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精選25篇)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
什麼是道德模範
道德模範,指的是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在中國古籍中,最早是把“道”與“德”兩個詞分開使用的。“道”表示道路、以後。“道德”一詞起源於《道德經》,在拉丁語的“摩里斯”(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引申其義,也有規則、規範、行為品質和善惡評價等含義。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精選25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有兩種用途:一是宣傳典型,二是評選先進。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擬定事蹟材料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精選2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1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這是範xx的樸素人生理念,也是他對家鄉父老的錚錚誓言。
範xx是丹江口市蒿坪鎮餘家灣村人。因為家貧,範xx很早就外出打工。透過打拼,他成為我市知名企業家。
餘家灣村地處偏遠,交通閉塞,農民大多生活貧困。範xx常常思考:透過什麼方式為鄉親們做點事情。
2010年開始,範xx先後投入600多萬元完善餘家灣村的通村公路,目前道路全是6米寬的標準水泥路。他還投入400多萬元,修建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鋪設10多公里的自來水管道,讓全村鄉親吃上乾淨的自來水。
為反哺家鄉,範xx投入2300餘萬元,為餘家灣村村民捐建了73套別墅。有人說範xx傻,把掙的血汗錢瞎花。範xx卻說:“這是我的家鄉,我要把她建設好。我自己要那麼多錢幹什麼?”
為解決鄉親們的困難,每年春節範xx都拿出10萬元左右,給全村近百戶特困戶買回過年物資,給每戶貧困戶發放500元慰問金。
“提升鄉親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帶領鄉親們一同致富,才能讓鄉親們更幸福。”範xx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範xx在家鄉創辦丹江口市潤秋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餘家灣村實施農業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他還帶領鄉親們實施旅遊開發,以自然的“火焰山”和人造的“花果山”為依託,打造現代版“西遊故事”主題文化公園。
範xx組建丹江口市農樂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將全村所有村民吸納為社員,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按照這種模式,餘家灣村先後流轉農戶土地和荒山10000多畝,進行統一規模經營,發展黑豬養殖1500頭,種植薄殼核桃1200畝、銀杏500畝、軟籽石榴1000畝,建設野生葡萄採摘觀光園100畝、蔬菜大棚100畝。在土地流轉和勞務用工上,一律貧困戶優先。一大批鄉親從傳統農民變身企業工人,既可得土地租金,又有務工薪金,年底還享分紅。
2014年,範xx當選為餘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在範xx的帶領下,餘家灣村發生巨大變化:全村429戶1550人,人均年收入提升到6500元以上,去年實現脫貧55戶241人。據估計,今年餘家灣村農業產值可達50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增加到1.5萬元。
天道酬勤。範xx的無私奉獻不僅換來餘家灣村日新月異的變化,還讓他榮獲“2016年湖北省十佳職業農民”、“2015年荊楚楷模”等光榮稱號。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2
杜紅衛,男,1967年11月生,長安區永恆計程車公司駕駛員。
2019年4月22日下午,杜紅衛拉著市民張先生一家三口從航天城去新華街,抵達目的地後張先生一家匆匆下車離去,杜紅衛也駕車繼續向前行駛。很快便有一位乘客在路邊揮手打車,在乘客上車時,杜紅衛下意識向後座看了一眼,發現後排座位上放著一個黑色手包。於是,杜紅衛便詢問了新上車的乘客,判斷出黑色手包是上一位乘客遺失的,他便立刻將手包妥善保管好,在將乘客送到目的地後,第一時間將手包送到了自己所在的永恆計程車公司。
由於失主在下車時使用的是現金付費,沒有留下任何聯絡方式。為查詢失主資訊,杜紅衛打開了手包,發現除了1.7萬元現金、兩個身份證、8張銀行卡及多張收據外,還幸運地找到一張與身份證資訊相符的名片。透過撥通名片上的電話,杜紅衛與計程車公司工作人員順利找到了黑色手包的主人——張先生。失主接過失物激動地說:“感謝杜師傅!祝杜師傅開車一路平安,好人有好報!”
“我開車很多年,撿到過別人不少東西,但我都全部找到失主歸還了。不是自己的我一定不會要,透過自己努力得到的東西拿著才安心。”杜紅衛坦然道。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計程車司機,收入也不多,但面對金錢不為所動,急人所急,第一歸還失主。杜紅衛拾金不昧的事蹟經媒體報道後,長安區委文明辦、區交通運輸局和永恆計程車公司都分別給予了表揚,並號召廣大出租車駕駛員向杜紅衛學習,努力提升服務質量,以文明的形象為廣大市民服務,以實際行動為城市文明增光添彩。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3
許張氏,女,漢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西關社群居民。
她沒有堅實的臂膀,卻四十年如一日為癱瘓兒子延續生命;她家庭貧困,卻回絕了10萬元的愛心捐款。許張氏,一位連名字都沒有的97歲老人,用自己的堅持和無私書寫著人世間最偉大的母愛。
因為生在舊社會,17歲時嫁給了同村的許奎元,人們就叫她許張氏。40年前,小兒子許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連家人都不認識,全家傾其所有為其治病,使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從那時起,許張氏就衣不解帶地照顧兒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過七旬的許張氏只能獨自擔起照顧兒子的重任。1994年,許全意病情惡化完全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時,許張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寬裕。體恤兒女的許張氏硬是咬著牙自己堅持照顧許全意,餵飯、喂藥、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許張氏自己動手去做。有時許張氏累得不想動,但是一想到兒子沒吃上口熱飯,心裡就難受起來。每一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幾次,看看兒子冷不冷、熱不熱,有沒有尿床。兒子的頭髮、鬍子都是她親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髮蒼蒼,腰背累得深深地彎了下去。病床上的許全意雖然瘦弱,但身上乾乾淨淨,沒有一點褥瘡,雙眼有神。雖然不能言語,但會用眼神與母親交流,完全沒有久病之人的那種木訥。
“二哥是我母親的全部,她也不願意拖累我們,我們想搭把手都不允許,更別說把二哥接到家裡照顧了。”女兒許長榮說。許張氏說:“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著,活著一天就要照顧孩子一天。”也以前有人提議出資幫忙許奶奶的小兒子住進福利院,減輕老人的負擔,讓她安享晚年,但被許張氏一口回絕了。老人認為福利院的護理人員雖然不錯,但自己在家裡親自照顧兒子就應更好些,她不願意兒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帶著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堅毅。
雖然家境貧困,許張氏卻有自己的原則,好心人送來的錢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業老總在微博上看到許張氏的故事後,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員送來10萬元愛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當地民政部門為老人和她的小兒子分別辦理了低保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這讓許奶奶每當和人聊天時,總是不忘唸叨幾句感謝的話:“給政府添負擔了,共產黨好啊!”
