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精選15篇)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
教育部關工委再次聯合中國教育電視臺、首都師範大學共同推出 “家校共育 立德樹人——家庭教育公開課”又在這個夏天準時和您見面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精選1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1
今天下午,我觀看了教育部關工委釋出的“家校共育,立德樹人”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課,兩位專家深入的闡述講解,讓我受益匪淺,意識到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的不足,以下是我的見解,與大家共勉。
首先,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地位上和孩子平等,然後尊重孩子,以及尊重他的隱私等,然後在尊重的前提下去教育孩子,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和決定的權利。同時我們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思維模式來考慮問題,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式教育。
其次,我們要把嚴格和愛相結合,做到嚴慈相濟,因為在家庭教育當中,作為我們家長也很迷茫,不知道是嚴格一點好,還是愛多一點好,因為嚴格和愛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我們嚴格過了就變成嚴厲粗暴,愛過了就變成溺愛了,所以我們要把嚴格和溺愛緊密結合在一起,嚴格要求孩子也是一種愛,例如給孩子建立規矩和秩序,這也是一種愛孩子的責任感的體現,嚴格不是使勁的嚴格,打罵那種,實際上是有愛的,因為我們愛孩子,我們嚴格要求孩子,我們希望他能成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能成為社會受歡迎的人,我們必須要有愛的因素在裡面。
第三,良好的家庭,家教和家風,對孩子影響很大,因為家庭成員家庭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書,給孩子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孩子會學到很多東西,那我們應該做這樣的一個好的榜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那我們一定要把孩子當成家庭成員,要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尊重孩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參與可以參與家庭的一些事情,要讓他體會體會感受感受感父母做飯,和工作,讓孩子參加一些家務勞動,在勞動的過程中體會原來父母這麼辛苦。所以從現在起要給孩子建立規矩,培養他獨立面對社會的能力。
最後,希望在家校共同的努力下,讓孩子能夠茁壯健康快樂的成長,真正能成為我們國家民族復興的棟樑之才,我們說,孩子不只是家庭的孩子,他也是社會的孩子,我們有著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明天我們就有什麼樣的一個未來,希望這樣一個原則,嚴慈相濟,關心和愛護和嚴格要求的行之下,未來我們的孩子都能夠成為心中有愛眼裡有光的全素質人才。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2
今天透過兩位專家的啟發,我真正認識到教育是在為人父母之後,從送去幼兒園的第一天到現在成為一名小學生,可謂是一直在孩的成長道路上摸索前進。
雖然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我的孩子性格非常活潑調皮,他的好動我生怕他在學校中影響到其他同學和老師。在家常常對他的坐立非常嚴格。專家有提到“嚴”可以分為很多種,對孩子不好的行為一定要做出正確的方法去引導他,而不是讓他繼續錯下去,專家還提到關愛孩子分為三種方法,第一種:正確的行為,第二種:正確的思想,第三種:正確的方法,一定把教育放在生活中,結合事、結合的困難中的幫助,這才是愛他的含義。
作為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家長的言語舉止要得體,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家長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情感和理性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愛。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3
今天觀看了《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受益匪淺。本期的主題——家庭教育要在嚴格與關愛中達到平衡。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讓孩子明白愛與自由規則和界限。教育孩子一定要掌握住這個平衡度,否則孩子就會變得很叛逆,並且不願意聽家長的話。如何達到平衡呢?我覺著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這樣做:
1、嚴慈相濟是對孩子們最好的教育。
我們平時要在尊重平等的基礎上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要讓孩子認識到嚴慈相濟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嚴與慈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尋找嚴與慈的平衡點,不但要滲透到家庭教育的任何環節中,還要滲透到孩子的教育行為過程中。
