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精選10篇)

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

  電影《人生大事》是由演員朱一龍、楊恩又主演的一部以死亡為題材的電影,《人生大事》講的是市井生活、小人物生活,更加貼切現實的生活,語言用的是方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精選10篇),希望大家喜歡!

  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1

  電影故事是以喪葬行業展開的,讓我很自然的想到——可能葬禮或者如何有體面的離開就是人生大事。但就像電影開頭所展現的那樣,死亡,是人人所避諱但終要面對的話題,就像醫院北面的喪葬店,只是看著冷清而已。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因不能接受外婆的死亡,陰差陽錯得跟隨主角從事喪葬工作並且最終接受事實、相互照顧的故事。聽上去有些無聊,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我感受到了電影傳達給我未曾想到的——死亡雖然應嚴肅面對,但可能也真的就不過如此。

  例如將喪葬店安排在狹小熱鬧的衚衕裡,兩邊是婚慶店和理髮店(好像是),初看是這麼格格不入,雖鄰里間偶有摩擦,但最終也都接受並相處融洽,讓我感覺它不再那麼礙眼了;雖然葬禮貫穿了整個電影,哀傷的情感是逃不過的,但我也能感受到了每一次的葬禮的形式以及它所帶來的沉重感都有所不同;還有一些其他的事件,雖然有些戲劇性,如兩個主角間的相互救贖、女友的離開、朋友的結婚等等。

  這些都讓我慢慢感受到,比起未來要面對的死亡,可能我們當下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與其擔心未來,不如好好生活,自我照顧,對自己負責。

  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2

  每次,遇到一部好的電影,都覺得很榮幸。電影,其實,是一本形於色,付於聲的書,用戲劇在詮釋生活並補足生活,《人生大事》是一本,並不會厭的書。

  我以為它悲情,其實並不,小文的人生濃縮了市井裡最悲情的角色,莫三妹渾渾噩噩的人生,因為小文,多了光亮,一個是童年正在悲慘,一個是有過殘缺不全的童年,他們,是互相取暖吧。

  還有,是不是,大人們,畢生追尋的都是在彌補自己殘缺的童年呢?三妹對小文的愛,其實就是彌補童年的缺愛吧。上一輩非打即罵,永遠不被讚揚的愛,即使成年後,在生活裡被理解了,也終究無法釋懷,因為童年,無法再來。

  中國人向來是看重死後哀榮,三妹從對白事的不理解,到漸漸體會他所做的事能帶給逝者親屬的安慰,並逐漸成為真正的種星星的人。

  沒有人可以預知自己的身後事,但無一例外的,都是想讓留在這個世界的親人可以不用太傷心,不會太難過,三妹,帶著他種星星的隊伍,在市井裡穿行,把一顆顆星星送上天,也送走了難以說愛的老父親。

  鏡頭一直鎖定在,窄巷,雜亂,衝突的環境裡,彷彿,就是我們童年生活的場景。

  可是,它不悲傷,也沒有故作悲情,大概是上了年紀的原因,已經漸漸少了很多情緒,對悲,其實不會大悲,對喜,其實也沒有很多喜,所以,它的溫情,讓我覺得會會心一笑,然後,對生活以歌。

  粉色的,畫滿星星的骨灰盒,飛上天和煙花做伴的葬禮,想念親人的時候,就抬頭看看星空,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願思念化作星星伴我們溫暖前行。

  看完出了影院,在路過的水果店買了一個大大的桃子,然後,像他們一樣,狠狠的咬了一大口,脆脆的,香甜的,聲音,真好。

  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3

  “種星星的人”是這部電影賦予殯葬行業的特殊稱號。“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我也曾坐擁于山野之中,抬頭遙望每一顆星。科學灌輸多了,也就失了感性。總在想象宇宙恆星的存亡,卻沒有想過每一顆星都可能是某個人心裡最掛記的人。

  在仲夏夜的延江路,小文和三哥會不會常常遙望星河,思念自己的外婆和父親呢?

