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精選21篇)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

  當大家內心產生不少感悟後,是不是應該寫一份心得體會了,寫心得體會最重要的是要有屬於自己真切的思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精選21篇)供大家參考!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1

  5月11日下午,我參加學習了韓震教授主講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版)》專家公益講座解讀,對我啟發和觸動非常大,讓我們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對新版課程標準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韓教授結合本次修訂的主要背景和追求、主要變化與突破、課程性質與理念、實施中的重點與難點、教材的要求等方面進行了解讀。我認識到新課程標準立足於今天中國的教育面臨的時代背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形勢大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擔負起為民族復興大任培養時代新人的偉大任務。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緊跟時代要求,深入學習好新課標,把握好課程精神的要旨,立足課堂,放眼未來,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擔負起教書育人培德的艱鉅任務。

  我們要堅持價值導向,突出德育育人,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融道德教育、國情教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為一體,全力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新的課程方案和標準就是鮮明的旗幟引領。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2

  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教育時代背景下,作為立德樹人關鍵的思政課程也隨之做出了一定調整。堅持核心素養導向就是很重要的一點內容。

  核心素養是學生透過本課程的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對三維目標整合的結果,是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具體課程的內容目標。本次的新課標凝練了五大核心:政治認同、道德素養、法治觀念、人格修養和責任意識。這五個方面相互交融,但各有側重,不可相互替代,覆蓋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全部課程內容,韓震教授對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新課標在核心素養下的課程目標以階梯化形式呈現,與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水平相適應,以連續性和進階性使核心素養不斷深化,這是非常科學有效的。我認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塑造一個人,培育一個民族是不可缺少的,即使過了很久忘記學過的具體內容,但核心素養仍能影響人們很久,潛移默化在我們的觀念和行為中。還有一點引起我注意的是,韓震教授指出要在“在對實踐的體驗感悟中發展核心素養”,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真實生活相融合,強化實踐性,理論的學習終究還是為了應用於實踐,核心素養的提升終究也還是為了在各種複雜的情境中能做出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符合中國國情與現實的最佳選擇。同時,韓震教授還提出堅持素養導向“評價與考試命題”的新思路,強調將大主題蘊含在真實情境與任務中,考查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完成真實任務時整體地綜合運用知識、體現能力與情感態度的水平,注重知行合一。在核心素養下的教學,也需要摒棄以往的“切碎灌入式”教學,以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圍繞培養核心素養這個大目標來推進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3

  2022版新課標整合了2011版,按學段要求進行一體化設計。統籌了課程性質、課程理念、核心素養、課程目標、課業內容、課程實施等。使課標既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又體現了不同學段的特殊性和迫切性,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隨著年齡增長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發展特點,確定各學段的融入要求以及學習內容安排、載體形式,更貼近學生生活、學習和思想實際。

  核心素養中的健全人格是指具備正確的自我認知、積極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態度。課標對健全人格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解釋。關於三四年級健全人格的目標有一條是這樣表述的:“初步認識和體驗人的生命是可貴的,珍惜生命。”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對珍愛生命意識的生成、培養有了新的思考。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創設兩難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與探究慾望。創設兩難情境,引起學生對生活中此類情境的注意,而目的是引導學生走出困境、珍愛生命。

  二、運用名人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理解珍愛生命的意義。案例法是生命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同時,也能發展教師深入社會實際收集案例和調查研究的能力。

  三、運用專案化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專案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一種動態的課堂教學,對德育教學有重要的意義。

  以上是我學習新課標的一點思考和體會。作為道法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課標,深入鑽研教材,把握課標的本意、教材的新意,互相融通,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達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4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公佈了最新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作為一線老師的我責無旁貸在暑期認真研讀了2022版《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新課標新增了核心素養、總目標、學段目標,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核心素養學段表現,課程內容按照學段要求分四部分進行一體化設計,讓核心素養落地是本次課標修訂的重點。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強調育人為本,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透過學習,給我最切身的體會就是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學方法要改革,教師與學生要和諧互動,增加實踐。

  一、不斷更新理念,與時俱進

  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識,提高學科專業素養,豐富教學內容。

  1、新課標的改變不僅是內容的變化,而且是理念的轉變。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用好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開展切實可行的學科活動。例如:義務植樹、義務清掃垃圾、義務去兒童福利院當義工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經歷,感受深,能洗滌他們的心靈,激發他們熱愛公益的熱情,從而親社會,達到立德樹人。

  2、樹立學科核心素養,制定鑄魂育人的目標

  新課標提出: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相互交融,但各有側重,不可相互替代。我們道法老師要立足核心素養,要將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學生明確人生髮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改變滿堂灌,營造有趣課堂

