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後感(精選40篇)

《第一書記》觀後感

  一、觀後感的格式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絡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昇華到頂點。

  二、《第一書記》觀後感(精選40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一書記》觀後感(精選4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書記》觀後感1

  當我噙著眼淚觀看廣西衛視《第一書記》節目入迷之時,兒子突然說出了這句讓我和愛人感動一陣子的真心話。

  羅雲作為欽南區黃屋屯鎮貧困村屯利村的“第一書記”,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他結合屯利村的實際,經過市場調研和不懈努力,終於摸索找到了牛大力、油茶種植這兩個“致富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使用傳統手藝壓榨茶油,畝產值達4-5萬元,拓寬了屯利村民的脫貧致富之路。由於羅雲“真扶貧、扶真貧”扶到了點子上,引起了欽南區扶貧辦的重視和支援,明確表態優先把屯利村的油茶種植列入明年扶貧開發專案。

  羅雲書記是我市“第一書記”的成功典範。在幫助貧困村找到致富路子的同時,他還悉心為曾麗敏、張枝紅等弱勢群體排憂解難,透過媒體的力量,引起了社會愛心人士對困難人員的關注和扶持,“眾人拾柴暖”得到了較好體現。羅雲向困難群眾播灑了“第一書記”真心為民的真誠情懷,傳遞了“第一書記”正能量。

  “我要保護好棚子,保護好奶奶。”在專注觀看“祖孫倆儉吃儉用,破布棚難擋颱風”章節之時,當14歲的曾麗敏說出這句讓人心酸的話時,我和現場觀眾一樣為之動容。是啊,困難群眾生計艱難、“戶外做飯”、“破布棚難擋颱風”度日如年,太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了。

  筆者有幸擔任樂民鎮貧困村馬朗村“第一書記”,要從羅雲書記身上吸取成長的營養,無愧於“第一書記”的稱呼和榮譽,牢記“第一書記”抓穩定、抓黨建、抓文明、抓服務、抓清潔鄉村等“五抓”的光榮職責,繼續抓好馬朗村甘蔗、油茶、穿心蓮種植、淡水魚養殖等扶貧產業的申報和驗收,組織指導好群眾搞好“清潔鄉村”活動,持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用卓越的工作成效取信於民,努力為建設“美麗欽州·生態鄉村”奉獻“第一書記”的微薄之力。

  《第一書記》觀後感2

  市農業局派駐我縣龍門鎮塘田村第一書記陳獻萍開始在廣西衛視大型公益扶貧節目《第一書記》展風采。這是我縣第一書記第一次上廣西衛視《第一書記》,作為同樣身份的我,能第一時間現場目睹陳獻萍書記的先進事蹟,能不激動嗎?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

  當晚,陳獻萍書記帶去了她“養殖大草魚、塘田村改造”等扶貧專案計劃,幫扶、延續了蔡紫陽、蔡子營同學等貧困孩子的讀書夢。第一書記的產業扶貧行動和貧困孩子們的堅強好學品質,感動了在場的觀眾和全家老少,愛心企業家、熱心公益事業人士透過捐贈、魚苗扶持、專案資助等形式,對塘田村進行捐贈和幫助。

  電視畫面上,陳獻萍書記“身懷六甲仍駐村”、“‘風水先生’養大魚”、“我的兒子叫‘基層’”等實際舉動和駐村的點點滴滴,表明第一書記是真心為貧困村辦實事、謀發展、留下足跡的,在群眾心目中樹立了第一書記的良好形象。陳獻萍書記一心為民的愛村情懷,贏得了上至百歲老人、下至小學生們的愛護和好評。她在為我縣“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扶貧)工作隊員贏得了榮譽的同時,也為我縣順利完成“十二五”扶貧攻堅發展規劃弘揚了正能量。

  透過學習陳獻萍書記的先進事蹟,對比駐村一年多來所做工作,深深感受到自己作為馬朗村的第一書記,還遠遠不夠。日後仍然得結合馬朗村的村情村貌,充分利用、整合好扶貧、水利、發改、教育、農機等部門力量,在上半年已種植200畝軟枝油茶、270畝超級水稻、建設馬朗村兒童家園等基礎上,加快馬朗新村排水溝、舊供銷社至二級公路路口、福全村文化樓、燈草村環村道路規劃、燈草村三面光水利灌溉工程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進而堅定全村3320名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第一書記》觀後感3

  院裡組織機關黨員職工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沈浩--安徽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我在2010年年初的時候就明白了他的先進事蹟,當時全國各大媒體都爭相報道,沈浩的突然離世帶給小崗村、帶給中國共產黨的不僅僅是親人離去的悲哀,更是群眾的一種損失。看了電影《第一書記》以後我覺得導演將沈浩這個人物刻畫的很生動、到位,讓我們走入了沈浩的真實生活中,沈浩的內心世界中,再一次的被他無私為人民的奉獻精神打動。

  沈浩同志的最大特點,是對人民群眾有感情,對小崗村的男女老少有感情。沈浩同志是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湧現出來的生動典型,他是我們黨員幹部的一面鏡子,我們所有黨員都就應和他對照,想一想自我就應如何對待群眾?如何對待組織?如何對待人生?我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即將於今年的11月份轉為正式黨員,我要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像他那樣真正地實踐"三個代表",像他那樣對自我的工作一絲不苟,踏實幹事,艱苦奮鬥,用心向上,努力完成好自我的工作與擔負好自我的職責。

  電影中小崗村發展由緩慢不前到迅速壯大,人民生活從貧窮落後到經濟富裕物質充裕,這變化的道路也是沈浩同志為人民服務的汗水之路。6年來,小崗村家家都住上了新房;6年來,小崗村民人均收入增長了近兩倍;6年來,小崗人的觀念變了,心更齊了,發展思路清晰了,如今的小崗村已經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每年接待遊客幾萬人。一切的完美生活剛剛開始,但是沈浩卻累倒了,倒在了他無限熱愛的那片土地上。影片中最後,沈浩的女兒深情的話代表著沈浩生命的延續,沈浩精神對後代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村官因為沈浩事蹟來到小崗村當村官,是沈浩精神的延續;片尾曲更是娓娓道來做人的道理。讓我們聽著《做人》,在音樂中永遠的悼念一名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沈浩。"紅手印映出一個大寫的人,萬世根本是做人,做大寫的人……"

  《第一書記》觀後感4

  我懷著無比激動的情緒觀看了影片《第一書記》,片中講述了安徽省財政廳幹部沈浩被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任職期間,他工作出色、群眾信服,小崗村群眾兩度在他三年任期屆滿時群眾摁手印將他留任的感人事蹟。

  可能由於我自幼生長在農村,當影片片頭音樂響起時,一張張純真質樸的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一群群牛羊、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簾,這種感覺早已不是看電影,而是身臨其境,與沈浩一齊進入了小崗村。

  有一幕讓我很感動,沈浩剛到小崗村時就能清楚地瞭解村民的狀況,說出他們的名字和家庭狀況,可見這是一個多麼仔細認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後沈浩開始挨家挨戶走訪,摸清各家的具體困難以及村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透過收回村裡群眾財產、幫忙貧困戶、為小崗村修路、修大包乾紀念館、為招商引資動員村民遷墳等一系列事蹟贏得村民的信任、支援和愛戴。

  吃年夜飯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會忘記,村民們輪流用手機給沈浩的妻子和女兒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必須為擁有這樣一位丈夫而感到驕傲,女兒也為擁有這樣一位爸爸而自豪,而影院中的我更是幾度落淚。

  "沈浩在日記中寫道: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這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也許我的舉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看完這句話後我潸然淚下,為一位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學習。

  《第一書記》觀後感5

  近日,看了電教片《第一書記》後,心情難以平靜,這種感受,除了感動、欣慰、敬佩,還有很多很多說不出的滋味。不管人家覺得沈浩這個書記是傻、是不值得或是不可思議,我始終都執意的認為,他是我心目中的真英雄,是我理想中的好書記。我們老百姓身邊如果都能夠多這樣幾個好書記,是多麼幸運的事情。只可惜,在這個物慾橫流、到處充滿誘惑的時代裡,像沈浩這樣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願為百姓甘當孺子牛的人也許真的不是很多了。也許,這正是安徽鳳陽小崗村的沈浩書記一次次感動著我們黨員幹部、感動著老百姓,也感動著我們這麼多時代青年的真正原因吧?

  確實,要到基層掛個職做個三五年的村委書記,並不是件太困難的事情,如果下基層只是為了未來更好的升遷的話,但是,沈浩書記不同,他是去做事的,是去為小崗村人民幹實事、做好事的,他捨不得走,捨不得一次次為他摁紅手印要求他留下的父老鄉親。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說他傻,說他自找沒趣。是的,對於自己的妻子、女兒,還有白髮蒼蒼的年邁母親來說,他是真的傻了,一旦自己一走,就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是回頭,從此,照顧家人的所有重擔都將落在妻子一個人身上;對於那些和自己同樣留在省城工作的夥伴,尤其是一個個提拔任用了,可自己依然兩袖清風,這確實多少有些讓人覺得傻,甚至對他的選擇感到不可思議。可是,他就是要把小崗村當成自己的舞臺、把小崗村人民的幸福生活當成自己青春的追求、事業的起點,所以,即便帶著非議、帶著對家的不捨、帶著對大城市舒適生活的眷戀,他還是毅然決然選擇了踏上小崗村這片熱土、踏上了小崗村第一書記這條不歸路。

  這就是今天我們熟悉的沈書記、這就是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

  搭橋修路、調查走訪、徵地拆遷、招商引資、帶領群眾發家致富他一樣都不閒著。哪怕為了讓一位孤寡老人能夠安心過年,他寧可犧牲自己閤家團圓的機會等,他都做了。換做很多人,也許真的難以做到,但是,在沈浩書記的骨子裡、在他年僅四十多歲的燃情血液裡,他最不缺的就是這種忘我無私的精神,最不缺的就是這種為老百姓甘願做孺子牛的偉大時代精神。小崗村的很多老百姓都把他當成了自己親兄弟、親生兒子等,也許,這就是沈浩書記身上散發出的最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和生命魅力吧?

