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生磁》教學反思(精選11篇)

《電生磁》教學反思

  《電生磁》教學反思(精選11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電生磁》教學反思(精選11篇),歡迎大家分享。

  《電生磁》教學反思1

  經過精心的策劃和準備,從學生的反應以及課後的練習完成的情況,學生抽樣訪問調查情況分析,《電生磁》這一課堂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對該課的心得和體會總結如下:

  成功之處:

  1、本節課以故事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學中敏銳觀察力的重要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明白一個小小的現象有可能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質,發現一個偉大的自然規律,從此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奧斯特實驗就是鮮活的例項。

  2、本節課的所有結論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實驗為主線貫穿整個知識鏈

  3、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整個課堂的實驗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一點一點的層層深入,到最後的實驗結論,都是由學生來完成,充分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為主導地位,教師作為指導的教學模式。

  有待完善之處:

  1、學習右手螺旋定則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準備一些線圈,讓每個人都有一個體驗的過程,可以避免一些空間想象能力還不夠的學生一個緩衝的空間。

  2、課堂容量較大,練習的層次還不夠充分,不夠到位。

  體會:

  理論聯絡實際是物理教學的一條基本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貫徹這條原則,就必須有機地把物理知識與生活、科學技術、社會聯絡起來。雖然初中只學習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識,但這些知識涉及的範圍較廣,又都是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這些知識初步解釋、解決較多的身邊物理問題,實現課堂教學與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的聯絡。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學習物理知識認識物理現象,是學習物理知識的基礎和出發點。課堂上的觀察和實驗能夠向學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現象,創設探索問題的物理環境。但是,課堂上的觀察和實驗在數量上畢竟是有限的,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現象都演示出來。列舉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則可以彌補課堂上觀察、實驗的不足,或者可以豐富觀察、實驗所要說明的問題。

  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物理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的大量物理現象都可以成為學習中感性知識的來源。教師要善於尋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讓學生把生活體驗同物理知識結合起來,並且上升為理性認識。

  《電生磁》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一節實驗探究課,能夠按照教學設計完成教學任務,達到了課前的教學目標。剛開始上課時可能是由於學生都比較緊張,所以表現的不是非常積極,短暫的緊張情緒過後,課堂氣氛便開始活躍起來。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這堂課的整體效果比較好,但是也有很多我覺得不滿意的地方,下面我就總結一下課堂上的得與失。

  情景一:重現奧斯特實驗

  本節課剛開始,我為學生演示奧斯特實驗,學生觀察現象,得出結論。奧斯特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但是非常簡單。實驗分為兩步:一是將小磁針靠近通電導線,二是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改變通電導線中電流的方向,然後觀察現象。

  在我對實驗操作並不是很熟練的情況下,我在課前做了多次練習,使得我在課堂上能夠將實驗演示成功。唯一的缺憾是在改變通電導線中電流方向後,小磁針的偏轉變化不是非常明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實驗的可信性。此外,我覺得這個實驗如果交給學生來做效果可能會更好,學生印象會更加深刻,這也是值得我去嘗試的地方。

  情景二:通電螺線管的製作

  通電導線周圍有磁場,但是磁場較弱,而且攜帶不方便,所以引出通電螺線管。在這一環節我為學生演示了通電螺線管最基本的製作方法,共有兩種繞線方式。

  其實這一過程完全可以讓學生來做。先引導學生理解通電螺線管無非就是將一段導線繞成線圈,然後讓學生思考、交流,親自動手製作出通電螺線管。接下來由其他學生討論製作的是否正確。最後再由我來講評。如果這樣做我想效果會更好,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鍛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而且課堂氣氛也會由此變得更加活躍。

  情景三:練習環節過於相信學生

  本節課最後的課堂練習中,我讓學生到黑板前判斷通電螺線管的極性,畫出電流方向。我叫到了一個名叫羅旭東的學生,羅旭東是班上物理成績非常好的一名學生,過分的信任使我沒有注意到他判斷時出現的錯誤。這時座位上有學生說:“錯了,畫錯了!”此時我才注意到他的錯誤,及時叫了另外一名學生進行了改正,避免了一次失誤。