2、讓愛成為孩子發展的動力。
我們對孩子的愛,要從孩子成長需要的角度出發,讓愛成為孩子發展的動力,不是成為一種負擔,情感和理性相結合的愛才是真正的愛。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的愛既無私又要有原則,在愛的教育過程中,要讓孩子不但參與父母的生活,相親相愛,還要教會孩子愛父母、愛自己、愛他人、愛國家,讓愛成為孩子的一種能力。
3、不能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我們不能以愛的名義去綁架嚴格要求的教育本質,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制約和孩子的行為習慣要從小就嚴格要求。
家長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讓孩子有自己的獨處空間。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愛當做是束縛孩子的條件,要給孩子適當放鬆的機會。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只有讓孩子放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才會好好發展。
4、一定要把握住愛的尺度。
父母愛孩子都很正常,但是不要把愛變成是一種傷害。家長要把握好自己的尺度,要學會正確地愛孩子,孩子才不會出現其他的問題。我們在關心愛護孩子的同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如果有想做的事情,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做。我們雖然要管教孩子,但也要看在什麼方面,如果孩子想出去探索,父母可以讓孩子去。孩子不經歷磨難,不經歷困難是不會成長的,有規則也得給孩子自由。
5、讓孩子有自己的隱私。
作為家長我們不要打著愛的名義去傷害孩子,也不要經常去偷看孩子的日記。千萬不能夠隨意地翻看孩子的個人物品,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完全沒有自由。我們一定要給孩子留有隱私,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己自由的空間,否則的話孩子會覺得自己已經被父母給架空了。同時我們還要選擇在有空的時間好好地去陪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有隱私讓孩子知道規則,這樣孩子才能夠平衡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4
透過這次觀看影片我有以下感悟:愛孩子的表現是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援,社會實踐中的正能量。我們對愛的涵義不同,總是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自己所做的並非是孩子成長中所需要的。當孩子遇到自己能夠處理的問題,一定要把這個權利交給孩子。家長對孩子的愛無私,但一定要有原則,瞭解孩子的需求。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家庭的氛圍是否和諧也很重要,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其中,日常生活中的的酸甜苦辣也要讓孩子體驗,讓孩子有自己的體會,增加孩子和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理解,做到相互關愛,相互支援,給孩子愛的品質打下基礎,這樣既尊重了孩子又鼓勵了孩子自身發展。真實的生活既是如此,生活即是教育。
關於在管教孩子上,一定要嚴格。嚴格的目標核心是怎樣把一個自然人變成一個合格的社會人。這個嚴格原則上是必須堅持的,因為孩子是一個正在快速成長的未成年人,如果不給孩子立規矩,不接受社會規則,以後孩子就無法適應社會。孩子在生活中有不正確的行為習慣,作為家長一定要及時矯正。誰都不願受規矩的約束,誰都想自由,而人不能沒有制約、規矩,我們就要從小嚴格要求孩子,家長不可以以愛的名義綁架嚴格要求孩子的本質問題。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每位家長對孩子都是無比的慈愛,在日常生活中從自身做起,嚴慈相濟,把孩子培養成當下社會最優秀的小朋友。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5
教育孩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造就了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一個人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它將使人終身受益。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課堂,家長是老師的助手,在此談談幾點自己的學習感受。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從自我教育開始。
父母喜歡看書,忘情工作,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時給他們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待孩子的學習,不能光說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好。現在孩子接觸資訊的途徑很多,資訊量也很大,有時他們提的問題,難免把大人難住。大人不學習是不行的。所以我們經常會買書、看書。