  教學要圍繞課程內容體系,及時跟進社會發展程序,結合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時事進行講解。課程資源要用足紅色,感動中國人物、時代楷模、英雄人物等的事蹟,運用好身邊的人和事,還有最新的時政熱點例項,比如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黃文秀的事蹟,愛崗敬業的張桂梅等,讓道法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

  三、引導學生實踐,促進知行合一

  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課內課外聯結,實現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配合。透過帶領學生參觀訪問、現場觀摩、志願服務、研學旅行等方式讓學生走向社會,瞭解國情、社情,增強愛國情感。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擴充套件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總之,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結合學校實際,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探究多樣的教學方法,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讓道德與法治課更加絢麗多彩!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5

  新版課程標準聚焦核心素養,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強化課程育人功能,在課程內容結構、學業質量標準等方面均有創新舉措。研讀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主要有以下心得體會:

  一、本次課程標準修訂改革重點:

  1、強調素養導向,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於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遴選課程內容,研製學業質量標準,推進考試評價改革。

  2、最佳化課程內容組織形式,跳出學科知識羅列的窠臼,按照學生學習邏輯組織呈現課程內容,加強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的聯絡,透過主題、專案、任務等形式整合課程內容,突出主幹、去除冗餘。

  3、是突出實踐育人,強化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強調知行合一,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讓認識基於實踐、透過實踐得到提升,克服認識與實踐“兩張皮”現象。

  二、保證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思想性

  1、細化培養要求,明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

  2、是充實更新課程內容,結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和決議,對課程標準做了進一步充實更新,補充了有關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等內容,規範了有關表述。

  3、緊密聯絡生活實際,精選學生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標誌性成果、突破性進展和普遍性經驗等,讓學生感受體會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及新鮮經驗。

  三、注重學段有機銜接

  課程實施不能用割裂的方式,要“關注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強化教材學段銜接”。新修訂《標準》特別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注重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銜接,依據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把握課程深度、廣度的變化,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進行課程一體化設計。

  “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教育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強化一體化設定,促進學段間的銜接,提升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循序漸進地奠定基礎、做好準備。

  為此,課程實施中,要力避“鐵路警察思維”把教育教學的所有元素統籌起來,對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科學研判,靶向精準、有效融合。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以新課標為導向,注重教學改革,所授課程形式按照新課標要求去做,上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6

  透過學習道德與法治新課標,我想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餘,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

  我們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對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為上的教育,育人先育心,一味的抓高分,升學率,使我們的孩子失去了快樂,失去了個性的發展,也更失去了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講誠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儉的很多,所有這些難道值得我們反思嗎?我想透過這次學習首先值得反思的就是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思品教師,我們肩上的膽子太沉重了,正向課上老師所說的,我們必須把它上好。

  我們的教材又有了新的變化,它更加人性化,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它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充分挖掘學生資源以及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得到發展。以往的一言堂、填鴨式的教育太陳舊了,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於學習、廣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現有教育資源與合理擴充。講究的是師生的互動,生生的互動。我們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結合新課程的特點,加強學生活動設計與研究,教學中努力創設寬鬆、愉悅、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參與。

  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教師要不斷深入鑽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幹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於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

  透過學習,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們要靈活運用教材。要根據自己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薰陶。玩耍也是學習,在玩中學,不是貪玩,關鍵是會玩。老師要引導學生,在玩中有收穫,在玩的過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規則,遵循遊戲規則。讓學生認識遵循規則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規則,不遵循交通規則,後果會很嚴重的。

  在活動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體、美、勞中,德育為首。讓學生在活動中做人,讓學生懂得感恩,愛自己的學校,愛老師,愛父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老師的不完美,接納同學的不完美。允許同學的不同,換位思考,團結同學。引領學生髮現同學的優點,發現同學的進步,發現同學的閃光點。讓學生天天誇自己的同學,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讓所有學生充滿自信,熱愛生活,愛學習。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終身學習。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誠實守信的好孩子。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

  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進競爭機制。生活處處皆學習,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快樂學習。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遇到困難,教會學生想辦法,愈挫愈勇。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挫折難免,要正確對待挫折。

  老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用好教材,結合自己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切實可行的活動。活動是學生自己的親身經歷,具體可感。是學生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學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滌孩子的心靈。瞭解教材編排的意圖,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採取合適的措施,與學生一起成長。

  《道德與法治》課雖然是小課堂,反映的卻是大社會。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教科書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師也不是唯一的老師,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方法更不是唯一的,相信我們多樣的教學方法,一定會讓品社課堂更加生動活潑,絢麗多彩。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7

