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經驗交流材料範文(精選9篇)

典型經驗交流材料範文

  典型經驗交流材料範文(精選9篇)

  經驗材料是指黨政軍機關、群眾團體、企事業單位為了表彰先進、傳播事蹟、交流和推廣各種經驗所寫的文字材料,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典型經驗交流材料範文(精選9篇),希望有所幫助!

  典型經驗交流材料1

  隨著近年來大學生村官的配備,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大學生村官培養管理工作,進一步注重實踐與工作相結合,積極探索培養管理的新手段、新方法,透過加強五項措施,實施規範化管理,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大學生村官的實際工作能力,積極引導他們在基層鍛鍊成才。

  一、強化幫帶措施,促進角色儘快轉變

  採取村幹部一對一幫帶的方式,讓大學生村官全程參與村日常工作,提高大學生村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指定一名工作經驗豐富、群眾基礎好的村幹部擔任大學生村官工作“輔導員”,傳授群眾工作經驗,幫助開展各項工作。同時,把大學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學習、工作目標確定、工作任務的完成、業績考核結果等內容與所在村“兩委”的年度計劃和年終工作考核捆綁在一起,促使所在村“兩委”主動幫助、支援、鼓勵大學生村官開展工作,為大學生村官搭建平臺。

  二是強化教育培訓,提高基層工作能力

  建立村官培養實施規劃,實行“三項制度”。一是定期工作彙報制度。每日記一次工作日誌、每季度一次工作總結匯報、每半年一份調查報告。二是集中培訓制度。定期參加鄉村幹部的培訓,提高業務能力,使他們對如何更好地適應基層工作,提高自身素質,擔當起新農村建設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三是會議制度。鄉黨委要求大學生村官要參加所在村的所有會議,全面瞭解村日常工作議程和整體工作情況。

  三、強化實踐鍛鍊,提升綜合能力

  鄉黨委安排大學生村官具體的事務,如在各類材料撰寫、文化宣傳、遠端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確要求,落實責任,進行交任務、壓擔子,增加他們的工作責任感,使他們在鍛鍊中成長,在成長中發展。

  四、強化督查指導,促其履職盡職

  透過不定期的走訪,聽取基層幹部群眾的意見,跟蹤瞭解大學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等情況,認真搞好鄉村兩級督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督促指導。黨政班子成員定期入村督查,瞭解大學生村幹部的工作開展情況、目標完成等情況。

  典型經驗交流材料2

  豐鎮市91個村中48個村有了可持續增收的集體經濟。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中,我們有效調動了村黨組織的組織優勢、龍頭企業的市場優勢、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的資源優勢、貧困戶產業扶貧的政策優勢、財政資金的推動優勢,形成了“五輪驅動”、全民參與的集體經濟發展態勢。

  “八種模式”——突出因地制宜

  入股實體經濟模式。在立地條件好的村,村集體入股龍頭企業發展集體經濟。巨寶莊鎮巨寶莊村依託綠康源公司,投入130萬元註冊巨福合作社,其中綠康源公司投入70萬元佔股55%,村集體投入40萬元佔股30%,農民股東投入20萬元佔股15%。綠康源公司負責按高於市場20%的價格收購合作社農產品,並按低於市場20%的價格為農戶提供飼料和蔬菜下腳料。村黨支部負責按要求組織種養殖和勞務輸出,2017年村集體收入6.2萬元。目前,合作社又與20多戶貧困戶聯合建立粉坊、豆腐坊,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規模。

  綜合服務創收模式。在主導產業優勢明顯的村,透過服務創收發展集體經濟。黑土臺鎮南瓦窯村建成1萬多平米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透過向企業出租場地和倉庫收取租金;企業向服務中心支付產業發展服務費,40%歸集體經濟,60%歸經紀人,2017年村集體收入5.7萬元。南城區五臺窪村利用地處氟化工業園區的有利條件,成立企業廢渣清運隊,村黨支部牽頭,村民攜帶清運車入股,村集體年收入8.3萬元。