  山河悲泣,百姓動容,沈書記走了,永遠的離開了深愛他的老百姓,然而,透過這部逼真的影片,我們廣大年輕人還是再次強烈的被沈浩書記的感人事蹟深深打動了。而他在影片中所說的那一句做事的不一定做官,做官的不一定做事也依然會警醒和鞭策著我們無數的年輕黨員幹部,繼續踏著他的足跡,一路朝前、繼往開來。此外,沈書記的事蹟,也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有些人他們默默無聞,一輩子兩袖清風,但是,只要他在位時,不求官、不跑官、不要官,一心只想著為人民群眾做好事、幹實事,那麼,不管他是不是身居要職,老百姓心中裝著的始終是他。而有些官,即便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但是,如果這種隨心所欲是駕馭在老百姓的不幸和痛苦之上,那麼,即便他聲名顯赫,總有一天,老百姓會將他完全遺忘。這就是為官之道,從政之本,也是電影《第一書記》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與人格洗禮。

  《第一書記》觀後感6

  "兩任村官瀝血嘔心帶領一方求發展,六載離家鞠躬盡瘁引導萬民奔小康。"這是小崗村人寫的一副輓聯,他們在送別相伴六年的好書記時和著淚水寫下的。這也是沈浩同志的真實寫照,他把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小崗村人。沈浩同志是安徽省財政廳幹部,2004年2月作為選派農村任職幹部,到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任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2009年11月因積勞成疾病逝在工作崗位上,年僅45歲。

  看了人民的好乾部沈浩同志的事蹟,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們大學生村官既然選擇了農村,就要像沈浩同志一樣放下城市的浮躁、放下空洞的理想,而是要確立紮根的思想,無怨無悔地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大學生村官只有把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用到了工作崗位,只要認真完成了組織和群眾交給的任務,就會有成就感、就會增強自信心,就會脫離無休止的抱怨聲。大學生到村工作,不是曇花一現、也不是譁眾取寵,而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培養黨政機關後備幹部的需要,是一種長期的戰略任務。沈浩同志在小崗村受到過冷落、排擠,甚至捱罵、捱打,但他沒有退縮、沒有嫌棄,而是堅持到底、忍辱負重、不折不撓,無私地為小崗村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小崗村的面貌,最終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和信賴。沈浩的實踐證明,正是他這種持之以恆的奉獻精神感動了小崗村、也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大學生到村工作,要面對很多困難,克服很多矛盾,學習很多東西,需要的就是沈浩持之以恆的精神品格和力量源泉。大學生村官只有做到了持之以恆,才會有美好的收穫;只要做到了持之以恆,就能成就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沈浩同志能夠得到小崗村民的認可,能夠得到小崗村民的聯名挽留,他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認可,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他一心為民、不謀私利的高尚情操。沈浩同志沒有把農村當作市場,沒有把基層當作升官發財的跳板,而是把小崗村當作了自己的家,把小崗村的村民當作了自己的親人。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不負眾望,在實際工作中努力踐行沈浩同志精神,做到學到心裡頭,做在行動上,樹立新時期基層幹部的良好形象,立志做沈浩精神的實踐者。

  一是真實。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在我們現實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例如,沈浩在去小崗村之前,在省財政廳工作時,每年的考核都是基本稱職,和全國大多數公職人員沒有區別,影片沒有把他塑造成多麼與眾不同的人物。當沈浩為給小崗村修通鄉親們期盼30多年的公路,要在繁忙的京滬鐵路線上架橋,必須到北京鐵道部找人特批時,照樣拿著大包小包禮品,符合現實中的人之常情。

  二是感人。沈浩用實幹感動了同學、用真誠感動了小崗村村民、用業績贏得領導的讚譽,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書記光輝形象。如果說掛職三年有"鍍金"嫌疑的話,那麼掛職六年還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鍍金"就轉變為"真金"。

  三是讓人信服。眾多影視明星在影片中再現了沈浩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帶領大家建設小崗村的生活片段,使觀眾信服並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萬世根本是做人。

  《第一書記》觀後感7

  7月21日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影片《第一書記》,片中講述了安徽省財政廳幹部沈浩被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任職期間,他工作出色、群眾信服,小崗村群眾兩度在他三年任期屆滿時集體摁手印將他留任的感人事蹟。

  可能由於我自幼生長在農村,當影片片頭音樂響起時,一張張純真質樸的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一群群牛羊、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簾,這種感覺早已不是看電影,而是身臨其境,與沈浩一起進入了小崗村。

  有一幕讓我很感動,沈浩剛到小崗村時就能清楚地瞭解村民的情況,說出他們的名字和家庭情況,可見這是一個多麼仔細認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後沈浩開始挨家挨戶走訪,摸清各家的具體困難以及村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透過收回村裡集體財產、幫助貧困戶、為小崗村修路、修大包乾紀念館、為招商引資動員村民遷墳等一系列事蹟贏得村民的信任、支援和愛戴。

  吃年夜飯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會忘記,村民們輪流用手機給沈浩的妻子和女兒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一定為擁有這樣一位丈夫而感到驕傲,女兒也為擁有這樣一位爸爸而自豪,而影院中的我更是幾度落淚。

  "沈浩在日記中寫道: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也許我的舉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看完這句話後我潸然淚下,為一位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學習。

  影片《第一書記》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感覺來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責任感,——————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的普通幹部,2004年2月,他積極響應安徽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現代人的標準,他有車有房,有一個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適,本可以隨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小崗,這種選擇意味著壓力,承擔著責任。他把下鄉掛職鍛鍊,看成是人生"乾點事業"的一個機會,他把小崗村作為一個新的創業舞臺,要利用"小崗村這張名片",既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同時創造社會的價值。

  作為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乾點事業不難,難在選擇。既然選擇了,就要把這個事業幹好,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為大家,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小崗村對沈浩同志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在創優爭先活動中,我們要學習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為本,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要想富,先修路”。沈浩書記看著小崗村泥濘的道路,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因為條件差,企業不肯來投資。接連跑了很多單位,籌集了一部分用於修路的資金後,他衝到最前面,帶領村民一齊修路,團結就是力量,大家的努力鋪就了一條筆直平坦的“致富路”,初戰告捷。接下來,沈書記利用自我的人脈關係聯絡企業來小崗村投資,佔地開發需要遷墳,有個老太太守著兒子的墳不肯遷走,想透過這座墳留住兒子一些念想。村幹部為了保證工期實行強拆,此舉讓年過八旬的老太悲痛不已。得知這一訊息,沈浩說了一句“我立刻到!”,於是匆匆離開母親的生日宴席。最後,老太被沈書記為民著想的精神打動,說:“死人不能擋活人的路”,同意遷墳。

  三年的時光很短暫,在小崗村的生活要結束了,沈書記要回城裡工作。但是,三年期間與村民建立的感情促使全村一百餘戶人家又一次按下了紅手印,如此莊重的挽留讓沈浩同志無法拒絕。於是他決定繼續留在小崗村幹三年。沈浩的決定對小崗村來說是個好訊息,然而,聽說要繼續留在小崗村,老婆、要升學的女兒還有老母親卻留下了眼淚,因為在過去的三年間他們吃了太多的委屈,而這一切一向憋在心裡,他們實在受不了了。老母親的話很感人,她說:為人民服務,在哪裡都一樣。最後同意留任。

  也許是沈浩同志太賣力了,忽略了照顧自我的身體,長時光的營養不良和疲憊放倒了這個硬漢子。最終永遠留在了小崗村。沈浩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卻指引著每一個人,他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影響著這天的我們。

  轉眼看這天我黨的一些幹部,不顧人民利益得失,濫有職權,中飽私囊,生活腐化,道德淪喪,沉迷於燈紅酒綠之中,敗壞了我黨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差,這一類人穿著一身正派的服裝,所為卻機器讓人憤恨,實屬敗類。他們的思想急需要清洗,利慾薰心的思想急需得到改變。如果我們的官員都具有像沈浩同志一樣的奉獻精神,對工作全身心投入,不辭勞苦,真正做一名人民的公僕,人們的生活必定越來越好。我們的黨員同志如果都像沈浩同志一樣不及利益得失,踏踏實實工作,誠信誠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必將呈現出一派新的局面。

  《第一書記》觀後感8

  週四下午,在校黨支部的組織下,我校全體黨員教師觀看了影片《第一書記》。

  從銀屏中,我們可以看到,沈浩同志——鳳陽縣小崗村第一書記,紮根小崗六年,為小崗的發展鞠躬盡瘁,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座嶄新的大包乾紀念館矗立了起來,一條開啟民心的通村公路伸向了遠方。而村民們一次又一次挽留他們的好書記的紅手印,又是那樣的令人震撼……

  沈浩平凡的人生閃耀著共產黨員的魂,他堅定的信念成就了輝煌的小崗村。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許完成自己的工作不難,但難在做好。因為教師的工作是瑣碎的、細小的。她沒有高科技的累累碩果,也沒有建築事業的立竿見影,更沒有詩人的浪漫和灑脫,她只像綠葉一樣平凡,為大地帶來生機,並且在陽光的照耀下,她將褪盡生命的綠色。這就更需要我們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為大家,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與廣大家長的認同。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沈浩同志的精神對照自己、檢查自己,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幹精神,學習他腳踏實地做實事的精神,學習他敢為人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擔當的精神,真正做到務實、勤奮。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儘自己所能付出一份力,用愛去關注孩子,用心去體會孩子,用情去感動孩子,用知識去引導孩子,以自己的滿腔熱情,註釋教師的職責!

  《第一書記》觀後感9

  影片《第一書記》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感覺來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職責感,------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職責感和事業心。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的普通幹部,2004年2月,他用心響應安徽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現代人的標準,他有車有房,有一個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適,本能夠隨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義無返顧地選取了小崗,這種選取意味著壓力,承擔著職責。他把下鄉掛職鍛鍊,看成是人生"乾點事業"的一個機會,他把小崗村作為一個新的創業舞臺,要利用"小崗村這張名片",既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同時創造社會的價值。

  作為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乾點事業不難,難在選取。既然選取了,就要把這個事業幹好,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職責感,並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為大家,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小崗村對沈浩同志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在創優爭先活動中,我們要學習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為本,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第一書記》觀後感10

  今年七月,所裡組織全體職工和學生去看了《第一書記》,由於很早就知道第一書記的沈浩的事蹟,所以大家都對這部片子報以極大的期待,電影還沒開演就已經坐無虛席了。影片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

  影片最後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影片結尾時悄悄在看了一下週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這不是導演的功勞,也不是編劇或者演員,這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當然,看完電影后,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在120分鐘的時間裡,事先準備的紙巾並沒有派上用場。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

  電影製片人張暘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沈浩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範,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穫的喜悅。把這些真實地透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這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從螢幕上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沈浩,一個感人的沈浩,一個無愧共產黨員稱號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小崗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幹3年。

  作為一名選派幹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裡幹事創業。我深深被他執著著自己的理想、忠於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為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後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

  當我還回味沈浩媳婦徐帆一句聽似可笑、實際寓意很深的經典臺詞“沒坑時蘿蔔在,有坑時蘿蔔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絡業務,他的同事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而沈浩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是他真真正正意識到當官的意義不是居高位,不是謀私利,而是為人民做實事。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著坑等著官位的蘿蔔,把精力用在邀功爭權,專門比空洞的政績的話,這對社會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沈浩到了小崗,開闢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這樣才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也為村民帶去了萬世福音。

  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悲愴的氣氛中。2009年冬天,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縱觀全劇,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多,但能有如此眾多的名角給一個小小的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著的100多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

  銀幕上打出演員表,放映廳裡的燈漸漸亮了,有些觀眾大概公務在身,匆匆起來快步退場。我等到銀幕全白才站起來,其間我想,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機會到鳳陽去看看,一來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來看看沈浩帶領小崗人建設了6年的小崗村。