許張氏榮獲第三屆安徽省道德模範榮譽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4
沙X,女,中共黨員,大專學歷,XX年3月生,20XX年擔任東街社群計生專幹至今。
計劃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難事”,要想把這一工作做好,計生專幹的自身素質必須過得硬。她深深懂得,要成為合格的一名計生專幹,學習是關鍵,尤其是要鑽研好計劃生育政策法規、避孕節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識。於是她擠時間刻苦學習、虛心請教,她不但自己學,還組織全轄區育齡群眾學,經常入組上戶為育齡群眾講解生殖保健、避孕節育及計劃生育政策法規,當好計劃生育宣傳員。
她堅持每月在居委會的宣傳欄中出好一期計劃生育專欄,宣傳計劃生育方面的政策及科普知識。重點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法》、《避孕藥具的管理和使用》、《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方法》等法律法規及業務知識進行鑽研,透過刻苦鑽研,她吃透了政策,掌握了業務技術,明確了自身職責,面對“難事”幹起來更有勁頭。
她默默無聞,埋頭苦幹,搞起計劃生育來,她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一是勤用嘴,及時把黨的計劃生育法規、富民政策、計劃生育科普知識等送到了家家戶戶。二是勤用手,把社群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做細、做實、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還熱情主動地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服務,如辦理生育證、流動人口婚育證、戶口登記等,三是勤用腿,跑遍了全社群234名育齡婦女家庭,及時收叢集眾意見、傾聽群眾呼聲,掌握第一手情況;還經常向領導彙報情況,做到下情上報,並及時準確的向計生辦反映情況,做到實事求是,是喜報喜,是憂報憂,從不矇混過關,使上級能及時掌握社群的計生工作動態,為開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計劃生育工作是一項得罪人的工作,工作久了,總會有一些人因不能理解而怨恨,受一些委屈的事是常有,她堅持原則,依法辦事,把每項工作都做細做好,處處把已婚育齡婦女當親人,用真情換真心,凡有新出生或節育手術物件,都要上門看看。不管是什麼時候,從不間斷。她在群眾當中贏得良好的聲譽,她是育齡婦女的孃家人,回首這麼多年的經歷,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清楚。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5
張xx,男,1969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南海高階中學政教處主任。他致力於教書育人,是同事心目中的“及時雨”,是學生心目中的“導航師”。2006年被文登市委、市政府記三等功。
2015年7月28日,張xx在返家途中,路遇一少年遭遇車禍,他急忙下車檢視。少年當時已沒有了呼吸和心跳,不省人事,他第一時間撥打了120,並迅速為少年進行心肺復甦,為挽救少年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少年被送往醫院後,張xx多方聯絡,幾經周折找到了少年父母。第二天,他又特意趕到醫院探望,並留下200元錢。少年轉危為安後,其家人要上門答謝,都被張xx婉言謝絕。威海南海愛心基金會得悉張xx救人事蹟後,獎勵其人民幣2000元,張xx隨即將該獎金向基金會返捐,表示要把它用於更需要的人。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6
漢族,生於1963年9月24日,現居住於縣鎮村三組。1970年,年僅7歲的因為摔傷導致肢體殘疾,從小深受身體殘疾的折磨,沒有被嚇倒,而是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學習,漸漸長大的他了解到現今的鄉村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的人,因為鄉村的醫療條件差導致得不到及時治療而致殘甚至致死,從那時起便立志長大以後一定要從事醫療事業,努力鑽研,救助更多像自己一樣的人們。
1982年高中畢業後,便進入了衛校學習醫術,從1983年從衛校畢業後至今一直從事農村基層衛生工作,30多年來,他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崗位上默默奉獻自己,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一心一意為廣大群眾著想,為病人排憂解難,從未出現醫療糾紛、更沒有出現醫療事故,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是一項艱苦而光榮的任務,從醫三十多年來,總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颳風下雨,不管白天黑夜,病人隨叫隨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煩,精心治療,耐心護理,真正做到了讓患者滿意、讓家屬放心。
村有一位孤獨老人名叫李友全,已經八十高齡,2010年在一次外出途中不慎摔斷了腿,送到縣上醫院進行治療,確診後醫生告知:因李友全老人年紀過大且體弱多病,進行手術的話會有很大的風險存在,不能進行手術治療,建議採取保守治療。回到家中的李友全因家中貧困,連基本藥費都付不起,在走訪中瞭解到這個情況,二話不說,按照醫院開給李友全老人的藥方便隻身返回去抓藥,一年多的時間裡,無償為李友全抓藥看病,還不時地上門照看他的生活,瞭解其病情的回覆情況,直至2011年,老人的傷在的照顧下基本恢復。李友全有次聊天時對說道:“我活了這麼多年,看了世間百態,有些辛辛苦苦喂大的子女在你患病時都有可能棄你而去,更何況是一個不沾親不帶故的人,可是你就是讓我看到了這個例外。”他拉著的手哽咽地說道:這世上還是好人多啊!