  在我心裡,小文就是一個小哪吒,跳脫、調皮,卻又把該放在心裡的人放在心上。從小和外婆一起成長,卻在一天早上醒來外婆匆匆地離去。小文,不要傷心,你睡著了,外婆會變成星星掉落進你的夢裡的;小文,不要難過,難過就坐在“上天堂”外面的石凳上,看看天上的星星,聽一聽外婆的聲音,外婆就在你身邊。

  失去了外婆,小文也收穫了一個暖心的爸爸,不是嘛?

  短短的兩個小時涵蓋了三哥蛻變的一年。從原來的自私、對生活無方向的三哥變成了一個愛女兒的好爸爸;從原來對殯葬行業有異議到現在子承父業,變成了一名合格的“種星者”。三哥也許不懂父親為何就把他往死人堆裡推。其實就像歌詞裡寫的一樣——“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種星星的人”。相信這個行業,相信自己,相信天上每一顆星星,死亡並沒有那麼可怕。

  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4

  《人生大事》,拍得真不錯,我二十歲時特別喜歡看大英雄國仇家恨比較宏觀的故事,到了三十歲,有了一些人生經歷和體驗後,我更加喜歡看小人物小故事,那些細節和平凡角落看似平凡的故事。

  三哥是種星星的人,這是一部溫馨的電影,劇情很緊湊,人物個性也很鮮明。臺詞也都很精簡和戳人心,每一句臺詞的存在都是為了豐滿這部戲的情感。

  最讓我動容的是,奶奶微信裡的叮嚀聲,因為再也聽不到了,意味著永遠的離去。還有小文喊到“三哥,三哥,爸爸,爸爸”真的是淚崩了,孩子的情緒已經爆發了,她不再是一個沒爸沒媽的孩子了,世上有個人很關心她。

  人,生來孤獨,來是一個人,走是一個人,出生結婚是喜劇,去世人生落幕是悲劇,所以把上天堂的旁邊放一家婚慶公司,包括裡面結婚的場景,都是為了戲劇衝突,表現人生的悲歡。其實,喜就是悲,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有感情得到就有失去時的失落,但是活著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生死之外無大事。

  這個故事圍繞著“父女”情為主要敘述線,一邊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唯一的依靠外婆也去世了,另一邊是為了愛情去坐牢,釋放後還被綠的廢柴中年,父子之間、男女之間、甚至和鄰居都有矛盾,似乎人生不能再差了,最後卻是一個“表裡不一”的善良人,這樣的戲劇怎麼能讓人不動容,為了收養一個不相關的孩子搞砸自己所謂的事業,為了曾經的舊愛出手整理情敵的遺容。表面的剛硬和內心的柔軟,觸動了每個觀眾最深處的內心。

  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5

  早上看完了電影《人生大事》,有些感觸。尤其是開頭,看著小文叫不起來外婆,恍然覺得這是驚恐片。站在小女孩的角度看來,最親的外婆叫不醒了,又被人抬走,再被送去燒了,多麼可怕的事。

  再看三哥——莫三妹。做著殯葬行業、生活本就不容易的三哥,在處理小文外婆後事時遇到了小哪吒——小文,兩個歡喜冤家成了家人,而後三哥的父親去世,小文的母親帶走了小文,經歷了生離死別後的三哥幡然悔悟,開始熱愛自己的工作,養著找回來的小文,開始了新的生活。

  故事並不複雜,只是夠動人。像小文與三哥,是不打不相識的關係,磨合後又成了相依為命的關係;像老爺子與三哥,表面上是相互嫌棄的關係,最後還是父慈子孝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一開始可好可壞,相處久了卻又自有真情在。

  還有那人生的大事。以前看到的是“人生除了生死,再無大事”,電影裡則排除了生,變成“人生啊,除了死,無大事”。什麼是人生的大事呢?是電影中婚慶店與殯儀店代表的延續與死亡,還是悲歡離合?只怕都不是。人生的大事還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或大或小,好過不好過都得過。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發生,處理好眼下的事才重要。