當你看書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在旁邊看書。有時帶孩子去運動,也會提到一些常識性的問題。這樣既鍛鍊身體又滿足孩子的求知慾,一舉兩得。我們要求孩子幹事情要認真。孩子做完作業,我們會給她檢查一遍。發現她字寫得潦草,會要求她擦了重寫。有時候,她很不願意,但不能心軟,得讓她記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幹事情一定要認真,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不能事事包攬,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現在家長都知道對孩子不能過分寵愛,不能為滿足孩子的要求,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在行為上難以約束自己,最終導致自控能力差,沒有上進心,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隨著孩子的長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們也都會讓她去做。有時,孩子也會幫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不但要讀好書,而且要學會生活和關愛每一個人。
三、期望值不過高,但仍要嚴格要求。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但我們不要強迫孩子做她不喜歡的事情。儘量讓孩子幹她喜歡的事,做到愛好廣泛,做事認真,將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四、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忠告各位家長一句:孩子做作業時我們不要在她旁邊看電視,玩電腦。我們可以看一些專業書籍,或看一些小說雜誌。凡是讓孩子讀的小說雜誌,我們家長首先要讀一遍,這樣方便與孩子交流溝通。
五、把孩子當作一個朋友。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可怕的,哪怕父母與孩子之間也不例外。我認為,如果能找到適當的時間跟孩子好好溝通,互相瞭解,換位思考,多給孩子一些關愛,那麼這種努力一定有收益。
作為孩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們不求孩子辦大事,但求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結果,但必須重視過程。孩子考砸的時候,幫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後的考試作業中不犯類似錯誤,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這是家教的最重要任務。當然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恆,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夠發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6
在承認孩子獨立人格方面,我做的還很欠缺。由於我家孩子喜歡事事都問為什麼,經常跟他說要怎麼做的時候他不會照做而是問為什麼要這樣不能那樣。開始時我還能耐心回答他,問多了就不耐煩了,直接回他因為我是你媽媽你必須聽我的,結果造成他當我的面會照做我不在的時候依然我行我素。聽了這節課後,有的事情我覺得讓他自己去體驗下效果會更好。例如當他把地弄髒的時候讓他自己打掃,當他覺得肚子餓想吃飯又抱怨必須等待的時候讓他跟我一起去做飯,親身體驗比說教效果要好得多。另外,平時我對孩子的管教,慈的時候過於慈,基本上想要吃什麼玩什麼都會無條件提供,而且很多事情都被我包辦。嚴的時候又過於嚴,說幾次不聽就會失去耐心大聲吼孩子甚至打孩子,導致孩子對我是又愛又怕。
今後,我一定努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擺正自己的定位和三觀,改變方法,以事實為依據,獎罰分明,不縱容,不苛責,讓孩子儘早熟悉適應規則,儘快的樹立是非觀價值觀並且融合於社會。在同等人格的基礎上和孩子一起快樂度過這人生中最為重要的階段。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7
聽完這堂教育課,使我深深得體會到:家庭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它是一門學問,它要求家長綜合多方面的知識,更好的和孩子進行溝通,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獲得良好的教育,培養出良好的行為習慣,透過觀看這個講座,使我受益匪淺,受得很多啟發:
一、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摹仿能力強,時常受周圍環境,人或事物的影響,我們應當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空間,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家長要言傳身教,不要一味的指責孩子“不要玩手機。”“把電視關了”“別再看電腦,平板啦”反思一下,我們家長又在做什麼?因此,家庭的生活環境,家長的一言一行便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二、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為習慣,並嚴格要求從小做起。
要給孩於動手勞動的機會,要創造動手的做事的機會,家長不要一味的包辦,怕孩子做不了,做不好,怕孩子做事弄得到處都亂,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鼓勵,要相信,要表揚,相信孩子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形成,需要家長的提醒和引導,必須持之以恆。也要不斷創造機會並賦手激勵和表揚。
