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觀後感800字(通用20篇)

大國崛起觀後感800字

  觀後感格式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絡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昇華到頂點。

  大國崛起觀後感800字(通用20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國崛起觀後感800字(通用2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國崛起觀後感1

  大國崛起給人的感覺就很宏大,簡單介紹了九個世界性大國的興衰歷程。在這種氣勢恢宏的講述和磅礴的配樂中,我覺得個人實在是太渺小了。而且每個國家都有它成功的智慧,可以給人以啟迪;每個國家都有它衰落的根源,可以給人以教訓。

  葡萄牙依靠其勇敢冒險的性格引領著15,16世紀的航海大發現,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殖民第遍佈世界的大國,但是豐富的航海知識卻使他們拒絕了哥倫布,也拒絕了美洲大陸;

  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王對於哥倫布的贊助使她戴上了世界霸主的桂冠,但是這個國家卻因為沒有投資發展而是沉醉於奢侈而逐漸衰落;

  荷蘭因為發明了一刀清理鯡魚的方法使得自己一躍而出,並且發明了運貨量大的商船得到海上馬車伕的名號從而逐漸強盛,威廉巴倫支的三文雅之行確立了荷蘭商人的信譽從而在世界上穩穩立足,但是荷蘭對於世界的貢獻在於發明了類似於今天銀行的機構,確立了一種新的金融機構;

  英國在伊麗莎白一世的帶領下逐漸強大,查理一世被殺後的光榮革命,牛頓的科學體系的建立,瓦特的蒸汽機的發明,共同孕育了這個新的世界霸主;

  法國作為社會實驗最多的國家,在經歷了動盪與迷茫之後,在拿破崙和戴高樂等傑出領袖的帶領下走上了國家強盛之路;

  戰亂的德國則是在俾斯麥的鐵血政治下才開始走向統一和強大;

  日本明治維新是轉折點,這種對新知識的強烈的學習願望使他們擺脫了成為了殖民地的命運;

  俄國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對俄羅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之後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農奴制建立了社會主義,之後的發展使蘇聯足以和美國抗衡;

  美國的發展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為美國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兩次世界大戰則使美國遠遠甩脫了對手,從而成為唯一一個超級大國。

  在讀完《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一書後再看這部紀錄片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覺得可以聯絡起來很多東西,但終究差一點東西,我想應該就是欠缺經濟學的知識。歸根結底,世界發展史就是經濟發展史,而經濟的發展歸結於教育,體制。對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差別我不是很懂,有時間可以看看國富論。

  大國崛起觀後感2

  《大國崛起》對美國的“西進運動”也是極度讚賞。“那是一段歷時近一個世紀、漫長而艱險的歷程。到達西部的人們面對的是一無所有的荒漠。他們必須在這裡學會生存,而且要一代代地生存下去。”“西進運動毫無疑問是美國曆史上充滿開拓、勇氣與冒險精神的一頁,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正是它,塑造了透過自我奮鬥、實現個人夢想的美國精神。”“19世紀末,經過開墾和耕種的大草原變成了沃土桑田,曾經荒無人煙的西部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的重要糧倉。”(第10集)這裡提請讀者注意《大國崛起》反覆強調美國西部曾經是無人的荒漠。這樣的話,老實說,連嚴謹的美國資產階級學者都不會講。

  讓我們看一看尊重史實的學者們是怎樣寫的。“西部的開拓是在剝奪印第安人土地的過程中實現的。對特庫姆塞領導的泛印第安人運動的鎮壓,結束了東部印第安人聯合抵抗白人侵犯的歷史。在1830年代,傑克遜總統實行強迫印第安人西遷的政策。中西部農業商品生產和南部棉花種植園經濟的擴大使白人擴張主義者急切地奪取印第安人的土地。1830年國會通過了《遷移法》(RemovalAct)。這是強迫印第安人西遷的法律依據。印第安人部族如索克斯(Saux)和福克斯(Fox)人在酋長黑鷹領導下進行了反抗鬥爭,於1832年試圖返回伊諾斯西北部的家園,遭到伊利諾斯州長派出的民兵的殺戮。住在佐治亞西部至密西西比河和向北到北卡羅來納西部和田納西東部的四大印第安人部族奇卡索人(Chickasaws)、克里克人、喬克託人(Chocktaws)和切羅基人進行了抵抗。佛羅里達的塞米諾爾人也一直頑強抵抗,但都遭遇到失敗。1844年,美國東部的3/4的印第安人被迫遷往密西西比河以西,而未遷走的30000印第安人大多留在蘇必利爾湖的偏遠地區。印第安人在遷徙中約減少了1/3的人口。美國的大陸擴張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場上。”

  這段文字摘自楊生茂、陸鏡生著《美國史新編》的第160—161頁。這本書是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以上史實大學文科生是應該知道的。為什麼《大國崛起》的製作者們就不知道呢?《大國崛起》這種無視歷史事實、美化殖民主義的地方不勝列舉。