  我作為一名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青年,應該在沈浩身上學些什麼呢?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幹精神,學習他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雖然我也只是一名剛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職工,不能為群眾謀福造利,但是我認為不管在什麼崗位上,這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必須要有的。

  《第一書記》觀後感11

  今天,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同觀看了《第一書記》,令我感觸頗深。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楊六斤。母親帶著弟弟改嫁,因各種原因,楊六斤沒能與母親一起住,住在一件孤寂空房子裡,獨自生活,自力更生。每個年從堂哥那裡領50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靠著給鄰居放牛、餵豬自己生活著。雖然特別想與媽媽、弟弟在一起,但是媽媽帶著弟弟,幾年都無法見面。他生存能力特別強,常吃野菜充飢,還自制工具抓一些小魚,算是肉菜。

  面對這些傷感的故事,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一碗米飯,一碗辣椒,一些野菜,就算是午餐。他們從不知道麥當勞和肯德基是什麼東西。但我們面對滿桌的山珍海味還挑三揀四,浪費糧食、資源沒有一點心疼。可要知道,這在貧窮兒童手裡是多麼寶貴的財富啊!我們在幸福的家庭,在明亮的教室,繁華的都市享受著生活時,我們可曾想到在那大山的背後,有經濟上最貧困的孩子!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祖國的花朵,都想為國家做貢獻,但困難德爾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讓我們學會用愛來關心那些貧困地區的其他人,並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第一書記》觀後感12

  昨天老師讓我們看了《第一書記》,講的是貧困事件,這檔節目也做得非常好,這檔節目讓我知道了許多的東西,我們在城裡,吃住自然不是問題,但我們有想過山區嗎?沒有。在山區他們的溫飽出現問題,沒錢買衣服,累死累活的才買來一件單薄的外套;他們吃一頓就算一段,小六斤把青草當成野菜來吃,在我們眼裡,青草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踐踏、拔它,在我們眼裡青草是沒有價值的,更不會拿來吃,但小六斤不是這樣看待青草的,他愛惜青草,甚至拿來當菜吃,明知這是不能吃的,還偏拿來吃;唉…可憐的小六斤,爸爸不在,媽媽改嫁,丟下六斤一人……

  我們經常吃的飽飽的、經常有新衣服穿。他們呢?沒有。

  我們生活在好的環境中,不僅不感謝還嫌棄。他們呢?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中生活,他們依舊感謝……

  我們可以去遊樂園。他們可以嗎?不可以。

  我們可以經常出去玩。他們可以嗎?不可以,他們都要幫家人做事。

  難道我們不應該感謝這一切?不感謝爸爸媽媽?

  《第一書記》觀後感13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看了《第一書記》這個電視。好感人呀!一個八歲的男孩一放學就去山上幫奶奶挖野菜,有一次還摔倒了呢。在學校同學都不跟他玩,說你都沒有爸爸媽媽,不跟你玩。其實他爸爸死了,媽媽不要他了。他平常和他家小狗玩。那個小男孩叫毛榮伐,大家都叫他小榮伐。他把狗也帶來了,奶奶牽著狗的手,狗跟站立行走似的,好象就是站立。小榮伐說狗暈車還懷孕了呢。

  還有一個是一對小姐妹,她們的爸爸得了肺結咳,媽媽得了癌症。她們也是和奶奶相依為命的。爸爸媽媽都去外面打工了,一年只回來兩天。因為太想爸爸媽媽了,就做了兩個小泥人,一個是爸爸,一個是媽媽。她們倆的學習還都是全班第二呢!畫畫也是全村畫的最好的。她們畫了個全家福,拿到了現場。最後現場的好心人給他們捐了好多錢。

  看的時候,我和媽媽哭了好長時間。和他們比我的生活條件此他們好多了,但是勤奮學習和吃苦的精神就差遠了。我要向他們學習,做一個堅強的人。

  《第一書記》觀後感14

  看完歐子研姐姐的故事,我心頭全是辛酸。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她的成績優異,但是家庭的經濟條件非常有限很難供她上大學,而她心中的夢想就是北大夢想。

  因為父親是電焊工,常年工作用於那一種電焊工具,那些放射出來的光是一些不好的物質,姐姐的爸爸因此眼睛受傷。而又沒法治療,經濟條件不好。

  因為父母都不在家,一般弟弟都由歐子研帶著,所以弟弟非常黏她。剛剛好爸爸回來了,今天奶奶生日,歐子研正在給奶奶做飯。從這一點一滴的汗水和一點點透露出來的孝順看得出來歐子研很用心地在做這頓飯。開飯咯!奶奶開心的笑著,歐子研姐姐說著祝福的語言,滿滿的誠意。當爸爸說時,子妍姐姐哭了。貌似爸爸說的每一個字都像針一樣,用力地往她身上扎。

  爸爸剛剛找到工作,因為怕子妍姐姐會傷心所以沒告訴她。爸爸要走了,子妍姐姐很傷心,一直在抱怨爸爸沒有跟她說。她賭氣了一會兒,但是還是平靜了下來幫爸爸收拾行李。在爸爸走的最後一刻她都沒有再哭,但是還是看得出她眼神中流露出的強烈的不捨。

  離別總是傷感的,但是我希望子妍姐姐要把這個北大夢堅持下去,加油!

  《第一書記》觀後感15

  今天吳老師給我們看個影片,那是個節目,節目名稱是“第一書記”。一開始我很疑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節目。難道是訪談性節目?還是……

  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就很開門見山地介紹了這個節目是一個幫助一些貧困家庭的節目,會有事例給大家看。然後再由一些集團領導和愛心人士去給予他們愛心資金或者是……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十二歲的楊六斤,他的命運很不好,人生道路崎嶇。自小父亡母親改嫁,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住在堂哥家,鄰居特別照顧他。他也很願意幫鄰居做一些事,作為回報。

  想媽媽和弟弟的時候甚至自己半夜出去找媽媽,半路又折回來,因為害怕給媽媽增添負擔。每個星期從堂哥那裡領1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特別想與媽媽、弟弟在一起,可媽媽帶著弟弟打工,幾年都無法見面。生存能力特別強,常吃野菜充飢,還自制工具抓魚,算是肉菜。

  像現在我們都是生長在很好的環境,但是我們都覺得很不起眼。大家想想這個同齡人的生活就知道我們很幸福。

  《第一書記》觀後感16

  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萬世根本"四個字格外引人注目。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故事情節緊湊、真實可信;沒有口號、沒有標語,沒有說教,人情味十足,符合常理。總之,這是一部耐人尋味、引人深思的好片子。

  我想這部影片觀後有幾點值得稱道:

  一是真實。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在我們現實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例如,沈浩在去小崗村之前,在省財政廳工作時,每年的考核都是基本稱職,和全國大多數公職人員沒有區別,影片沒有把他塑造成多麼與眾不同的人物。當沈浩為給小崗村修通鄉親們期盼30多年的公路,要在繁忙的京滬鐵路線上架橋,必須到北京鐵道部找人特批時,照樣拿著大包小包禮品,符合現實中的人之常情。

  二是感人。沈浩用實幹感動了同學、用真誠感動了小崗村村民、用業績贏得領導的讚譽,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書記光輝形象。如果說掛職三年有"鍍金"嫌疑的話,那麼掛職六年還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鍍金"就轉變為"真金"。

  三是讓人信服。眾多影視明星在影片中再現了沈浩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帶領大家建設小崗村的生活片段,使觀眾信服並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萬世根本是做人。

  《第一書記》觀後感17

  偶然看了廣西衛視的一個電視欄目,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很接地氣。我也是做策劃的,也看過很多有創意的電視欄目,對於娛樂性的選秀以及爸爸去哪兒的欄目,說實話我很不敢興趣,畢竟看過一期就能大概知道怎麼策劃,怎麼炒作,怎麼賺人氣。但對於這個《第一書記》,我竟然看完了,而且意猶未盡的又從網上開始的第一期又看了一遍。

  說實話,公益節目不好做,我看了這些欄目,基本上每一期都能刺中大家的淚點。《第一書記》的定位就是鄉村公益欄目,欄目的流程就是從這些貧困村的書記開始介紹村裡的貧困情況,和那些一個個讓人淚奔的需要幫助的老人和小孩。“爸爸瘋傻奶奶殘 燒炭媽媽撐家難”“父走母走爺又走 兩個孩童真遭罪”“父癱母走奶奶病 兄妹太苦背壓彎”每一期都有一個特別心酸的故事。這些情況根本不是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們可以想象的。欄目裡的場景我相信都是真實的,當然為了拍攝效果,拍攝過程中可能會採用一些小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總比《爸爸去哪了》這種全程劇本的現象真實多了,這些故事都是從生活裡的真實體現,畢竟我們身邊不會有那麼多的林志穎,那麼多的張亮。

  公益欄目不好做,廣西衛視敢於做第一個做大型公益欄目的省級衛視,我相信也是下了很大的勇氣。首先,必須要得到了省級領導的許可,畢竟現在官員更在乎的是面子工程,而做公益,說的不好聽的就是為政府抹黑。《第一書記》的策劃團隊很聰明的把扶貧這個事情,轉變為幫助村民致富,緩解了各個地區政府的壓力,畢竟有紅十字會的前車之鑑。廣西衛視有全國平臺的資源,廣西宣傳部和組織部的大力配合,下面的政府自然會極力配合,公益欄目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大的操作性了。

  第二,公益事業是屬於自願性質的而不是強迫性質的,這點《第一書記》欄目做的很好,將各個貧困村的困難現狀,各個需要幫助者的心酸現實都在欄目裡展現出來,在現場聚集了當地一百家愛心企業商家,用故事來打動這些愛心企業,讓這些愛心企業自願上臺捐贈,沒有任何的強迫性質。不再像別的公益欄目那樣充滿了作秀。其實很多在看電視觀眾們都希望能幫助這些貧困孩子,但是畢竟沒有那個財力和精力,能有一個愛心企業上臺不作秀的捐贈,自然也會讓觀眾們覺得親近。

  心存善念,第一時間行動,就能得到快樂。《第一書記》整個欄目反映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讓大家感覺到愛,感覺到世界的美好。我覺得這個欄目比《爸爸去哪了》更有愛,更能教育人。這個欄目想做大做強,還需要改正幾點:

  1、從觀眾角度理解出發,讓每期欄目更真實,不一定要的那麼完美的拍攝效果,但一定要真實,讓大家知道這是遙遠山區裡發生的實事。

  2、儘量讓地方政府少出現,畢竟現在觀眾們都很挑剔,像5。2日那一期,某貧困村上了欄目,這個村的上級直管政府居然在欄目中捐贈了30萬,要我說,早幹嘛去了?這會引起觀眾的反感。