  新《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旗幟鮮明地強調了課程性質: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拔節孕穗期”,道德與法治課程要精心引導和培育,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義務教育階段作為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要聚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

  新課標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對標新課標,作為道德與法治的老師思考如下:

  1、尊重學生,善於讚美學生,潤物細無聲。俗話說“種樹先護根,育人先培心”,教師要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權利,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賞識學生的優點、進步和個性,寬容學生的過失、錯誤、缺點,耐心等待學生成長,立德樹人,學生才能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2、走進新課程,積極設計開放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指出,新時代的中國教育,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應用能力外,還要強調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因此,結合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任務,在教學中設定開放性教學目標,有利於活躍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對自己、家庭、集體、社會、國家的責任感,增強學生擔當精神和參與能力。

  3、落實核心素養,要注重不同學科間知識的綜合。新課標更加註重學科間的交叉,各學科之間是融會貫通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應將各學科相關知識綜合起來,豐富課堂內容,啟迪學生思維,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自己能力,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4、除傳授好有字的書,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無字書。新課標要求教師對學生注重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培養,這要求教師除充分運用本學科的獨特知識,如社會人文、時政法治、名人軼事、國內國際實際形勢等,還把道德與法治教學置於廣闊的社會現實中,透過參觀訪問、志願服務、研學旅行等方式走向社會,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激發學生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

  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聽從黨的領導,用黨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激勵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8

  正值伏中有幸參加了教育局組織的《新課標》解讀與課堂教學實施培訓活動。五位專家們深入淺出的講解、高屋建瓴的詮釋、有理有據的分析以及毫無保留的分享,恰如炎炎盛夏中氤氳的縷縷香氣,百味可覓,又使赫赫驕陽下貧瘠的寸寸心田,沐得甘霖。

  三天的培訓滿載而歸,有對思政課育人價值的全新體悟,有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認知,也習得了一些課堂教學實施的方法。在整理學習資料,反覆研讀課標後,我感悟到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實施中一定要有“精氣神”。

  一、“精”字當頭,精益求精保證學業質量

  《新課標》從整體內容上增加了“學業質量”一項,“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我們要不斷地轉變育人方式,樹立科學的學業質量觀,達到標準,就要做到:

  (一)“精準”的教學目標

  學業質量描述的內容可以反映課程目標的達成度,我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參考此標準,去制定導向清晰、要求明確的教學目標。還要提高站位從單元、主題出發制定立場鮮明、層次分明的教學目標。

  (二)“精細”的課程設計

  專家提出的以終為始的“逆向設計”為我們打開了教學視野,以目標為導向去進行設計更有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們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要堅持好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積極地創設有共鳴的情境、設計參與度高的活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適時的為學生提供方法指導和思想培養。

  (三)“精心”的評價體系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提質增效的要求促使我們不斷改革評價機制。《新課標》也提出了“增值評價”,主張關注過程和培養,也要求我們的評價要更具發展性、整體性、綜合性、價值性。多元的評價要從形式、內容上更科學、專業、客觀,從而促進知行合一的實現。

  二、“氣”字疏通,氣貫長虹培養核心素養

  《新課標》所提出的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是對以往三維目標的深化和昇華。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有以下幾點:

  (一)有“正氣”,不迷路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道德與法治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具有特殊性,它擔負著為國家和民族培養時代新人的重任,也是培根鑄魂傳播政治思想的主陣地。我們要堅持好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作為思政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境界,為國家的政治工程、法治程序添磚加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提升保駕護航。

  (二)有“人氣”,不孤獨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堅持好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始終以學生髮展為著眼點,關注臨界學生、旁觀學生。制定目標要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要基於學生情理去解決核心問題,要抓住師生聯結點去突破疑難問題,引領學生深度參與才有助於“教學同增”。

  (三)有靈氣,不忙碌

  素養有“形”,我們要堅持好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長遠漸進的工程,我們要積極調動多元主體,整合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同時擴充套件思政教育的時空維度,課上課下、校內校外,時時刻刻都可以進行教育。做個不瞎忙的思政教師要善於收集學生的需求,也要關注課堂生成的寶貴資源。

  三、“神”字鑄守,神融氣泰落實立德樹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作用,結合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性質和總目標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堅持德育為先,重在引領學生充盈思想、提升能力、全面發展。我們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怎麼能丟了國家和民族的“神魂”?我們要不斷增強師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我們要不斷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在這次培訓活動中五位專家的“精氣神”深深地感染著我,《新課標》出臺才三個多月,他們是怎樣的夜以繼日、鑽研沉澱才能為我們呈現出一次又一次的精彩。夏蟲鳴初心,日月迎熱忱,或許這就是對教育的熱愛和擔當。