農村的醫療條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專業醫院治療,但是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病人和患者家屬有需求,都會隨車護送,陪同診療。在醫學並不怎麼發達的以前,鄉村醫生一個人就要負擔起整個村上村民的看病診療,如今醫學雖然發展了,但是村上村民有些什麼頭疼腦熱,小病小痛的,首先想到的還是村上的鄉村醫生。經常都會免費給村民進行測血糖、量血壓、測體溫、查心律、測脈搏等常規檢查,並講授一些基本的健康、防病知識,對村民進行健康教育,深夜急診、出診更是家常便飯。家住丘陵山區,本身比較偏僻,但是行醫以來不管環境有多差、條件有多苦、路程有多遠,風雨無阻地為周邊幾個村的村民治病,每天都要步行幾十公里,解決了村甚至是周邊幾個村患病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在幾十年的行醫生涯中也搶救了百餘人的生命。
2012年,村2組村民騰得芬在坡上做農活,不慎摔倒後昏迷不醒,有村民路過看見,第一時間便通知了,不顧自身殘疾及時趕到,對騰得芬進行了恰當的處理,並隨同把她送到了縣醫院。醫生說道:“幸好人送來的及時,而且先前做了恰當的處理,不然後果不堪設想。”騰得芬得知後,非常感謝,只是淡淡地說道:“這是我該做的。”在交談中,說道:“從我高中畢業踏入衛校的大門那天起,醫生這個行業我就把它當成了像吃飯睡覺一樣普通,也像吃飯睡覺一樣不可或缺,只要我還能走能動,我就不會放棄它。”
說:“對於村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重型精神病的患者以及65歲以上的老人,我始終每年都堅持4次回訪,平均每三個月提供一次上門隨訪服務,同時為了關心老人身體健康,每年都積極配合衛生院為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一次健康體檢。”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以來,更是嚴格按照上級衛生部門的統一要求和部署,積極開展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從未出現過私自存放農民醫療卡的情況,認真做到了補償單、補償登記表必須讓患者簽字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得到廣大群眾擁護和交口稱讚。在實行醫改以來,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
行醫以來三十多年如一日,熱愛本職,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了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中,為村民們消除病痛。沒有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從沒有出現過任何醫療事故。每年公共衛生防疫和體檢服務到戶。村民們說起村的餘醫生,都紛紛翹起大拇指,點頭稱讚。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7
徐輝,男,中共黨員,1956年7月出生,合肥燃氣集團XX區服務所副所長。
在合肥燃氣集團工作18年來,徐輝始終信守著“讓使用者辦順心事用放心氣”的服務承諾,始終實踐著自己對使用者“不管有多難、只要你肯說”的諾言。無論冰凍嚴寒還是炎炎烈日,只要使用者一個電話,他就立即前往解決難題,實現了服務及時率、處結率、滿意率三個100%的突出業績。從2000年4月份開始,他牽頭成立了 “徐輝假日小分隊”,主動深入社群、學校等,共開展活動600多次,義務服務21000多戶,將方便和安全送到了使用者的家門口,受到了使用者的歡迎和好評,被使用者親切地稱為“誠實守信的好人、咱老百姓的貼心人”。
徐輝曾被授予全國和省勞動模範稱號。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先後多次進行專門報道。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8
譚海美,女,共青團員,1992年5月出生,肥東四中學生。榮獲第十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20xx年當選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並獲“世界宋慶齡兒童基金會”獎。
20xx年,譚海美在班裡成立第一個“留守兒童互助小隊”,幫助後進生提高成績、照顧孤寡老人、幫助生活有困難的同學等。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多次採訪譚海美和留守小隊工作。20xx年,留守小隊經驗在全省推廣。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9
盧丙會,男,1961年5月出生,XX縣黃圩鎮盧圩村農民。獲XX省一等治安榮譽獎章、XX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
20xx年8月8日20時50分,在XX市黃龍家電商貿城打工的盧丙會在與工友聊天時突遇一歹徒搶劫一女子皮包,他毅然衝上前去奪回皮包,並拒絕了女子的酬謝。40分鐘後遭該歹徒及其8名幫兇的報復,全身被砍10餘刀,右手被砍斷,右腿5處骨折,右肩鎖骨粉碎性骨折,曾連續昏迷數天。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10
汪來九,男,1949年10月出生,XX縣宏潭鄉毛田小學教師,36年紮根深山小學無怨無悔。他總結摸索出一套特別適合於山區教育的“七級複式教學法”,被認為是對我國目前基礎教育體制一種新的探索和嘗試。
他曾獲全國和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模範教師”及省優秀教師、省第五屆精神文明“十佳人物”。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曾集中報道過他的先進事蹟。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11
王兆華,女,共青團員,1988年11月出生,XX市八中學生。全省第五屆精神文明“十佳人物”。
她7歲便包攬了洗衣、做飯等全部家務;11歲便利用節假日販賣小金魚,補貼家用,供自己上學;近年來,年邁的養父下肢癱瘓,臥病在床。但她沒有被苦難和挫折嚇倒,而是迎難而上。她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報答養父的恩情;她勤奮好學,擔任班幹部認真負責,希望用知識和雙手報效祖國、報答人民。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12
董學法,男,中共黨員,1970年2月出生,XX縣泥汊鎮人。獲全國優秀進城務工青年、XX市治保積極分子、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等稱號。