  大國崛起觀後感3

  《大國崛起》充斥著美化殖民主義的言辭,對殖民人物往往讚賞有加。哥倫布被譽為“英雄”,麥哲倫被冠以“勇士”。麥哲倫的確是“勇士”,在入侵菲律賓時,狂妄自恃,率領一小股“遠征隊員”向目坦島上的居民發起進攻,結果被憤怒的人群所殺。至於哥倫布顯示了什麼樣的“英雄”本色,讓我們僅僅引述一段歷史記載加以說明。“到了1496年,即在哥倫布初次來到海地後的第四個年頭,海地泰諾人餓死、累死、病死、自殺而死和被西班牙殖民主義強盜砍殺而死的泰諾人,就達全島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三十萬人中的十萬人。”

  又如,《大國崛起》在談到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形象時,可謂激情飛揚。女王在萬國博覽會上興奮得反覆講:“光榮、光榮、無盡的光榮”。“她完整地見證和享有英國的榮光”;“恰恰是這位看起來什麼都不做的女王,讓那隻看不見的手發揮了力量,開啟了至今都讓英國人津津樂道的維多利亞時代。”(第4集)但是,紀錄片卻隻字不提正是在這個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先後發動兩次鴉1片戰爭,將屈辱強加給中國人民,把中華民族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也恰恰是這個“什麼都不做的女王”,於1877年兼任印度女皇,把所有印度土邦王公都變成了她的臣屬,確立了英王的最高權力地位。

  《大國崛起》在談到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新大陸上的生活,為什麼沒有在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氛圍中延續下去?”(第10集)請看這裡的措辭:“田園牧歌式的氛圍”!讓我們引述一段史實,看看新大陸的生活怎樣地“田園牧歌式”。“那些謹嚴的新教大師,新英格蘭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們的立法會議上決定,每剝一張印第安人的頭蓋皮和每俘獲一個紅種人都給賞金40鎊;1720年,每張頭蓋皮的賞金提高到100鎊;1744年馬薩諸塞灣的一個部落被宣佈為叛匪以後,規定了這樣的賞格:每剝一個12歲以上男子的頭蓋皮得新幣100鎊,每俘獲一個男子得105鎊,每俘獲一個婦女或兒童得50鎊,每剝一個婦女或兒童的頭蓋皮得50鎊!”

  這就是《大國崛起》豔羨不已的“田園牧歌式的氛圍”。

  大國崛起觀後感4

  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紀錄片,記錄了500年來幾個國家的崛起的歷史。

  第一個是西班牙,第二個是葡萄牙,這兩個國家的名字都已牙齒命名(這是音譯)。這兩個國家的國土面積不大,都是沿海國家,這兩個國家卻開啟了西方國家重新認識這個地球的大門。哥倫布想到列印度,卻到達了緊美洲的古巴和海地,就誤認為到達了印度,稱那裡的人為“印第安人”。麥哲倫率船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第一次讓人類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第一次讓人類發現地球是一個球體,並不是天圓地方的。

  荷蘭:荷蘭的國土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在三百年前,緊緊只有150萬人口,卻將自己的經濟勢力幾乎延伸到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荷蘭沒有遼闊的國土面積,強大的王權和充足的人力資源。荷蘭的成功是一個注重商業的結果,一切都以商業利潤為重,其他的一切都好像無關緊要,不能和商業利潤相提並論。

  英國:有著大本鐘的英國,是一個島國,卻成為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綜合能力最強大的國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反覆和曲折的。這個國家雖然遠離大陸,卻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的宏圖偉業,完成了工業革命!是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

  法國:法國的文化曾經影響全歐洲,讓整個歐洲都以說法語為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法國促進了社會程序。拿破崙掃平了許多封建城邦國家,使思想進入到了現代社會。法國是一個極其注重思想的國家,敬重藝術家、思想家。追求自由的國家。

  德國:對於德國,也許對於我們來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德國強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對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視,德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使德國站在了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

  日本:就目前來看,日本是唯一一個亞洲的經濟強國,當年的軍事大國。在美國打開了日本大門之後的二十年裡,日本迅速崛起,打開了鄰國朝鮮的大門(這個說法不對)。

  向日本、葡萄牙等都比中國小的多,而中國卻沒有成為這9個強國之一。我希望中國能成為第10個強國,走在時代的前端。

  大國崛起觀後感5

  這兩天看了《大國崛起》,感覺挺震撼的,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同時也考慮了一些問題,想到中國的一些歷史和現狀,有很深的啟發。

