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初中道法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6篇)
2022初中道法新課標心得體會
新課標以培育核心素養為綱,描述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研製學業質量標準、提出教學建議和規定考試命題原則。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2022初中道法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
2022初中道法新課標心得體會1
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近年來,全世界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不同價值觀念相互碰撞,青少年成長的學習,生活環境深刻變化,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及其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今年暑期我有幸參加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線上培訓,羅嫣才、鍾守權、孫靜、鍾亞、王麗敏5位老師基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解讀與課堂教學實施進行了分享,本次培訓既有學術理論指導,又有實踐案例分析,是一次高規格的專業前沿的學習,學習過程中新變化,新思潮,新理念在我的腦海裡激盪。感觸良多,下面介紹幾點新變化和我的感受:
首先《新課標》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指明瞭大方向。
《新課標》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與法治課程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五個方面: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制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素養與知識不同,是知識、技能、態度的超越和統整,是人在真實情景中做出某種行為的能力或素質。核心素養的提出相比以前的三維目標更全面,更立體,意義更深遠。政治認同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道德修養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觀念是行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體現,責任意識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這些為我們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提供了答案。
其次,《新課標》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程內容呈現貫通銜接、螺旋上升的體系。
小學注重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養成自律;初中注重高尚人格品質的道德教育、養成自覺;高中注重卓越人生目標的理想教育、形成自信,構建了不間斷的思政課教學格局。小學道德與法治在教學備課過程中,教學目標要根據其階段特點在養成教育習慣方面確立,而且不能僅備這一課的內容,應該瞭解這一單元主題,總攬全域性,整體設計教學內容,整合單元難點、要點,這樣更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來確定本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再次,《新課標》的道德與法治課應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踐性。
這就要求我們小學道德與法治要以生活為基礎進行道德情感培養,課程要連結課堂內外,把我們的小課堂從時間、空間方面拓展到生活中,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依據學情,設計適切的活動,創設生活情境,解決真實問題,如,講新聞、講身邊事,讓課堂更形象生動,校園生活與家庭生活協同育人,學生的身心融入課堂,實現從認知到認同,促進知行合一。同時要注意結合實際生活事例時,充分發揮事例的作用,不能只是形式,要真正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不能只注重體驗活動,學習事實資料,還要進行反思,深層理解進而形成價值觀點。教學思維應該是:興趣-問題-認知-思想-行動。總之,道德與法治課要引導學生成人成才,就要“感人於肺腑、動人於心弦”。一方面,在遵循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教學內容要多樣、形式要靈活、事例要鮮活,做到課程“質”與“量”齊頭共進。另一方面,要推動課程改革,創新課堂形式,把智慧融入課堂中,要把傳統的“灌輸式”與“啟發式”相機運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新媒體技術將影片、動畫等搬上課堂,增強課堂表現力、感染力,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的實效。
本次學習是思想上的洗禮,從理論到實踐收穫頗豐,開闊了眼界,深化了思想,在我們的腦海裡埋下了新思想的種子,期待新學期,透過我們的努力實踐,讓思想的種子發芽,成長,結出累累碩果!