  只是說起來容易,談死亡還是太難。小時候,那些疼愛我的老人離世都沒去過;未來,又希望活著的親人們長久地活下去。最害怕醫院,最不想看到離別的時候。

  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6

  《人生大事》監製是導演了《送你一朵小紅花》、《滾蛋吧,腫瘤君》的韓延。在採訪中韓延就說:“我創作題材很簡單,生老病死。”而本片導演是劉江江,2008 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學,畢業後在河北廣電工作 . 給電視臺拍欄目劇《村裡這點事》,做了十一年。(作為石家莊人的蛋殼君上學時很少看電視節目,所以對這個欄目劇沒有看過,對導演並不熟悉)。2017 年時節目停播,導演重做職業規劃,殺向了電影圈。2019 年平遙電影節的陌陌 · 平遙創投中他自編自導的專案以華北喪葬文化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後更名為《人生大事》)入圍。有了十多年生活劇的積累,加上韓延的監製對人物情感的把控,作為導演劉江江初次大熒幕作品,《人生大事》中刻畫的角色形象也顯得十分生動。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殯葬儀式,把生死輕鬆化的電影。對成人與孩子對死亡的不同視角、不同理解做了現實和浪漫的處理,從意識上減少了談論死亡的恐懼和拒絕。影片劇情融入各種家庭矛盾、複雜親情關係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強了莫三妹與父親、朋友、小文之間的戲劇衝突,有笑點有淚點,朱一龍和楊恩又之間的幾場情感戲,笑點和淚點有鋪墊和爆發點,精準地調動觀眾的情緒,引發共鳴反饋。因此對這部電影情節的理解沒有人群限制,哪個年齡層次都會找到笑點和淚點。地域風俗與方言的差距雖與大多數人生活有些距離感,但人物性格的兩極增加了影片的喜感!儘管影片有種放大矛盾,強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讓莫三妹與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禮體驗真情可貴,前女友物件的死讓兩人關係和解,“死而復生”的轉折和“失而復得”的不捨無不讓人笑中帶淚,引發思考。雖然影片劇情圍繞“死後”發展,但處處都在尋找如何更好活著的答案,畢竟人生大事不止於死,活著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親情的困擾、有情感的不捨,有生活的壓抑,面對這些年疫情防控隔離所見所聞的生死離別的無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緒的適時釋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釋懷。

  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7

  該片以小文的一句童言無忌開始:

  還(此處念三聲)

  我

  外婆!(此處拉長音5秒鐘)

  隨後透過殯葬師“三妹兒”(其實他是個爺們兒)與小文的人生不尋常邂逅,道出了身邊尋常百姓在生與死的永恆話題中所展現的嬉笑怒罵。

  人活一輩子,疾病和意外像一輛龐大沉重而失控的馬車,橫衝直撞,衝向人群。令人無不忌憚。唯有來自家人和親友的關懷、溫暖和愛,才會給予一個人堅強活下去的信心。面對身邊人的逝去,重新鼓舞起鬥志,才會有笑聲。

  近期,大學生的一段畢業感言深深觸動了我。這位北京大學畢業生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博士研究生,講述了一個故事。北大醫學部胡傳揆院長生前遺願,死後捐獻自己的遺體,留給醫學教學與研究。這件事充分詮釋了老人家對醫學的`熱愛與責任。生命是有限的,能夠永存的卻是人的精神力和品質。跨越生死,凝聚永恆,就像那群星閃耀又靜寂有聲的空中繁星。

  有人可能會說,這個感人至深的事例未必所有人都會效仿的,但是,偉大就是這麼平凡,除了敬佩,就是敬畏。

  醫學是解決人的健康問題的,它包含軀體的異常(physiological diseases)、心理的不適(psychological illness)以及社會角色和功能的失調和部分喪失(sociological sickness)。但醫學也不是萬能的。對疾病和死亡的認知,目前我國還一定程度停留在生物學角度的認識和對待。對於心理和社會層面的觀察、分析與思考,還有很多忽視和未知。比如死亡這個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話題,社會缺乏針對個體從小到大的全程教育。死亡是不是隻是生物學特徵的全部消失呢?生命的終止會不會帶來對生者的心理影響和社會適應的作用呢?

  該片用若干故事嘗試回答上述問題,雖不能覆蓋,至少很用心,也試圖用喜劇方式輕鬆這個話題。片中“三妹兒”的老父親突然去世後,留下的臨終囑託: “你個伢啊,我走了以後,喪事一切從簡。但要用一個真正體面的方式,把我的骨灰磕到它該去的地方。”觀影當時,我只猜測,“三妹兒”會把父親的骨灰撒到長江裡,因為“三妹兒”的二哥是為了別人,在長江裡殉難的。但是,一句大姐的埋怨,激活了“三妹兒”的直覺。對於他的選擇,我驚喜的淚目(只是內心層面,生物學層面我忍住了),此處不劇透 。輓歌或是哀樂,或許有諸多意義,在我看來,它是逝者愛的回聲,該有的美好和緬懷,必須有!

