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範文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範文

  在發生了某些事情、情況後,我們需要仔細地調查清楚,並根據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調查報告。那麼調查報告要注意什麼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

  一、調查背景

  為了響應國家關於送“科技、文化、醫療”的“三下鄉”活動的倡導,xxx學院XX年暑期特舉辦了大學生“三下鄉”活動。此次活動將更好的在廣大農村地區宣傳科技、文化、醫療知識,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調查是我們的物理與資訊科學學院所屬的是一個省級小分隊,赴xx區廣大的農村地區宣傳有關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知識並做相關的培訓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科學技術也被廣泛的運用於農產品的生產、銷售中。為了更好的瞭解資訊化、網路化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宣傳網路資訊對完成農產品市場運作的重要性;促進網路知識在農村的傳播,我們這個小分隊用了近兩週的時間,對天水市秦州區部分農村農戶進行了走訪調查,並在走訪調查的每個村子進行了有關網路知識的培訓工作。

  二、前期準備

  XX年7月1日——7月8日,學校及各分隊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並立項。

  XX年7月9日——7月10日,我們所屬的小分隊在指導老師劉春明的指導下,明確了調研的有關事項,確定了參加此次“三下鄉”活動的人員名單。就各調研地的實際情況,此次調研的程式,調研任務作了進一步的明確。

  XX年7月11日——7月20日,我們這個小分隊在劉春明老師的帶領下,赴秦州區多個村子進行了有關農村農產品網際網路銷售的知識宣傳和講座活動。調查十分順利,得到了當地村委會領導的大力支援。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了秦州區窩託村的情況具有普遍性。

  三、調查過程

  在調查的十天多天時間裡,天氣顯得格外晴朗,雖然氣溫有些高,但是我們的調研還是十分順利的完成了,在各村的調研過程中,所有成員由劉老師分成了三個小組,在村子中拉起了此次活動的宣傳橫幅。我們走訪了村子大部分農戶,此次調研採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但是考慮到農民文化程度的問題,我們最後決定採用問卷與走訪相結合的方式,這樣的調查方式得到了村民的歡迎,也是我們的調查得以順利進行。穿巷進戶,一問一答,調查在愉悅、和諧的氣氛中進行著。走進西瓜地裡,站在豇豆地邊,當地村民對土地裡的豐收碩果顯得十分高興,然而,當我們談到農產品銷售是,村民們顯得憂心忡忡,他們表示,有於資訊不暢,當地的產品只有依靠一些商人、小販以極低的價格從他們手中賣走了,而後又高價轉出,真正受益的不是勞苦耕作的百姓,而是那些小商小販們。由此看來,我們此次的調研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整個調查過程有序完成了,每個村子的調研都是按步驟進行的。

  四、調查結果的資料

  由於此次調查方式我們採用的是走訪調查現場進行,因此,調查問卷的回收率是100%即共發放四十五份問卷,回收四十五分。共發放300多份有關農產品網路營銷知識的宣傳單。整個調查過程中有近八成的村民是把自家地裡的農產品拉到集市自己出售,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村民的農產品是商家訂購。同時我們還發現,大約有70%的農民是親自到當地鎮子的市場去了解有關農產品價格、銷量等等一系列情況的,甚至還有60%左右的村民對網際網路進行農產品銷售僅僅是聽說而已。還有極少數的農民對網際網路銷售聞所未聞。

  五、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此次調研順利的完成了,但是調研之後,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特將此次調研過程中當地村民反映出來的突出問題列款說明。

  1、在資訊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的農產品銷售依然主要靠當地的小農貿市場,銷售渠道十分有限,造成了地裡有好產品,卻找不到好市場。

  2、由於農村資訊閉塞,使得很多農民對網際網路知識知之甚少,對網際網路銷售更是瞭解頗少,他們對網際網路缺乏最基本的認識和了解

  3、正是由於大部分農民對網際網路的不瞭解,才使得好產品買了低價錢,也就賺不了更多的錢,農村家庭人均收入中,土地收入反倒顯得十分有限。

  4、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有70%的農民表示,如果自家有足夠的錢就會買臺電腦,由此可見,很多的農民迫切需要獲得關於農產品銷售的資訊,以幫助自己將好的農產品買一個好的價錢。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2

  根據婦聯《報告》,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入學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XX%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X%的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

  基於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我們社團總會為了調研留守兒童相關問題,前期由覃桂東團長等同學來到覃排社群考察調研場地。

  一、明確調研目的

  關愛留守兒童,提高自身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和諧。

  二、考察調研背景

  1、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勞動力素質低,科技應用推廣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群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較低。

  2、經濟結構單一,覃排社群的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種植為主,缺乏特色產品和名優產品。

