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精選12篇)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

  《典籍裡的中國》聚焦享譽中外、流傳千古的典籍,講述從典籍出發的中華文明史。看完了《典籍裡的中國》你有什麼感想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精選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1

  央視一套播出了《典籍裡的中國》,現代“讀書人”撒貝南穿越時空對話浪漫主義詩人屈原,解讀《楚辭》,瞭解屈原歷經磨難、上下求索的一生。秭歸作為屈原故里,屈原是當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託。節目播出當晚,全縣掀起了觀看熱潮,大家情緒高漲、反響熱烈。

  縣文聯主席秦曉梅說:“這一期的《典籍裡的中國》,我覺得有三個空前的肯定:一是對屈原積極光輝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對屈原故里是秭歸的空前肯定,三是對秭歸柑橘的空前肯定。這一期節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核心——不懼艱難、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獨立不遷、深固難徙的家國情懷,憐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對屈原故里是秭歸,央媒這次是一個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瞭這個觀點。”

  國家非遺專案“屈原傳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承志說:“我們反覆吟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等等,透過屈原解讀給楚懷王聽,實際上是解讀給我們大家聽。他不僅是文學的,更是精神的;不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華民族的;不僅是古代的,而且是當代的。屈原當然是秭歸的,他從秭歸走出去,已經走向了中國、走向了世界。我們感覺到撒貝南的彙報就代表了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向屈原彙報新時代的幸福生活,彙報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歸實驗小學學生李子炫說:“我在節目當中,看到我們秭歸的特產上了央視,我感到特別驕傲、特別自豪。”

  大學生鄭智露說:“朋友圈被《典籍裡的中國》刷屏了。‘屈原’看到秭歸的風景之後,發出讚歎;品嚐了秭歸的柑橘後,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開學後,我會跟同學分享關於我的家鄉秭歸、關於屈原的一些文化歷史,把屈原文化更好傳承下去。”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2

  最近幾天,央影片道推出了《典籍裡的中國》第一期,觀後我震撼不已。

  《典籍裡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讓觀眾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又稱為《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始性論述,比如第一次出現“禮”,第一次制定曆法。《尚書》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裡面。

  教授們講解《尚書》後,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說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代人撒貝南的對話為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前來學《書》的歷史故事,讓觀眾深入瞭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後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彷彿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財富。

  《典籍裡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3

  這樣的“穿越”才真正有意義,看到伏生問撒老師:“後人可還讀《書》”的時候,內心真的一動。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賢真的有機會問起我們“文脈安在?”我們要做到問心無愧,踏踏實實地回答一句:“斯文在茲!”傳承的故事,經久不衰。

  太感動了,之前不懂《尚書》,看到倪大紅老師演繹的尚書的話劇,發現中國這個詞就是從尚書中來,大禹的功勞不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輩子護書傳書,不愧對先人。薪火相傳,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問:華夏何為一體?答曰:華夏自古一體!

  真的喜歡這樣的節目,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戲劇衝突,並非大而化之,而是以點代面,細膩又宏大,讓人熱血沸騰又淚流滿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來,多少學者為我國傳世的典籍皓首窮經,如今《典籍裡的中國》讓經典走進尋常百姓家,它們不再是陽春白雪無人懂賞,而是可以被我們所有人理解、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強烈推薦!

  節目不僅僅是敘事,更著力於展現《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更是富有創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繼往開來,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鑑古知今,學史明智,這些豐富而又珍貴的典籍,值得每個中國人去品讀,也該與世界分享。

  中華先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華文化,永續不絕。優秀的典籍使我們明過往、知興替;優秀的演員以入木三分的演繹帶我們邁入千年歷史長河,感知先賢氣節、啟明吾輩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關注央視大型文化類節目,傳承國學國粹,華夏絃歌不輟,你我當仁不讓。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4

  書可以幹什麼,是什麼?我在期中考試中回答道:豐富自身學識,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或是造福國家社會。在觀看了《典籍裡的中國》後,我明白:我對書乃至典籍的看法都太過膚淺幼稚,忽略了他們到底是怎麼傳承的。

  典籍裡的中國介紹的是“五經”中的《尚書》,透過伏生這個人物介紹了《禹貢》、《牧誓》這兩篇文章。伏生護書動人不已,兒子捨命護一車書簡,妻也在流亡中喪命。他自己一生都在讀《書》、研究《書》。放在現在,或許再沒有人願為書丟命,古代的伏生做到了。