  就日本而言,我發現我們在很多問題的認識上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向西方學習方面,當歐洲列強將自己的黑手伸向亞洲的時候,日本幾乎沒有任何抵抗而和平的接受了列強的入侵,因為他們看到了對手的強大和力量,認識到自己的落後和不足,當他門感到自己在現代化的程序中已經歐洲強國遠遠的拋在身後的時候,他們選擇的是謙虛的學習,而不是一味清教徒式歇斯底里的反抗,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擺在他們面前的不單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較量,而且是兩種文明和時代的碰撞和衝擊,一種沒落的,而另一個是勃勃生機的文化。他們對敵人的掠奪和侵略的縱容並不能代表了屈服和服輸,恰恰相反,他們是在為自己積蓄力量贏得時間,厚積薄發。接下來的珍珠港不是很好的證明嗎?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唯一永恆的就是抓住一切有利的機遇發展自己。為了這個目的,日本人可以以任何人為師,為了這個目的,荷蘭人可以貸款給正在給自己國家打仗的敵人,以此發展工商業,增加財富,終於成就了荷蘭“海上馬車伕”的地位;同樣為了這個目的,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可以隱性埋名,拋開一切,與普通船員打成一片,來到德國去學習先進造船技術,以此縮小沙俄與西歐的距離。為了達到自己給定目標,犧牲暫時的尊嚴和麵子是值得的。

  更另人可笑的是當時的昏庸封閉的清政府竟然會強迫比自己發達許多的西歐使節下跪行大禮,而強大富庶的荷蘭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成為唯一一個屈服的人。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反差;可能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氣節和尊嚴,名聲才是一個人的根本重要的東西。

  宏觀看來,大國崛起的歷史就是大國與大國之間互相學習的歷史,西歐國家之間的,西歐與東歐之間的,歐洲與美洲,亞洲之間的交流與學習。誰封閉誰就會退出歷史舞臺。

  其實人的發展又何嘗不是這樣,學習交流,謙虛,努力!任何認為自己比別人強的想法都是愚蠢的。為了自己發展我門可以拜任何人為師,可以暫時的犧牲我們的尊嚴,只要我們的心是堅定的。

  大國崛起觀後感6

  葡萄牙跟西班牙,考航海瞭解地球,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場上第一場大戲落幕。

  “小國大業”,“大國崛起”,荷蘭這個面積只有兩個半北京的地方,如何撐起“大國”二字。荷蘭的崛起,是透過進一步將地理大發現的潛力進步一步發掘。

  英國透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現代社會的轉型,走向了工業革命。當亞當·勒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撐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國市場。

  路易十四將法國的啟蒙教育得到了普遍傳播。拿破崙用武力方式將法國帶向了歐洲巔峰。然而武力不能維持這一切。在後來戴高樂帶領下,恢復了往日光輝。

  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下跪,他是一位好總理。在二戰中被殺的二百五十萬多猶太人中,沒有一位是他殺的.,但是他下跪了。什麼是大國?敢於負責任的,能給國內人民帶來幸福,也給國際社會的跟平與發展帶來福祉的國家,才能堪稱大國。

  盛田昭夫說堅持而成功的索尼,凝聚了日本這個國家的精神!

  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都是好學,重視教育的人。使俄國出現了大批像列夫·托爾斯泰一樣的知識分子。正是在他們的思考中,逐漸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明。

  列寧,是一個很成功很成功的人。很敬佩他,他保護了人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甦。又在斯大林的五年計劃的帶動下,使蘇聯成為了蘇聯強國。

  美國的崛起,在我眼裡是一個奇蹟,從五月花號上的一百多名的英國人到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世界第一強國。跟美國的科技發展迅速離不開。

  看來,這些國家的崛起都有幾個共同點。有對外擴張的歷史,都曾經稱霸世界,都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都在教育、工業、科技等某一方面有過突出的表現。再看看中國,要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大國。我想,中國能不能稱霸世界,這不重要。能不能成為工業、科技強國,這不重要。中國,這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能這樣存活到現在,本就是個奇蹟了。我想,中國一定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

  大國崛起觀後感7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楊善洲就是一面明亮的鏡子,是共產黨人必須對照的鏡子。看《楊善洲》,在被他一心為民、公而忘私的大愛無聲感動時,更是迎來了一次黨性的洗禮和心靈的滌盪。電影從不同的側面,描述了楊善洲的人生觀、權力觀、事業觀,道出一個共產黨員用生命寫成的箴言:“共產黨員不要躲在機關裡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當雪松。”這是楊善洲書記樸實的話語。楊善洲在滇西抗旱的工作中,勇擔責任,決策果斷,並且帶頭站在抗旱的第一線;注重科研,推廣農技,造就了一個“滇西糧倉”;幾十年如一日,帶領百姓在貧瘠的家園播撒幸福的種子,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草帽書記”、“百姓書記”。作為鄉鎮領導幹部,要學習楊善洲“到人民群眾中當雪松”的作風,帶頭“身”入基層,把功夫下到基層。在“訪。民情、匯民意、聚民智、解民憂”的活動中聯絡群眾,在全心全意服務群眾中深化黨群幹群魚水情。

  “青箬笠、綠蓑衣”,電影中在滂沱大雨裡走在鄉間小道里的楊善洲,讓人看到的彷彿不是一個手握權力的地委書記,而是一個從容悠然的農家漁父,在氤氳煙雨中,留下一道恍若“採菊東籬下”的淡泊背景。楊善洲在位期間,回家看望父母不坐專車,自己買長途客車票,出差和下鄉,也從不允許家裡人搭乘順風車。他堅持原則,一心為公,一輩子從不為自己和家人謀取一點私利,絕不沾公家一點便宜。共產等人要像楊善洲一樣,堅守清廉如水的人生底線,不越公道正派的從政紅線,堅持以德立身、以公處事、以廉樹威,自覺錘鍊黨性作風,砥礪品質意志,矢志不渝地堅守理想信念高地。