1988年,董學法成為XX市XX區勁松中社群的一名保潔員。除了做好本職保潔工作,他還參加了社群治安巡邏隊。他與不法分子搏鬥過35次,16次被打傷。他曾抓獲過各種不法分子100多人,其中犯罪嫌疑人22人,截獲贓物500多件。他還為居民做過大大小小的好事1000多件。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13
周美香,女,1940年7月出生,XX市郊區橋南辦事處白雲居委會居民。47年照顧同母異父的智殘姐姐吳紅花,用真情演繹了人間真善美。
父母雙亡後,弱不禁風的妹妹周美香頂起了大梁,她拖著瘦弱的身體,數十年如一日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姐姐吳紅花。每天早晨,周美香做好飯後,先給姐姐用熱水洗臉,接著再餵飯。姐姐大小便失禁,她幫姐姐擦身、洗澡、換洗衣服。這樣的活她不知重複過多少次,但周美香沒有半句怨言。
這是一位給居民群眾帶來春天般溫暖的共產黨員,30多歲的她已經在居委會工作了整整17年。十七年來,她以一位社群工作者的滿腔熱情,挽救過處於困境的社會弱者;以一個母親的慈悲胸懷,去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品格,實踐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14
周甜作為南昌市西湖區紅色場館的一名講解員,自參加工作以來時刻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愛崗敬業、積極進取,腳踏實地、樂於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她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透過故事的串聯,讓文物“活”起來。同時,仔細研究觀眾心理,針對不同的觀眾調整講解的內容、方式,切實做到“因人施講”。她在講解中對待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性別的遊客,開展差異化、個性化服務,從每一個細微之處入手,使觀眾賓至如歸,做“遊客的貼心人”。在一線講解的十年時間裡,她共計接待觀眾100餘萬人次,免費講解5500餘批次,重大接待160餘批次,各類外出借調任務240餘批次,開展各類社會宣教工作800餘次。
她在學術研究上狠下功夫,首創了情景式教學,以人物話劇式帶入感的教學受到了多家中小學校的青睞,教學活動開展不到三個月已和八一館簽約的中小學校達到了30餘所。她對平時的工作進行思考總結,撰寫了《給觀眾提供有趣的講解》《“小小志願者培訓”譜寫紅色傳承新篇章》等10餘篇文章在中國文物報、江西日報等媒體刊載,撰寫的《七代講解員的的初心傳承 一座英雄城的紅色傳奇》,受到了廣大媒體的關注,在人民網、光明網、鳳凰網等多家網站刊載報道。
“不揚鞭時自奮蹄。”她將繼續牢記使命,繼續前行,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勤勉盡責,歷練人生,做到有一份光,就發一份熱,真正做一名紅色基因傳承者。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15
孟凌玲,中國共產黨員,一級教師,曾榮獲縣級四有好老師、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不忘初心,銘記宗旨。
她始終踐行“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教育宗旨,不斷提升個人的學識修養,透過各種途徑提升自身教育教學能力水平,精心備好每一節課,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耐心解答每一名學生的問題。不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更讓學生“信其道,敬其師”。在疫情線上教學期間,組織學生有序自習,鼓勵優等生乘風破浪奮勇爭先,勉勵後進生析原因、找方法、抓基礎,在高一第一次月考中多名同學取得優異的成績。
她熱愛教育事業,喜愛她所教的每一名學生,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跟學生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她最快樂的時光。軍訓期間與學生共同進退,班級取得了“優秀連隊”的榮譽稱號。
幫帶年輕教師,教學相長,共同提升。
從教以來,她共幫帶過四名實習生,現已有三人分別在廣州、江蘇、黑龍江學校任教。雖然幫帶實習生只有短短的兩個月時間,但是她卻與實習生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家校合作,共築學生成長平臺。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教育的沃土,更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滋養。班任、科任、家長、學生,這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分割。在第一次家長會上,她打破班任一言堂的慣例,邀請科任團隊,面對面與家長和學生座談,指出各科在學習上存在的不足,有待提高和改進的地方。這樣,家長可以更全面的瞭解孩子在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共同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
學生進入青春叛逆期,一些同學很難坐下來同父母真誠的溝通,尤其是學習方面的事情。利用家長會這一契機,她讓學生給家長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心裡話,並透過家長寫回信這一形式,促進家長和孩子的真誠溝通,進而促進學習成績的提升。
共產黨員是份責任和使命,教師也是份責任和擔當,黨員教師,更要踐行黨的宗旨和教師的責任,為黨和國家培養新一代有為青年,具有家國情懷、有使命、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在初心不改、銘記宗旨的鞭策下,她定將乘風破浪,做一名讓家長滿意、學生滿意的合格教師!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16
甘科偉,男,壯族,1980年9月30日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南寧市公安局禁毒支隊民警。他從事禁毒工作7年多來,曾深入臥底毒窩,有一個“最強大腦”擅長資訊研判,創造了一系列資訊導偵、科技破案的戰術戰法,在全區禁毒戰線推廣,共參與破獲各類重特大毒品犯罪案件137起,繳獲各種毒品3000多公斤,抓獲毒品犯罪嫌疑人197人,戰績顯著。