  3、愛心企業的組織力量大多是民營企業,像移動聯通中石油中石化的國企巨鱷很少,可能基本沒有,欄目組可以發出邀請,讓這些企業加入,達到的捐贈效果會更好。

  4、希望能透過欄目組自己資源和周邊貴州,雲南,甚至甘肅,青海那些貧困的鄉村合作,將這個欄目真正做成全國性欄目,而不是侷限於廣西。

  2014年初,嫣然天使基金被曝疑似“斂財”醜聞,公益慈善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自從“郭美美事件”以來,一些慈善機構頻頻曝出負面訊息,公益慈善從“炫富”到“斂財”,一直在和公眾玩 “躲貓貓”。由於在相當多的公益慈善事業中,透明度低、誠信度差的問題一直被大家普遍詬病,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第一書記》觀後感18

  2012年春天,作為廣西新一輪扶貧攻堅的創新性戰略舉措,廣西選派了3000名機關幹部到廣西最貧困的3000村莊,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

  按照國家扶貧新標準,2011年底廣西有貧困人口950萬人,佔農村戶籍人口的22。3%。這些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的邊遠山區、高寒山區、乾旱缺水地區、資源匱乏地區和水庫移民地區。這些地區脫貧成本高、難度大,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第一書記”們去到這些地區之後,想方設法為這些貧困人口脫貧。有的利用自身資源為村莊引進經濟專案,有的發揮專長激發和提高村民們的經濟意識,不但關心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也同時關注村民們的心理健康建設。

  《第一書記》節目倡導的是“扶貧先扶志”的新型扶貧投資公益理念。

  《第一書記》針對當前老百姓對於公益存有質疑的心理,原創了獨特的道德建設節目形態:節目以廣西全區選派的3000名扶貧“第一書記”為主角,採用外景拍攝和演播室錄影相結合的方式,展示他們工作中如何尋找脫貧致富的專案,邀請該名書記來到節目現場,直接與100位企業家和愛心人士面對面接觸,為產業專案尋求捐助;並藉助廣西衛視這個全國優勢平臺,將所在村莊的專案向全國進行推薦,同步接受全國電視觀眾的線下捐助。

  同時,受幫扶的村子裡還有一些需要幫助的個人,他們有可能是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和失去勞動力的殘障人士,哪怕是一個書包、一袋大米或是一床被子,都能對他們生活有所改善。

  作為全新的慈善公益模式,《第一書記》節目所關注的不僅是個人的需求,更致力於促進企業和農村專案之間的溝通交流,注重的是產業專案的扶持能否實現整個貧困村的可持續性發展。節目倡導的公益慈善不再是單純的“輸血”治療,更重要的是要為受捐助群體建立“造血”專案!

  《第一書記》走的是一條“面對面透明捐助,點對點放心幫扶,低門檻自發式參與”的慈善路子,力圖打造一個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平臺。

  首先,“第一書記”所帶來的致富專案,必須要經過現場企業家的答辯,企業家才會決定是否提供捐助或者合作。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會根據自身的經驗,分析專案的可行性和利弊點,幫助“第一書記”進行專案的升級完善。

  其次,企業家為專案提供的捐助資金,將直接存給“村民理財小組”的聯名賬戶。“村民理財小組”成員有3人,由“第一書記”所在村莊全體村民投票推選出,他們將負責監督和執行資金的使用,捐助者和群眾可以隨時查詢聯名賬戶中的資金使用情況。

  第三、來到現場的受助者情況由電視臺真實記錄、呈現,現場由愛心企業家和愛心人士組成的“第一愛心團”將捐助直接親手交到他們手中,現場有銀行工作人員為他們即時開設個人賬戶,捐款不經過電視臺、不經過任何組織,由受捐助者本人當場存入銀行。

  第四、節目組將在後續節目中,為觀眾播報這些專案的進展情況和受助者的資金使用情況。

  節目組正在一步步實現這4個目標,力圖打造一種最直接、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慈善模式。

  《第一書記》節目是以3000名“第一書記”為紐帶、以扶貧專案為載體,透過宣傳“第一書記”和勵志人物的感人事蹟和他們為貧困村策劃的具體專案,搭建起一個整合社會資源,並促使社會資源與扶貧專案直接對接的有效平臺,為貧困村帶來實實在在的幫扶和資助。

  《第一書記》觀後感19

  做農家人、幹農家活,吃農家飯、說農家話,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這是我區3000個貧困村“第一書記”們的使命。7月30日,自治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在南寧舉行廣西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主題情景報告會,一些“第一書記”代表登上講臺,飽含深情地講述了自己和村莊的故事。

  “致富書記” 守著窮山村 四處找財路

  讓貧困村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致富的夢想在黑土地上開花結果——帶著這個願望,伍美新走出南寧市科技局的機關大院,來到南寧市橫縣石塘鎮瑤埠村擔任第一書記。

  到了村裡,伍美新趕跑上躥下跳的老鼠和蟑螂,捂著一身臭汗,在沒水沒電的村委辦公樓熬過了第一晚。第二天,村支書看見他在啃泡麵,說:“咦!我以為你回去了呢。”

  初來乍到的伍美新,自己設計了“第一書記”連心卡,見人就遞。白天,他跟鄉親們種甘蔗、施農肥;晚上,他拿著手電筒開村民會,和鄉親們聊家常、找路子。伍美新發現村裡甘蔗和桑蠶等支柱產業科技含量低,農民增收難,便找“孃家”科技局尋求支援,使總投資80萬元的“南寧市新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科技專案落戶瑤埠村。他又帶著村幹到糖廠尋求扶持,建設高產高糖甘蔗科技示範基地。

  現在,瑤埠村建起了高產高糖甘蔗、優質高效桑蠶、高效健康養殖和百香果種植4個科技示範基地,覆蓋農戶300多戶,規模養殖戶發展到50多戶,還引進“櫻桃谷”旱鴨、自動上簇升降技術等9個農業新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

  伍美新在報告會上說,今年“七一”,他捐出1000元帶領鄉親們修路。70多歲的村民黃耀連拉著他唱起了:“你不怕苦不怕難,從不為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說到這裡,他在講臺上哭了:“鄉親們的情義,讓我更深刻體會到了‘第一書記’的含義……”臺下響起久久的掌聲。

  “微博書記” 路子怎麼走 微博獻良策

  李俊玲來到富川瑤族自治縣古城鎮大嶺村擔任“第一書記”後,才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她摸情況、跑專案,奔忙了3個月居然一無所獲,大嶺村還是“剃光頭”。

  李俊玲為此急哭過。2012年7月,她得知縣裡將舉辦扶貧資金競選活動,趕緊找出前期調研材料,熬了兩個通宵寫出紮實的競選演講稿。最終,村裡爭取到了這筆150萬元扶貧款,用於道路硬化、空心村改造等專案。李俊玲一激動,在“廣西第一書記”微博群裡寫下了第一篇微博。“第一書記”們紛紛回應:“收穫很大啊,繼續努力!”“李書記,給我們傳經送寶呀。”

  這個“廣西第一書記”微博群一向這麼熱鬧,大家常常在群裡“曬”酸甜苦辣、社情民意、扶貧成果,交流工作經驗。李俊玲成了群裡的活躍分子,在群裡發了近900條微博。今年4月,根據她的微博線索,有媒體記者來到大嶺村採訪,並建議在大嶺建設新農村示範點。

  南國早報記者瞭解到,一年多來,3000名第一書記走訪48萬戶群眾,記下8。9萬篇民情日記,形成駐村發展調研分析報告8761篇。2012年,人民微博評出的全國十大政務微博中,“廣西3000第一書記”微博群位居第一。

  “博士書記”

  幹活沒架子 帶來新觀念

  朱慧濤是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畢業後分配到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工作。2012年3月26日,他來到百色市凌雲縣弄塘村擔任“第一書記”。

  村民們很快發現,這個“博士書記”沒啥架子,吃住和勞動全和他們在一起。今年5月,村裡要在半山腰的水源點修建過濾池,朱慧濤和40多個鄉親用揹簍揹著沙石水泥,來回上下了10多趟。

  這個“博士書記”還給鄉親們帶來科學發展新觀念。2012年6月,村裡扶持青年黨員李開富,搞起了養兔場。朱慧濤研究了農村市場,覺得有必要引進小微公司的理念。李開富在他的建議下注冊了公司,從“李師傅”變成“李經理”,生意順風順水。

  此外,在朱慧濤的努力下,自治區派駐凌雲縣清潔鄉村工作隊已經爭取到企業投資15萬元。村民們樂了:“博士書記不錯啵,不花錢也能搞好環境衛生。”

  《第一書記》觀後感20

  很早就聽說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蹟,所以當我聽說電影《第一書記》上映時,早早地就趕到影院觀後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直到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蹟,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乾紀念館、紅手印 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第一書記》觀後感21

  8月,公司組織全體員工觀看了根據原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書記沈浩的真實事蹟改編而成的電影《第一書記》。在觀看《第一書記》前,我已經在各媒體上知道了小崗村和沈浩,而影片更讓我們瞭解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電影真實客觀地講述了原本在省財政廳工作的沈浩,拋下優越的生活條件到小崗村任職,一干就是六年,他為小崗村鋪路、修橋,幫助貧困戶,招商引資搞改革,讓百廢待興的小崗村重現昔日輝煌後,自己卻因積勞成疾,犧牲在工作一線的感人故事。

  在看過電影《第一書記》之後的第二週,因出差機會,我有幸來到了小崗村,參觀了這個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汽車越來越接近小崗村,當眼前出現了一條筆直的馬路時, 導遊告訴我們,這就是沈浩書記為小崗村修建的馬路,這條路為小崗村出行帶來了方便,更為小崗村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行駛在這條平坦的馬路上,讓我們對沈浩更加充滿了敬意,也感覺離沈浩越來越近了。到達了小崗村,電影中的小崗村和眼前的小崗村重疊在了一起,小崗村的牌坊聳立在村口,它是小崗村的標誌,汽車從牌坊下緩緩開進村裡,我們看到了一個規劃整齊、恬靜的小崗村,這樣的小崗村是沈浩用六年的時間帶領小崗人民共同奮鬥建設出來的。汽車停在了大包乾紀念館,這也是沈浩為小崗村做的一件好事,紀念館每年接待各地遊客萬餘人次,讓全國各地的遊客瞭解農村改革,瞭解小崗村。紀念館裡的影壁上是30年前小崗村村民在大包乾決心書上按下的紅手印,而30年後,村民再次用紅手印留住了一個受百姓愛戴的基層幹部。

  觀看電影和實地參觀後,已深深被沈浩紮根基層、鞠躬盡瘁、真心誠意為群眾謀利益的無私奉獻精神所感動,觀看電影感受的是沈浩奮鬥的過程,實地參觀小崗村感受的是沈浩奮鬥的成績。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沈浩擔負起“中國改革第一村”重任的堅強信念,他將自己定格在了小崗村,他將共產黨員的精神風貌留在了小崗村,也留在了人們的心裡,他的精神和事蹟觸動著我們,我們向他致敬!同時,我們要把沈浩精神帶到實際工作中去,認真對待我們的工作,保持對工作的執著和追求,從而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一書記》觀後感22