  歷史課老師講文明的起源從哪裡開始?國家的形成。《尚書》在當時資訊不發達的社會,如果丟失,那就是積蓄了中華民族智慧的文明丟失了。所以《尚書》的流傳是讀書人對中華文化的守護,這也是最打動我的地方。

  舉起手中的中國典籍,那些在你看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你能想到背後是有鮮活的故事和很有生氣的人嗎?你能想象中華文明,華夏文明是由一個個伏生用命搏來,用血換來的嗎?中華文明五千年從未斷絕,你以為是天意嗎?我驕傲我自豪,因為這恰恰說明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守護歷史文明的真相。

  最後伏生見到現代圖書館裡珍藏的圖書,見了手機上的《尚書》,見到口中誦讀《禹貢》的孩童,他深感欣慰:因為書人人可讀。他是安心了,《尚書》不會丟失了。

  有時候當我們習慣了某種東西時,一定不要忘記它是怎麼來的。科學如此,書亦如此。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5

  每期必追的《典籍裡的中國》,第四期《本草綱目》敘述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的先人李時珍歷經四十年踏萬水千山,穿風霜雨雪,歷寒來暑往,守一盞孤燈,完成一部劃時代的鉅作,被世界稱作《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行醫一生,告誡李時珍:學醫難,行醫難,修本草書更難。但李時珍說:百姓需要,總得有人要做呀……李時珍考證本草,猶為注重實地考察,整合歷代本草,以綱目分之,總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為輔,列出各種藥物的形狀,附以氣味、主治、還有藥方,甚為實用,完成了一部利益天下的天下醫書。

  當看到先人李時珍耗盡畢生心血完成的皇皇五十二卷鉅作無法刊刻,他滿頭銀髮還要千里奔波去求序時,禁不住熱淚奪眶而出。節目最新穎也是最讓人拍手叫好的是現代讀書人撒貝南帶領先人李時珍穿越到現代,他恭捧著自己修撰的《本草綱目》時,好像真的是圓了先人沒親眼目睹鉅作刊刻的遺願。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6

  看《國家寶藏》,有句話非常經典:我們還年輕,我們只有5000歲。這說的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富饒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時漫畫唐詩》,我知道了詩詞的源頭是古代先賢孔子整理的一本詩歌總集《詩經》。由此,我瞭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看《典籍裡的中國》,我知道了六經裡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從節目中,我知道了《尚書》是從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護《尚書》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將《書》從咸陽轉移到山東老家,藏於牆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兒子為護《書》死於兵劫,妻子為護《書》病逝;知道了讀《書》可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國時期提到的九州,原來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詩人王維還曾有幅畫作叫做《伏生授經圖》。

  當我在節目結束時,不由自主地對著媽媽吟誦起《禹貢》:禹覆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這部書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裡。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7

  《典籍裡的中國》———聽著名字,感覺是那麼的沉重,古老,甚至是佈滿灰塵,艱澀難以看懂的。今日閒來無事,看了第一期,完全顛覆了我的想象,話劇+主持+對話+表演+朗誦,沉浸式的表演講述,讓我大為震撼!看這個節目,既增長知識,又有趣,利於吸收。令我難忘的有以下幾點:

  看這個節目,我知道了一個人物———伏生,並對他有了深入的瞭解,他博學愛書,歷經秦漢兩個朝代,做過秦博士,歷經艱難藏《書》,為此妻兒都丟了性命,也只為保住《書》,然而,在牆中的典籍禁不住歲月的滄桑和書蟲的腐蝕,只剩下29篇,更為難得是九十多歲時有了機會把經傳給漢朝官員,從而使後人把《書》傳了下去,後人評價:若無伏生,則無尚書,若無伏生傳經,後人難懂尚書。可見,老先生多麼的難得!