  股份合作經營模式。在能人大戶多的村,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股份制專業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南城區二號溝村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茂源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65萬元,流轉土地570畝,種植新品種雜糧雜豆,註冊“豐麥泉”商標,主打綠色有機品牌,集體經濟收入5.1萬元。馬家庫聯等15個村都成立了股份制專業合作社,發展規模種植和養殖業。

  發展鄉村旅遊模式。在文化產業、鄉村景觀優勢較為突出的村,借鄉村旅遊發展集體經濟。元山子鄉依託革命老區紅色旅遊資源,打造紅色旅遊景區。民俗博物館、革命紀念館、胡一新烈士陵園、中華詩詞村已經初具規模,開始接待遊客。2017年新建黨員幹部紅色培訓教育中心、民俗體驗園,恢復重建“120師抗戰紀念舊址”,逐步形成了區域型鄉村紅色旅遊景區,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開闢了新的途徑。渾源窯鄉天花板村與集寧愛情海婚紗攝影公司合資建設婚紗攝影基地,年接待拍攝婚紗情侶100多對。

  土地承包流轉模式。在土地資源較為充裕的村,村黨支部透過整理土地,集中流轉承包發展集體經濟。元山子村組織流轉農民土地3000畝,集中承包給青青草公司,在足額兌現農民租金的基礎上,將路、渠、埂等400多畝土地留作集體經濟,每年穩定收入6.4萬元。帶動周圍3個村流轉土地發展集體經濟,完成了集體經濟原始積累;北五泉等10個村,將土地整理恢復的耕地流轉給專業合作社,平均每村收取租金3萬多元。

  自主經營發展模式。一部分村黨支部充分利用本村的氣候、水源等自然資源,自主發展集體經濟。黑土臺鎮粒峨村、紅砂壩鎮十八臺等11個村發展枸杞、果樹、新疆大棗種植業,規模大,成活率高,示範效果明顯;紅砂壩鎮九龍灣村利用水庫資源,以村民集資、合作經營等方式,發展水產養殖、農家樂、鄉村旅遊產業。

  盤活集體資產模式。在擁有集體資產的村,大力盤活集體資產發展集體經濟。巨寶莊鎮洪字村等4個村利用閒置校舍與能人大戶建設雜糧加工廠,2017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2萬元;隆盛莊鎮三應坊村利用村集體擁有的大型農機具以低於市場價出租給村民耕地、收割,既減少了農民支出,又增加了集體收入,2017年收入1.5萬元。

  產業扶貧帶動模式。在龍頭企業能夠輻射帶動的村,借產業扶貧政策優勢發展集體經濟。元山子鄉沙溝沿村依託飛宇肉鴿公司,建設獺兔養殖場、肉鴿養殖場,將村集體和貧困戶的獺兔、肉鴿集中養殖,貧困戶每年分紅1500元;渾源窯鄉渾源窯村為貧困戶建設託牛所,將貧困戶發展生產的肉牛集中養殖,每年為貧困戶分紅1000元,既解決了老弱病殘貧困戶無能力發展生產的問題,又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

  “三項措施”——激發發展活力

  黨建引領,突出支部功能。市委制定了《發展村集體經濟實施意見》,提出了2017年目標要求,為每一個村精準制定了時間表、路線圖。調整撤換了村黨支部書記7人,舉辦了村黨支部書記發展村集體經濟培訓班,組織了30多名鄉村幹部外出考察學習,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提高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本領。

  因村制宜,突出產業特色。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始終堅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一村一策,按照“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遊則遊,宜商則商”原則,鼓勵各村大膽實踐,積極探索不同的發展形式和經驗。

  部門聯動,整合資源力量。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明確了財政部門整合資金、發改部門整合專案、農牧業等涉農部門整合產業的工作機制,把資源集中打捆投向發展集體經濟村。精準選派91名駐村第一書記,申請上級專項資金、黨費補貼260萬元,市本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480萬元,形成上下聯動、集中發力、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點啟示”——助力鄉村振興

  集體經濟有沒有,核心在於建強黨支部。“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只有建強黨組織、育強帶頭人才能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集體經濟強不強,關鍵在於兼顧利益相關方。發展村集體經濟不能陷入“邊上馬、邊推動、邊消亡”的怪圈,為破解這個難題,豐鎮市充分調動各方積極因素,形成“五輪驅動”的發展態勢,充分兼顧了龍頭企業、能人大戶、貧困戶和村集體的利益,形成了一種相互融合、利益疊加的發展模式。