  我們的生命平凡而短暫!當登高俯瞰,看芸芸眾生熙熙而來,攘攘而去,常常會感嘆生命的渺小脆弱、感嘆生活的瑣碎平庸。而人生最難的是選擇,選擇後最難的是堅持。楊善洲選擇了大亮山,就是選擇了一條崎嶇而充滿艱險的開拓之路,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是他這位現代“愚公”的豪言壯語。在他同時平凡而又壯麗的一生中,他堅守著人民公僕的本色,化為一位綠色的精靈,植根厚土,不懼霜打,滿含深情,風塵不染,激情燃燒,染綠山林。從他的身上,我感受到生命的厚重與價值。

  大國崛起觀後感8

  近段時間,我看完了一部十二集的電視紀錄片,名字叫做《大國崛起》。這部片子不光讓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歷史知識,也告訴我怎樣從歷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

  歷史,原來是這麼充滿趣味!這麼深奧奇妙!

  《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分別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日本、俄羅斯(前蘇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雲大國的興衰故事。它們的強盛都離不開那些改變國家命運的重要人物和領導人。從哥倫布、威廉姆·伯克爾斯宗、瓦特、莎士比亞、亞當·斯密、盧梭到伊沙貝爾女王、拿破崙、戴高樂、郫斯麥、彼得大帝、華盛頓。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真正的治國之道從是這裡產生的。

  每一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大國,都可以當作我們的老師。西班牙與葡萄牙告訴我們:要有勇於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才能使我們擁有別人不會擁有的東西;荷蘭告訴我們,無窮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蹟;英格蘭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崛起還得需要科學與文化思想的支援;法蘭西告訴我們: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長時間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則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更加深刻地證實了法蘭西的教訓;德意志還告訴我們只有統一完整的國家才能走上強國之路;日本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蘇聯的興衰告訴我們:偉大的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美利堅合眾國告訴我們: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前進道路。

  我曾經讀過一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國》,這裡面談到了中國唐宋的強盛時期,它是這樣描述的: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國城市就已經有很多的福利設施;一千多年前歐洲很亂很窮很落後,美洲未開發、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正朝著成為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

  一千多年前中國華北的鋼鐵業年產就達一百二十五萬噸,而公元1788年歐洲工業革命開始時英國鋼鐵業年年產才有七萬六千噸。

  一千年前的中國農業、商業、製造業、手工業、娛樂業都是世界最發達的……

  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幾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令中國人無比自豪,但晚清時,清朝政府的腐敗卻讓中國飽受外國列強的欺辱。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得捱打,人民就會陷入痛苦與憤怒之中。

  現在的中國終於像巨人一樣從世界舞臺的底端再次站了起來,但我們卻沒有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人的那份驕傲與自信,因為,我們還沒有站在最頂端。

  怎樣才能使中國在歷史的大舞臺上再現雄風?

  大國崛起觀後感9

  當我看了《大國崛起》這部紀錄片時深深地感到,歷史的車輪,勢不可當,他造就了無數英雄的豪情壯志,使其為後人千古銘記……而我,也透過《大國崛起》增長了知識,拓展了智慧,有了一些收穫。

  大不列顛帝國的繁榮從伊麗莎白一世時代開始,但真正讓這個國家走向頂峰卻是從工業時代開始的。

  有人評價說:牛頓發現了進入工業時代的“鑰匙”,瓦特拿著“鑰匙”開啟了工業時代的大門,而亞當斯密卻倡導了自由貿易的市場經濟法則。沒錯,牛頓發現了“牛頓力學定律”,把人們從迷信神學轉變到了崇尚科學,把我們現在認為“很弱智”的問題解決了,讓人們瞭解了世界的運轉方式,並悄悄地告訴了當時的人:工業時代將會很快來臨。而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向人民宣告了:工業時代已經來臨了。亞當斯密發現了自由市場那隻“無形的手”,讓人民清楚地認識到工業時代的本質是社會化大生產的自由的市場經濟。

  英國在18世紀工業時代把英國領上了世界大國的舞臺,也讓世界發生了重大變化。

  《大國崛起》這個節目的確是一個增長知識拓展智慧的的好地方。

  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臺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

  歲月悠悠,有些歷史已經永遠地消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險、荷蘭的大型商船隊、英國全盛時期的第一屆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攻陷巴士底獄、德國第一個火車站、美國黑船逼迫日本開國、彼得大帝興建聖彼得堡、蘇聯討論第一個五年計劃、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這一幕幕歷史的縮影,在《大國崛起》中為我們所呈現,這也是中國電視人以電視傳媒這一特別的載體來展現近現代世界發展的一次實踐。

  《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為我們當下的現代化發展尋找鏡鑑;試圖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以尋找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為敘述平臺;試圖在風雲四起的歷史變遷中,尋找推動我國發展的根本力量。讓我們一起聆聽歷史,一起去尋味這深遠的智慧。

  大國崛起觀後感10

  在大洋彼岸,存在著一個“日不落帝國”——英國!英國,它的經濟發達,適合旅遊,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那種骨子裡散發的貴族氣息,吸引著許多外國遊客前往這個神秘的國度。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大國崛起》英國,看過之後,我越發的對這個“日不落帝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身為一個大西洋彼岸的小小島國,他卻有勇氣對抗當時的海上帝國西班牙。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用自己的一生去捍衛這個國家,而她的子民也沒有讓她失望,一個新興的海上強國——英國,崛起!