  《書》 開篇恢宏大氣,尤其重點讀了《禹貢》篇,“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的功勞,不僅僅是用了13年治水成功,疏通了黃河,還定了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洲、雍州。

  漢官晁錯奉皇帝之命向伏生學經,才使《書》得以流傳。

  才有了現代人能夠學習中國典籍,中國文化得以傳承。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8

  今天,我看了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這部節目說的是《尚書》這冊書裡的記載和它的經歷。

  《尚書》裡記載了堯、舜、禹時期到東周的事件,歷時約1500年,書上寫了《大禹定九州》,還寫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寫道:后羿為了不讓百姓受苦,親自跟紂王對戰,百姓知道後紛紛前來助陣。這就是《尚書》的'其中一章。

  一位東周的書生——伏勝,他家一直在保護《尚書》。如果伏勝來到現代的話,那他就能教歷史了,而且他還可以做歷史節目的主持人。伏勝的家還會變成記者採訪他的地點。

  為什麼伏勝愛《尚書》呢?我想是因為伏勝從小學習《尚書》,他還把《尚書》傳承給了兒子。項羽攻入咸陽燒燬了許多書籍,包括一部分《尚書》。伏勝一家也逃難去了,不過在回老家青州——山東時,他們被亂兵所截獲,伏勝的兒子想保護《尚書》,他跟亂兵搏鬥被殺,他的母親後來將《尚書》看作兒子來保護。

  現在《尚書》只剩下28集,我們要保護好它們。《尚書》不僅寫了歷史和修身的要點,更多的是歷史的輝煌。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9

  以前,我在書上看到過“徐霞客”這個名字,知道他的故鄉在江陰,但對他的生平事蹟瞭解甚少。這次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典籍裡的中國》這部記錄片,才對徐霞客有了更深的瞭解。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大丈夫早上在大海邊,晚上便去往蒼梧之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多麼豪邁灑脫呀!而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雙腳,走遍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用生命履行了這句話。

  徐霞客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立志要踏遍祖國各地,尋訪長江源頭。徐霞客長大後,初心未變,便開始遊歷各地。沒有先進的儀器,他就用腳丈量,用眼觀測。腿疾復發時,即使爬他也要爬到長江源頭。路上遇到強盜搶劫,他寧可犧牲自己,也不願損失辛苦得來的資料。徐霞客生命最後幾年的西南“萬里遐徵”,糾正了“長江源頭是岷江”的說法,為中國現代地理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徐霞客還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文章,如《遊天台山日記》、《遊黃山日記》......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被徐霞客熱愛祖國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奔走於中華大地,途中的艱難險阻沒有嚇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堅定。徐霞客的事蹟讓我明白:堅持鑄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堅持誕生!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10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遊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於後代人影響深遠,在現今來說足以算是周遊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麼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遊列國之事,關於此事,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但你也許並沒有深入瞭解過這件事情。孔子這一路,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為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說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但可惜的是,當時他已經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為教育做出最後一點貢獻。

  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派弟子四處遊說,把他的思想發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後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為一本鉅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說周遊列國失敗了,但“周遊世界”成功了。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11

  到底什麼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

  傍晚,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上,對著電視津津有味的看著《典籍裡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目的程序很有新意,採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眾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然,這第一期的內容也是乾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敘述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為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鬥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願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戰亂結束,伏生回到家鄉,鑿開牆壁,卻發現被他藏在牆壁裡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於是他用自己的餘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保護尚書,若不是因為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可是伏生卻不後悔,這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和勇氣啊!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於尚書部分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尾部分,現代讀書人撒貝南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後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為開成石經。華夏經典,絃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50字12

  大年初一,《典籍裡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穿越時空、對話先賢,以典籍作舟,暢遊華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尚書》破壁而來。這本書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被王道士發現,內藏典籍萬卷,沉寂了近千年,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經卷被運到京師,《尚書》文獻當時最早的傳世文字也在其中。現在一萬六千餘件敦煌藏經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尚書》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傳承,在“傳承”中領悟中華文明,千年來,《尚書》歷經無數學者先賢薪火相傳。

  《典籍裡的中國》中,倪大紅飾演的伏生以命護《書》片段讓觀眾不禁淚流滿面,秦末動亂,《尚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後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視《書》如命,縱然亂兵刀劍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書》損毀一絲一毫。為逃兵荒,伏生帶著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妻、子為保護《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壓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網友:敬佩!敬畏!

  節目演繹了《尚書》中多個場景,每個經典故事都讓人沉浸其中,節目中演員對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畫,看得觀眾熱血澎湃,淚流滿面。

  是什麼讓華夏文明精粹綿延不絕?《典籍裡的中國》中,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故事,都將給我們答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