  再次感謝上級領導為我們提供的寶貴的學習機會,使這個夏天充滿了希望和力量。每一場講座都是含苞蓄力的綻放,每一次呈現都是時光積澱的回饋,每一頁詮釋都是執著熱愛的堅守。唯有前赴後繼才能不辱使命,唯有潛心修煉才能擔當重任。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已經有了更深的時代烙印。我們要先育己再達人,以飽滿的“精氣神”為更多的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9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義務教育段的思政課擔負著在青少年“拔節孕穗期”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的任務,所以在新課標中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這樣規定的: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

  這門課程的核心素養是: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政治認同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道德修養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觀念是行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體現,責任意識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所以關於這門課程的教學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處理好知識學習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之間的關係。

  一說到教學我們總會自然的聯想到上課,一提到到上課我們又會自然的聯想到學習,再一說到學習我們又自然的聯想到知識。所以我們通常對於教學的思考,對於課堂的把控都會把知識的傳遞和學習作為核心和出發點,但在眾多的課程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確是個例外,因為這門課程的重點和核心是思想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的教育,因此它的課堂目標不是教會了學生什麼,而是幫助學生認同了什麼。不是把學生教會了,而是把學生說服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不能像其他課程一樣總想著要教會學生什麼,把知識的傳遞作為重心,從學習知識的角度出發來思考課堂教學的組織,這樣肯定會讓課堂背離《課標》的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應該把“觀點認同”作為出發點,認同—接納—踐行這應該是我們課程的學習邏輯,所以,《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是處在首位的。是在思想情感的培養中擴充知識。

  二、做好學生與社會的橋樑。

  《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在教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幫助學生從自己的小圈子走到社會這個大天地中來,教會學生正確對待人和事,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後能夠幸福生活奠定基礎。所以,《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一定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但也不能拘泥於學生的生活圈子,要幫助學生看到他能看到卻看不明白的和他還沒有看到的,要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開闊視野,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提升社會生活的認同感,只有這樣我們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才能達成。

  三、做好教材的處理和加工,讓教材有血有肉“活”起來。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正文都是本課話題中學生應該形成的正確觀念,都是結論性的表述,理論性較強,雖然有材料,但有些材料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些遠說服力不強。其實《道德與法治》教材對於我們的具體教學來說,是為我們打了一個架子,這幅骨架是我們教學的指引和方向,是我們課堂的靈魂,但是對於學生來說它卻有點枯燥,有點晦澀。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給這幅骨架及時補充“血肉”,讓他變得鮮活,變得形象,變得可感,這個“血肉”是什麼,就是具有時效性且貼近學生生活的社會例項,讓學生在新鮮,生動的例項中理解教材的觀點,不但可以提升認同感,而且對學生的生活也有指導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10

  透過這次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集體學習,給我最切身的體會就是教師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學方法要逐漸改革,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和諧互動,共同探討、交流經驗、增加實踐。在學習新課標這段時間,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教研活動的開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課標的理念,對曽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

  在學習中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透過學習,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能力。

  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透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透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透過此次培訓,我們進一步瞭解了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對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內容及有關政策更加清晰,大大提升了老師們實施新課程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促使老師們更加深入地研究新課程標準,精準掌握課程標準,提升個人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11

  今天我們學校組織全體老師參加培訓,培訓時間雖然短,卻讓我有感而發。以往,小學階段的藝術類課程更多,由於孩子課業不重,家長也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培養孩子音樂或者美術等興趣愛好。但隨著升學逼近,學業加重,藝術類課程基本都會被砍,課外時間全被學科類輔導填滿。新課改,也體現了學習的多樣性,希望讓學生可以更好的全面發展。

  學習中老師講到,學生核心素養是學生透過本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我們的課堂必須圍繞核心素養展開,突出素養導向,基於核心素養設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開展教學實施。鼓勵廣大思政老師要“理直氣壯地開好思政課”,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新《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也強調了課程性質: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所以我們更應學習新課標的要求規範。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拔節孕穗期”,道德與法治課程要精心引導和培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需要我們去培育守護。作為一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做到創新課堂的教學模式,提高育人質量;重視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課堂吸引力。學生核心素養是學生透過本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我們的課堂必須圍繞核心素養展開,突出素養導向,基於核心素養設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開展教學實施。

  新課標的內容是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需求,真正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等不同方面,合理安排不同深度和廣度的生活內容,讓學生能結合生活積極參與到學科活動上,突顯“因材施教”。