  集體經濟優不優,重點在於部門聯動聚合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必須唱好“大合唱”,奏響“同心曲”。只有各部門積極參與、廣泛聯動,才能形成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強大合力。

  2018年是全市發展村集體經濟攻堅之年,豐鎮市將整合涉農專案資金3000萬元,實現91個村集體經濟“清零”,重點支援60個村收入突破5萬元,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典型經驗交流材料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貴在經常、重在認真、要在細節。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為切實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我縣在深入開展“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推進年”活動的基礎上,以工匠精神抓嚴抓實黨內政治生活,著力推動全縣各級黨組織黨內政治生活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

  “三步連環”找準問題癥結

  全縣各級黨組織堅持問題導向,樹立問題意識,找準問題,對症施策,透過三個步驟全力查詢黨內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問題。

  “面對面”找實問題。堅持上一級黨組織“面對”下一級黨組織,真查、實查,查深、查全,作好表率,各級領導班子和黨員領導幹部認真對照《準則》所列的黨內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推進年實施方案》的任務要求,進行“對號入座”,真正做到“三不列”(即沒有觸及思想的問題不列、客觀原因不列、不痛不癢的一般性問題不列)。

  “線對線”找準問題。各級黨組織書記以“向我看齊”的鮮明態度,深挖思想根源,對查詢問題提出明確要求。在查詢下一級的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查詢自身的問題;在查詢班子集體的問題的同時,更注重查詢班子成員個人的問題;在查詢表象性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查詢深層次的問題。

  “點對點”深找問題。各級黨組織透過列出的“問題清單”和班子成員相互對應,從共性中查詢班子問題,從班子問題中認領個人問題,做到一一對應、一一認領,進一步深找存在的問題。使查找出的問題真正觸及了思想、找準了癥結,做到了見人見事,為整改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學並舉”築牢信念之基

  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基礎在“學”,我縣創新學習方式,搭建活動載體,透過多種方式切實加強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政治理論水平。

  創新方式深入學。全縣各級黨組織在突出重點學習《黨章》、《廉潔自律準則》、《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紀律處分條例》、黨的十九大精神等基礎上,創新學習方式上,嚴格執行“五個一”學習方式,即每月召開一次黨員大會學、每月舉辦一次“主題黨日”活動學、每名黨員講一節黨課、支部每週進行一次集中學習、黨員每天網上自學一小時。並將“三會一課 ”“主題黨日”“政治生活推進年”有機結合,統籌安排,力爭取得最好的學習成效。

  書記帶頭示範學。規範黨內政治生活關鍵在黨組織書記,我縣從書記帶頭入手增強示範帶動效應,在縣人民影劇院小禮堂開設“書記講堂”,定期每週舉辦一次,由各級黨組織書記、基層先進模範代表和老一代革命前輩主講,主要講授黨史、黨建、黨性教育、書記抓黨建工作體會以及各地各部門湧現出的好經驗好做法等,聽課人為宣講人所在單位黨員代表,所在行業系統黨員代表。每次授課結束後由專業評委進行現場測評打分,“書記講堂”實行全程錄影,並在電視臺開設專欄播放。2017年8月18日上午,舉行了“書記講堂”啟動儀式,縣委書記王曉軍帶頭作了第一期主題黨課。截止目前,已開辦了27期。

  創立載體實地學。為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和直觀感,精心打造了“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教育實訓基地”,基地以展廳的形式佈置,透過圖版、專題片、PPT、實物演示、現場解說等形式分別對黨組織的`規範化設定、黨員的規範化管理、黨建場所的規範化建設、黨內教育的規範化要求、黨內生活規範化開展、黨內製度規範化執行、群團組織的設定與工作任務、全縣黨建任務動態考核平臺演示等內容進行展示。並分批次對全縣各級黨組織書記、黨務幹事及其他人員進行實訓,透過現場觀摩、培訓,促動各級黨組織進一步規範黨內政治生活。