2017年1月15日。甘科偉不分晝夜連續奮戰,參與偵破特大毒品案之後,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這是甘科偉生前在微信朋友圈寫下的心聲,他用生命踐行了忠誠奉獻、守護平安的從警誓言。2017年,甘科偉榮登“中國好人榜”,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稱號。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17
王青春,中共黨員,一級教師,高三語文教師。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的責任心,認真教學,平等施教,關愛學生,在平凡的工作中做著自己應有的貢獻。
一、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教書育人
執教十六年,他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熱愛學生、團結同志,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要求,落實學校工作部署。以重實際、抓實事、求實效為教學工作的基本原則,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認真落實課程計劃,落實教學常規,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採取循循善誘方法,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既教書又育人,在重視基礎教學的前提下,結合教材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講好學科背後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為祖國的建設努力學習,同時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做新一代文明的學生。
二、堅定信念,身體力行職業道德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認為只有把黨組織對黨員的要求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才能體現黨員的先進性,身體力行教師的職業道德,加強師德修養,把為教育事業奮鬥終身作為自己的職業理想,才符合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才能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在助學工作中,展示出熱心、愛心、耐心。在辦理學生資助時,能夠克服人手少、時間緊、任務重等困難,加班加點,組織安排好學生資助工作。每年都積極參與到辦理生源地貸款的具體事務中去。熱情接待、傾聽學生和家長的諮詢,耐心地向他們宣傳解釋相關政策和程式,認真整理學生資助檔案材料。以事業心、責任感和不怕苦的精神努力工作,使貧困學生能積極努力學習。解除了貧困學生與家庭的後顧之憂,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
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專業素質
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從事教師這一行業就必須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十六年來,無論在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專業技能上始終不忘進步提高。在工作中積極參加各種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質,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緊隨國家教育發展的步伐;在教學中始終堅持平等施教的原則,對每一位學生公平公正,溫情關愛每一位同學;在專業技能上,潛心學習鑽研,不斷拓寬專業知識領域,迎難而上,逐一破解自身專業瓶頸,不斷積累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作為新時代的一中教師,一名奮戰在教育一線的共產黨員,要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去點燃紅燭的事業,再創輝煌業績,一路放歌,勤修師德,讓自己的教育事業更加輝煌,用愛揚起學生未來理想的風帆。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18
包心月,高二七班班主任,初耕教壇的探索者。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勤奮的耕耘,默默的守候,期待著教育生涯第一季的幸福收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包心月老師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愛學習、會學習。在教學中,關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及良好心態的調整。她精心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透過激勵性評價,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針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困難,她常常利用課間和休息時間和學生一起閱讀,一起學習,以便準確發現問題,從而有效地幫助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提升語言能力。
在她喜愛的班主任工作中,她每天都深入班級,除了注重班級常規管理,抓學生紀律、秩序外,還非常重視班級的學風建設和班級各項活動的開展。注重學生學習目的性、紀律性的教育。她是學生和科任老師之間的橋樑,促進師生之間溝通,融洽師生之間的情感。她利用自習課的時間督促學生加強對各科知識點的鞏固。她嚴格管理課堂紀律,尤其早、中、晚自習的紀律,每天組織督促語文、外語等學科的背誦,詳細檢查每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透過這一系列管理措施,班級學風逐漸濃厚,得到科任老師的一致認可。
她注重“五育”並舉,極力倡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積極組織參加學校的各項課外活動,做到活動有特色,內容有品味。在活動中,學生得到了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組織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班集體的凝聚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級管理當中,除每天在班級陪伴同學們成長,還在課後服務後的自主學習時間段經常深入班級進行管理。她的辛勤付出感動著每一名學生,贏得了家長、社會的一致好評。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19