  “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這兩個稱謂其實可以概括為英國最偉大的成就。首先來說第一個:英國在打敗西班牙之後,逐漸開始壟斷海上貿易。特別是在伊麗莎白一世的統領下,發展本國經濟,進行資本累積成為振興英國的頭等大事。這個使命即使在女王死後,查理一世即位也沒有荒廢。所以在英國發展初期,對殖民地的擴張和侵略從來沒有斷過,乃至殖民地遍佈全球,對於本國國民來說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以至於有了“日不落帝國”。

  英國的工業革命對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還處於閉關鎖國狀態時,英國已經翻開了歷史的新章,機器開始代替手工,這在當時的清朝時無法想象的。珍妮紡紗機的出現,瓦特蒸汽機的發明都在一步步的引領著世界走向新時代。從此,世界人民開始走向工業革命化道路。

  英國除了在經濟上引領潮流,在政治上也同樣帶來了新的改革。

  《大憲章》的頒佈給英國又一次洗禮,乃至對整個歐洲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其中首次提到君主的權力不是至高無上的,人民的權力才是至高無上的。這點,在當時世界也是史無前例的。查理一世的死證明他想統治人民,控制議會,控制法院,控制人民在英國這個國家是行不通的,踐踏了人民的權力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查理一世的死對那些君主專制的國家,以及那些想實行君主專制的國家一致命打擊。

  同時,英國的文化,戲劇也深深的影響著世界,他的古典文化值得我們考究。

  總之,《大國崛起》英國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震撼,也是我更加了解了這個“日不落帝國”!

  大國崛起觀後感11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世界盃獲勝的國家是法國吧,這讓我對法國有了重新的認識與好奇,一個國家是怎樣強大起來的呢?

  首先,我覺得國家的皇帝一定要關注民生。

  以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太君主專制,一切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那時戰爭連連,國家經濟下降,並且把人們分為三個階層,皇帝還從第三節層收入沉重的賦稅,使民不聊生,引起了革命。所以不關注民生的皇帝,是不會受人們的愛戴的。像我們中國以前的好皇帝都在給農民減輕賦稅。

  第二,一個國家要達成統一戰線,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起內訌。

  社會安定和政治清明是最基本的。當時法國所有人由於皇帝的極度君主專制,所有人民都和皇帝成對立面,都想著推翻皇帝。在自己國家首先打起來了。其他國家的皇帝由於怕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又與法國對戰,最後法國大敗,被德軍佔領。都是一個國家的人,何必呢,皇帝為什麼對自己國家的人民那麼不好。最後的結果讓兩方都不理想。就像當時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成對立,抗日力量很弱,所以日本才敢那麼肆意妄為。最後法國社會穩定下來,還是皇帝那一方和人們群眾各退一步,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同一國家的人互相打鬥只會讓國家力量越來越弱,我想皇帝應該要考慮這一點,對人們好一點,對國家負責,就會避免內訌。因為人民群眾才是推動國家發展的真正動力。

  第三,人民要有對國家的憧憬和變好的慾望。

  法國人民正是有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原則和慾望才有了革命。那些思想家覺得啟蒙思想很重要,法國總統戴高樂就是有了這樣的啟蒙思想,覺得法國一定要變強,法國應該變強,所以他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在法國有了合法至高的地位。他覺得法國要獨立,所以趕走美國殖民者,和它和解了,也和之前佔領過他們國家的德國和解了,包括許多國家。這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因為多一個盟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還可以避免戰爭與不必要的損失。之後戴高樂靠著法國不應像前兩位皇帝那樣用武行事,覺得要發展經濟的思想,讓法國工業有了巨大的進步。可見啟蒙思想是多麼的重要。

  法國還是第一個肯定我們新中國的國家,所以我們也要記住這個現在輝煌燦爛的國家——法國。也希望中國依靠一個強大的政治體系,越來越強,走向巔峰!

  大國崛起觀後感12

  央視二臺正在播放的大型電視記錄片《大國崛起》,引起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廣泛的關注。我個人認為這是今年央視最有震撼力的電視片。

  這是中國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曆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麵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後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覆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鑑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麼,在中國的現代化程序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鑑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

  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電視也許不可能給出答案,至少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導。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一,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國確立了統治地位,它解放了人們被禁錮的僵化思想。誕生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牛頓是他們的傑出代表。英國可以為出身地微的牛頓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為他抬棺。這在其它當時等級森嚴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說中國。

  當時經濟的飛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新技術,為什麼唯獨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正是英國相對而言比較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為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寬鬆的空間。這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工作者才沒有被當成異教徒燒死。如果瓦特研究萬能蒸氣機的實驗被當狂熱的宗教界成挑戰上帝的舉動;如果珈裡略的悲劇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國還有工業革命嗎?