  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8

  有人說中國人忌諱談論死亡,其實我覺得不是。中國人只是不會輕易談死,並不是忌諱死亡,而是更敬畏生命。再遠的歷史我不太清楚,但我們的爺爺輩兒還有戰爭、饑荒的記憶,那時候的很多人都不是幸福的死去的,更多的可能是被迫、被害。所以他們會認為生本來就得之不易,不積極向前看就是浪費了生命,談論死亡更是對生的不尊重。

  《人生大事》這部片子講述了殯.葬師莫三妹(朱一龍飾)在刑滿釋放不久後的一次出殯中,遇到了孤兒武小文(楊恩又飾),小文的出現,意外地改變了他對職業和生活的態度。

  故事的主人公“三哥”,大名“莫三妹”(朱一龍飾),是一名刑滿釋放人員,他爸爸、大姐稱呼他為三姑娘。

  他爸爸不喜歡他覺得他不好好對待「人間天堂」,他鄰居覺得他常常接觸死人比較晦氣,他女朋友還給他戴了綠帽子......他應該也認為自己太衰了。

  所以他給我的感覺是“沒安全感、沒出息、沒自信”,還有一些空虛,好像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活著。但又有一些不服輸,平時偽裝得兇兇的,像一個不成熟的小男孩。

  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雖然外面讓人稱他“三哥”,但其實內裡還是“莫三妹”,他需要爸爸的誇讚,需要朋友的支援,也需要一個值得他努力拼命的人。

  遇見小文之後,三哥的眼睛裡慢慢開始有了光,對於殯葬也更加敬重了。

  電影裡打動我的兩個片段:

  第一個是小文在小女孩的骨灰盒上畫畫。

  對於小女孩的父母來說,骨灰盒上的星星能夠帶給女兒一些溫暖。短時間內接受自己的寶貝已經不在了這件事是非常難的,他們埋怨自己平時只顧工作,沒有好好陪伴女兒,這可能也是對現在忙碌工作的爸爸媽媽們的警醒吧。讓我感覺死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放不下的生人。

  第二個是三哥整理老六的遺容。

  老六是三哥的情敵,但他看不得曾經的愛人痛苦,也多虧了小文給他勇氣所以答應了找老爺子幫忙。做完這件事之後,他看到了家屬們得到了一些慰藉,從這裡開始,三哥才算真正的成長了。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來了小時候鄰村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女孩因為被車壓到去世了,當時聽村裡人說女孩也是看不出樣子了,她的媽媽找人為她用洋娃娃做了漂亮的樣子才下葬的。小時候只覺得她的媽媽好愛她,現在想想,這件事無論是對生者的意義更重要。

  對了,最打動我的還有老爺子的這句話:

  “人生好像一本書,每個人都會翻到最後一頁,人生除死,無大事”。

  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9

  週末去看了新近上映的電影《人生大事》,可能是比較累的原因,雖然觀影過程中有幾次被感動得流淚,但當時還是覺得美中不足。

  首先是劇中有幾個情節在意料之中,比如莫父之死,比如小文母親的加入,又比如大家喜歡的大團圓的結局。,感覺有點可惜了這個現實又深刻的主題。

  正如木心說的:中國人有個情結,姑稱之為“團圓情結”,不團圓,不肯散,死乞白賴要團圓,不然觀眾要把作者罵死。希臘人看完悲劇,心情沉重,得到了淨化。中國人看完了大團圓,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乎所以。

  《人生大事》選擇了一個略顯沉重又現實殘酷的話題,死亡,一直是中國人比較忌諱和迴避的話題,電影選材很好,整體制作在水準以上,但個人感覺有點兒可惜了。

  今晚躺在床上又想起電影裡的情節,突然意識到電影裡另外一條線索,原來還是自己膚淺了。

  電影一開場,朱一龍飾演的莫三妹,給人感覺就是一個出獄不久、莫得感情的喪葬師。鄰居跟他開句玩笑,也要認認真真回懟過去的惡人。連跟自己的老父親也是針鋒相對,惡語相向。