  上週五,黨支部組織學校黨員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這部片子以事實為根據,生動感人的情節向我們描述了安徽鳳陽小崗村委書記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蹟。

  小崗村是一個很普通的小村,一百餘戶人家透過心情勞作,形成了特有的生活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很辛勤,生活的也很真實,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一代又一代,日子談不上富裕,但很安逸,大家對眼前這一切感到很滿足。

  幹部提幹之前,往往需要到農村鍍金,不少官員到小崗村只是走走過場而已,他們的口頭禪是“幹多了有什麼意思,不幹也沒意思,幹一點意思意思”。對於幹部下鄉,在小崗村人民看來在平常不過了,不過是匆匆過客,來來去去沒對小崗村才來什麼實惠,所以,沈浩的到來所有人都沒看在眼裡。然而,沈浩來到小崗村後挨家挨戶調研,深入瞭解小崗村目前存在的問題。調研中他發現,小崗村人民經濟條件差,一來是受落後的思想觀念制約,享受不到改革開放的春風,曬不到致富的暖陽,不少人早已習慣於男耕女織的生活;二來是物資和權力被少數人佔有,人民力量分散,不能統一思想,敢怒不敢言,只能任由少數人折騰。

  認清小崗村現狀後,這位財政廳下來的幹部仔細分析,尋求改變現狀的辦法,為統一思想,他反覆走進農戶,解決他們的困難,用真情征服了村民,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同時,不辭勞苦地和少數掌權者溝通,他說:只有大家團結起來一起幹,才能真正過上好日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面對他們的強勢,沈浩書記沒有退縮,他自己率先行動起來,為人民辦了很多實事,證明了自己的思想,最後讓那些頑固的人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沈浩書記一條心幹到底。

  “要想富,先修路”。沈浩書記看著小崗村泥濘的道路,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因為條件差,企業不肯來投資。接連跑了很多單位,籌集了一部分用於修路的資金後,他衝到最前面,帶領村民一起修路,團結就是力量,大家的努力鋪就了一條筆直平坦的“致富路”,初戰告捷。接下來,沈書記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聯絡企業來小崗村投資,佔地開發需要遷墳,有個老太太守著兒子的墳不肯遷走,想透過這座墳留住兒子一些念想。村幹部為了保證工期實行強拆,此舉讓年過八旬的老太悲痛不已。得知這一訊息,沈浩說了一句“我馬上到!”,於是匆匆離開母親的生日宴席。最後,老太被沈書記為民著想的精神打動,說:“死人不能擋活人的路”,同意遷墳。

  三年的時間很短暫,在小崗村的生活要結束了,沈書記要回城裡工作。可是,三年期間與村民建立的感情促使全村一百餘戶人家又一次按下了紅手印,如此莊重的挽留讓沈浩同志無法拒絕。於是他決定繼續留在小崗村幹三年。沈浩的決定對小崗村來說是個好訊息,然而,聽說要繼續留在小崗村,老婆、要升學的女兒還有老母親卻留下了眼淚,因為在過去的三年間他們吃了太多的委屈,而這一切一直憋在心裡,他們實在受不了了。老母親的話很感人,她說:為人民服務,在哪裡都一樣。最後同意留任。

  也許是沈浩同志太賣力了,忽略了照顧自己的身體,長時間的營養不良和疲憊放倒了這個硬漢子。最終永遠留在了小崗村。沈浩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卻指引著每一個人,他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影響著今天的我們。

  轉眼看今天我黨的一些幹部,不顧人民利益得失,濫有職權,中飽私囊,生活腐化,道德淪喪,沉迷於燈紅酒綠之中,敗壞了我黨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差,這一類人穿著一身正派的服裝,所為卻機器讓人憤恨,實屬敗類。他們的思想急需要清洗,利慾薰心的思想急需得到改變。如果我們的官員都具有像沈浩同志一樣的奉獻精神,對工作全身心投入,不辭勞苦,真正做一名人民的公僕,人們的生活必定越來越好。我們的黨員同志如果都像沈浩同志一樣不及利益得失,踏踏實實工作,誠信誠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必將呈現出一派新的局面。

  《第一書記》觀後感23

  北方最近連續暴熱暴蒸,天氣預報說已經是10年之最。裹著暴熱暴蒸走近電影院看《第一書記》,沈浩那件件感人小事則似給渾身大汗的我洗了一個透心涼的冷水浴,讓我徹底走出聒噪爽遍全身;也似醍醐灌頂,讓我走出一個個疑惑,明白了些許事理。

  在沈浩沒去小崗任書記時,我就知道小崗村了,那是萬里副總理的試點,是一個很成功的試點。糧食問題是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的首要問題,如電影鏡頭中原明中都皇古城城門上朱元璋親筆題寫的那四個大字:萬世根本。有著“東方巴比倫”之稱的明中都皇古城,在公元1369年由朱元璋下令修建。朱元璋都知道糧食的重要性,更何況700年後今天的政府。也如小崗村民說吃飽肚子時那開心的笑臉。

  後來聽說沈浩去了,知道他是從省一級的財政廳掛職選派到小崗村任村書記。聽到有關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後來我還專門到網上查詢過,當然網上的東西更虛,有說他在村裡不得志、人際關係緊張、經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帶著各種想法走進電影院,從螢幕上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沈浩,一個感人的沈浩,一個無愧共產黨員稱號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小崗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幹3年。

  作為一名選派幹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裡幹事創業。我深深被他執著著自己的理想、忠於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為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後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

  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絡業務。他的同事在有坑時順利跳進坑裡、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沒坑時難道他不想坑不爭坑。我以為他會的,因為他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不是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當這位已經跳進坑裡的蘿蔔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對石象生中文官前,學著文官的樣子雙手交叉平放在胸前,擺出一副要繼續當官的架子,給人們出了一個當官好,還是當沈浩好的問題。這個問題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回答。我湊湊熱鬧回答這個問題。有坑時就應該跳進去,否則蘿蔔長不大,甚至窩囊枯死。只要是蘿蔔就行,成熟了能吃,能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一道菜。在雞鴨魚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氣旺盛、普遍“三高”、體重超標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緩緩火氣、平平“三高”、降降體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蘿蔔可以通氣順氣,我衷心希望這樣的蘿蔔官多些。沒坑時尋找其它出路,沈浩到小崗,開闢 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君不見後來者爭先恐後地報名,要接沈浩的班。

  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一種悲愴的氣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崗村動容。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沈浩一心為公,服務基層,用行動實踐科學發展觀。他忘我工作、不懈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群眾在幹部心裡的分量有多重,幹部在群眾心裡的分量就有多重。

  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多,但能有如此眾多的名角給一個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地位和他代表著的幾十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

  我有兩點不明白,打沈浩的人後來為什麼不提了。應該加上幾筆,有個交待;一個芝麻官為什麼能直接到國家鐵道部與部長對話,難道就因為小崗的名字嗎?

  電影結束了,沈浩的事蹟留在我心中。在我腦子裡還冒出兩個事。第一個事是,人到了中年以後其實就不會再事兒兮兮的,因為中年以後不會再熱淚盈眶、不會再問為什麼活著這種問題。第二個事是,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人多事多。我作為一名老百姓,應該在沈浩身上學些什麼呢?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幹精神,學習他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話有些大了吧,說點實際的,我希望這樣的官多些,希望已經當官的官們向沈浩學習,不管在什麼崗位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還希望有機會到鳳陽去看看,一來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來看看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

  《第一書記》觀後感24

  “李書記,我上次跟你說的菊媛同學面臨失學的事……”、“李書記,我們學校的大門需要改建……”、“李書記,我已把操場硬化的預算發到你的郵箱了……”近段時間,我經常接到像這樣的電話,打電話的都是同一個人,她就是大衛小學的楊校長。

  第一次見到楊校長時,她正全身“武裝”粉刷學校改建的廚房牆壁。楊校長雖然年齡不大,卻在這三寸講臺上耕耘了近十年,大衛小學裡不僅有曾教過她的老師,更有她正在教的學生。

  今天,楊校長因為有關單位贊助的風扇得以落實,又把我邀請到學校,並帶著我走遍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當她如數家珍地列出學校的現狀和取得的成績時,目光是閃亮的,而談到學校環境因經費問題無法改善、個別孩子讀書家庭困難時,眼神立即又黯淡了下來。

  據我瞭解,大衛小學有182名學生,8名教職工,學校成績在鎮裡一直名列前茅。2011年,學校8名教師中有4名獲得岑溪市級優秀教師稱號,62名學生獲鎮表彰,可以說是碩果累累。但因學校經費嚴重短缺,教室大部分窗框已經腐朽,雖多次維修,仍無濟於事。一到冬天,學生被寒風吹得苦不堪言。目前正值夏季多雨,雨水從破窗飄灑入教室嚴重影響正常教學。同樣,學生宿舍也沒有裝窗戶。此外,學校內操場還是泥地,雨天泥濘晴天揚塵,給師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更新窗戶和硬化操場是師生們目前最大的願望。

  看著師生們在如此堅苦的環境中仍取得這麼好的成績,我覺得肩上的壓力更重了,接下來要再加一把勁,多找些專案、多尋些門路,來幫助村裡的師生們早日實現他們的夢想。孩子們是未來的希望,再苦再難,也不能苦了孩子。我相信,只要大衛小學教學環境能得到改善,貧困村落後的面貌也一定能改變。

  《第一書記》觀後感25

  五一放假前夕,市委組織部舉辦了為期一天半的全市選派“第一書記”開展“雙聯共建”活動培訓班,真是為我們開展雙聯共建工作下了一場及時雨。

  培訓班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任尚顯主持。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叢錫剛首先做了輔導報告,叢部長圍繞為什麼選派“第一書記”開展“雙聯共建”、駐村開展“雙聯共建”要做哪些工作以及怎樣做好這項工作,深刻闡述了選派“第一書記”開展“雙聯共建”活動的重要意義,並就如何做好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為我們下一步開展工作指明瞭方向、提出了要求,使我們工作目標更明確、更具體、更具有操作性。

  培訓班上下發了《村黨支部書記黨務知識ABC》、《“第一書記”農村政策必讀》和《山東組工資訊》(第16期),感覺受益匪淺。其中李金峰的駐村日記摘抄更是得到很多啟發。

  培訓班還邀請了濱州市鄒平縣韓店鎮波店村黨支部書記晉升同志,章丘市雙山街道三澗溪村黨支部書記高淑貞同志,冠縣清水鎮杜行村黨支部書記路興良同志和全國十大檢察官白雲同志為我們作了紮根農村,獻身服務廣大人民的報告。

  幾位的發言各有側重,對我啟發最大的是高淑貞書記的發言。她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總結出不少好的經驗和作法。她提到:要“善待尊重前任書記”,“要抓隊伍,黨員會不要局於形式、地點,要和黨員座談”,“要公道處事”,“千萬不要大刀闊斧地幹遺留問題,容易觸及利益問題。敏感問題可以用時間拖,這不是逃避問題,而是用發展的視角去解決”,“‘第一書記’包村的目的是造血,不是輸血”,“要積極主動地去幹事”等等。