  大國崛起觀後感13

  紀錄片的第四集《工業先聲》主要講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產生。穩定的政治局面使得人們追求財富。海外擴張和殖民貿易帶動商品需求,手工工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促使人們開始了發明和創造。近代科學發展,瓦特改進蒸汽機。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還頒佈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

  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作為思想發動機,指出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更加推動了英國工業的發展,使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從英國的發展可以看出,穩定的社會局面是發展的基礎,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為英國帶來了比之前生產總和都要多的生產力。自由經濟的市場規律是可以帶給人們財富和利潤的,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視的。

  《激情歲月》主要講述了法國崛起的過程。從崇尚君權神授的路易十四,到征戰一生的拿破崙,再到領導法蘭西民族走向復興的戴高樂。在整個復興的歷程中,無不體現出國家的需求同歷史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正是由於路易十四的專制,民眾生活得不到滿足,才爆發了革命;當人民擁有了權力和自由後,擴張的思想逐步深種,拿破崙順應時代的潮流,開始了無休止的征戰,也正是由於征服和壓迫,歐洲其他列國開始反抗,終致拿破崙死在了馬背上;到了戴高樂領導的時期,他帶領法國民眾實現了反法西斯勝利,為法國的復興鋪墊了道路,將國家發展同民眾意志結合,實現民族崛起。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國家和民眾的需求是不同的,但其本質是不會發生變化的。那就是國家的發展方向與普通大眾的生活需要是一致的。只有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崛起。

  大國崛起觀後感14

  與這九大國相比,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崛起的過程中全部奉行擴張政策,而這擴張政策也為他們當中的大多數的衰敗埋下了禍根。不論是從這些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還是從現在的國際形勢來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決不能重蹈列強們的擴張政策的覆轍。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中國是擁有悠久文明史的禮儀之邦,是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國的崛起要不損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時要為構建和諧世界盡我們的一份力量。在我們和平崛起的過程中,我們應學習那九個大國在擴張中體現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氣,善於學習和借鑑的品質,也要注意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在努力維護和平的前提下的銳意進取並不斷創新,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我們才能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成績。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九個大國的興衰起伏,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一些因素顯然值得我們去關注: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國只有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善於借鑑別國經驗,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在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衝地要融入這個世界。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歷史的衰敗中汲取的教訓。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定要呈現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這個民族以廣闊的國際視野去接納新思想,學習新文化,最終創造新的強勢文明。大國崛起,崛起的始終是人類的文明和國家的精神,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歷程,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深思。

  大國崛起觀後感15

  《大國崛起》是一部12集長的大型紀錄片,每集時長45分鐘,並配有40多分鐘的解說,解說詞在這部紀錄片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這部紀錄片的解說詞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模式,沒有變化,不免讓人產生“聽覺疲勞”。

  從第一集到第九集,都是透過疑問句來匯入所講述的內容,如第一集,“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動小小的伊比利亞半島征服海洋,進而主宰世界長達一個多世紀呢?”;第二集,“荷蘭人創造奇蹟的故事,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敘述呢?”;第三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原本在海洋中安詳飄蕩的小島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變了自己,也影響了世界呢?”第四集,“那麼,工業的先聲為什麼會出現在英國?對這個島國來說,高速的工業化發展程序又意味著什麼呢?”第五集,“法蘭西這個瀰漫著激情和理想氣息的國家,究竟憑藉什麼力量,在風雲變幻的歷史程序中一直呈現出別樣的風景?”第六集,“在近兩百年來追求國家統一的曲折歷程中,在這片一再讓世人驚歎的土地上,曾經上演了怎樣的悲喜劇?”第七集,“從渴望主宰自身的命運到渴望成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麼在主導這個島國如同海潮般激盪起落的命運呢?”第八集,“在尋找自己發展道路的兩個世紀裡,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呢?”第九集,“這一前所未有的社會實踐,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呢?”連續九集用同樣的方式匯入內容,單調而乏味,只能給人一種厭倦感。

  另外,解說詞解說的都是一些國家的歷史,而這些歷史都是人們所熟知的,該紀錄片的目的就是要透過這些歷史進行反思,進而得到一些經驗,但紀錄片在這方面做得遠遠沒有預想中的好,解說詞中很少會出現一些啟迪人們思考的語句,很少會出現一些總結經驗性的句子,很少會提出一些新穎的觀點,但這些正是《大國崛起》所要呈現給觀眾的,但它卻沒有很好地做到。