  《電生磁》教學反思3

  這節課的一個特點是師生對話多。對教材的這種處理,是基於“教材只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的教學思想,透過師生的對話,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內動力,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自去感受、親自去體驗,親自去解讀,課堂教學過程因此成了課程開發與創生的過程。另一個特點是探究實驗多。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少一點灌輸,多一點探討,讓學生儘可能地參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從接受知識轉變為發現知識,達到培養學習能力的目的。雖然探究實驗多,但還是要突出探究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是比較好的,該實驗在器材不多的情況下,要注重演示實驗的質量,讓大多數學生看到其中鐵屑的分佈是至關重要的。

  實驗用的磁針最好用大號的,一是便於全班學生看到,二是轉動速度相對較慢,在觀察過程中有利於思考。另外幾個實驗儘量讓學生動手,因為該實驗涉及的器材以前都用過,步驟也不復雜,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電生磁》教學反思4

  磁生電是我們這一章的最後一節課,透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對電和磁之間的練習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那麼這節課的重點是講解電磁感應現象和發電機的原理。經過課前認真的備課和課堂上認真的講解,在課後學生的作業中反映處學生對該課內容基本掌握,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是我缺感受頗多。

  成功之處:

  1、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探究電磁感應現象的規律並得出了結論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實現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2、本節內容使用探究式教學,透過學生的動手、動腦、合作和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活動,達到了鍛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實驗動手的能力。

  3、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我透過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彙總三個實驗的操作方法、現象和初步分析,並透過一些問題讓學生從表格中尋找共性,充分調動了師生的互動、交流與溝通,使學生主動與他人進行合作。

  4、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透過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地研究態度的教育和德育教育。

  有待完善之處:

  1、課堂秩序比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控制,時間安排上存在不確定性。

  2、對於這堂課如何更好地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這方面還不夠理想,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探索,爭取更大的突破。

  體會:

  1、在這節課的教授過程中充分的體會了實驗在我們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物理學科的主要特點就是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生的動手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在課堂上應該注重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和總結規律。設計實驗能夠發揮學生的組關能動性,並且還可以應用的前面所學的只是,有利於學生對只是的掌握。在實驗中透過學生觀察現象,讓他們自己總結實驗得到的結論,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總結能力。

  3、應該在學生試驗後及時給與學生積極的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並且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

  《電生磁》教學反思5

  本節是在:“電生磁”和“電動機”後進行的教學,使學生對“電與磁相互作用的內容”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識的自然延續;本節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包括電磁感應現象和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發電機的原理與應用、磁記錄等,如果要面面俱到去講述,時間安排上肯定比較緊張,所以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究電磁感應上面,其他內容採取課下自學,教師課上知道的方式處理。

  成功之處:本節教材安排了一個探究實驗“什麼情況下磁可以生電”。探究實驗突出了學生的探究活動,把科學方法的學習和科學知識的學習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更加註重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物理規律的得出過程,幫助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心。同時,這也是培養學生重視實驗和規律,親自感知獲得知識過程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也是提高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好素材。演示實驗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從而培養為社會做貢獻的意識。

  不足之處:對學生引導不充分,急於求成。由於缺少發電機模型,對發電機的結構和原理的講述生硬,不好理解。

  《電生磁》教學反思6

  引導學生歸納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如何理解磁場強弱的變化是難點,在學生總結出該條件時,當時我認為學生回答得已經清晰了,結果只是以少數積極發言的學生認知情況為標準的,沒有考慮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情況,是本課的一個“敗筆”。課堂上在第三個實驗的處理上,出現了匯入的目的學生理解不夠,學生認為課本上探究沒這個內容,探究時出現了一些問題,實驗現象分析不夠充分,有些組偏離了預設的方案,現在分析起來,其原因也是想為後面的發電機的教學爭取時間。如果當時教學中能忍痛割愛、魄力再大一些,把發電機的內容略去,就會有充足的時間處理上述問題了,現在想一想,真可謂得不償失。

