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
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
一、觀後感的格式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絡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昇華到頂點。
二、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1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英雄書寫始終是貫穿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議題。在宏大敘事和經典敘事的體系之下,主旋律電影中英雄形象的主體是根植於紅色文化的革命英雄。近期上映的《鐵道英雄》仍能看到人民英雄的形象脈絡,重寫英雄故事成為了主流大片的重要題材。
中國電影中的人民英雄
我們一般將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電影稱為人民電影,這一時期英雄敘事的主體是工農兵。以工農兵為主體的電影創作響應了“新英雄主義”理論,即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和革命的英雄主義。
所謂群眾英雄或人民英雄,具有著歷史意義上和文化意義上的雙重特殊性。區別於傳統歷史中的民族英雄,紅色電影中的群眾雖然是來自於各行各業,但他們的行動中卻貫穿著不可或缺的革命信仰。人民英雄沉穩剛毅、智慧勇敢的精神品格與浴血奮戰、保衛國家的崇高理想皆來自於其政治選擇與信仰所帶來的精神力量,這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電影中的英雄特質。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式的人民英雄與西方電影塑造的英雄也有很大不同。無論是西部片中在荒野決鬥的牛仔,還是漫威宇宙中的超級英雄,西方電影中的英雄形象大多是流浪的孤膽英雄或依靠個體力量拯救世界的個人英雄主義敘事,但中國電影中的英雄往往是在集體中完成個人價值與理想的實現,只有將個體融入到集體之中併為集體的利益而獻身,這樣的英雄形象才能夠成立。
上世紀1956年上映的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趙明執導的《鐵道游擊隊》正是50年代到70年代人民電影中典型的以群眾英雄為主體的影片。《鐵道游擊隊》以1940年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山東臨城棗莊的一支鐵道游擊隊在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的帶領下,在鐵路線上與日本侵略者展開鬥爭的故事。電影的原型1939年成立的魯南鐵道大隊由洪振海和王志勝組建,隊員主要由鐵路工人和礦工組成,在敵後鬥爭八年。鐵道隊依託抗日根據地的人民群眾,在津浦鐵路線上展開游擊戰,劫取槍、彈藥和藥品等物資。“鐵道游擊隊”正是典型的集體性的英雄形象,他們的身份是普通的鐵路工人,但在革命精神的引領下團結一致,運用人民的智慧開展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體現了當時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群眾英雄書寫。
《鐵道英雄》同樣取材於魯南鐵道大隊,其中的教導員正如《鐵道游擊隊》中的政委李正,為鐵道隊帶來上級的指示與思想的引領。當鐵道隊的鬥爭陷入低谷,在廢舊的列車車廂中,教導員為犧牲的隊員追授黨員身份並在車窗上畫下黨旗,帶領青年隊員集體入黨宣誓。可以看到,在新時代重寫英雄故事中仍然強調一種英雄的集體性與革命信仰。
小人物的立體刻畫
在新中國成立前期,人民電影中的抗日英雄或革命英雄形象往往是比較統一的,電影情節大多隻展現他們在與敵鬥爭的過程中勇敢堅定、沉穩冷靜的性格以及浴血奮戰的宏大場景。在《鐵道英雄》這一新時期的英雄書寫中,我們能夠看到電影對群體中的個體以及邊緣人物立體化的刻畫。
範偉所飾演的排程員老王可以說是本片最為成功的角色塑造。他身材臃腫,腿一瘸一拐,嘴裡時常哼著小曲兒,時不時愛抽上兩根喝上幾口,喜歡逗添煤的少年叫他爹,經常給車站的日本人抓一把花生,點頭哈腰、笑容憨厚。但同時他也是為鐵道隊運送情報的臥底,面對日軍的盤問他神色如常,卻在日軍走後流露出嚴肅的神情。老王這一人物身上還承載著懸念,當他與添煤少年分吃蘋果時,少年想要他的摺疊小刀,老王卻說“還沒到時候”。在老王確知自己已經暴露,準備孤注一擲炸死漢奸時,他將小刀給了少年並說“是時候了”。
影片的後段,老王被抓捕上車,少年恍然大悟,在汽笛的轟鳴聲中大喊老王“爹”的時刻,影片被烘托向高潮。除此之外,老王在上車的那一刻與瀕死之時哼唱的小曲兒“太陽出來”,也暗示著長夜已盡、黎明將至。電影對老王外貌特徵以及性格、習慣的細節刻畫,和在其身上所安排的懸念和隱喻,使得人物形象更為豐滿,以及英雄性在平凡人物中的昇華更為真實。