  大國崛起觀後感16

  這個禮拜,看完了《大國崛起》。這部長達12集的紀錄片,我覺得是央視近年來最好的影片,拍得很大氣宏偉,尤其是它的音樂跟動畫製作水平,感覺很像美國大片了。影片中對各國發展分析的也不錯,有如一位博大精深的歷史老師,讓我很好的回顧了一下高中的歷史,(哈哈,雖然高中歷史學的也還是不錯的)更加寬廣的開拓了我的視野。

  玩過《大航海時代四》的朋友應該對大國崛起的一些國家跟城市都不會陌生吧,這也是我對這部影片非常有興趣的一個支點。影片中那唯美的畫面、宏偉的帆船、感人的音樂,感覺跟遊戲如出一轍。這的確是一款讓人很長見識的遊戲。

  不想過多的評論,每個人看完《大國崛起》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網上的評論也都是一大把,比我想的有見地多了。影片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兩個國家:荷蘭跟美國。

  也許是因為高中歷史課本對荷蘭這個國家的描述非常少吧,感覺看荷蘭的強國曆史是特別新鮮。另外荷蘭也是本人特別嚮往的國家:鬱金香,風車,海道,港口,當然還有那別樣的文化跟歷史。荷蘭的發展跟其它國家不同,它沒有依靠過多的武力掠奪,而是依靠自由貿易跟制度創新不斷使自己的工商業得到發展。小小的荷蘭,卻誕生了許多第一個出現在世界上的機構。荷蘭人口不多,卻享有海上馬車伕的美譽。荷蘭,還成為第一個侵略我們國家的西方大國。這個國家,不可小覷。

  美國,正如影片中的標題——新國新夢,很喜歡這種充滿夢想,自由開拓的感覺。美國人的歷史就是移民的歷史,就是各國精英尋夢的歷史。還有一點是美國曆史上,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總是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讓這個國家沒有走太多的彎路。我想,這也是跟它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分不開的。

  末了,從大國崛起想到個人崛起,它也有很多借鑑意義的,一個人進行新的嘗試、產生新的觀念,擁有新的視野,是很容易崛起的。

  大國崛起觀後感17

  只有開創新的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國家才有可能有跟別的國家不一樣的突破並強盛起來。

  15世紀,歐洲最早誕生的兩個民族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國家力量支援下進行航海冒險:在恩裡克王子的指揮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闢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在伊麗莎貝爾女王的資助下,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

  當麥哲倫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原先割裂的世界終於由地理大發現連線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由此誕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佈全球的殖民帝國,並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臺上的一次大戲悲劇性落幕。

  恩裡克王子雖然沒有親自出海,但是他設立航海學校,以國家名義持續地鼓勵航海事業,他終身未娶,為航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葡萄牙由此向海外擴張開啟了與各國的貿易,日漸強盛。西班牙也是因航海而與葡萄牙相互競爭,勢力遍佈全球,兩國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他們的航海冒險不說對他們自己的國家有益,對我們也是有益的,沒有他們的航海探險我們就不會知道世界還有這麼多的國家和豐富多彩的世界,而是一意孤行地認為我們所處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央,我們這裡就是世界的全部。多虧了他們,這個地球才被拼湊完整;我們也才知道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圓的;我們才能更深入的瞭解這個神秘的地球;才有了各國的文化交流……

  同樣的,只反覆做一件事不注意其他方面這個國家也會衰退。就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只知道掠奪和揮霍財富,這並非長久之計,還應該發展國家的各個方面。我們國家的宋朝重文輕武,別的國家就能輕易攻破城池,趁虛而入,這是同樣的道理。

  大國崛起觀後感18

  《大國崛起》系列紀錄片是在2006年由央視播出的大型紀錄片。內容講述的是九個大國透過發展海洋優勢,從而成為大國。

  12集紀錄片立體的展示了九個大國在面對海洋上的舉措,同樣都是同一時間,中國面對海洋外交的時候,選擇的是閉關鎖國,限令出海政策,而這些國家面對海洋外交的時候,選擇的是開放,所以現在他們能成為歷史性大國,也成為發達國家。

  從《大國崛起》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劇組為了拍好這個這部紀錄片,不惜時力的採訪了多位專業人士,相關人員。同時也翻閱了很多資料,遠赴歐美等各個國家去考證。所以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正是這部製作精良的紀錄片。雖然於我們而言,這個畫質可能會有些差,但是對於一個06年上映的紀錄片,我們不能強求它的畫質。

  這部紀錄片從多個角度,不僅僅是歷史角度,還有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情況,國力等方面去剖析為什麼會成為海洋強國。如荷蘭部分就詳細介紹了鯡魚對他們的重要性。英國的發展來自於他們的工業革命。所以在海洋上的革新遠不如陸地,陸地上的變化,透過海洋交流,他們可以與各國進行密切的往來,從而把握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

  剛開始觀影之餘,我問為什麼沒有中國,因為從宋朝開始實行的都是海上交通偏多,也因為各個政策的原因。海上交通逐漸佔大的主流。500年前那個時候中國正在經歷閉關鎖國,限制出海等政策,這也使中國一步一步落後於社會的發展。當時西方正在進行工業革命,這一系列閉關鎖國的政策雖然保護了這個國家的,但是同時也限制了整個國家的發展,使中國逐步落後於世界的步伐,也使中國逐漸退出海洋強國的地位。

  所以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在瞭解國外發展壯大的同時,反思我們國家當時的舉措,從而建立創造了一個更好的中國!