  在座位上聽著他們各自的發言和講座,感慨頗多:

  人的一生的事業,不在乎事的大小,只要你能積極主動地去幹,總會有所收穫,也會樂在其中。而要想幹事、幹成事,定好位是前提,善於摸索和善於學習總結則是必備條件。

  這次培訓是對選派“第一書記”和開展“雙聯共建”工作進行一次再動員、再部署、再督促,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會堅定信心,振奮精神,積極融入,創新思路,因村制宜,發揮優勢,切實做好幫扶工作。

  《第一書記》觀後感26

  一場自上而下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轟轟烈烈的開展著,近日,我又將電影《第一書記》重新找出來看了一遍。沈浩同志紮根小崗六年,為小崗的發展鞠躬盡瘁,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他的感人事蹟震撼著大家的心靈,是新時期基層幹部學習的榜樣。

  沈浩同志紮根基層、服務農村的奉獻精神感人至深。在小崗村任職6年來,他始終懷著一種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精氣神,舍小家、顧大家,盡職盡責,辛勤耕耘,生動展示了共產黨員的無私情懷,充分彰顯了對人民群眾的無私大愛。

  他傳承的是奮鬥的精神。他把到小崗村工作看成是組織的信任和賜予,看成是花錢買不到的責任和榮譽。他解放思想,堅持原則,解決矛盾,幹事創業,帶領小崗村民進行二次改革,給小崗村民帶來了盼頭。大包乾精神在新時期新階段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他演繹的是奮鬥的感動。他官不大,責任卻很大,他對人民群眾有感情,撲下身子和小崗村民一道吃苦,把幾千號人的吃穿住行當作責無旁貸的責任和奮鬥的動力,用一片真心換來小崗村民的一片真情。

  他展現的是奮鬥的光輝。他上有老母,家有賢妻和摯女,常年不能和家人團聚,愛家卻不能顧家。他三年又三年,以任勞任怨、無私無畏地為百姓幹好事、幹實事來彌補自己對家人的心靈愧疚。"我們離不開沈書記"……能夠讓人民群眾感到離不開,這是何等的境界,這是生命何等的光輝!

  他將有限的生命化為對人民、對事業無盡的奮鬥,他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的同時,也使他的名字在我們心中永遠不會離去,沈浩--第一書記。

  《第一書記》觀後感27

  看了《第一書記》,無法止住不斷往下流的淚水,雖是陌生的電影,但似乎又發生在自己的身邊,在小崗村書記沈浩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親曾經的影子,沈浩那種不怕困難,排除萬難的決心和勇氣,正是父親曾經的寫照。

  從我出生之前以及工作後的多年,父親一直在村裡工作,擔任村書記三十多年,正是他人生中最鼎盛的黃金時期,而他義無反顧的把時間奉獻給了他熱愛的農村事業,以及他始終看得非常重的百姓。我幾乎沒有一天享受過父親給我帶來的學業上的關注。很多的孩子家長都努力的把自己的孩子往鎮裡的學校送,而父親為了不影響同村的孩子,硬是把我放在了自己的村裡上學。五年的村小學習,使我永遠無法改變平捲舌音的讀音,這是作為語文教師的我終身的遺憾。長期放羊式的教學,多少影響了我的學業,特別是學習習慣的培養。看到從沒有雙休日的父親,看到有時為了排洪而整夜工作的父親,在我的視線裡,我原本以為所有的人都像父親那般辛苦的。但事實上我錯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為了工作,如此的竭盡全力,並不是所有人的心中都裝著百姓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初為了辦村級企業,父親常常在外面,跑專案、機器安裝、質量監督,他都要自己把關,在他艱辛付出的背後,四五個村級企業也開始良好運轉。當克服困難,一切都進入正軌時,上面有要求,村級企業要轉制。父親便把一個個親手辦下來的企業一個個的轉掉。所有的苦他自己受了,但他卻沒有享受過一天的付出後的成果。為此父親從沒有怨言,而是轉變農民的致富模式,帶領農民走上了效益農業之路,他自己主動的種上了葡萄,利用下班的時間進行管理。當農民看到了實在的收益後,也一個個的種上了葡萄、西瓜等各種經濟作物,收入大大的提升了。在我的眼中,父親是一個“損私肥公”的人,後來我家搬到了鎮上,村委也搬到了鎮上,家與村只有一路之隔,父親經常把家裡的碗、筷、調料之類,拿到村中,但從未見他歸還過。好在我們都已經習慣和理解了他的做法。

  父親又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別看他在家裡或與農民們聊天時,有說不完的話,但在正規場合,他往往會因為緊張而訥言,父親曾經連續七年被評為市級的優秀黨員,支部連續六年被評為市級優秀黨支部,他自己也被評為市級勞動模範,也成了人大代表。所以採訪的次數也較多,但是遺憾的是,當我們迫不及待的想看到他的形象時,卻往往較為失望,許是採訪時的緊張之故,父親的鏡頭也往往只是一個畫面,而沒有聲音。這便是我對父親的區域性印象,我知道我的筆用於寫父親時,尤其是蒼白而沒有色彩的。也許是近之故,也許父親在我的眼中,曾經是離我那麼遠之故。因為他真的不曾給予我們姐妹一些什麼學業上、生活上的關愛。抑或年幼的我們不曾體會而已。但是我一直覺得父親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高大體現在他用行動實現了他的事業,他用無聲的語言來深深的影響著被忽略的心。當看到別的父親買大量的玩具,並且時時能陪自己的孩子時,有過羨慕,但是父親的潛移默化,教會了我們如何認真、執著的對待工作。印象中父親沒有送給我們什麼禮物過,其實這便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當熟識我的人一致評價我為:做事認真、執著時。我知道我不僅流著父親身上的血,也踐行著父親曾經的行動。雖然服務的物件不同,但我也不自覺中把自己的這份工作當作一份事業,把實現自身的價值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看著英年早逝的沈浩書記,痛心疾首;看著已退休的父親,心懷愧意。做慣了事的父親,一旦退下來,曾頹唐多年,作為子女為不能解決他的後顧之憂而愧疚萬分。因為工作的忙碌,雖然近在咫尺卻也沒有與他多作交流,為自己沒有走進他的內心而自責。《第一書記》在結束前,沈浩書記女兒汪汪的一番話,激起了我強烈的共鳴,作為一個有事業心、有強烈責任感的人的孩子,其實他們必將會失去更多的父愛、母愛,但是他們卻用行動教會了子女如何對待自己的事業,對待自己的人生。這便是如沈浩書記一樣的人教會我們的。

  《第一書記》觀後感28

  12月8日,單位組織我們去看根據沈浩同志事蹟改編的電影《第一書記》,這部片子屬於主旋律影片,原以為影片就是很簡單的歌頌宣傳,不會引起大家的共鳴。在看完電影后,我被沈浩同志的事蹟深深感動,同時也發現這部影片與以往主旋律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不刻意的去煽情,真實的去塑造一個活生生的人,透過導演與演員專業的表演,沈浩同志的真實形象展現在了我們眼前,讓人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隨和,也更有感染力。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

  當安徽省財政廳黨組決定委派沈浩去小崗村任支部書記的時候,當工作條件的極大反差使他無法顧及家庭的時候,他並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而是毅然前往,他知道這次去小崗村責任重大,他知道:當時“一朝越過溫飽線,20年跨不進富裕門”的小崗村,換了幾任領導,村民仍不富裕,發展壓力仍然很大。但是,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他還是義無反顧地來到了小崗村。沈浩在日記裡寫下自己的心聲:“人的生命是偉大的,但人的生命也十分脆弱。作為一個人活在世上,官是當不到頭的,錢也是難以掙盡的。那麼更應該考慮的是怎樣活得有價值。就拿自己到小崗村來說吧,雖然吃苦、受累,但作為豐富人生的一個平臺,使自己得到鍛鍊,這是花錢也難以實現的。”這些豪言壯語表達了一個共產黨人的本色。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我們應該要象沈浩一樣,以黨的事業為重,無怨無悔地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也要象他那樣不辭辛苦、埋頭苦幹,有任勞任怨的勇氣和氣魄。只有不怕艱苦、任勞任怨,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真正用到所在的工作崗位上,才會不斷地積累,才能真正找到一個共產黨人的歸屬感,才能擔當起建設社會主義的重任。

  人們在整理沈浩的遺物時,發現他床下有七雙已半舊的鞋,鞋底全部沾滿了泥土——那是村民責任田裡的泥土,那是全村108戶村民院子裡的泥土,那是即將竣工投產的1000畝農產品深加工高科技園的泥土,那是剛剛動工的小崗敬老院的泥土,那是五保戶們庭院裡的泥土……

  為了解民情,沈浩初到小崗村一個多月時間就對全村108戶跑了兩遍,男女老少他沒有不認識的。誰家缺糧,誰家少柴,誰家收入低,誰家有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裡,並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小崗人說:“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親近”6年時間,小崗村處處留下他的足跡,他熟悉小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鄉親們在想什麼,怕什麼,愛什麼。

  瞭解了民情民意,更重要的是要多做順民心的事,讓群眾得實惠,沈浩就是這樣乾的。他在小崗村6年裡,始終堅持夜以繼日地工作,廢寢忘食地奮鬥。在他的帶領下,優質養殖示範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村民們的農家樂旅遊服務啟動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開始生產了,漂亮寬敞的村民小樓蓋起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沈浩的點點滴滴再次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幹部,一個公務人員,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民情,紮紮實實、充滿感情地去讀懂民意,進而用是否“真為群眾辦好事、真為基層辦實事”的標準衡量工作的得與失,不斷用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喜不喜歡”來校正工作標準。

  《第一書記》觀後感29

  近日,公司組織全體員工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該片是根據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優秀村黨委書記沈浩的真實事蹟改編而成。影片描述了沈浩從省財政廳下派至小崗村任黨委書記,為小崗村的發展嘔心瀝血,最終因積勞成疾而猝死在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蹟。與人們想象中的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這部影片更貼近現實,更真實地描述了沈浩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所具有的心理活動,使他放棄機關工作和城市生活而到農村就職的選擇更具可信度,更有說服力,更能打動人。

  影片首先交待了沈浩在省財政廳的尷尬境遇,年年先進卻無法提拔,在事業發展遭遇瓶頸的時候有機會下派農村任職。下派農村意味著放棄機關工作與城市生活,遠離老母妻兒,他如所有平常人一樣,經歷了猶豫,但他又是一個不甘碌碌無為、想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因此最終下定決心選擇了下派到小崗村任村黨委書記。在小崗村的任職面臨了許多困難,但他憑藉著對小崗村負責的態度與堅忍不拔的精神,從集資修路著手,到重修大包乾紀念館、保護公有財產不被私人佔有,再到架橋通路、招商引資,終使小崗村走上了富裕之路,獲得了飛越式發展。