  透過本次學習,讓我知道,從小處入手,一點一滴的滲透教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成長。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12

  今天聽了教育專家老師的講座,學習了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網路培訓受益不淺,感受頗深。現將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 《道德與法制》的教材特點 兩位老師都分析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特點, 讓我們對課程標準及教材 把握更準確。新教材的突出特點:

  1、體現了學生喜歡,圖文並茂,抽象問題直 觀形象表達的卡通版面。

  2、更加貼近學生生活。

  3、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 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

  二、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建議在教學上專家給出了學生觀、教師觀、教材觀三觀並存的建議,學生觀重點 突出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差異,允許多樣。教師觀中強調了教師的三個角色 扮演即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學目標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課堂不再侷限於 教室,它還擴充套件到家庭、社群及其他生活空間,而且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 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教學材料的主要源泉來自兒童的現實生活。因而取捨 材料均要以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與兒童生活緊密相關、切實需要的內容, 以確保內容生活化,絕不再是以本為本。

  在這次學習中, 更加註重與孩子的溝通能力,同時也賦予老 師跟孩子之間更多的互動。在今後的教學實施中,我將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 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及時地把社會中的新資訊, 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學更加精彩。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13

  新學期開始,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版本的一時更新讓我有些始料未及。因為我們上學期還是粵教版本,新學期一開始一下子就變成了人教版本,正當我飢渴無助之際,今天的新教材網路培訓如同一場可貴的春雨及時地滋潤了我乾渴的心田。

  網路培訓讓我站在"高處"把握了教材的主題、理念與框架:憲法精神是貫穿全冊的紅線,統帥全篇的靈魂。本冊書我應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不斷去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教材採取總——分框架結構,猶如一篇文章,思路特別清晰,這一切似乎使我頓生駕馭教材,運籌帷幄之感。

  我最讚賞的還是本書很貼近青少年實際,遵循知識邏輯和生活邏輯相結合的原則,教材建構"基於生活——反思生活——迴歸生活"的路徑。這將會使學生們增加很大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教的'過程中也不會覺得抽象、枯燥。

  同時,本次培訓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教材研讀方面,我要肯下苦功。字斟句酌,逐層分析,多思考,勤動腦,既不能想當然的望文生義,也不能迷信權威或墨守成規。

  新學期,新教材,新挑戰,我雖不能輕車熟路,但不能不說,這次網路培訓,真的很給力。當然,探索學習之路沒有止境——我會努力不懈,只求更好!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14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正道春光無限好。跟隨春天的腳步,20xx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網路培訓會也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在這次培訓會上,經過兩位專家老師的闡述和講解,令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現將自己的收穫與大家共享:

  一是高瞻遠囑,統籌全域性。

  上午,張廣宇老師就本冊教材的整體佈局向大家做了詳細闡述。從背景回顧,理念介紹,框架分析,教材研讀,欄目使用等方面逐個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講解,讓我從思想上、認識上把握了本冊教材的理論系統。本冊教材以憲法精神為紅線進行貫穿,是統帥全篇的靈魂,以增強學生的民意與國家意識為主旨,遵遁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相結合的原則,站在理論的高度把握教材,給老師們指明瞭教學的方向。

  二是真抓實幹,精準幹練。

  下午,金利老師向我們講解了統編教材的使用建議。金老師的報告內容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如何較好地使用教材,主要圍繞三個問題進行了細緻精準地闡述:

  1、理解——以憲法為主要內容的思考。

  2、研究——法治教育專冊的主要內容。

  3、落實——教材學習與使用的建議。

  經過金老師循序漸進的指導,我在對教材的使用和處理上做到了心中有數,不再眉毛鬍子一把抓。

  三是不辭辛苦,答疑解惑。

  培訓中兩位專家不辭辛苦,耐心地回答了我們一線老師許多的難題和疑惑,令我們茅塞頓開,收穫滿滿。

  培訓後,我要把自己所聽、所學認真地反思,輸入輸出,更好地服務自己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學生奉上精彩的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合格學生。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15

  xx年3月 9日,市北區張均、孫婷工作室全體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在教研員徐璐老師的組織下,在青島上海路小學多媒體教室,參加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舉辦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三下)統編教材網路培訓活動。

  本次培訓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學科教師培訓工作的通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關於統編三科教材培訓工作方案要求,為使廣大教師正確理解、把握統編教材在全國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編寫思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實現統編教材教師全員培訓的目標,結合三年級下冊的內容進行了講解。