  透過一個加入的探究實驗,為的是製造懸念引出學生要探究的目標,雖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學生操作時卻難以做到切割磁感線速度相同,大大降低了課堂的效益,這是教學設計上欠思考結果。

  《電生磁》教學反思7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充分體會到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對學生而言,電和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電和磁之間的聯絡是非常陌生的、全新的知識。學生透過第一節課的學習,已經知道了磁體周圍存在磁場,知道磁場是有方向性的,並且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針發生偏轉,對條形磁鐵的磁場分佈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針對上一節課的教學,我又研究了這一節的知識內容,我認為這節課的實驗教學尤為重要,尤其是書中的第一個實驗——“磁針會轉動嗎?”如果按照傳統的講實驗而不去演示這個實驗,那麼將會對整節課的教學產生很大的影響,學生們也不會真正的理解電與磁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會降低學生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習的興趣沒有了,那我們還怎麼談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怎麼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所以說,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教學的關鍵。

  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們觀察的非常認真,都不用老師強調學生們要注意觀察,本能的他們都入了一種邊觀察邊思考的狀態。演示實驗完了,不用你問,學生們就提出了很多值得探究的問題。所以下面的奧斯特實驗我一定要設計成一個分組的學生實驗,如果你還要做演示實驗的話,那麼有很多學生心情就會變得低落。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有所下降,為了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有所增強,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我設計成了分組實驗,實驗的效果可想而

  知,從他們的表情上就能看出來他們在收穫勝利的果實。此外我設計成分組實驗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他們動手能力得以提高的基礎上讓學生們形成“不盲從於書本,一切從實踐出發”的習慣,真正體會到電和磁是有關係的。

  此外在學習“安培定則”的時候,為更好的讓學生們判定電流方向和通電螺線管的極性之間的關係,課前我做了很多螺線管,讓學生們人手一個,我想這樣的效果肯定比老師自己一人演示,學生們觀看的效果要好得多,事實也的確如此,學生們很快就掌握了安培定則的內容。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實驗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同時我還深深的體會到要想上好一節課,課前我們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電生磁》教學反思8

  小學科學教研員來我校檢查工作,我執教了《電和磁》一課,我發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材料,為課的進行提供了保障。

  我覺得自己較滿意的地方: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組裝電路和觀察電能產生磁的現象以及增大電流和增加線圈能是磁性增加的做法;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鍛鍊;引導學生由現象思考電和磁之間的關係,有個學生說有密切的關係,我進一步啟發:“具體什麼關係?”在我的耐心引導下學生終於明白了這種現象是說明電能產生磁。然後我引導學生思考讓磁性增大的做法,這樣把學生的探究活動引向深入。我留給學生的活動時間是非常充分的,特別是組裝電路時花費的時間是較多的。我引導做短路實驗時特別強調要小心、快,不能長時間接在電路上。最後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用線圈測試電池是否還有電。

  我認為不滿意的地方:學生彙報時的時間太少,學生彙報的人數較少,只是極個別學生在積極回報,其他學生做的很積極,但是彙報不積極參與,在測試電池是否還有電時,有走過場的跡象,因為電池都還能使燈泡亮起來,所以用線圈測試有點多餘。

  每節課都是許多的遺憾,正是這些遺憾才促使我們去進一步完善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課堂設計要嚴謹,防止再出現走過場現象,電路應該自己在課前每個都檢測一遍做到萬無一失才好。做好材料準備才可能上好科學課。