  透過這部影片,我們瞭解到沈浩既是一名奮鬥在基層真實的普通黨員,又是一名具有崇高精神與堅韌品質的優秀黨員。沈浩的先進性不在於他單純響應黨的號召和一心為民,而在於他能將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在於他能在艱苦的環境中保持著剛正不阿、吃苦耐勞、執著堅毅的優良品質,在多數人崇尚現代都市生活的情況下耐得住寂寞,敢於擔當,有所擔當。

  應該說,每一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但將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並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則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當下,我們要求黨員同志為社會、為他人完全無私奉獻,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將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將自我價值實現於國家的興旺、社會的發展之中則是每個黨員應當做到而且可以做到的,而在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持理想,堅守社會責任感,則更是黨員先進性之所在。

  我們常常可能因為當前的境遇與想要實現的理想相差甚遠而怨天尤人,可能為自己的得過且過找種種藉口,但正如沈浩所說,“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一個人無論身在何處、位居何職,只要腳踏實地,就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果你是一根頂樑柱,就要做個穩穩當當的頂樑柱;如果你是一顆螺絲釘,就要發揮螺絲釘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離自己的理想更近一點,才能在實現理想的路上走得更遠一點。

  《第一書記》觀後感30

  透過觀看電影《第一書記》,令我感受頗深,沈浩同志為自己的目標不惜疲倦,任勞任怨,狠抓實幹帶領小崗村民們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對待村民更是關心之至,他為小崗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光輝事蹟永遠流傳於人們心中。

  我們要學習沈浩那種廉潔自律精神,銀行業是個敏感的行業,它的規章制度更要嚴格遵守,否則很有可能觸及到法律。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銀行員工,我在這個行業已經工作了五年了,在此期間,我也瞭解到了很多有關銀行業的案件,這些案件之所以能發生,那是絕對和“合規”二字離不開的,他必然違反了銀行業的規章制度。我們大家要增強自身的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結合本崗位的實際情況,認真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吸取教訓,警中長鳴,提高防範意識,堅持工作原則,廉潔自律,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我們要學習沈浩那種愛崗敬業精神,不僅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力爭成為本行的行家裡手,而且,具有積極向上的勞動態度和艱苦創業精神,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和工作幹勁,立足本職崗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撇一捺寫出個人,一生一世才做成個人,紅手印摁出個大寫的人,萬事根本是做人,做人做大寫的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願做棵禾苗深深紮根。”讓我們便隨這首《做人》,去走自己的人生路。

  《第一書記》觀後感31

  近日,中心組織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電影講述了安徽鳳陽縣小崗村黨委書記沈浩同志為帶領小崗村民們走上了致富之路,不惜疲倦,任勞任怨,狠抓實幹,對待村民更是關心之至,為小崗奉獻寶貴生命感人事蹟。

  當看到沈浩同志在日記中寫下:“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也許我的行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看完這些話後,我幾乎潸然淚下,為他的這種無私奉獻和犧牲的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和培養。他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我們要學習沈浩那種廉潔自律精神,要增強自身的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結合本崗位的實際情況,認真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吸取教訓,警鐘長鳴,提高防範意識,堅持工作原則,廉潔自律,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我們要學習沈浩那種愛崗敬業精神,不僅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努力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質量,而且,還要具有積極向上的勞動態度和艱苦創業精神,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和工作幹勁,立足本職崗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撇一捺寫出個人,一生一世才做成個人,紅手印摁出個大寫的人,萬事根本是做人,做人做大寫的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願做棵禾苗深深紮根。”隨著片尾曲的唱響,電影結束了,但那份感動那種精神已觸動了我們的心靈,存在我們的心裡。沈浩—這位偉大的第一書記雖然走了,但他在有限的生命中所彰顯的時代精神卻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裡,他的光輝事蹟將影響著我們,鼓舞著我們。

  《第一書記》觀後感32

  11月30日下午, 在黨支部的組織下, 做為"創優爭先"活動的一部分, 我們全體黨員在影都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故事根據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沈浩日記》改編,是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原第一書記沈浩為原型攝製的。看完以沈浩事蹟為原型的電影《第一書記》,我們深深地被沈浩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它和許多歌頌英模人物事蹟的影片不同,《第一書記》帶給我們更多的不是眼淚,而是內心的震撼與深思。沈浩以“人”的形象走近群眾,以平凡人不平凡的人格魅力,走進了觀眾心裡。

  電影《第一書記》是真實的。它是根據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優秀村黨委書記沈浩的真實事蹟改編而成,沈浩念家、想家而不戀家的戲,寫得如此真切,讓人情動落淚,又讓人心生敬意;結尾 “年夜飯”那場戲更具有撼人心靈的力量:沈浩要回家過年了,途中被一位老婆婆拉了下來,她的目的只有一個:她燒了4碗菜,要求沈浩每碗只吃“一筷”。此時,只見村裡各家各戶扛了桌子、板凳,端著自己燒的菜都過來了,將沈浩團團圍住。鏡頭升起,小崗村圍繞沈浩,自發地吃了頓集體的年夜飯,杯盤交錯,其樂融融,其情融融。

  電影《第一書記》是樸實的。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的一名普通幹部,他已經在機關、在城市待了10多年了。常規意義上的幸福、安定、舒適,他已經都有了。2004年2月從省財政廳下派至小崗村,兢兢業業地發展小崗,3年期滿後,被小崗村村民集體摁手印留任,直到2009年11月6日,他因積勞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線,年僅45歲。主人公沈浩是是真實的,是樸實的,更是厚實的,一個感人至深的人物。

  電影《第一書記》是厚實的。在小崗村這個中國最基層的農村,沈浩找到了生長的土壤。電影《第一書記》每一句話,每一個思路,每一個舉措,都表達了沈浩對農村、農民那種心靈深處的愛與赤誠。他下鄉之初,遭到一群既得利益者的報復毆打,他竟然默默忍受未作追查。有位權勢人物霸佔了村裡的鏟土機不肯歸還,築起了阻擋它開出院子的圍牆。沈浩在難以說服的情況下,並不採用破牆的方法,而是呼叫吊車在眾目睽暌之下將鏟土機吊了出來。沈浩在家裡受到妻子語言上的“擠兌”,在村裡受人欺負時顯得有點“窩囊”,在雨夜修繕房屋時會腿腳抽筋不夠健壯,在處理遷墳這場戲中,沈浩對死者的尊重,實際上是對歷史的尊重,對人的尊重,對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尊重,以至深深感動了亡者家屬,誠懇地說出了“死人不擋活人道”,從遷墳的堅決反對者成為無條件的擁護者。

  影片最後以女兒汪汪彈琴前的一段告白為結尾。“我多麼想爸爸媽媽一起坐在下面聽我的演奏啊,可是,這永遠不可能了……”“一撇一捺寫出個人,一生一世才做成個人,紅手印摁出個大寫的人,萬世根本是做人……”

  《第一書記》觀後感33

  “第一書記”,一個響亮的名字。我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這個曾經熟悉卻又另人感動的藝術創作中。

  也許是我一直在農村,一直在鄉鎮,那泥濘的路,那黃色的菊花,那純樸的臉,那熱情的期待,那真誠的心,那倔強的衝動,那憤怒的對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脈,那一條條只有用心才能開啟的民心綠色通道,沈浩真實面對了。

  真誠讓我一直在流著淚,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我記住了;一隻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臺剷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自心底的愛的資訊,一雙一雙牽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麼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源於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是60年代的大學生,是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是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幹部。也許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裡感受,總之,一切都是那麼的期待與親切。我從第一書記裡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幹部的影子。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第一書記》觀後感34

  能夠提前欣賞該片,是個榮幸。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看完《第一書記》竟是這種感覺,也許影片真正想表現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鄰家大哥般的沈浩,因為在老百姓的眼裡,這個形象本就應該是如此這般的,如果真是這樣,導演無疑是成功的,楊立新也是成功的。在影片中,沈浩的女兒彈了一首的鋼琴曲,雖不像結尾主題歌那樣旋律鮮明,但正是這首鋼琴曲深深打動了我,它是那樣的恬淡寧靜、動聽優美,讓我想起另一部電影《海上鋼琴師》中,鋼琴師1900在暴風雨中彈的那首曲子《magic waltz》一樣,1900在暴風雨中看到一位美麗的女孩,在人生的坎坷與平凡中,於是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追求的真諦,不惜為之付出生命。

  兩種環境,兩種心情,在沈浩的故事裡,也同樣殊途同歸,沈浩不也是身處改革開放的暴風驟雨,在歷練和勤奮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和追求的目標嗎?更可貴的是,他在這樣一個艱苦困難的環境裡,仍然能保持一份寧靜致遠的高尚境界。這是這首鋼琴曲所帶給我們的東西,但不是全部,因為琴聲中還滲透著一種情思,那是一種濃重而悠長的不捨。老百姓不捨這樣的好乾部,而沈浩,若有在天之靈,也絕對不捨小崗村的每一個村民和每一寸土地。人,只要把自己的工作當事業,把自己的崗位當成自己的家,他就能做到勤奮與堅持,就能造福社會。影片的最後,稍微感覺有點拖沓,其實沈浩的事蹟大家都基本瞭解,個人感覺,在影片進行到春節大家聚餐的時候結束反而更好,後面的自白和日記摘錄等環節,早先主旋律的痕跡比較明顯,覺得多少有點畫蛇添足,但總的來說《第一書記》是部很好的電影,應該看看。

  《第一書記》觀後感35

  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

  在去參加電影《第一書記》首映式暨圖書《沈浩日記》首發式的路上,我給自己準備了一包紙巾。根據八個月前在小崗村採訪的經驗,這是有必要的。當時的情景,是媒體同行們集體潸然淚下,不能自已。

  早就聽說這部電影從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員來承擔,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

  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來,觀影的人們安靜了。

  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乾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對於在採訪過程中聽人描述、檢視資料而想象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衝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巨大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心血的意義。

  《第一書記》觀後感36

  星期天晚上,我們學校的同學都整齊的坐在教學樓前觀看第一書記,這是我們這個學期第一次觀看第一書記。

  唐李妹,14歲,家裡還有兩個雙胞胎弟弟,父親已經永遠離開了三個孩子,母親外出打工四年從未回家,姐弟三個住在一間破舊的房子裡相依為命。

  姐姐用稚嫩的雙肩撐起了這個家,承擔本不應該屬於她這個年齡的責任,不僅要學習幹家務,還要照顧兩個弟弟。

  14歲的年紀,別的孩子都還在父母的關愛中成長,享受父母無私給予的愛,可唐李妹儼然成了家裡的大家長,沒有和同齡孩子般歡樂的童年,一顆幼小的心靈下隱藏了多少心事,多少心酸?