孫健,中學一級教師,中共黨員,畢業於牡丹江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自2007年進入方正縣第一中學校任教至今,現擔任學校政教處主任、藝體教育中心主任、國際交流中心主任、高一六班語文科任教師。
孫健同志在擔任政教處主任以來,一直緊緊圍繞學校期初工作計劃,有序開展部門各項工作,能夠把期初學校工作要點落實到實處。作為政教處主任每天早晨很早來到學校,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入校,每天又是很晚離校,做到與學生同步。總是把學生的事放在心上,他總認為學生的事無小事,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原則去做事,為了治理學生生活習慣的惡習,細心細緻的與家長學生進行溝通並達成教育共識。與團隊內部人員根據省市教育方針要求在節假日休息時間研究學生管理制度的細化,出臺適合本校的校規校紀及各項管理制度。定期開展班主任培訓德育幹部培訓,只有好的德育幹部、班主任才能培養出好的學生,以愛導生、以會帶訓培養德育隊伍。所帶政教處團隊曾榮獲先鋒崗位等榮譽稱號。
孫健同志在擔任藝體教育中心、國際交流中心主任以來,一直致力於業務提升,隨著省市對藝術教學及國際留學的要求在不斷的細化。把握前沿的教育觀念,堅持學生全員藝術選修,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實現學生體育藝術2+1的培養目標。定期召開藝體教研組會議,共同學習瞭解最新教育部政策,加強專業業務學習、鞏固專業能力,傳達最新教育觀念。培養學生藝術情操,豐富校園藝術文化氛圍。在國際交流方面不斷加強內部人員業務學習,傳達國際留學最新知識理念,為學生生涯規劃做好人生導師,耐心細緻與學生交流溝通。近幾年有部分學生透過藝術體育考入國內一流名校,實現其大學夢想。又有部門學生透過國際留學走出國門進入韓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繼續深造。極力彰顯了我校“一個核心。四個方向”的辦學理念。
孫健任教期間,所教學科在同類班級始終名列前茅。總是關注班級中的學困生,細心耐心的去指導,無論多麼頑皮的學生在其課堂都能專注的聽講,教學中不斷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斷進行業務專研,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
“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其前行的動力,“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其學習的目標。作為當代教師,其踐行教師的使命,按照“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20
謝發強,男,1950年4月生,砲裡街道謝家嶺村村民。
謝發強是砲裡街道謝家嶺村一名普通的農民,他有一個不幸的家庭。兒子是聾啞殘疾人,女兒是聽障殘疾人,老伴癱瘓在床。面對重重困難,種種壓力,謝發強不認輸、不氣餒、不懈怠,用自己的辛勤付出、頑強拼搏為家人撐起一片天,讓他們在愛的沐浴中成長生活。
他悉心照顧兒女,在孩子們年幼時到處尋醫問藥,為孩子們積極治療。面對孩子們的苦惱他耐心開導,用愛心培育了他們積極向上的性格,兩個孩子都順利從聾啞學校畢業。為了培養兒子的一技之長,他陪兒子一起在工地幹活,充當翻譯,鼓勵兒子主動和工友交流,儘快適應環境。在他的培養下,兒子成為了一位技術精湛的瓦工,常年在西安裝修行業工作,並受到業主的好評和歡迎,也因為自己的陽光樂觀收穫了幸福的家庭。
女兒在他的教育培養下,取得了手語、茶藝、救護等文憑,自信樂觀,工作出色,擔任了西安市殘疾聯合會聾人協會副主席、蓮湖區春曉康復中心副主任和未央區啟點之星成人康復中心主任等職。經常參加省、市重大殘聯工作的研討,為發展殘疾人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老伴偏癱七年來,謝發強天天為老伴穿衣做飯、端屎倒尿。春天用輪椅推她散心賞花,夏天為她扇涼驅蚊,常年圍著她轉,相濡以沫,患難與共。
面對家庭的困窘,旁人總會用同情的眼光來看他們,但看到現如今謝發強一家人滿溢自信樂觀笑容的“全家福”,都投來羨慕和敬佩的眼光。這個不幸的家庭,沒有籠罩不幸的陰霾,相反卻充滿幸福的愛的力量,這份“愛”有謝發強不屈不撓、不向命運低頭的韌勁,更是他對家人不離不棄的愛和責任。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21
藍連青,女,1966年7月出生,廣西南寧市上林縣鎮圩瑤族鄉鎮馬社群鎮馬街居民。
藍連青一家五代同堂,互敬互愛,家庭和睦溫馨,是全國“最美家庭”。
藍連青的奶奶在世時,她一直悉心照顧,直至老人逝世;她支援丈夫帶領的瑤山歌藝術團成為當地有名的文藝團體,父母年逾八旬,也是該藝術團的“歌王”。2019年9月,藍連青入選“中國好人榜”,獲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22
李秀英是興文縣蓮花鎮高義社群村四組村民,與丈夫何明宣以務農為生。2020年孝老愛親宜賓好人、興文縣苗鄉好夫妻、興文縣第六屆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1992年,李秀英與何明宣經媒人介紹認識,相處兩年後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婚後夫妻倆相敬如賓,相濡以沫,隨著一雙兒女的出生,夫妻倆的生活更是甜蜜幸福。何明宣是一位很有經濟頭腦的農村青年,專門學習過稻田養魚、果樹種植等農業技術,還到四川省內非常有名的肉兔養殖培訓學校“仁旭平養兔技術培訓學校”學習養兔技術。當時父母還不太能接受一些新思想、新技術,而作為妻子的李秀英卻經常無條件支援丈夫的決定,主動耐心做公公婆婆的思想工作,爭取全家人的支援。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06年9月,丈夫何明宣在醫院檢查患有尿毒症,這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公婆也常年患病,生活的重擔落在了李秀英一個人肩上。
面對生活重壓,她不屈不撓
病魔雖然兇惡,卻沒有擊垮李秀英對奇蹟的期望,她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疾病所擊垮、消沉。作為平凡的農村婦女,李秀英面對生活的重壓,她不屈不撓,照顧患有尿毒症的丈夫14年,無微不至孝敬年老多病的公婆,並將2名子女培養為大學生、共產黨員。李秀英用自己的付出,給子女樹立了榜樣,為家庭付出了心血,無怨無悔、默默付出,書寫了作為妻子、兒媳、母親的責任和擔當。