  “三項制度”落腳常態長效

  建立督導機制,強化責任落實。在“政治生活推進年”活動中實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程,一月一通報的督導工作機制。每月月底召開由縣委副書記召集,紀委書記、組織部長、宣傳部長以及活動辦成員參加的督導例會,聽取9個督查指導組對本月督導情況的彙報,安排部署下月督導重點內容。並把每月的督導情況在全縣範圍內通報。透過督導,縣委對14名抓黨建不力的黨組織書記進行了約談。真正體現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增強了黨內政治生活的戰鬥性。

  執行基本制度,強化日常生活。全縣各級黨組織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請示報告、“評星定級”、“主題黨日”、黨費繳納等基本制度、核心內容及工作要求,將政治建設與抓黨的建設、抓脫貧攻堅、服務人民群眾結合起來,切實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吸引力與感染力,確保正常工作與黨內政治生活兩不誤、兩促進。

  建立整改制度,強化活動實效。各級黨組織針對查擺出的問題,認真整改落實,實行建檔銷號制度,建立整改臺賬,明確整改時限,整改一個銷一個。針對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一件一件落實、一件一件整改,使廣大黨員幹部把問題放在心上、把整改落在肩上、把解決問題抓在手上,確保黨內政治生活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典型經驗交流材料4

  2020年,南寧火龍果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推良種、提品質、打品牌,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帶動農戶10712戶,戶均增收8.4萬元。2021年1月,第一批南寧火龍果出口荷蘭,開啟了國際市場之門。保護工程的實施,助推了“中國火龍果看南寧”的美譽。

  一、良種新法,增強南寧火龍果綜合生產能力

  在品種上,選用“金都一號”“軟枝大紅”等優良品種;在栽培上,大力推廣單聯排、雙聯排種植,從畝植400~500株提高到800~2200株,大大提高產量。同時,根據火龍果喜光特性,創新應用夜間補光技術,“叫醒”休眠的火龍果,實現提前開花、結果,錯峰上市。2020年南寧火龍果種植面積17.54萬畝,產量31.45萬噸,全國市場每5個火龍果就有1個來自南寧。

  二、多管齊下,強化南寧火龍果特色品質保持

  南寧火龍果以果形大、肉質細膩、品味清甜的品質獨步市場。藉助於保護工程,重點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強化授權管理,實施按規生產。目前,共授權26家企業使用“南寧火龍果”農產品地理標誌。透過授權管理,生產主體統一按照質量控制技術規範進行生產,構建了從品種選擇、生產管理到收穫貯存、包裝運輸、產品加工等全產業鏈標準化技術體系。2020年,南寧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火龍果生產經營主體培訓1792人次,將課堂放到田間,讓標準化落實到地頭。

  (二)建立核心生產基地,加強示範引領。2020年,選取廣西佳年農業有限公司等4家授權用標企業,建設了4個南寧火龍果品種繁育和核心生產基地,在南寧全市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帶動了全市火龍果標準化、綠色化生產。

  (三)開展產品專項抽檢,加強風險監測。2020年,開展了南寧火龍果農產品地理標誌專項抽樣檢測,隨機從77個基地抽取156批次產品進行檢測,結果100%符合國家標準。

  (四)推行達標合格證,實現主體可追溯。將火龍果生產者納入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管理,要求上市產品全部出具合格證,進行安全承諾,做到了生產主體可追溯。

  三、多措並舉,全面打造南寧火龍果品牌

  (一)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提高品牌知名度。2020年,舉辦了第五屆南寧火龍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參加了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得到廣泛關注。2021年5月,在青島舉辦“南寧火龍果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推介會”,受到當地市民熱烈追捧。

  (二)創新方式方法,多方位展示品牌形象。2020年,推出了南寧火龍果宣傳片、南寧火龍果之歌、南寧火龍果微信表情包、南寧火龍果吉祥物等一系列宣傳內容,利用報刊、電視、網路、新媒體等渠道,在抖音、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開設話題,多方位立體地宣介南寧火龍果,初步樹立起了南寧火龍果的品牌形象。