  對待痛失相依為命的姥姥的“小文”,他也是絲毫沒有憐憫之心,一副鐵石心腸,分分鐘把孩子嚇得驚慌失措。

  但就是這樣一個“惡人”,在收到女友發來的分手簡訊時,瞬間就會方寸大亂。發現實情後,也只會默默地對著照片流淚。

  在看到小文在舅舅家不被善待時,又不加考慮的想要承擔起責任。

  他究竟是惡人還是好人哪?,揹著主角光環的朱一龍當然是好人。那是什麼導致了他看似矛盾、分裂的行為哪?

  是他的童年。

  父親說喪葬這一行“沒能耐的幹不了,有能耐的看不上”,莫家幾代人經營著這家叫“上天堂”的喪葬店,莫三妹的童年是在火葬場渡過的,五歲就開始幫死人穿衣服,而嚴厲的父親對他卻總是打罵從沒有給過一句肯定。

  直到父親離世,父子之間才達成和解。他像發了瘋一樣,拼著命去完成父親的遺願。

  明白了這一層,也就明白了莫三妹身上的冷酷、絕情、任性、灑脫都只是他的保護色。他還只是一個害怕受傷的善良的孩子。

  所以當小文的母親要來帶走她時,雖萬般不捨,口出惡語,他仍然忍不住會心軟。

  所以他才會在雨中奮力追著遠去的汽車。

  所以他才會傻兮兮的問一個孩子“你不會把我忘了吧”

  何謂人生大事?

  是生老病死?抑或是洞房花燭、金榜題名?

  這是影片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

  有一種說法,我們的一生其實都是在努力彌補小時候受到的傷害。

  謝謝你,溫暖我。

  電影人生大事觀後感600字10

  時光荏苒,轉眼3月悄然而至,對於熱衷國產電影的觀眾來說,2022年上半年值得期待,根據電影上映排期表,多部國產佳作將在4月清明檔登陸院線,上演票房大戰,包括《你是我的春天》、《最後的真相》、《被害人》,以及由實力派男演員朱一龍領銜主演的《人生大事》。

  縱觀百花齊放的“清明檔”,《人生大事》是唯一一部“殯葬”題材影視作品,故事圍繞殯葬師莫三妹(朱一龍飾)和失去外婆的孤兒武小文(楊恩又飾)展開。在一個安靜的清晨,武小文大聲喊著“外婆”,她發現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外婆久久沒有睜開眼睛,年幼的武小文並不理解“死亡”的含義,在她看來,外婆只是沉沉地睡著了。

  武小文外婆去世後,身為“上天堂”殯葬店工作人員的莫三妹到場,為前者料理後事,連他都未曾想到,在武小文的眼裡,自己成為了“偷走”外婆的壞人。與此同時,失去外婆的武小文淪為親人眼中的累贅,命運將她與莫三妹捆綁到了一起,兩人共同經歷了一系列有喜有悲的瑣事,隨著接觸的不斷深入,武小文與莫三妹從互生敵意到相依相伴,帶給觀眾無限感動和感觸。

  據製片方介紹,早已製作完成的《人生大事》定檔4月2日,陪伴觀眾度過清明假期。按照慣例,新片上映前,製片方往往會放出全新物料預熱,包括宣傳海報、宣傳片等等,讓朱一龍傾注心血的《人生大事》也不例外。就在3月1日,一段長達1分42秒的《人生大事》宣傳片上架,隨後空降熱搜,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

  走進《人生大事》宣傳片,武小文與莫三妹相遇初期,兩人針鋒相對,抱著滿滿的敵意,之後武小文與莫三妹互相溫暖,後者擔任起了“爸爸”的角色。此外朱一龍與楊恩又還頻頻上演感人至深的哭戲,當武小文詢問自己是否再也不能聽到外婆的聲音,莫三妹不禁紅了眼眶,他深知“天人永隔”有多麼殘酷;在繪畫課上,莫三妹看到武小文為自己創作的卡通畫,潸然淚下。互飆演技!兩位優質演員之間的對手戲不容錯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