  本次培訓採用集中觀看及分散觀看的方式進行培訓。過程中,專家們毫無保留地為大家傳經送寶,唐燕和何穎老師全面深刻地對每個單元剖析、解讀,使任教老師全面瞭解教材內容及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並對每一課的課時安排,重點難點,對應採用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很詳細的講解和說明,從課程理念與教材編寫理念、編寫者視角進行本源性解讀,為任教教師指明瞭教學的方向,明確了教學任務。老師們聽得聚精會神,認真記錄,積極思考,並與專家互動交流,聽會教師個個受益匪淺。

  此次培訓活動,使我區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為今後的教學工作指明瞭方向,為儘快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提供了有效的著力點。我們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加大研究的力度,使該學科教學綻放異彩。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16

  今天在永城市xx小學參加了一天的三年級《道德與法治》網路培訓。

  這是人教版主編一流專家講的,高屋建瓴,令人耳目一新。

  透過培訓,我知道要靈活地使用教材,不是講教材,可以有創意地利用教材,做到本班設計。假如有一個練習,讓學生比較兩片樹葉的不同。有的地方當時還沒有長出樹葉,可以換成別的題,可以拿兩個不同的核桃進行比較,觀察核桃的不同特點。讓學生體驗農民插秧的辛苦,農村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教法就不能相同。農村孩子有插秧的經歷,透過回憶,能清楚地記得曾經幫媽媽插秧的情形,城市孩子沒有這方面的體驗,老師就應該讓學生帶花盆,裝上沙子,學插秧,來體驗生活,讓學生說感受,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

  我曾經就讓兒子在太陽下剝玉米,他熱得滿頭大汗,他說全身都不舒服,他說當農民真不容易。如果不讓他親自體驗,他就不能感同身受,就不能體諒農民的辛苦。

  讓學生把書包挎在胸前,當五分鐘的懷孕媽媽。讓學生體驗活動的不方便,身體很笨重,學生感到很難受,體諒媽媽曾經懷著自己的不易,就知道感恩媽媽了。孩子的心靈得以淨化。

  孩子愛父母,知道感恩是一方面,能真誠地幫父母改正缺點,也是愛父母的表現。爸爸吸菸,讓學生想辦法幫爸爸戒掉,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老師的不完美。

  讓學生知道學習中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事,要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困難就像彈簧,你弱它強,你強它弱。鼓勵學生勇敢戰勝困難,學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有成就感,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生會增強自信心。

  三年級的學生,是中年級,是過渡階段,要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意義,從感性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鼓勵學生髮現自己的優勢,讓學生明白人人都可以學好,不要自卑。要多元化評價學生,讓學生眼裡放光,讓學生內心愉悅,讓學生常常面帶微笑,讓教室成為學生的舞臺,讓學生動起來,實踐活動搞起來。不是靠老師單純地說教,要以學生的學為主線,設計活動要為這條主線服務,突出重點,思路清晰,方法有效。

  教材也不一定是權威,教材就好像一個兒童,兒童看教材,就當是給朋友對話了。給朋友互動,說自己親身經歷的具體的事情。把靜態的教材轉化為動態的內容,讓學生說,暢所欲言,學會聆聽,記住要點,寫下感受,再演一演,在做中學。

  在活動中滲透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養成遵守法規的好習慣。例如你身邊有女孩,家長不讓她上學,她家長就違反了《義務教育法》。法律保護了女孩上學的權益。

  要採用生活建構教學模式,不是單純傳遞知識,而是引入到生活中,學生的親身經歷中,從智育到德育的轉化。要體現價值導向,確定教學目標以價值導向為目的。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對接。不脫離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這就是引導生活建構道德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價值灌輸轉為價值探究,活動與學校的整體日常德育融合,從情感角度,拉近學生與學校,老師,父母的距離。不要機械整合,要靈活整合,深層融合,體現綜合性,提升實效。

  我們要從學生生活出發,學會診斷,看學生需求,看教材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走進學生的真實生活,塑造學生的靈魂,對學生進行靈魂教育,讓學生得以提升。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17

  暑假期間,全區進行線上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韓震老師的詳細講解為我們深入瞭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2022年版)》內容指明瞭方向、奠定了基礎,韓震老師的獨到見解令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淺。

  一、課程標準修訂的重要意義。

  本次課程標準的修訂是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教育教學的需要而產生的,與黨的理論、重大實踐應同步推進。難度大、變化大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特點,有新突破、新亮點,屬於歷史程序中的一部分,韓震老師的觀點令我體會到新課程方案與新課程標準的釋出有價值、有意義。

