觀的方式展示了畫中之情、畫外之意,詮釋了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與文化傳統。其次,民間美術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為豐富和多元的表現形式近年來,各類傳統工藝、民間美術等內容的呈現在中小學美術課程與教學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其中,傳統手工藝和技藝(陶瓷、木工、浮雕、印染、編織等)可以加深學生對手工藝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強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與情感認同。
美術教師應仔細研讀教材,挖掘與開發課程資源,並儘可能地創造性地講授美術領域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在國畫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藉助現代化手段來將其中所包含的特徵呈現出來,為學生帶來視覺與聽覺上的體驗,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文化的距離,讓學生感知其魅力、生髮熱愛。
透過本階段的學習,老師們對美術課程培育時代新人的要求更為明確,在落實新課標要求的過程中也將開啟更廣闊的教育視野,進一步明確課程標準的改變不僅是教材上的突破,更是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育思想上的重大改革。我們將在今後的美育實踐中不斷學習,聚焦新課標、踐行新理念、開啟新徵程。
讀美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9
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標》與2011年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對比,在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課標更加強調素養指引、問題導向、情境創設,輔助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際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一、藝術核心素養貫穿始終,注重學生素養提升。
藝術課標中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課程的核心素養確定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與文化理解,標誌著初中美術課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養時代。並且提出在課程的設計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養,組織課程內容,課程目標的設定上關注核心素養,課程的內容選擇與評價量規都與核心素養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養-美術學科總目標-美術學科分段目標一美術學科課程目標”的遞進。強調了課程的綜合性,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髮現美、感知美,提升審美情趣。
二、學科融合和跨學科教學是藝術新課程最大的亮點。
我們不能只關注本國藝術教育,還要和國際接軌,既有民族也要放眼世界。新課標提到音樂美術仍是藝術教育的支柱,增加看戲劇、舞蹈、和影視學科,豐富藝術修養,完善學生人格魅力。
三、任務驅動的目標設定,注重學生的真實生活情境。
新課標的課程實施建議中提出:“設計與學生經驗、社會現實和當地文化資源相關聯的情境與任務”,意圖透過更多的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身邊的事件、結合現實生活營造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在真實情境的任務創設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將繼續學習新課程標準,利用好新課程標準,在課堂實踐中關注學生掌握藝術知識和技能,重視學生整體的素養提升,為學生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發展起積極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