  3、因病(因殘)致貧,覃排社群屬於邊遠山區,工作條件、醫療條件、衛生條件等生活條件較差,各疾病發生較高。

  4、因學致貧,現在學生上學費用較高,特別是大學學費,因此使有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致貧。

  三、調研時間

  XX年x月19日—x月25日

  四、調研內容

  (一)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

  透過和覃排初中藍老師的談話中得知,覃排社群的兒童中95%的兒童為留守兒童。很多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突出問題。

  一是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五是留守兒童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12省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

  覃排社群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勞動力素質低,科技應用推廣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群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較低。

  2、經濟結構單一,覃排社群的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種植為主,缺乏特色產品和名優產品。

  3、因病(因殘)致貧,覃排社群屬於邊遠山區,工作條件、醫療條件、衛生條件等生活條件較差,各疾病發生較高。

  4、因學致貧,現在學生上學費用較高,特別是大學學費,因此使有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致貧。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XX年x月22日,調研組在覃排社群第一書記黃書記的帶領下,來到瓦窯莊,為留守兒童進行安全課的宣講。

  透過對瓦窯莊覃書記的採訪得知,瓦窯莊是一個由清水河環繞的村落,由於上學需要透過擺渡,然而很多兒童未到達能夠掌握擺渡的年齡,而村莊裡的教學條件也不能滿足適齡學生,莊內只有一個教學點,教學點只有16個學生,而且由於年齡相差較大,而且數量較少,學校採取複式教學的方法,16個學生開一個班,而3到6年級的學生則寄宿學校,一週只能週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親情缺失、學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會教育空白,使得各種"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

  (1)親情的缺失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長過程中必要的關愛,留守兒童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這種感情的欠缺影響到他們對外界的認識,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父母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的變化,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

  (2)監護人的溺愛或放縱加重了留守兒童的問題

  原父母的監護責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轉移外,還呈現出監護責任向祖輩轉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這是一種隔代監護。隔代監護的監護人大部分對留守孩子過分溺愛、遷就、百依百順、百般呵護,生怕不能在兒女面前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所以過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滿足,並且有時還要替孩子所造成的過錯承擔責任。另外,由於受到中國傳統習慣的影響,隔代親成為了教育的障礙,老年人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監護人的過度溺愛或放縱在無形中助長了留守兒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發展。

  (3)學校的教育忽視了留守兒童群體的特殊性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國家的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後,嚴重的負債率導致了農村學校連教師的基本工資都不能保證,而且政策性補貼及福利費全靠學校自己解決。教育資金的嚴重缺乏使得農村學校教師結構出現不合理的現象,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教師大多身兼數職,專職行政人員比較少,基本沒有專門的心理教師、生活指導教師,所以只能實行大眾化教育,不能給“留守兒童”更悉心的關懷。“留守兒童”由於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學校表現不積極,性格孤僻成績較差,很難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一個更需要特殊關懷的群體卻也正是學校和老師放逐的物件。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3

  一、調查背景

  九年義務教育一費制和九年義務教育學生兩免(教科書及學雜費)一補(貧困住宿生給予生活補助)政策的實施,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為了進一步瞭解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給黨和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對農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很有必要,故我院院團委組織了湖南第一師範學院XX年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此次實踐活動在“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投身科學發展實踐”主題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活動分支教、社會調研和愛國主義教育三大主要部分,其中以支教為載體,並同步進行了社會調研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結束時我們集中以文娛匯演的形式展出了我院此次“三下鄉”活動的成果。

  二、調查物件、內容以及方式

  此次調研的物件為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儒林鎮清溪中心小學及其周圍的清溪、南門、田橋、溫塘四個村莊的老師和居民。

  調研內容圍繞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展開,詳細調查問卷見附文。

  此次下鄉調查的方式有問卷調查法、個別走訪法和資料蒐集法三種。其中使用問卷調查法時共發放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調查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4份,有效率為94%。在被調查者中,25歲以下者佔10.63%,26-45歲者佔50%,46-65歲者佔29.78%,65歲以上者佔9.57%.問卷由調研組六名成員(杜文龍、蔣珊、薛葦、李利、程燁、許日康)下鄉到各村莊時發放,其中部分問卷由被調查者獨立填寫,剩餘部分由調研組成員透過訪談形式把問卷題目融入到談話內容中。另外,我們還有針對性地對個別家長和學生進行了走訪。最後,我們還向清溪中心小學的蘭朝紅校長蒐集過一些關於該校的情況。

  三、調研結果分析

  (一)家長的教育觀念現狀

  1、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

  在被調查者中,42.22%重視家庭教育,21.11%表現為很重視。這說明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家庭教育在社會、學校和家庭三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是家長觀念的一種進步。