  大國崛起觀後感19

  古代的篝火還在燃燒著,照亮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天空,三國紛爭的刀馬繼續演繹著大漢的壁畫裡的故事,明清時的繁華承繼著唐宋的詩詞裡的輝煌,還有那些數不清的星火無一不在顯示著他與眾不同[注:跟大家不一樣的身份——這是一個大國,一個名副其實[注: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的大國。

  當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鬱鬱蔥蔥[注:形容草木蒼翠茂盛。也形容氣勢美好蓬勃。]時,他屹立著;當古埃及春分日的第一縷晨光照到獅身人面像時,他微笑著;當古印度的婆羅溼怒張著妙目站在蓮臺上時,他安詳著。是的,從沒有人能質疑他,也從沒有人懷疑過他,因為誰也沒有料到那一聲汽笛會使這個幾千年古國堡壘的崩塌,就如同被歲月風化了的雕像,瘋狂的被蠶食著。所謂的金身、羅緞在此時幾乎成為了一種罪惡,一種任人宰割的理由。緊接著就是烽火、鮮血。然後,不屈的人民開始了漫長的抗爭。但是,災難、戰爭、貧窮、落後、欺辱如同無法癒合的創傷狠狠的烙印在每一個國人的心底。

  可是,當天安門上那火紅的旗幟不可阻擋地冉冉升起,迎著十月的金風舒展,一個偉人用他那濃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時,中國人沸騰了。他們吶喊著,彷彿要把心底積壓的鬱氣全噴發出來。當一個明媚的春天裡,一個老人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後,圈出了中國人一個嶄新的時代,圈出了無數機遇和財富,又圈出了多少國人的萬丈豪情。而那位老人銅鑄的雕以他慣有的慈祥,笑看國人解放思想,邁著大步走向輝煌,參觀的人彷彿還能聽見他那四川口音: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其實,自21世紀來,中國已由原來的不習慣關注、評論到坦然接受。因為我們崛起了,強大了,就像一頭已經覺醒並開始施展雄心的雄獅。我們不是那個藍灰的海洋,憑票吃飯的國家了,現在的我們有自己的色彩——多麼熱情莊重的中國紅;我們不是那和處處受排擠沒有發言權的國家了,現在的我們可以在國際上投出自己神聖的一票;我們也不再是那個孤零零的站在起跑線上一個人的奧運了,現在的我們可以在頒獎臺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相擁而泣——為有這麼一個強大的祖國而驕傲、哭泣!

  長城在烽火裡毅然挺立,現在的他以全新的姿態笑迎著四海賓朋。

  黃河在炮聲中洶湧咆哮,現在的她以母愛的慈祥哺育著兩岸眾生。

  大國正在崛起,大國已然崛起。就讓我們舉杯高呼,共同祝福這片土地:

  美哉,我東方巨龍與天不老!

  壯哉,我亞洲雄獅與國無疆!

  大國崛起觀後感20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近日推出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引起強烈反響。對於眾多國人來說,這部紀錄片無疑稱得上是一次“歷史教學片”,是對公元1500年以來世界9個主要大國發展史的一次集體學習。

  用電視畫面展現曾經的大國興衰,顯然沒有浩瀚的歷史典籍來得深刻。但是,電視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轉變形象地將歷史上曾經的輝煌、榮譽、血戰前行和繁華散盡形象地在大眾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將歷史反思從精英的書齋挪移到草根大眾思考的有益嘗試。央視將9個大國的500年興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濃縮,絕非大眾娛樂的電視劇快餐,而是品讀歷史的鏡鑑和對中國未來的深深思索。

  在過去的500年間,中國所謂的盛世已經持續至清康乾時代,期間還包括明初鄭和浩大船隊的遠洋。但這只不過是古老的“中華龍”慣性繁華的迴光返照。而從14世紀開始的300年間,歐洲文興復興擊碎了中世紀宗教的神學桎梏,將人們從矇昧主義、禁慾主義和神秘主義解放出來,在精神方面為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500年開始,歐洲的強國你方唱罷我登場,引領了歐洲作為全球翹楚的新時代。

  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透過海洋冒險成就的海洋霸權,抑或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成就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後興起。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透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要件。至於繼承歐洲文化譜系的美國在另一塊大陸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後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當然,這9大強國的輝煌中也都沾染了窮兵黷武的戰爭殘酷和侵略他國乃至滅絕異質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這些強國或有興衰,但他們的一個或多個在21世紀依然佔有全球主導地位。即,西方社會主導全球的大趨勢並沒有逆轉。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9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9個大國在過去的150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對中國而言“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這雖是對美國提出的警醒,但也給我們以警醒,強國之路,必須要保持軟硬力量的綜合平衡,綜合國力的哪一個要素都不能偏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