談到老伴,何明宣飽含淚水,“多虧了她這麼多年的細心照顧,不然,我恐怕早就連命都沒有了,孩子們也不可能上大學。同樣是女人,她卻比別的女人要辛苦得多,特別是在我住院期間,為了省下治病的錢,她每天都吃我吃剩的麵包和牛奶,想到這些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面對患病公婆,她不離不棄
李秀英陪著丈夫,多次到重慶、成都、瀘州等地治療,醫療費、藥費、往返交通費、食宿費,加起來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在四處尋醫的同時,家庭沒有了經濟收入來源,兩個孩子要讀書,一家人還要生活。這時的李秀英既要面對害怕失去丈夫的驚恐,又要面對現實生活的困難,本來就瘦小的她,一夜之間更是蒼老了許多。李秀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她卻說:“如果我不堅強起來,那臥病在床的丈夫、年邁的公婆,年幼的孩子們怎麼辦?我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不管丈夫的病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我都不會丟下他不管,只要我有口飯吃,我就不會讓他一餐餓著,一定要把孩子們拉扯長大”,當時很多人都叫李秀英出去打工,但她都拒絕了“我出去打工,日子倒是好過了,但丈夫在家想喝一口熱水都成問題,孩子們上學回來熱菜熱飯也吃不上,所以我必須留在家,要苦大家一起苦,要幸福大家一起幸福”李秀英樸實的話語顯示了她對丈夫的一往情深,更滲透著一個農村婦女無比堅韌的力量。
李秀英的公公是優撫軍人,在部隊艱苦的環境中身體留下了很多毛病,一遇天氣變化就會發作,長期需要人照料,婆婆的身體也不好,李秀英更是沒有任何怨言,無微不至的照料老人們的生活起居,儘量讓他們過好晚年生活,享受應該有的天倫之樂。同時還不斷安慰他們,告訴他們只要有一絲希望,就算砸鍋賣鐵也不會放棄對丈夫的治療。婆婆對李秀英更是讚不絕口,“我們這個媳婦心很好,平時對我們也很好,以前在磚廠上班,別人拿一個香蕉給她、拿兩顆糖給她,都要拿回來給我吃,真的像親女兒一樣。”
面對命運的不公,她無怨無悔
面對命運的不公,李秀英從未埋怨,儘量把自己樂觀的一面展現在家人面前,用自己的樂觀影響家人勇敢面對生活,夫妻倆從來沒有因為生病或者是家庭負擔而產生矛盾,總是相互鼓勵、支援著對方,從不在別人面前叫苦。何明宣生病14年來,李秀英不離不棄,悉心照料,撐起了這個家庭幸福的藍天,用愛書寫了孝老愛親動人故事。現在,何明宣的病情得到控制,每週去縣中醫醫院做三次透析,花銷降低了不少,女兒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能夠為他們分擔一部分經濟,肩上的擔子就沒那麼重,日子也越來越好。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23
餘霞是高縣勝天鎮共和村村民,從小父母離異,從16歲起,便與父親開始了一段角色互換的人生。由於父親因突發性腦幹出血,失去了說話和自理的能力,從此她就是父親的眼、父親的耳、父親的柺杖。時隔五年,她逐漸地感到籠罩在她生活上的陰霾被一層層打破,希望的光芒一點點升起,雖然現在父親依舊是不太會說話,大小便失禁,行動有障礙,需要坐輪椅,但是對她而言父親就是她的全部,她將陪伴著父親繼續堅持走下去。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一部可以書寫的傳奇,而她的人生經歷卻是一朵綻開的鮮豔之花,不僅開的靚麗,散放的花香也薰陶了人們的心靈,她就是高縣勝天鎮孝心女孩——餘霞。
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母親自離婚以後便再沒有出現過,她只記得母親一些模糊的身影,和看不清的面龐,所以對於她來說,母親只是一個稱呼,母愛也只是一個概念詞。
通常情況下,缺失母愛的孩子往往會性格孤僻,但生活中的餘霞卻開朗、樂觀。她是父親一手拉扯大的,又當爹又當媽的父親讓餘霞深深體會到了醇厚如山的父愛和溫潤細膩的母愛。
當父女倆的生活漸漸步入正軌,日子慢慢開始有起色的時候,一個晴天霹靂降臨在這個平凡的家庭。2016年12月25日的那個夜晚,父親突然毫無徵兆的倒在她的面前,當時的她手足無措,好在有親戚朋友的幫忙,連夜把父親送到醫院。在趕往醫院的路途中,父親迷迷糊糊的醒來,看到嚇得臉色蒼白,渾身顫抖的女兒,他緊緊抓住了女兒的臂膀,一直沒有鬆開。
到了醫院,父親被送到了重症監護室進行搶救。在重症監護室裡,看見父親滿身插滿了醫療器材、昏迷的父親緊皺著眉頭,眼角留下了眼淚,嘴裡隱約有著模糊不清的囈語,像是在叫女兒的名字。當醫生的檢查結果出來後,她感受到了人生當中的第一次絕望。她覺得周圍安靜的可怕,只有幾臺醫療檢測的儀器不時傳出的滴滴聲伴隨著父親似有似無的呼吸聲,她突然感到渾身的血液都像是被凝固住了一樣。
接到病危通知書,醫生告知餘霞,父親的腦幹出血十分嚴重,可能離開,就算搶救過來也可能是植物人,需要親屬簽字後再進行下一步治療,讓家屬做好心理準備。但只有16歲她,連為父親簽字的權力都沒有,內心的恐慌,雜亂的思緒深深的圍繞著她,只有等著爺爺趕往醫院。
當熬過了在重症監護室的無數個日日夜夜,父親終於從重症監護室轉出。但父親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不會說話的父親所有事情都需要她去猜,長期的相依為命已經使她和父親有了某種默契,不管他想要喝水、翻身,還是要上廁所,她總能夠第一時間發覺,每天早上她都要給父親用熱毛巾熱敷,每天晚上都守在父親的身邊,看著父親輸液。好多個晚上都不敢閉眼,生怕一閉眼就再也看不到父親了,就算睡著、腦海裡全是父親在重症監護室那一幕可怕的場景,心總是抽搐的發疼。
在醫院住院一年多,這對父女終於可以回家了。但回到家,父親依舊不會說話,大小便失禁,行動有障礙,需要坐輪椅,需要人照顧。本該回到學校繼續上高中學習的她,毅然決定放棄學業,留在家裡照顧父親。因為她知道爺爺奶奶年事已高,爺爺身體一直不好,本來就需要人照顧了,除了她再也找不到第二個適合照顧父親的人了。
父親剛出院的那2年多,她總是24小時在父親身邊陪護,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父親就會小便,輪椅也總是坐不穩,有時候還會摔下來。她知道父親是一個很愛乾淨的人。她幫父親修指甲,剪頭髮,還一直幫助父親做康復訓練。她在網上買了很多康復訓練的器材和小黑板。有空的時候就教父親在黑板上寫字,就像當初父親手把手的教她寫字一樣,陪著父親一起重新走過以前父親陪她走的路,雖然父親學一個字、走一步路都很費勁,今天學的明天就忘了,今天走了明天依然不會走,但她發現父親臉上的笑容更多了。因為父親行動不便,很少出門,為了不讓父親無聊,她會每天把附近的新鮮事和街坊鄰居的變化講給父親聽,她就是父親的耳朵和眼睛,代替父親去發現、去感受生活。也會在網上學習新的菜品,做給父親吃,父親也會開心的像個小孩子費勁的為她豎起大拇指來。慢慢地以前餵飯一個多小時到現在的10多分鐘左右,令她欣慰的是一切狀況都在逐漸的走向好轉。
曾經有朋友對她說畢竟是女兒,很多時候都不方便,不如給父親找個男看護或者讓爺爺奶奶來幫忙照顧,這樣她還能出去上班。但在她看來,生命都是父親給的,沒有父親就沒有她。小時候父親也給她換尿片、洗衣服,三更半夜還要起來衝奶粉給她喝。那個時候父親都沒有嫌棄她、沒有放棄她,那麼將心比心,如今輪到她照顧父親了,她會像父親當初照顧她一樣,好好照顧父親。如今,不過是父親養她長大,她照顧父親到老,只是角色互換了一下而已。