  2、文化程度與家庭收入的'關聯性。

  在問及文化程度對家庭收入是否有影響這個問題時,47.19%認為影響很大,39.33%認為有一定影響。透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家長普遍認為受教育程度對將來家庭收入有較大的影響,但是“讀書無用論”、“讀書致貧論”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可能是受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影響。因此,政府部門要重視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著力解決好這個問題。一方面,政府部門應該在大的方向上審時度勢,銳意改革、創新教育體制,另外各個高校也應注重培養一批理論素養高、實踐操作能力強的大學生。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

  針對農村學生不上學而去打工的現象,44.83%認為不應該,因為讀書才是他們的出路,但也有26.44%認為這很難講,對他們先發展與先生存之間難取難捨。這說明大部分家長反對子女不上學而去打工,但是有些家長迫於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只顧及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子女受教育後帶來的長遠效益。

  3、學校教育方式問題。

  在學校教育方式上,64.67%認為體罰與教育結合,33.33%認為教育不體罰,其中年齡為46-65歲的被調查者中32%認為教育不體罰,65歲以上42.8%也持該觀點,26-45歲中28.57%持同樣的觀點,25歲以下中40%認為教育不體罰。從上述資料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長希望學生體罰與教育相結合,但是不同年齡段的家長對教育不體罰這種觀點的支援程度不一樣,大體上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觀點的支援率有上升趨勢,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祖父母輩的家長對孫子女存在溺愛的傾向。

  4.家長對子女接受教育的支援程度。

  在子女學習成績優異但家裡供不起上學的情形下,72.83%會貸款供子女讀書,20.65%會選擇變賣家產供子女讀書,僅有6.52%選擇讓子女輟學。這些資料都體現出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良苦用心和高度支援子女接受教育的心理。

  5.家長對當今教育政策的瞭解程度。

  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問題,已出臺了多項教育政策,但只有1.25%非常瞭解當前國家關於農村義務教育的相關政策,15%比較瞭解,27.5%有一定了解,高達56.25%不太瞭解,這反映出當地政府對教育政策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宣傳覆蓋面還有限。

  6.家長最關心的教育方面的問題。

  50%家長最關心師資力量,21.88%最關心教育體制改革,14.58%最關心學校的教學環境,但仍有13.54%最關心學費問題。家長最關心的教育問題程先出多樣化的趨勢,這說明家長的教育觀念有所進步,同時最關心學費的比例不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農村經濟有所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溫飽問題不再是首要考慮的因素。

  7.發展農村教育與發展農村之間的關係

  60%認為發展農村教育對農村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23.75%認為效果比較大。由資料我們可以讀出現今農村大部分已經意識到發展農村教育對發展農村的重要性,看來政府宣傳的“科教興農”口號已經開始深入人心。

  (二)學生家庭情況。

  1.家庭負擔。

  在被凋查者中,48.89%有一個孩子上學,16.67%有兩個孩子上學,28.89%沒有孩子上學。從中可以看出,現今的家庭以一個或兩個孩子居多,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教育負擔。28.89%孩子上學可能是被調查者年齡過大或未婚等原因造成的。

  2.家庭年收入以及主要經濟。

  在眾多調查者中,61.36%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20.45%在3000-4000元之間,6.82%在4000-5000元範圍內,僅有11.36%在5000元以上。這些數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地農民家庭人均年收入還很不高,農民的經濟狀況還有待提高。在這種經濟狀況下的農民可供子女受教育的能力還不高。因此,當地政府部門要繼續落實還中央關於“三農”

  問題的相關政策,把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來抓,讓農民充分享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帶來的成果。

  另外,53.36%的家庭主要經濟為農業收入,26.88%為副業帶來的收入,19.35%為外出打工,本地農民不存在鄉村集體收入分配形式的經濟。這說明當地仍以農業為主,不過副業和外出打工也佔相當比例。相對往年來說,外出打工取得的收入有較大下降,這一方面可能是受國際經融危機的大背景影響,一方面可能是今年來國家實施了多項惠農政策,在家種田收入有所提高。

  透過農民收入多元化發展現象,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狀況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大步提高。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4

  一、實踐簡介

  在今年將近七月中旬時,為了完成今年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任務,我特地回到了家在農村的爺爺奶奶家住了半個月,更方便我完成相關細節部分的調查。我在下鄉期間走訪了許多農家,除了做一些簡單的社會調查外,我還和他們交流了一些生活現狀和政策情況,真正深入地瞭解了現今農村的真實生活。我走訪了當地村委會與一些村民的處所,也瞭解了當地農村的大概情況,收穫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現在社會實踐已經結束,所以我在這裡大概的做一個彙報。