  二、不是為生活而生活,是透過生活講道理。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真正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當我們真的為之努力而展開教學的時候,我們會體悟到作為一名小學思政教師是如此的美好與幸福。我們是接地氣的,是親近生活、親近學生的,我相信每一名教師都在為此做著努力,儘管這還需要些許時間,但是這種探索的過程也是價值滿滿。韓震老師談到:不是為生活而生活,而是透過生活講道理,韓老師的觀點讓我體會到作為一名小學思政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核心素養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內涵體現在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以及責任意識。這五個方面的體現不應是孤立存在的,而應是一種核心素養間的關聯,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核心素養不是分解的動作,而應是一致性、連貫性的動作“成品”。另外,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影響個人的一時,而應是能夠“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一生影響。這種影響就是即便學生不能清晰的記得老師所講的知識是什麼,但是依然能夠深刻的認同老師所傳授的道理。

  四、教師要重視過程性評價與行為評價

  作為一線教師,成績有時作為我們評價學生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韓老師認為與筆試的成績相比,過程性評價與行為評價更為重要。對於此觀點,我深表認同。我常常跟學生說這樣一句話;“學習成績不能代表所有,但是至少代表這一階段大家的學習態度。”是的,態度很重要。老師不是要求人人考滿分,而是希望學生都能積極向上。這種積極向上的狀態就是一種過程評價。同樣的,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希望在學生身上看到一股正能量——樂於助人、坦誠相待、無私奉獻。這種關於正能量的評價就是一種行為評價。

  五、教師要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聖職責,教師教的不僅僅是書本的知識,教師本身就會帶來一種影響,這種影響也屬於教育資源之一。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求學生對書本知識掌握準確,我們自身就應該紮實學識;我們要求學生誠實守信、我們自身就應該信守承諾;我們要求學生以禮待人,我們自身就應該文明有禮。“言傳不如身教”,我們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透過此次《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講座的學習,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它將指引我今後的教學工作。學無止境,行以致遠,教師的成長推動學生的成長;學生的成長也成就了教師的成長,讓我們一同成長。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18

  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近年來,全世界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不同價值觀念相互碰撞,青少年成長的學習,生活環境深刻變化,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及其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今年暑期我有幸參加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線上培訓,羅嫣才、鍾守權、孫靜、鍾亞、王麗敏5位老師基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解讀與課堂教學實施進行了分享,本次培訓既有學術理論指導,又有實踐案例分析,是一次高規格的專業前沿的學習,學習過程中新變化,新思潮,新理念在我的腦海裡激盪。感觸良多,下面介紹幾點新變化和我的感受:

  首先《新課標》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指明瞭大方向。

  《新課標》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與法治課程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五個方面: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制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素養與知識不同,是知識、技能、態度的超越和統整,是人在真實情景中做出某種行為的能力或素質。核心素養的提出相比以前的三維目標更全面,更立體,意義更深遠。政治認同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道德修養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觀念是行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體現,責任意識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這些為我們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提供了答案。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19

  “教書和育人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教書是育人的前提,教書的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所謂只教書不育人的教師是不存在的。”作為一個在教育戰線上已經奮戰40餘年的“老兵”,石河子大學教授曹連莆如是說。可謂一語中的,這句話鮮明地道出了教學過程中教書與育人的關係。教書與育人即該如此。

  一、把教書育人放在首位,把思想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而且要育好人。”因此,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單單是為教書而教書的“教書匠”,而應是一個教育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德育為首,五育並舉,做到既教書又育人。要樹立教師與學生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的關係的思想,一方面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幫助教師教學。“以情育人,熱愛學生;以言導行,誨人不倦;以才育人,親切關心;以身示範,尊重信任”既是教師的道德行為準則,又是教育的藝術。

  尊師愛生,是一種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對待學生,管而不死,嚴而不厲,愛在其中。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根本。教師愛學生體現在“嚴”和“慈”上。“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所以,對學生不嚴不行。當然,嚴要得法,嚴要有度。慈,就是對學生要關心、愛護、寬容、尊重。充分鼓勵學生的自尊和自信,關心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進步,使學生全面發展。

  當教師主動接近學生,一次次待以真情實意時,學生產生了對教師的親近感和仰慕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把教師當作可信賴的人,學生對教師愈加信賴,教師的要求就愈加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教師只有誠心誠意地愛護自己的學生,才能誨人不倦,教好學生。

  而對做學生的思想教育,不光是會上宣講,也不光是課餘談心,還應當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更有巨大的示範引導作用。教書與育人密不可分,教書育人與為人師表相輔相成。

  二、愛崗敬業、嚴謹治學

  愛崗敬業,嚴謹治學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的教師,才能潛心鑽研業務,樂於從教,勤奮工作,不斷創新,取得成績。