記得2019年6月的一次地震,抖動得相當厲害,當時的她第一反應就是背起父親趕快往外跑,到樓下的時候,她像父親當初揹她時逗她一樣對父親說:“你看你再長胖,我就背不動你了”。父親聽得咯咯發笑。回想著曾經在父親的關愛下提桶水回家都很困難的她,如今一口氣能揹著父親跑下四樓,因為她知道人的生命在自然災害面前是那麼的脆弱,父親就是她的全部。
時隔五年,籠罩在她生活上的陰霾被一層層打破,希望的光芒一點點升起。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也為了更好地照顧父親,現在的她選擇了離家進的一個美容院上班,雖然每月只能領著1200元左右的工資,但她每天能回幾次家給父親做飯、餵飯、背父親睡覺、幫助父親上廁所等。她就這樣一直堅持著,她也不再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反而感謝生命中的一切。
百善孝為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角色對換,作為子女往往很多做不到像父母對子女那樣無私,有的人不孝敬父母,對父母不管不顧,甚至出現了拋棄父母,不贍養父母的情況,著實令人心寒。贍養父母,善待長輩,不要在失去之後才後悔,希望透過餘霞姑娘的故事,使更多人能早日明白“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24
閆凡凡,男,1989年2月生,灤鎮街道喂子坪村村民。
閆凡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裡娃,因為家裡孩子多,生活拮据,他早早便走出校門,做起了“小大人”,肩負起家庭生活的擔子,夏天在家搞農家樂,冬天堅守道路救援,維持家裡的基本生計。受家庭環境影響,閆凡凡把志願公益當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時裡村民有困難他都會熱心幫助,日子久了,他便成了村裡大人小孩嘴裡常說的“公益小哥”。
2020年,從新聞上看到全國人民都在防疫抗疫後,閆凡凡第一個報名成為志願者,與村幹部及愛心村民一起在村口24小時輪流值班,每天揹著50斤的消毒液行走3公里,在村裡進行消殺。疫情最嚴峻緊張的時候,村裡村外無法正常出入,閆凡凡就擔當起村裡的“快遞員”“採購員”,一週下山兩次為村民採購生活用品,將每戶所需詳細記錄在本子上,然後精心採購,送貨上門,得到了父老鄉親們的稱讚。
2020年5月4日上午10點左右,閆凡凡還和往常一樣,從灤鎮為村民採購生活用品駕車回家,行駛到210國道喂子坪村九龍潭地段時,突然看見路邊站著多名遊客,在吵雜聲中有人大喊“救命啊,救命啊”,閆凡凡急忙停車察看,聽說是一名男性遊客不慎溺水。“快讓開,快救人!”他高喊著撥開人群。在清澈見底的山泉溪水潭中,他看到一名男子躺在水潭中,一動不動。他趕緊問了一句“這個人掉進水潭多久了?”“五六分鐘!”有人回答。時間就是生命,必須馬上救人!可就近沒有下河路,只有兩米來高的石坎,為了搶時間,閆凡凡二話不說,來不及脫掉外套和掏出身上的貴重物品,立即跳下三米多深的水潭。山間泉水冰得刺骨,閆凡凡瑟瑟發抖,但他此刻什麼都顧不上,只有一個念頭:救人。他伸手托住男子頸部,先將男子翻身過來,確保氣道暢通,然後將男子慢慢拖拉出水潭。這時閆凡凡又冷又累,全身凍得直哆嗦,使出全身力氣大喊:“快來,搭把手,趕緊先放石頭上救人!”。
在同行朋友的協助下,閆凡凡將溺水男子移上淺水區的平石板上,只見男子嘴角發紫,手臉發白,幾乎沒有了生命體徵。“趕緊搶救,人工呼吸,快,快,快!”說完,閆凡凡立刻對男子做起了人工呼吸,並進行胸部按壓。經過閆凡凡的及時搶救,溺水男子終於動了一下,並逐漸恢復生命體徵。閆凡凡和周圍遊客將男子抬到公路邊,等待“120”趕到後才離開。路邊遊客大聲讚揚“厲害啊,小夥子,多虧你了!”閆凡凡救溺水男子的過程被周圍的群眾、遊客拍下來發到網上,《人民網》,《華商網》等媒體爭相報道,獲得了大量的點贊和瀏覽轉載,受到廣大網友的稱讚。
事後,大家總是稱他為“救人英雄”,閆凡凡低調地說:“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就有一種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是什麼東西都換不來的。”
道德模範先進事蹟材料25
齊桂林,男,1988年2月生,韋曲街道首帕張村村民。
從2014年開始,齊桂林每年堅持無償獻血,並於2015年4月24日,捐獻造血幹細胞血樣,光榮地成為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一名志願者。2019年1月18日,齊桂林的造血幹細胞血樣與一名白血病患兒配型成功,他二話不說,克服重重困難成功捐獻,他常說:“能幫人渡過難關是一件幸福的事!”
無意善舉捐獻造血幹細胞
從2014年開始,齊桂林每年都堅持無償獻血。幾次成功獻血之後,他無意中看到了中華造血幹細胞資料庫徵集資訊,當時他並不瞭解造血幹細胞的捐獻,於是,便上網查詢相關資料,那時他才明白這是為了挽救那些身患白血病、血液病的同胞。瞭解情況後,他毫不猶豫地再次踏上獻血車,留下了造血幹細胞血樣。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無意之舉,卻在幾年後點燃了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希望。
害怕家人擔心決定“先斬後奏”
2019年1月,齊桂林的造血幹細胞血樣與一名白血病患兒配型成功,當中華骨髓庫陝西分庫工作人員詢問齊桂林的捐獻意願時,齊桂林毫不猶豫地表示,他願意透過捐獻自己的造血幹細胞去挽救這名素昧平生的患兒,並積極配合做好高分辨配型檢測及各項身體檢查。對於捐獻造血幹細胞,不少人因為不瞭解情況而心存疑慮。當齊桂林準備捐獻造血幹細胞的事情被他的親戚朋友知道後,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出於關心,有一位朋友曾極力勸阻,告訴齊桂林“不要去,覺得這個捐獻對身體存在風險”,但強烈助人的願望還是讓齊桂林選擇了捐獻。考慮到家人對捐獻情況不瞭解,可能會為他擔心,他在捐獻前並未告知家人。
“能幫人渡過難關是一件幸福的事”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採集,從初配成功後,齊桂林就特別注意飲食,半點不敢大意。打動員劑期間,齊桂林的反應比較大,晚上身體疼痛得無法入睡,但他沒有任何怨言,堅持配合醫生做採集前各項準備工作。2019年4月25日上午,在唐都醫院,齊桂林開始了造血幹細胞的採集,他左臂內側被插入抽血管,抽取出的血液透過分離機提取出造血幹細胞混懸液,剩餘的血液部分再從右臂內側實現回輸。採集過程很辛苦,但他沒有一句抱怨,臉上始終保持著笑容。下午,採集的血樣被透過高鐵送往河南,輸入了患者體內。捐獻成功後,齊桂林成為了我省第197位、全國第827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大愛無疆,愛心永傳,齊桂林用一腔熱血播撒大愛,用春風化雨滋潤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