  (三)開展綠色食品認證,推進品牌融合發展。目前,南寧市透過綠色食品認證的火龍果企業有26家,面積3萬餘畝。透過“地標+綠色”雙重認定,促進企業向更高標準邁進,接受更嚴格的監管,地標公共品牌和企業綠色食品品牌雙輪驅動發展。

  典型經驗交流材料5

  近年來,在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指導和支援下,河南省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基本情況

  目前,河南省共實施36個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專案實施資金1.6億。其中,2019年和2020年的23個保護工程專案實施完畢,2021年的13個專案正在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有力促進了河南省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推動鄉村振興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透過實施保護工程,新培育15個年銷售額超2000萬元的生產經營主體,建設了23個標準化核心生產基地,面積4.5萬畝,帶動農戶增收1.3億元,幫扶貧困群眾7755人。二是品牌知名度顯著提升。採取各種形式加強宣傳推廣,在中央電視臺及其他中央、省級媒體開展專題宣傳等活動10餘次,地標品牌知名度明顯增強。汝陽縣連續舉辦三屆汝陽紅薯文化節、紅薯擂臺賽,積極宣傳農產品地理保護標誌這塊金字招牌,成功打造“中國紅薯第一縣”。三是地理標誌管理更加規範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地標產品標識化、數字化建設,推進地標農產品帶標上市,促進地方農產品追溯平臺與國家追溯平臺對接。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成立了保護工程工作領導小組,主管副廳長任組長,相關處室、技術單位任成員。同時,重大事項報請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研究決定。省轄市農業農村部門均成立了保護工程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開展地標保護工作。專案實施所在地政府均成立了以縣長或副縣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抽調相關專家組成技術指導小組。專案申報時,由縣政府領導上臺彙報答辯。所在地政府制定地理標誌農產品產業發展規劃,並出臺配套政策措施。

  (二)做好規劃申報。2021年初,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與河南省財政廳聯合行文,提前研究制定專案申報指南,把申報工作提前做細。突出優勢產品,重點支援所在地政府重視程度高、產業發展較好、管理規範的地理標誌農產品進行申報。制定評審制度,嚴格制定了保護工程產品遴選的評審辦法、評審程式、評審紀律等規章制度。嚴格產品遴選,邀請河南省財政廳及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機關紀委、計劃財務處、審計績效處等單位人員進行評審監督,從省級專家庫抽取專業高階職稱以上的專家組成專案評審專家組,根據現場彙報答辯、申報材料進行現場打分,推薦入選專案,經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研究確認後向社會公示。

  (三)強化服務管理。支援產品確定後,及時召開實施方案佈置會,對專案建設內容、資金支出方向和要求、時間安排等方面作出具體要求,對容易出現的問題給予提醒指導。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監管處負責對實施方案逐一稽核,按照技術指引、考評體系、資金管理辦法等規定嚴格把關,修正不合規定的建設內容,確保資金髮揮效益。實施過程中,嚴格實行月報告制度,專案單位按照專案概算表統一報送實施進度,發現問題及時上下溝通研究解決。每年年初對各專案實施單位進行績效考評,考評結果納入下一年度專案評審條件。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河南省將力爭在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質”“量”“名”等方面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提升品質。提升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加工儲運水平,完善產業鏈,建立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提升產品特色品質。二是提高產量和綠色認證企業數量。透過專案建設,規範標準化生產,提高優質產品總體產量。推進區域內未授權主體按標生產,積極參與授權和申報綠色食品認證。三是提升產品知名度。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聲譽和知名度,營造地標品牌社會信任的濃厚氛圍。

  典型經驗交流材料6

  2020年,對湖北省來說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面對戰疫、抗洪、脫貧三大攻堅戰,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農業農村部大力支援指導下,湖北省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以落實專案內容為重點,實施專案中期督導三結合,嚴把驗收審計最後一道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實施情況

  2020年,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20年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工作的通知》(農辦質〔2020〕9號)要求,認真組織推進全省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經縣級農業農村局申報,市級農業農村局推薦,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評審,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辦公會審定,對隨州香菇、宜昌白山羊、宜昌宜紅等20個地理標誌農產品實施保護,共計4000萬元。