  二、實踐內容與結果

  (一)各種資料與相關資料

  1、鄉鎮簡介

  王寨鎮位於蕭縣西南25公里處,土地總面積10566.67公頃,耕地面積7594.46公頃。

  2、自然資源與氣候

  它是物產豐富、四季分明的淮北平原上的一個老集鎮,地貌以平原為主,東部為鳳凰山低緩丘陵帶,其餘皆為平原,屬黃泛區。土質分為沙土,淤土和兩合土,適宜農作物生長。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雨水漸增;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旱澇不均,或晴旱少雨,或多雨成災;冬季寒冷少雨雪。

  3、交通網路

  境內河網交錯,東西大溝兩條,王寨溝和袁圩溝。311國道東北西南橫穿中間

  4、產業結構

  農貿市場以王寨集鎮為中心,全鎮個體工商戶700多戶,個體企業30多家。王寨鎮以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經濟,以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帶動農業。電信網路相對落後。

  5、文化教育事業

  新建三層文化辦公大樓,設施齊全。高中、初中、小學、合理佈局覆蓋全境。

  (二)農村教育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後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經濟的落後。在我們走訪的家庭中有半數以上的家庭的主要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以後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住在我隔壁的老奶奶對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她很淳樸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千萬農村百姓的心聲。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但也正因為落後,他們比城裡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每個人都能考上大學!教育,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只有正視教育,而非遮蓋問題,才能抓住教育發展的癥結所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雖然飛速發展,但城鎮地區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且經濟發展阻礙了教育發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於經濟,但最終還得抓住"教育是基礎。在讓孩子上學的問題上,我認為他們應多方考慮,教育不是眼前的,應該讓家長們更加重視教育是長期的,而非短期的。在美化環境和增加收入上,我建議他們要多種樹,路旁栽種樹,既美化了村莊環境,又為村民增加了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兩得。

  (三)經濟發展方面,農業往立體結構方向發展。

  注意抓好經濟作物和加大力度發展高效田的同時保持糧食產量。這樣既保證了村民糧食自給,又增加了經濟收入。村民們收入主要靠農作物經濟,我想,如果鄉里擁有足夠的資金,然後再對農民進行農作物種植的技術指導,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勞力。這樣,可以加快農民致富的。而且透過這幾天的實踐,我發現王寨村鄉親們經商的意識非常淡薄,在一次下午調查的時候,我碰到一位騎腳踏車的的叔叔,我問他你們村主產什麼農作物,叔叔熱情的講出了,他們這盛產小麥、大豆、紅芋、玉米等。我接著問他你們收成之後用這些農作物做什麼?叔叔愣住了,思慮了許久才說出來,叔叔說:“對這些農作物,我們可以銷售,儲存在家中等。”之後,我問叔叔,您有沒有想過在自己的鄉里建一座工廠,將每次收成的農作物加工之後再去銷售,然而他的回答令我很驚訝,從來沒有想過。這或許不是全部鄉親們的內心想法,可是,我想,像這位叔叔這樣想的人應該不在少數,一句從來沒有想過,讓我陷入了沉思。或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太深。因此我覺得,逐步使他們轉變觀念對經濟發展也是有重要意義的。

  (四)政治文明建設

  我建議他們多方面瞭解中央加大建設農村的政策,特別是“三農”問題,讓他們多看看電視,收聽廣播,看報紙,有條件的話,可以上網,這樣,可以瞭解到更多的關於農村建設與發展的渠道,可以更快的致富。

  (五)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結合村民樸素民風

  可以讓鄉黨委、鄉政府多搞一些有利於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活動,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使得農村有進一步的發展。

  (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首先,在我調查期間,但凡村裡下大雨時,村民家裡一定會停電,就算是平時電壓也不是很穩定,尤其是在炎熱的夏日裡,這無疑給村民的生活帶來諸多的不便,同時也一定會影響到當地的經濟的發展;另外,經過我這段時間內的調查,當地居民在空閒時間經常聚到一起打牌,他們的休閒生活過於枯燥單一,我想這主要是因為村莊內各種休閒娛樂場所太少,如果村委會可以申請建設更多的活動場所比如籃球場地、老年人活動中心等等之類的地方,一定可以豐富村民的生活;還有就是,人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村裡的路大多數崎嶇不平,有些地方甚至還不能稱之為路,一到雨天就泥濘不堪,給交通帶來很大不便,我覺得如果村裡能通大馬路,一定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實踐體會

  總之,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五四青年的人生之路,是我們經得起社會考驗的方式之一,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以後我會繼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我會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想這對未來自己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