三、多和老師溝通,探討;多和周圍的家長交流
孩子在讀書期間,要經常和老師進行交流。瞭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和老師探討如何教導孩子克服不良的習慣,使其錯誤能夠及時的糾正,進一步從孩子的個性出發,查詢一種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四、父母與孩子要做知心朋友,要多傾聽
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交流,靜下心來,傾聽完孩子要訴說的一切,用愛心去培養孩子的行為,要關愛他們,但也不是一味的溺愛他們。
總結歸納:家長對孩子的愛既無私又要有原則,教會孩子愛父母,愛自己,愛他人,愛國家,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嚴慈相濟,關愛。不要一味的溺愛,是嚴格要求不是嚴格過分的要求。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8
泰戈爾說:“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塊變成了美麗的鵝卵石”。在當今這個發展迅速、各種新鮮事物多元化的時代,教育是每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不可迴避的問題,家庭是一個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在成為媽媽之後,我也一直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相關的教育理論看了很多,但實踐起來往往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在認真觀看了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後,兩位專家深入的分析講解,讓我對家庭教育的本質及內涵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同時,也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的不足和問題,下面談幾點思考和感受,與大家共勉。
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深遠意義。“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始於壘土”,在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壞將直接關係到民族興旺,祖國富強。家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基礎、補充和延伸。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家庭教育將伴隨人的一生,影響人的一生,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家庭教育的好壞與社會息息相通,與國家命運和下一代的健康更是緊密相連。孩子就是一棵大樹,社會教育是大樹的枝葉,學校教育是大樹的樹幹,而家庭教育就是大樹的根基。如果去掉大樹的枝葉大樹還能活,砍掉大樹的一部分樹幹大樹也可能存活,可除掉大樹的根基大樹還能活嗎?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為子女成長成才做好應盡職責。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9
今天晚上,我聽了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讓音樂陪伴孩子成長》,專家的觀點讓我恍然大悟,原來一直被我忽視的音樂,對於孩子的成長竟是如此重要。本節課,讓我體會較深的有以下幾點:
1、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音樂,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以及欣賞能力要從娃娃開始。周海宏老師指出人的兩個思維領域:理性和感性。理性代表科學,感性代表藝術。科學征服世界,藝術美化世界。缺少感性素質的人幸福少,成功難,破壞大。由此可見,音樂在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性。
2、讓快樂成為教育的組成部分。在孩子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家長要引導、陪伴、鼓勵孩子。當然,藝術是神奇的,在家長老師的引領下還是要取決於孩子對它感覺,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享受,而不是對孩子的目的要求。
3、把音樂教育列入日常生活中。比如:聽經典音樂,演出等。音樂是有靈性的,它能進入到孩子的內心,豐富孩子的世界,使孩子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孩子的生活中,應該有音樂、有藝術相伴,作為家長,應該將藝術等同主科數學、語文的重要性對待,讓孩子的童年不再是隻有主科,還會有音樂美。
聽完這堂課,我受益匪淺,以後,我會更多地與孩子平等交流,為孩子創設富於音樂的環境,讓孩子愛上音樂,愛上學習,愛上藝術,讓生活更富有詩意。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10
那一天,收到學校的推薦與分享,我們和孩子一起觀看了這期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五期“讓音樂陪伴孩子成長”。