2022初中道法新課標心得體會2
為更好發揮義務教育課程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教育部在2001年頒佈的課程設定試驗方案和2011年頒佈的義務教育各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立足於新的時代環境,於2022年頒佈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我作為一名一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以本學科視野,在研讀《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後,深受啟發,略有所感,故有此文。
從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角度來看,本次課標的修訂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細化學科培養目標
此次修訂,在課程目標上圍繞道德與法治課程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展開,給出了總體目標,並針對四個學段詳細設定了不同學段的學段培養目標,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體現出嚴密的邏輯性和合理的層次性,形成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的科學體系,不僅讓不同學段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明確了方向,而且為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時代新人這一最終目標的實現打下穩固基礎。
2、整合道法課程設定
此次修訂還將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一體化設計。從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的發展來看,這一舉措利於學科內容的整體化構建,針對不同的學段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科本身更具科學性和整體性;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不僅能夠讓他們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形成過程性和整體性認識,培養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思維,增強學習效果,還能夠讓他們從不同階段學科內容側重點的不同,間接感知自身在核心素養方面的發展變化,從而更好地發揮道德與法治的育人作用;從教師的角度而言,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科的整體教學邏輯,清晰瞭解學生的學科學習經驗,在本學段的教學中能夠更加突出重難點,讓教學更適合學生需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指導課程內容教學
課標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為主線,加入國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勞動教育、資訊素養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金融素養教育,總體構成課程教學內容,並根據不同學段設定不同的學習內容。
此次修訂,針對不同學段的不同學習內容,提出了不同的內容要求,並針對每一內容要求給出了相對的、具體的教學提示。教學提示由學生任務和任務目標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比如針對第四學段學生(7-9年級)法治教育內容要求之一“認識基層民主制度對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作用”,給出的教學提示為“以‘走進村委會、居委會’為議題,訪談村委會、居委會工作人員,瞭解基層民主制度在當代中國的生動實踐”,其中確定議題,並進行訪談為學生任務,瞭解基層民主制度的生動實踐則為任務目標。這一教學提示強化了課程標準對“怎麼教”的具體指導,且教學提示本身也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學性。
4、刻畫學業質量標準
此次修訂圍繞學生每一階段課程學習結束後,所應該達到的學業成就表現的關鍵特徵,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不僅整體刻畫了學業質量標準,而且對不同學段的學業質量標準進行了十分具體的描述,標準本身體現了對不同學段學生核心素養的針對性要求,整體來看,呈現出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性要求。學業質量標準為不同學段道德與法治教與學的效果提供了可參照的、具有層次性的判斷依據,能夠切實引領和監測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5、生動化教、學評價
利用和落實好評價環節,能夠診斷、激勵和改善教與學兩方面的效果。在本次課標修訂中,在原有給出的教與學兩方面評價建議的基礎上,不僅對教學評價的方法、內容、呈現形式做出了更加詳細的要求,而且針對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列出了一些樣題,作為命題參考。總的來講,課標利用命題案例,生動形象地強調了命題需要在結合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突出真實的情境創設和優秀的、先進的情景素材,設定明確的任務(最好能夠創新任務的形式),強調了命題之精髓要凝聚於核心素養。
我認為,面對2022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修訂,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所應該做的不僅是認真研讀新課標,並形成一定的感悟,還要以課標所修訂的內容為敏感點,結合教學實踐,將其作為科研方向產出理論成果,還要將課標中的可操作性建議融入到實際教學中,更要讓課標所始終圍繞的核心素養成為貫穿教學各環節的靈魂,在腳踏實地的同時,勿忘仰望星空。
2022初中道法新課標心得體會3
7月21、22日兩天的培訓恰似這濃濃的盛夏,讓我熱血沸騰;更似經歷了一次饕餮大餐。咀嚼著、品味著剛剛結束的學習……
一、素養導向階梯化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透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培訓中分主題解讀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這五大核心素養,是我們教學中引領學生要達成的目標。雖然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都貫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卻呈階梯式、螺旋式上升。教師在平日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學段進行合理設計。
二、咬定青山不放鬆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課程,我們要培養學生以實現民族復興大任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根基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給孩子繫好人生第一粒釦子。以後的教學中一定緊緊咬定這一思想涵養學生德行。
三、理論實踐巧安排
兩天培訓有高屋建瓴的專家講座引領,有細緻入微主題解讀和實操案例引領,有課例分享和反思,有說課……實現了理論指導與實踐相融合的`滿漢全席。特別作為今天培訓團隊的一名成員來說,更是受益匪淺。學習中我們培訓團隊的其他老師的講座,一下子發現了自己的差距,也明細瞭如果讓自己再來進行培訓,我該從怎樣的角度入手解讀準備。感謝這次巧妙的安排,讓我不斷“生長”。
短短兩天的培訓雖已結束,但真正的學習才剛剛開始。學研愈深,教而又研,才會行而致遠。相信伴隨著對新課標的不斷研究,我的教學也會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2022初中道法新課標心得體會4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對生命意識的培育有了新的思考。我們可以這樣做:
1、創設兩難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索與探究慾望。創設兩難情境,向學生表達一種真實的道德生活圖景及引起學生對生活中兩難情景的注意,而目的是引導學生走出困境。
2、運用名人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理解真愛生命的意義。案例法是生命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同時,也能發展教師深入社會實際收集案例和調查研究的能力。
3、運用專案化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專案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一種動態的課堂教學,對德育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要不斷學習課標,深入鑽研教材,把握課標的本意、教材的新意,互相融通,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達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目標。
課程標準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方向和具體的方法指導,值得細細去讀。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將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地。透過學習使自己對新課程標準、新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今後的教學目標有了整體的認知和把握,為下一步進行科學有效教學活動、切實做好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初中道法新課標心得體會5
學習《小學道法新課標》收穫如下:
課程基本理念:課程應當引導兒童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在服務自我、他人和集體的行動中,學會關心、學習做人;在與自然以及周圍環境的互動中,主動探究,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於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他本身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並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
(二)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
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衝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擬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良好品德的培養必須在兒童的生活中進行。
(三)讓教與學植根於兒童的生活。
兒童的知識是透過其在生活與活動中的直接體驗、思考、積累而逐步建構起來的,兒童的發展是其懷著對生活的熱愛,透過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與外界環境積極互動而實現的。課程必須根植於兒童的生活才會對兒童有意義,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絡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
2022初中道法新課標心得體會6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的變化發展對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加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主動迎接來自新課程的挑戰。
一、走進新課程,走出傳統教學誤區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冷落和貶低學生的發展、探究學習;自我封閉不與其他學科相滲透;在實踐中對學生的學習進步極端處理,死記硬背;評價的標準也是看你記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這種學習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會成為學生髮展的阻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重思維、情感和行為方式的培養。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儘快走出傳統教學的誤區,充分發揮本學科吸引學生的獨特條件(如社會人文、時政法治、名人軼事、心理健康等),把道德與法治教學置於廣闊的社會現實中,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課標,倡導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堅持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原則,即堅持科學的態度進行創造性地教學。
二、積極設計開放的教學目標
開放的教學目標,按新課程理念可分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在考慮教學目標時既要著眼顯性的(看得見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短期的可檢測目標,更要著眼隱性的(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長期的、不可測的目標,堅持單一與綜合相結合;堅持顯性與隱性相結合;堅持長期與短期相結合。
有教育專家指出,新時代的中國教育,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應用能力外,還要強調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要求學生能夠自主探究、有效地學習,注意培養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意識。
因此,結合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目標任務,在教學中設定開放性教學目標,有顯性的、單一的、近期的,也有隱性的、長期的、綜合的教學目標,有利於活躍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培養時代新人,這正是新課標理念的體現。
三、善於發現和利用課程資源
1、教師要用好教科書。讀好課本、用好課本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要由教材教轉變為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材為師生的教與學所用。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如指導學生閱讀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類書籍,可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紅色基因,進行依法治國、立德樹人教育,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人文環境,還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學習強國平臺推薦的時政類、文化類欄目內容,學習《公民道德建設綱要》《未成年人保護法》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讀本等。
3、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無字書。生活是一本無字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讓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生活、學生生活,如定期組織學生去學習參觀烈士陵園、博物館;組織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社會調查,並鼓勵他們針對調查結果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在學校舉行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知識競賽,舉辦在國旗下的講話等活動,讓學生從生活中、實踐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感悟人生的真諦,找到做人的尊嚴和生命的支撐點。這正是新課標的德育目標所要達到的歸宿點。
4、要注意學科間的綜合,拓展教材。各學科之間是融會貫通的,新課標更加註重學科間的交叉,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切忌把道德與法治課變成純政治理論課,應將各學科相關知識綜合起來講解,在這種綜合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學生透過各學科知識來理解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知識點,又用道德與法治的辯證思維方法指導其他學科的學習。
5、要用好優質遠端網路教育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網路影片資料、各類教育軟體、多媒體裝置、自然和人文景觀、人力資源等,因地制宜,積極創造和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
四、不斷拓展和開闊思維空間
新課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如面向學生、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關注人文精神,全面提高政治素養,重視學生生活實踐,積極倡導自主探究,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緊緊跟上新課標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要充當課堂教學的對話者、商談者和促進者。問題由學生提出,問題交給學生討論並讓學生去解決,同時要不斷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樹立學生自主學習、充分想象的信心,這樣才能真正地解放學生,解放了學生,學生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五、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新課標對道德與法治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對教師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做到如下幾點:
1、尊重學生。教師要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權利;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賞識學生的優點、進步和個性;寬容學生的過失、錯誤、缺點;期待、耐心等待學生轉變、成功。儘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讓其自由表現、發展。
2、平等待生。教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商談者、促進者、合作者,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3、改革創新。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有新思想,要拓寬教學視野,做教學改革的研究者和開拓者。
在新時代、新課標環境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應該把課堂變成關注學生成長的樂園,使學生在探究中成長,要把重心轉移到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上,使教學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努力促使學生形成自覺的、積極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得到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