  二、主要成效

  (一)有力推動湖北特色產業發展。實施的20個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專案均有地方配套經費,共計配套經費2798萬元。每個產品培育至少1個規模化經營主體,20個產品合計培育支援了56個規模化經營主體。透過實施保護工程,20個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得到明顯提升,特別是宜昌宜紅(紅茶)、隨州香菇、松滋雞全國知名度進一步提升,有力推動了湖北特色產業發展。

  (二)有效帶動農民收入增長。實施保護工程,發展地理標誌產業,帶動農戶增收成效明顯。在2020年疫情嚴重的情況下,湖北採取多種促銷營銷手段,大多數地理標誌農產品的銷量和效益實現了逆勢增長。20個產品累計帶動農戶2.4萬人,增收1.2億元,當年人均收入年增幅在12%~80%。

  (三)助力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優先支援貧困地區實施保護工程,共有伍家臺貢茶、鄖西馬頭山羊、羅田香露茶、承恩貢米等專案位於貧困縣。20個產品均建立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聯結機制,累計帶動貧困戶9000餘人。

  三、經驗做法

  (一)嚴格落實專案建設內容“十件事”。舉辦專案啟動實施培訓班,堅持專案實施“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合理合規,做到清晰、標準、規範,可操作。專案實施單位制定實施內容,重點做好“十件事”,即專案配套資金落實、幫扶脫貧機制建立、核心示範區建設、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地標品牌建設、經營主體培育、追溯體系建設、生產日誌記錄、展示展銷活動、人員培訓工作。專案結束時各種臺賬記錄必須詳細清楚、真實完整。

  (二)抓好中期督導“三結合”。成立湖北省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工作組,按照專案管理的相關要求,會同湖北省農業農村廳農安監管和紀檢監察部門,對每個產品開展督導檢查和績效考評。在督導檢查中注重三結合,即省、市、縣三級綠辦聯動配合、全程參與;實施進度督導和實施效果考核相結合;地標品牌提升與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多標認證”相融合。透過督導檢查和績效考評,一方面瞭解實施單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掌握實施進度;另一方面,督促地方和實施單位領導重視,加快專案實施。要求實施單位開展督查整改,驗收中進行專門彙報,將督查整改情況作為專案驗收重要內容。

  (三)把好專案驗收審計最後“一道關”。專案實施好與壞,嚴格管理專案資金是關鍵。湖北省農業農村廳下發檔案要求實施單位專款專用,在實施結束後組織第三方審計並出具審計報告。將第三方審計報告作為專案驗收的前置條件,審計不完成、專案不驗收。

  典型經驗交流材料7

  江蘇省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工作正穩步推進,2020年和2021年,全省共有16個產品實施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26個產品實施省級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

  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作。2019年,省政府印發《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在前列的意見》,提出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每年支援20個地理標誌農產品。在專案實施上,江蘇省融合發展“三品一化”,以品種保護、品質保持為核心,以品牌建設和文化傳承為重點,統籌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與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聚焦落實“五化”,即細化方案、深化組織、強化技術、最佳化排程、實化考核,初步形成產地綠色、產品優質、產業高效、服務健全、保護有力的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新局面。

  一、細化實施方案,明確建設目標

  圍繞“保護什麼、誰來保護、怎麼保護”,開展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專題調研,經多方徵求意見、摸底基層需求,明確實施方向。國家級按每個產品400萬元(2020年)和453.8萬元(2021年)標準,省級按每個產品250萬元標準,以“準”約束性任務下達工程資金,並聯合印發實施通知,明確建設目標和內容、規範實施程式、嚴格工作要求。各地結合產品特色、產業基礎和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細化專案實施內容、具體任務和指標要求。

  二、深化組織保障,做到縱向聯動

  成立江蘇省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組,領導小組由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分管領導任組長,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計財處、質監處和江蘇省綠色食品辦公室為成員,統籌抓專案指導。各設區市、有關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同步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組,市級自主遴選專案、立項驗收、督導檢查,縣級具體實施。建立起“縣級實施、市級考評、省級指導”的聯合推進機制。