  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要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在本職崗位上樹立起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熱愛本職、忠於職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真正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而教書育人是學校的基本任務,是教師的崇高責任,要在實踐中要不斷探索教書育人的規律和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全面貫徹、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探索新世紀、新時代的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掌握過硬的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因此,在常規教學中,要把握好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切忌“填鴨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斷促進教學工作登上新的臺階。

  在任何課程教學中,都要認識到學生興趣的差異,搞好教書育人工作。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絡著的,是在物質需要與精神文化需要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們一旦對工作和學習發生了興趣,也就獲得了搞好工作和學習的動力。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聽課專心,完成作業的態度好,鑽研精神強,提出的問題有一定深度和難度,對待困難有足夠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難的精神,而學習興趣低的學生,學習不專心,遇到困難時往往失去信心,有的甚至不能堅持學習。還有為數不少的同學,他們的學習興趣已經形成或基本形成,但停留在期望和等待的狀態中,缺乏推動力量,學習效率較低,效果不夠好。因此,要教好書,育好人,不可不研究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認識,建立起對課程的感情,激發其學習興趣。教育、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味枯燥的“填鴨式”教學,應該首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出其學習的動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非常注重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期能培養出當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三、為人師表、廉潔從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工作的“園侗,一定要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範,為人師表,自覺抵制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做一個廉潔奉公的教育工作者。

  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無論在什麼場合,是否有學生在場,是否與學生交談,都要時刻不忘自己的教師身份,言談舉止要文明得體,切實做到嚴以律已,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動學生、帶動學生,共創良好學習氛圍。不僅如此,作為教師還要時時刻刻注重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表裡如一,言行一致,堅守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體現出真善美的形象,切不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見利忘義,迷失方向,出現為教不廉甚至違法犯罪的行為,玷汙“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只有這樣,才能用一個高尚美好的人民教師形象去影響學生,薰陶學生,促進學校各項工作有序進行,進而促進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這是我在教學當中的幾點體會,總之,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常思為師之道,常存育人之責,常懷愛生之心,才能盡到一個教師的責任。要透過人類文明精華去影響學生,要透過個人的人格魅力達到對學生的正向影響,要在教書中育人,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在快樂中成人、成才!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20

  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當人的行為突破道德的底線時,那麼他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國目前推行依法治國方針,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在中小學教育中也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道德與法治更新了課程標準,明確了課程性質,該科目作為一門以學校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於探究喜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綜合性課程。詳細介紹了它的課程特點,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具有生活性,二是具有活動性,三是綜合性,四是開放性。再次定義了該課程的課程理念,它的設定以引導兒童喜愛生活,學會關懷,積極探究為課程的核心,要求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敬重兒童的權益,讓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使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最終讓教與學植根於兒童的生活。

  課程的設計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三條主線和四個方面構成課程的基本框架,三條主線分別為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四個方面分別是健康安全,生活開心,積極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手動腦有創意的生活。三條主線和四個方面交錯,構成了兒童生活的基本層面。從宏觀與微觀共同入手,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養成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此次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進一步修改與完善,是緊跟時代步伐,適應低齡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透過課程標準的更新引導教學實踐做出變革,對於實現加強兒童道德與法治意識的目標具有指導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標解讀心得21

  2022年新頒佈的道德與法治新課標中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課標細化了培養目標,明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學業質量,實施建議等。透過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深入學習,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它更加人性化,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充分挖掘學生資源、充分挖掘社會資源,讓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得到發揮。主要總結以下幾點:

  一、新變化

  1、新課標細化了培養要求,明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的培養要求。從五年級開始,明顯地看出課本內容增加了許多政治性、歷史性、地理性特別強的知識,六年級上冊的德法課本是法治專冊。

  2、充實更新課程內容

  由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和決議,重點組織三科修訂組對課程標準做了進一步充實更新,補充了有關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等內容,規範了有關表述。

  3、緊密聯絡生活實際

  精選學生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標誌性成果、突破性進展和普遍性經驗等,讓學生感受體會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及新鮮經驗。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從不甘屈辱奮勇抗爭的近代史到現在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讓學生感受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偉大變化,正是緊密聯絡生活實際的體現。

  二、新思考

  1、課堂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於學習、廣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現有教育資與合理擴充。講究的是師生的互動,生生的互動。我們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結合新課程的特點,加強學生活動設計與研究,教學中努力創設寬鬆、愉悅、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參與。

  2、要牢固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

  透過新課標的解讀,我想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餘,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成長服務。

  總之,教師要不斷深入鑽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幹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