本期的影片公開課是以訪談的形式展開,由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原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老師和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黨總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天彤老師共同為家長朋友們帶來的精彩課程!
在本期影片當中,兩位教授指出:人的感性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童年,孩子的童年一定要接受充分的藝術教育審美教育,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站”,透過學習熱愛音樂、透過音樂熱愛藝術、透過藝術熱愛生活、透過生活體驗幸福。
是的,音樂是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學音樂能啟發兒童的心智。我不禁想起我們家韻茹的學習音樂之路。在幼兒園的時候,韻茹就對著電視的舞蹈節目手舞足蹈、也會在家模仿音樂節目裡的架子鼓用筷子敲起鼓來!這時候,我們夫妻就覺得應該讓孩子培養一些在學習之外的興趣愛好,應該培養孩子的審美素質。於是,我們把韻茹送到了青少年宮學習藝術課程。根據孩子日常表現出來的興趣,我們給她選擇了中國舞課程、架子鼓課程,後來還參加了合唱團訓練課程。
兩位教授在節目裡還談到:在孩子學音樂的過程中,要防止孩子“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良好的音樂教育,必須以審美為核心,以快樂為抓手,讓孩子的童年與藝術的美相伴。在孩子學音樂的時候,作為家長,第一要引導他,把學音樂作為一種素質教育來引導;第二要陪伴他;第三要鼓勵他;第四要評價他,避免用負面情緒和語言去評價孩子,要從正面的角度出發,先肯定,再談問題。
節目中兩位教授談到的考級問題,我們夫妻非常認同。作為家長,在保證不影響孩子學習的前提下,對於藝術課程尤其是音樂課程,並沒有給孩子施加什麼壓力!都是順其自然的讓她學習,讓她養成習慣。比如,學習架子鼓課程,在少年宮是每週末去上一節課。我們則是讓孩子每天放學保證20分鐘的訓練,每年都鼓勵參加器樂考級活動。在五年級的時候,就通過了架子鼓九級的等級考試。韻茹也大膽地報名參加如第六小學舉辦的書香讀書節活動、才藝比賽等等。
學習和快樂,並不對立。學習文化課和業餘興趣培養,並不衝突。在孩子的成長當中,我們希望音樂可以陪伴她成長,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孩子一生的印記。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11
關心和愛護小孩子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要愚昧盲目。教子與訓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孩子的嚴格是必須要的,然後理解和尊重孩子才是真正的關愛孩子。對待孩子要在人格上達到平等,不能任何事情都以一種命令的方式與態度,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溝通與探討,從而引領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
對孩子的嚴:是嚴格要求,而不是過分的限制約束,要讓孩子在家裡有大小事情的參與權利,作為家庭成員的重要組成成員,要讓孩子學會發表意見,培養思考的能力和方法,讓孩子能更好的理解父母從而得到更好的互動與交流。一個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愛的能力的堅實基礎,可以讓孩子瞭解父母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從中體會父母的辛勞,孩子就更能從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提升。
作為家長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孩子想要的,讓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家庭對國家有用的人。作為家長要平等對待孩子,不能任何事情都代表孩子作決定,這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家長應該在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決定的時候與孩子共同探討,多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多瞭解孩子所需,幫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孩子相信孩子,這樣孩子才會真正體會到家長真正的愛,這也是孩子所想要的,而不是一味的責罵譴責。真正的愛孩子不是嘴上嘮叨著我愛你寶貝之類,而是你在幫助孩子過程中所體現的才是真正愛的含義。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12
在這炎炎夏日裡,兩位專家的線上課給我們家長帶來一陣陣解暑良藥。讓“相親相愛”這個詞更具體更深刻。讓我們明白了先要懂得愛,然後再去愛。
國家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把家庭教育上升到了法律層面,這充分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當然也從另外一方面說明了我們現在家庭教育存在嚴重的不足和偏離。
現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在物質方面對孩子們幾乎做到了有求必應,這讓孩子們覺得一切都來得太容易,讓他們無形中養成了理所應得的壞習慣。很多時候他們都一直生活在被愛中,而不懂得去愛。
我們時常用愛來交換他們的成績,或者直接告訴孩子好好學習最重要,家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與他們無關,或者高高在上嚴厲的批評辱罵孩子,讓孩子們承受著有壓力的愛,讓他們成為學習的機器。