  三、強化技術指導,完善實施內容

  江蘇省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領導小組聯合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牽頭組建專家指導組,強化建設目標、建設內容、時間節點和資金使用等內容指導。專家指導組對各地實施方案進行審查,印發實施方案審查意見通知,列明審查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舉辦2期保護工程業務培訓班,圍繞工程資金使用、品牌建設、品質提升和績效考評等進行專題培訓。

  四、最佳化資訊排程,督促實施進度

  印發《關於報送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進展情況的通知》,要求各設區市做好工程實施動態、做法成效、典型經驗、思考探索等資訊編寫,每月10日彙總報送,構建資訊月報常態化機制。發揮省級以上宣傳渠道優勢,加強實施成效和典型經驗宣傳。提煉產業發展路徑、技術模式,形成一批能示範、可操作、可複製的標準圖和典型模式,擴大保護工程知曉度和影響力。

  五、實化績效考核,確保實施成效

  按照“誰立項、誰驗收”的原則,印發保護工程績效考評方案,明確考評物件、內容、方式和要求,採用自我評價與專家評價、材料審查與隨機抽查、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市級自評與省級複核相結合的方式,做好專案實施績效評價。堅持結果導向和目標導向,將評價結果作為後續專案和資金安排的重要依據,對建設任務完成進度慢、資金使用進度慢、輻射帶動作用弱的,進行整改或通報。透過工作規範化、職責明晰化、督導檢查經常化,確保工程實施取得成效。

  典型經驗交流材料8

  霍山縣位於安徽省西部、大別山腹地,素有“金山藥嶺名茶地,竹海桑園水電鄉”的美譽,是全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安徽省鄉村振興先行示範區。霍山黃芽是我國最早的歷史名茶之一,是黃茶的典型代表,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農產品地理標誌;2019年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2020年入選《中歐地理標誌協定》首批保護名錄。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的實施,有效推動了霍山縣茶產業健康高質量發展。

  一、茶園更靚了

  藉助專案實施,霍山縣每年新闢無性系良種茶園3000畝,茶園面積發展到17.17萬畝,年產茶葉8500餘噸。堅持“化肥農藥不下田”,實行茶園“雙替代”(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引導茶農科學化種植採摘,加大綠色、有機認證力度,全縣綠色食品(茶葉)基地達10.1萬畝。霍山縣以茶為媒,融入六安茶谷建設,一體推進種茶、採茶、製茶、品茶,打造茶谷旅遊精品線路,扮靚全景霍山形象,2021年霍山縣榮膺全國“區域特色美麗茶鄉”稱號。

  二、茶葉更棒了

  為加強霍山黃芽標識的保護和使用管理,建立了二維碼授權系統,企業透過授權獲得地理標誌二維碼使用許可,錄入產品生產、加工、儲存等環節資料,消費者透過掃描二維碼溯源產品資訊,保障了霍山黃芽的產品質量和品牌信譽。目前,經霍山縣茶葉產業協會授權使用霍山黃芽標識的企業和個人已達130多家,有效杜絕了商標侵權行為和產品假冒偽劣現象,大大提高了霍山黃芽的市場美譽度。

  三、產業更旺了

  推行“政府引導、龍頭帶動、市場運作”的產業發展模式,持續培育梯隊、壯大龍頭,堅持每年實施10個以上茶葉加工廠裝置升級,開展標準化、清潔化改造。目前,霍山縣擁有茶葉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縣級龍頭企業30餘家。其中,抱兒鍾秀公司、漢唐清茗公司分別躋身2020年全國茶葉企業百強榜第42位、第90位。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霍山黃芽影響力不斷提升,2021年品牌價值評估高達80.72億元。

  四、茶農更富了

  茶產業作為霍山縣傳統優勢農業產業,在脫貧攻堅中,己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產業。2019年以來,結合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的實施,霍山縣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超1000萬元支援貧困戶發展良種茶園。全縣80%以上貧困戶家庭種茶,人均年收入可達5000元/畝,成為霍山縣最穩定和持久的脫貧產業。