在《鐵道英雄》中,小人物或者邊緣人物有多樣、立體的呈現。護士小莊起初在日軍的醫療隊工作,膽小寡言,但在日軍盤查鐵道隊長老洪時,她將裝有情報的煙藏在繃帶中,最後參與支援了山區部隊;添煤少年的父親下礦後生死不明,以往他面對日軍的催促打罵一直唯唯諾諾,但在老王被抓後他奮起反抗,與日軍殊死搏鬥;亓順原本在兵工廠驗槍,哥哥亓魯犧牲後,他也投身到鬥爭中,為鐵道隊升級和改造武器……
在新時代的英雄書寫中,日常生活的經驗更加被強調,人物塑造更加註重其內心世界與情感流動。不是神化的英雄而是人化的英雄重新走向熒幕,現實性的刻畫為早已遠去的、耳熟能詳的歷史提供了可接近的途徑和全新的理解角度。這些小人物、老百姓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但是當他們匯入到革命和歷史的洪流當中時,他們又展現出了英雄的品格。當下的紅色電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完成了日常生活的小切口與宏大敘事之間價值鴻溝的彌合。
主旋律電影的商業突圍
近些年來的.主旋律電影始終面臨著代際敘事的挑戰,也就是傳統的紅色敘事如何與年輕一代達成有效的溝通,在重寫英雄故事的過程中也呼喚著國家和民族認同的重新建構。在這個意義上,《鐵道英雄》透過商業敘事邏輯的嫁接進行主旋律電影的突圍。
影片的開篇即是驚險刺激的商行刺殺與劫車場面,快節奏的剪輯與激昂的配樂,列車在茫茫雪原疾馳的宏大場景,迅速將觀眾帶入影片講述的時空場域。影片透過鐵道隊的三次劫車劃分敘事段落,第一次成功劫獲藥品後,藤原開始對老洪等人的身份產生懷疑,第二次劫武器的鐵道隊員遭到埋伏,老王的臥底身份也被發現,第三次劫車則是老洪與藤原的最後決戰。透過成功、被懷疑、失敗到英雄之死,以及跌宕起伏的情節走向和多線交錯的敘事模式,影片表現出較強的戲劇張力。
整體來看,《鐵道英雄》存在著明暗兩條敘事線索。明線是鐵道隊員騎劫列車的槍戰動作戲,暗線則是在敵軍監視下老王和老洪用煙傳遞情報的懸疑對決。在動作戲的部分,影片透過特效以及剪輯技術,在流動的列車空間中營造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在諜戰懸疑的部分,情節則更多發生在靜止的車站,從而轉向人物的內心世界,透過敵我雙方的相互試探與言語交鋒,烘托暗流湧動的對峙氣氛。除了言語上的交鋒,一些肢體語言的細節也推動了緊張氣氛的形成。例如,老王經常給古本站長送花生和酒,但最後一次古本向他交代列車進站時間時卻沒有接過老王的花生,暗示著老王的臥底身份已經暴露。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運用較大篇幅刻畫反派人物藤原,透過對其智謀與殘忍的展現,強化敵我雙方之間的對立衝突。鐵道隊與日軍的鬥爭被具像化為老洪、老王等人與藤原的交鋒,藤原使用望遠鏡監視車站的一舉一動也表現了鐵道隊員始終處於被觀看地位的緊張與壓抑。為勇毅智慧的主角設定一個強大的對手並透過二者此消彼長的互動來推動情節發展,這符合基本的商業片敘事邏輯,也符合觀眾基本的觀看習慣。影片的最後,老洪在列車上用煙點燃身上炸彈的引線,與藤原同歸於盡,遠處的山坡上,教導員和其他的鐵道隊員凝視著這一幕的發生,預示著慘烈的鬥爭過後,希望的火種仍然留存。
從《鐵道游擊隊》到《鐵道英雄》,新時代主旋律電影在英雄書寫中呈現出了與人民電影時期群眾英雄和人民英雄形象塑造的呼應,集體主義與革命信仰是中國式英雄的形象特質。我們還應注意到新時期英雄電影中對群體中的個體、小人物的挖掘,將神化的英雄復歸為人化的英雄。與此同時,主旋律電影對商業化邏輯的嫁接,也體現出在面臨著代際更迭以及市場挑戰的當下,紅色敘事的突圍路徑。
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2
《鐵道英雄》裡,範偉飾演的“臥底”老王被綁進餐車,面對藤原的勸降誘供,目光灼灼、吐字如鐵。
關於給日寇“定性”為畜生,老王很執著。
押解他上車時,藤原讓攝影師給他倆合影,拍照的一瞬間,老王把“茄子”喊成了“畜生”。雖然狠狠地捱了一老拳,但看老王的表情,有如劫富濟貧的俠客剛飛簷走壁得了手,非常自豪。
那一瞬間,老王日常臥底時那擺慣了忍辱負重、唯唯諾諾表情的臉上,洗去偽裝,現出了本色——那就是一個俠客、一個走在刀尖上的英雄。
“範影帝”近9年塑造的角色,看一次哭一次。上一次看“範影帝”的角色掉眼淚,還是9年前看馮小剛導演、劉震雲編劇的《1942》。
在《1942》裡,範偉角色的表演片段,零零碎碎加起來不過10分鐘。
他飾演那個荒誕的年歲裡一個趁火打劫、有點頭腦的“縣衙伙伕”老馬。
“一輩子最大的榮耀就是給省長做過飯”,大概因為會“維上”,老馬在饑荒爆發時,被派去當了“流動法庭庭長”,處理災民案件。
他曾為擁有一輛馬車、兩個步下而“牛哄哄”,自詡人生又到了巔峰。誰想到一眨眼,車就被自家軍隊搶了,又被日軍俘虜,他又打回原形當了伙伕。
感動我的,就是他在日寇軍營中當伙伕遇到栓柱的那場戲。栓柱拿著媳婦花枝孩子的風車,跳火車、找孩子。日寇軍官為搶那個風車,一劍從栓柱的嘴巴扎進去,在老馬面前殺了人。老馬被嚇懵了,這時一個日本廚師用刀扎著魚生給他吃,他就著刀吃進去,說“辣”。淚水從他骯髒恐懼的臉上流下來。
我被範偉眼中的恐懼、還有卑微的肢體語言打動了:範偉把一個顛沛流離、忍辱偷生、信奉“保命哲學”但不失善良的小人物演活了!