以上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我們要做新時代的父母,用愛感化孩子,用勤勞影響孩子,用睿智成就孩子。
我們要跟孩子一起讀書學習,感受知識的樂趣;跟孩子一起做家務,知道家庭事務的繁瑣;帶孩子一起工作,看到大人工作的辛苦;跟孩子一起孝敬長輩,懂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家庭教育,作為家長我們不缺席,我們一直在路上。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13
周教授說:不能享受音樂的人生,是遺憾的人生。為什麼周教授這樣說呢?因為音樂能讓人瞬間改變情緒狀態的藝術行為。音樂對人的影響永遠是潛移默化的。
但我們又有多少家長把音樂當作一種興趣去培養呢?應該大多數家長認為音樂課只是一門副科,沒有去注重它吧,我也是其中的家長之一。今天聽周教授和張教授的分享——《讓音樂陪伴孩子成長》才知道音樂是可以這樣培養的。張教授說不但要學音樂,還要更好的學音樂,她分享了自己在培養孩子在音樂上的一些經驗。音樂能夠啟發兒童心智,提高非智力因素,提高品質藝術修養,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音樂還能帶給孩子豐富的情感體驗,並教會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提升個人氣質和生活品質。音樂能夠讓孩子放鬆身心陶醉情操,同時還可以促進孩子性格健全發展。
做為家長還要做到正面引導、陪伴、鼓勵和肯定孩子。讓音樂屬於每一個孩子,讓音樂陪伴孩子快樂成長,讓孩子享受音樂吧!讓孩子的人生不留遺憾!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14
家庭教育中做到寬嚴相濟呢?應從多方面來理解和進行。
家庭教育要使用正確的行為、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方法。首先,尊重孩子,使其具備獨立人格,平等,理解孩子;家長要尊重孩子發展的權利,給予正確方向的引領;把培養健康快樂,對社會有用的人作為基礎目標(教育觀)。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表達權利,對自身發展有思考決定的權利;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與孩子親子關係密切,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可站在自己的角度愛孩子,要明白孩子成長需要什麼樣的關心和愛護,促進他成長,給他支撐(孩子觀)。愛他,不要讓愛成為他的負擔,而應該成為動力,成為力量的源泉(成長觀)。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教育融入生活,理性的愛,真正從內心深處表達出愛,讓孩子心理更強大,更好地成長。
其次,幼兒時期是建立規矩的重要時期,孩子的行為習慣要從小嚴格要求。家長要把孩子當成家庭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學會關愛,不要停留在表面的愛,要內在實質的愛,家庭中愛是功德的基礎,愛是一種能力。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營造出相親相愛的家庭情感氛圍。讓我們要同步進行家庭建設、家風建設、家規建設。給予孩子無私但理性、有原則的愛,教會孩子如何愛自己、愛父母、愛他人。家庭教育中寬與嚴,不要角色化,而應該是家庭教育的統一原則,應該滲透到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所有人與事,家庭教育的各個環節,不要錯誤地把寬與嚴作為對孩子的態度,而應該在孩子人生髮展的重大問題上引領和嚴格要求,主要體現積極引領、和顏悅色地講解,方法上可以柔和,但目標上要嚴格明確。
寬與嚴,是家庭教育原則問題,是家庭教育方向性問題,透過有原則的家庭教育,培養出符合社會規則、受社會歡迎的人。讓寬與嚴伴隨孩子茁壯健康成長,希望孩子們成為心中有愛、眼裡有光的明日之星,成為民族復興的棟樑之才。
第五期《家庭教育公開課》觀後感15
在聽完兩位老師的講座後,收穫頗多,老師列舉了一些事例讓我更加容易理解,同時我也在思考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些方式方法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錯誤的,對自己有了很大的幫助。
以下是我的一些總結,特別感同身受的一段話:
在孩子能夠自己處理的時候,把權利交給孩子,把信任留給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在你需要我來幫助的時候,爸爸媽媽永遠在,無論你是想像我請教一個正確的方法,還是想讓我去跟老師給你爭取一個平等的機會,可能我們不一定有時間一直在照顧你的生活起居,做每一頓飯,但是會給你一個巨大的安全感,會讓你覺得,只要需要的時候,父母一定會支援我,在我的身後,是相信我的,父母會讓我經歷風雨,但是同時也會給我一個保護,這種心理的安全感是真的愛。很好的詮釋了,對孩子的愛不是簡單的口頭上媽媽愛你,而是走到孩子的心理。讓孩子感受到我對你的愛是引領,是從成長需要的角度出發的。
老師又講到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的不易,而不是告訴他,父母很辛苦,要讓孩子參與到父母的生活中,在生活中體會愛與被愛,一定要培養孩子愛的能力,愛自己,愛他人,愛國家。
在嚴與慈的問題上,老師提到不能斷定某個人嚴格,而是對重要的事情嚴格,例如定家規孝敬老人,又例如:這件事不行求媽媽,再不行求爸爸,或奶奶,嚴,一定要統一。要滲透到生活中任何一個環節做到嚴慈相濟。最後強調了嚴中也要體現愛。
作為家長我也要多思考,多總結,多請教。願學習,成為更好的家長,我們的學習,成就更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