  典型經驗交流材料9

  鹽池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部,享有“中國灘羊之鄉”的美譽。鹽池是我國西北典型的半乾旱農牧交錯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了“鹽池灘羊”這一珍稀的地方綿羊品種,決定了“鹽池灘羊肉”的獨特風味和上乘品質,“鹽池灘羊肉”2008年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鹽池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灘羊作為重點產業來抓,持續對灘羊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扶持。自2019年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以來,有效推動了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如今“鹽池灘羊”已經成為鹽池縣農業農村發展的“一號”產業,是帶動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和助力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2020年鹽池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萬元,一半以上來自於灘羊產業。

  一、主要成效

  (一)產業發展穩中有進。2020年,鹽池全縣羊只飼養量320.55萬隻,羊肉產量2.8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64億元。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開發灘羊肉系列產品36種。發展灘羊養殖合作社、家庭農場近500家,輻射帶動農戶1.98萬戶。

  (二)銷售邁向高階市場。“鹽池灘羊肉”基本形成了“直銷店+專賣店+零售店+超市專櫃+網路電商”的銷售模式,與京東、盒馬鮮生、美團、拼多多等大型平臺建立了合作。暢銷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國開設226家銷售點、153家連鎖超市、262家餐飲企業。區外和線上銷售比例逐年提高,2020年,縣外銷售2.3萬噸,佔比82.4%;線上銷售1.13萬噸,佔比40.3%。

  (三)品牌建設效果明顯。“鹽池灘羊”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鹽池灘羊”商標被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授予“中國馳名商標”;鹽池縣榮獲“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稱號;“鹽池灘羊肉”走上了“G20杭州峰會”“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國宴餐桌;鹽池縣榮獲中國品牌論壇“精準扶貧優秀案例”,2020年鹽池灘羊肉區域品牌價值達到88.17億元。

  二、經驗做法

  (一)著力“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一是加強灘羊種質資源基地建設和種群繁育保護,不斷提高灘羊種群純度,保證鹽池灘羊肉品質純正。二是加快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累計建成規模養殖園區326個、培育標準化養殖示範村81個、建成“網際網路+私人定製”生態牧場100家。三是加大飼草料研發推廣。充分利用鹽池境內特有飼草資源,模擬天然草場研發了鹽池灘羊專用配方飼料。

  (二)著力“品牌宣傳與保護體系”建設,提升品牌競爭力。一是制定品牌戰略規劃,堅定品牌發展方向。2016年編制了《鹽池灘羊肉公用品牌戰略規劃》,確定了“鹽池灘羊,難得一嘗”的核心價值。2020年,編制了《鹽池灘羊品牌2021—2025戰略規劃》,為“十四五”鹽池灘羊高質量發展和品牌建設明確了方向,持續打造“鹽池灘羊肉”百年品牌。二是廣泛開展品牌宣傳,提升品牌知名度。先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舉辦鹽池灘羊推介會20餘場次,影響力逐步擴大,鹽池灘羊肉外銷量穩步上升。三是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增強品牌價值。編印了《中國·鹽池灘羊文化大觀》,製作了鹽池灘羊多部影片宣傳片,不斷挖掘灘羊文化、創作品牌文化精品。四是持續強化品牌保護,維護品牌聲譽。鹽池縣政府出臺《“鹽池灘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辦法》,將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中國地理標誌專用標誌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三個標誌實行統一管理,由鹽池縣農業農村局牽頭,嚴格許可使用管理,組織市場監督、法院、公安等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保護鹽池灘羊肉品牌形象和信譽。

  (三)著力“質量追溯體系”建設,保證產品質量。一是建立健全灘羊生產加工銷售全程追溯系統,保證產品質量嚴格可控可查。二是深入推進基層畜牧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提高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三是加強產地檢疫、屠宰檢疫、邊卡檢疫三道關口,把好鹽池灘羊的“進出關口”。

  (四)著力“市場營銷體系”建設,提升市場執行能力。一是強化冷鏈物流配送。加強與物流企業合作,暢通灘羊肉產品快遞物流渠道。二是創新市場營銷形式模式。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建立鹽池灘羊直播間,建立線上線下交易模式,提高市場交易效率。三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養殖戶增收,實行“分等定級、優質優價”收購政策,加大高階增量市場開拓力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