看範偉的戲,往往是當時觀眾的心境有多複雜,範偉就能演得多複雜。範偉的高光時刻,還有《我和我的家鄉》系列裡的《最後一課》。《最後一課》“家鄉”系列裡最催淚的一個故事,而催淚的關鍵,就是範偉飾演的鄉村教師老範在雨中奔跑的那場戲。範偉穿著單薄的衣服在磅礴大雨中奔跑,在奔跑中“複習”著20年前,他上過的“最後一課”的遺憾。
看完這個電影,喉嚨還是哽咽的,為範偉、也為被範偉吊起的鄉愁。
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3
《鐵道英雄》是有原型英雄故事的。
1938年3月,日軍侵佔山東棗莊。當地青年洪振海和王志勝在棗莊建立了抗日情報站,並擔任站長和副站長(魯南鐵道隊雛形)。
為更好地完成工作,王志勝在日軍在棗莊設立的洋行當了“臥底”,這就是範偉飾演的“老王”之原型。
魯南鐵道隊成立之初,只有20人,這些礦工、農民、鐵路工人組成的抗日隊伍,當年把棗莊的日軍攪得雞飛狗跳,搶軍資給魯南軍區,是當之無愧的“糧草徵收官”。
魯南鐵道隊不僅能守、能駐還能攻,日軍鐵路、通訊和要員,都是他們的狙擊物件。
1945年,因被毀掉鐵路,斷掉糧食,攜帶著重武器的1000多名日軍向不足百人的魯南鐵道隊投降。
為了還原魯南鐵道隊的英雄事蹟,編導組下足了功夫,多次找烈士後代座談,根據史實用1:1的制式搭建出蒸汽火車,服道化更是精益求精。
在選演員的方面,一直演抗日片和硬漢的張涵予無任何爭議,但當導演找到範偉時,範偉卻拒絕了。
為什麼?因為他不敢演。
範偉認為,自己的長相和英雄的差距太大,直到後來導演跟他說:“我們都需要不像英雄的一個人,因為要和敵人周旋,才能拿到第一手情報,這樣的英雄不能長著英雄臉”,範偉才說“那試試”。
在塑造“老王”過程中,範偉感受到劇本缺一些暖色調的東西,所以提出了一些小建議:
比如老王說山東話,還愛哼哼“太陽出來”的小調(這個小調也是淚點);
比如老王和日本人套近乎的方式還有和“小石頭”的父子情。
“老王是一個老光棍、沒有親人,又成天和日本人打交道,他一定是壓抑的,所以小石頭是他的情感寄託。”
所以,在和導演商量後,加了預告片中“老王用蘋果逗石頭,讓石頭叫他爹”的那一段戲。
石頭還想要那把德國水果刀,但老王說“還沒到時候”。
《鐵道英雄》“範影帝”痛罵日寇,他近9年塑造的角色看1次哭1次
老王最後一次去送情報前,他找到石頭,主動把小刀給了他,還說:到時候了。
《鐵道英雄》“範影帝”痛罵日寇,他近9年塑造的角色看1次哭1次
這四個字,帶著三分赴死的悲壯、七分親人團聚的溫暖,直接戳中了我的淚點。
拍戲的時候,範偉為了追求真實的表演效果,在被捆綁時,多次求導演“要真打”、“再綁緊一點”,敬業精神讓在場眾人受到感染。
《鐵道英雄》上映後,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師王楠用六個字評價範偉演的這個老王:
“小人物大英雄!”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因為英雄不是寫在臉上的,英雄其實也是亦正亦邪,他可能長著一張非常不英雄的臉,但做著很英雄的事情。老王這個角色就是這樣,長著一張不英雄的臉,但是做的是非常英雄的事情。”
因為有了這些溫情的“加戲”,觀影時,重溫那段熱血歲月時,似乎人物更真切生動了。
這樣有血有肉的老王,讓觀眾感覺到英雄也是血肉之軀。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正是千千萬萬個“老王”的淬鍊覺醒,讓偉大的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而老王身上那種“讓人揪心、不忍也讓人敬佩”的屬於小人物的大義,也是每個幸福的中國人至今震撼、銘記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