  《電生磁》教學反思9

  《電和磁》這一單元的教學從備課來看,實在有些難度,孩子在準備材料上需要給足,開篇第一課很重要,面對單個電和磁,有一定的瞭解,他們之間為何聯絡起來有何關係,比較陌生,比較難理解,因而這節課從從“重演”科學史上著名的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讓學生“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偏轉,從而認識電可以產生磁,激發孩子們去探索本課教學。

  1.合理引導,有效實驗

  課件出示奧斯特發現電和磁聯絡的過程,再運用通電導線和指南針來模擬科學家奧斯特的實驗,然後再運用短路電路和指南針繼續來做實驗觀察現象,再透過這兩個實驗來總結髮現,最後做通電線圈和指南針的實驗。把短路電路實驗與通電線圈實驗放在平行的位置上,因為這兩種都是讓導線磁性變更強、實驗效果更強的方法,當然其實他們也有一個小層次,就是通電線圈的磁性要比短路電路的磁性更強。

  2.材料準備,教學關鍵。

  “實驗材料的充分準備是上好一節科學課的基礎”這節課讓我更加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這節課的實驗材料很多,例如有電池盒、電池、開關、導線等,如果那一個小電路出現了故障燈泡不亮,那麼這個小組的實驗就會必然失敗,所以材料的準備才是上好一節科學課的可靠基礎。

  3.安全教育,確保成功

  因為涉及到短路電路,在自己動手實驗過程中,也出現了被燙到的情形,因而,在實驗前需要和孩子們講清楚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部分,短路會產生熱,以及對電池傷害很大,不要持續將電線連線在電池兩邊。可以採取保護措施。

  《電生磁》教學反思10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的理念。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作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透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教學過程採用“問題解決”的模式展開教學。充分利用現實情景,儘可能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實踐性,利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主動參與,透過豐富多彩的集體討論、小組活動,以合作學習促自主探究。

  教學評價方式新穎:

  (1)透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透過推遲判斷和調查實驗,給學生更多機會,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揭示思維過程和反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3)透過課後訪談和作業分析,及時查漏補缺,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三次設定探究環節,引導學生使用影片投影對電流的磁效應、通電螺線管的外部磁場等問題進行了探究,幫助學生檢視自我,樹立方向,明瞭自己想要學什麼,獲得什麼。充分體現了教學多媒體的優越性。

  《電生磁》教學反思11

  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教師預設為主的,但有時在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不能置之不理,而應該隨機應變。有時,還要以“意外”做契機,有效展開進一步的科學探究活動。

  在第一個班教學《電路研究》時,組織學生接亮小燈泡時,有兩個小組的小燈泡壞了,有一部分小組的燈座的接觸不好,學生怎麼接也沒辦法把它接亮。而小燈泡不能接亮,後面的內容也無法進行。“這是怎麼一回事?”我把這個“生成問題”還給了學生,讓它作為學生探究的又一起點,結合對小燈泡的結構的觀察,認識到“只有電流透過小燈泡的燈絲,小燈泡才能發光”這樣的原理。讓他們在課外的時候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同時提出“他能點亮的燈泡你能點亮嗎?”作為對內容的補充。以便於接下去的進一步研究。

  在另一個班教學這一課時,上課沒多久,就有一學生報告說,同桌小穎在底下玩小燈泡,不小心手被“電”了一下。(我猜肯定是短路了)我當時沒有理會,繼續上課。在組織學生接亮小燈泡活動時,我就藉機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小穎剛才手被‘電’了一下,你們知道為什麼嗎?”有經驗的學生能說出這是“短路”,接著,我就引導學生理解“短路”這一概念。

  讓“生成問題”作為課外拓展的又一方式。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學生經歷了點亮一個小燈泡,分析小燈泡的發光原理,再想更多的方法點亮一個小燈泡的過程,學生的探究活動是有序地步步深入,認知水平也是拾級而上。而我則經歷了一個對這堂課的教學方式的探究過程,讓我感到喜悅的是,我與學生共同體驗了學習科學的樂趣,更增長了科學探究的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