  唐李妹雖然才有14歲,可卻把弟弟照顧得很好,弟弟對於他的依賴遠遠勝過四年未見過面的母親。

  晚飯很簡單,只有一碟青菜,泡麵對於我們來說只是幾元錢而已,可他們卻從未吃過,第一次吃到泡麵,姐弟三個覺得那是很美味的食物。

  想想自己,父母每個星期給自己的零用,自己每週又能省上多少錢呢?沒有體會到掙錢的辛苦,只享受父母的關愛,我覺得自己真是太任性了,以後要多關心父母,不要再那麼任性。

  《第一書記》觀後感37

  很早就聽說過沈浩同志的事蹟,所以當單位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時,我便早早地趕到影院觀看這部電影。這部影片採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沈浩同志從財政廳到小崗村任職6年來的點滴歲月和心路歷程。

  為了解民情民意,沈浩同志用一個多月時間就將全村跑了兩遍。誰家缺糧,誰家少柴,誰家收入低,誰家有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裡,並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小崗人說:“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親近”,小崗人最喜歡他“嗓門大,老遠就跟人打招呼”。6年時間,小崗村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熟悉小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鄉親們在想什麼,怕什麼,要什麼。

  為了多做順民心,讓群眾得實惠的事。沈浩同志始終堅持夜以繼日地工作,廢寢忘食地奮鬥。在他的帶領下,優質養殖示範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村民們的農家樂旅遊服務啟動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開始生產了,漂亮寬敞的村民小樓蓋起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沈浩的事蹟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幹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民情,紮紮實實、充滿感情地去讀懂民意,進而用是否“真為群眾辦好事、真為基層辦實事”的標準衡量工作的得與失,不斷用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喜不喜歡”來校正工作標準。

  平心而論,有些幹部也想把工作幹好,也想為群眾多辦實事,也想當沈浩那樣的好公僕,但往往苦於不瞭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群眾最關心的是什麼,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是什麼,群眾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從何處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幹了不少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自我感覺汗沒少流,心思沒少用,可群眾還是不滿意。癥結所在,就是因為沒有沈浩那樣的調查研究,沒有沈浩的“民情日記”,沒有沈浩那七雙滿是基層泥土的鞋。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我們每個領導幹部,都應像沈浩那樣,用心體察民情,時時刻刻想著群眾,多做順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這樣,群眾心裡才會真正有你的位置。

  鳳陽小崗村優秀村幹部沈浩,在小崗村工作6年時間,寫下了厚厚29本民情日記,每一頁都記載著他對群眾的深情厚意,每一頁都流露著他情繫人民的拳拳之心。在其中一篇日記裡,沈浩這樣寫道:“作為一名選派幹部又身在名村小崗,更應該滿懷信心,充滿熱情,努力工作,切實為老百姓辦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小崗貢獻自己的力量。”

  坦率地說,觀影過程中我數次潸然落淚,為沈浩,為沈浩精神,更為無數像沈浩一樣的好乾部。

  《第一書記》觀後感38

  作為一個省財政廳的行政幹部能夠深入農村基層任黨支部書記,其精神確實難能可貴。放下架子,把自己當成一個農民,確實不容易,關鍵是你就算人到了基層,老百姓買不買你的帳。你畢竟是國家幹部有固定工資做保障,且家又不在農村,沒有後顧之憂,不怕後院起火。這就是你比農村黨支部書記所擁有的特定條件,絕對不可否認。

  應該承認沈浩同志確實在小崗村做出了補課否認的成績,在身心上收到了一定的磨難,最後導致心臟病突發,不幸以身殉職。小崗村民也確實按下了一百多個手印,一屆又一屆的留下了沈浩,這不僅是因為他的工作能力,主要的還是他本身的特定條件。試想:一個真正的農村黨支部書記,從本村村民中選舉任職,人口在農村,家庭在農村,在外界毫無關係的情況下,能否順利的要回村裡建設的各項資金嗎?能否因架一座橋見到上海鐵路局局長和國家鐵道部部長嗎?能否因架橋工程讓京滬線上的所有列車停止執行四十五分鐘嗎?

  正如沈浩所說:自己作為在學校時一貫的三好學生,參加工作後又兢兢業業的工作,但總是達不到上級的提拔重用,憋著一肚子氣下小崗村發展而找工作上的的突破口,況且,國家也是因為小崗村是包產到戶的第一個典型村,為保住這個紅色典型而做出了資助和讓步。站在全國整個農村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例子真是少之又少,所具備的外在條件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我認為要讓全國全面的邁入小康社會,仍是任重而道遠的艱鉅任務。況且當今社會條件,全社會的貧富差別,生態環境的實地條件,都不是那麼就容易改變的事實。從實事求是的觀點來看,就我們國家的國情條件,要想改變現實生活中的城鄉差別、地區差別、環境差別、經濟實力的差別,一定是很難,很難!

  《第一書記》觀後感39

  懷著對沈浩同志深深的敬意,我走進了順義影劇院,觀看了這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平凡而又偉大的《第一書記》。

  沈浩是由安徽省財政廳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職的幹部。幾年來,他為小崗村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小崗村的歷史上,一共有過四次紅手印的光榮記載,除了第一次分田到戶,十八位帶頭人按下紅手印,立下軍令狀外,其餘的三次全部是為了他們心中的好書記—沈浩。個紅手印是第一次挽留他再幹一屆,個紅手印是第二次挽留他繼任書記,多個紅手印第三次挽留他永遠留在小崗……

  500多個紅手印裡,蘊含著小崗人民對沈浩書記的濃情厚誼,折射出一個共產黨員為了踐行入黨誓言,為了人生理想,為了人民大眾,甘願奉獻,勇擔責任的高尚精神,而我們從沈浩同志身上學習的也正是這種精神。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每個人都經歷了黨旗下宣誓這一神聖莊嚴的時刻。“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短短80字,對一名黨員提出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高尚的要求。一名黨員,在工作和生活中時時刻刻掛念著誓詞,以此作為人生的奮鬥綱領,那無論有無輝煌的成績,他都是一個合格的黨員,一個優秀的黨員。

  黨員必須要講奉獻。這是由黨員的性質決定的。因為共產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每個黨員在申請入黨之前,都有學習黨的基本知識,都要明確入黨的動機。複雜的社會現實讓動機不再那麼純正,但是作為一名黨多年考察的優秀分子,我們必須意識到,為黨工作就是在為自己工作,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不講奉獻講索取,不講集體講個人的黨員絕對不是一名真正的黨員,而是混入黨員隊伍的敗類罷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抹煞黨在中國歷史上發揮的重大作用。偶爾聽有的黨員說“用共產黨的牧場,放養自己的駱駝”,便覺得悲哀,不知道出現這樣的黨員是黨組織的悲哀,還是他個人的悲哀。總之一個黨員在喪失了奉獻精神之後,他的黨員之名就僅僅是一件外套,只在他需要時穿上罷了。

  黨員必須要講奉獻。在我國這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各項社會制度還需要完善的今天,黨員的奉獻精神尤其重要。抗擊非典,汶川救災,冰雪侵襲、洪澇災害,哪裡有急難,哪裡就有鮮豔的黨旗在飄揚,哪裡就有共產黨員堅毅執著,勇往直前的身影。祖國的需要,人民的呼喚,就是共產黨員的神聖使命,因為作為一名黨員,就要“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黨員必須要講奉獻。不僅僅在大是大非面前,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小事情中。古人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就是做小事的重要性了。在沈浩身上,我們看到的就一個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平凡普通的共產黨員。說他平凡普通,是因為我們在他的言行中沒有找到轟轟烈烈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那一件又一件感人肺腑的小事。為五保戶送奶羊、給困難戶修房子、雨天看望貧困居民、幫助村民致富、給孩子們教書等等,有的人說這些事情搬上銀幕太沒有必要了,太過於俗套的一些東西,看了開頭,就知道了結尾。其實不然,人生中能有多少可圈可點的大事呢?能計入史書的也是少數的人和少數的事。我們實際上就在處理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度過一生。沈浩的最難能可貴的精神也就是在這些小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大是大非,很多黨員都能意識到自己的職責,都能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衝上前去,除了基本的黨性外,還有一點,就是群體行為影響。站在英雄的行列裡,就算是侏儒也會挺直脊樑。日常小事,多數人不屑為之,無意為之。為之而無益,不為亦無損,於是乎多一事不若少一事了。如今我們在媒體上看到很多諸如“壞人當眾搶劫,圍觀人群無人敢管”“老人當街摔倒,過往行人視而不見”之類的新聞報道。排除社會風氣的因素,可能現代人缺失的就是一種真誠和奉獻精神了。

  黨員還要敢擔當,即勇於承擔責任。沈浩在日記中寫道:“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也許我的舉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從這段話中,我們知道沈浩的工作開展也不是很順利,在小崗村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的困難,但是無論多麼交困難耐,他仍願意擔當。在責任、壓力、困難面前,他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直面。其實,從沈浩的背景來看,他已經是省財政廳的副處級幹部,在小崗村取得成績的時候,他如果選擇回財政廳,那可謂功成身退,渡了一層明晃晃的金子,升職、加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沒有,他放棄了那條金光大道,選擇繼續留在小崗。原因是很多工作做了一半,他不能甩下不管。質樸的話語反映出沈浩是一個勇於擔當的硬漢子,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無怨無悔的把黃金歲月奉獻給小崗人民。敢於擔當,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更是一名黨員的基本素質。那是不是可以說沈浩敢做敢當就成為英雄了,我們大家就應該學習了。其實不然,殺人犯投案自首也可以說敢做敢當,但一般是不能來學習的。只有這種敢於擔當和共產黨員的神聖使命結合在一起時,才能迸射出燦爛的火花,才能和寒冬的梅花一樣,純潔彌香。

  學習沈浩精神,主要就是他的奉獻精神和責任精神,深刻領會這種精神,用一種辯證的、唯物的觀點來看待當今社會發展的出現的一些負面的現象和問題,透過現象而窺其本質,撥絲抽繭而見其真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探求切實有效實現理想的正確途徑。現如今,黨員受到的正面的教育太少了,缺少思想的洗禮和心靈的震顫,像沈浩這樣的生動感人的事蹟還要更加深入的報道,鼓舞更多的共產黨員講奉獻、講責任、真誠為民、忠誠對黨,把個人的事業建立為黨和人民服務的基礎之上,才不會走彎路、走錯路,才能在繁雜的社會中站穩腳跟,踏踏實實,做一點貢獻。

  《第一書記》觀後感40

  今天下午,吳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影片,名叫《第一書記》。我一開始以為講的是一些紀錄片,可是後來,我就發現它其實是講一個貧困兒童的故事。

  這裡面講了三個在農村裡面的主人公,他們分別是讀初一,幫助媽媽撐起這個家的潘紹強。第二個是讀高二,夢想是考上北大的,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大姐姐,歐子妍。第三個是山區的孤兒,楊六斤。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楊六斤了。為什麼說他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呢?因為他是一個沒有親人的關愛的一個孤兒。他的爸爸在他六歲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她的媽媽也在他七歲的時候轉嫁給別人了。他每天就幫人家放牛和餵豬,每天去吃那些野草,來充飢自己。

  我從六斤身上我學會了,不管怎麼樣,我們都要勇敢堅持下去。成為一個不怕困難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