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法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精選7篇)

初中道法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道法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道法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1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已經於4月21日正式頒佈,並且將於今年九月開始實施。新課標整合小學原來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初中原來的思想品德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九年一體化設計。對照之前的課程標準,我們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

  新課標依據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學生髮展需要,凝練道德與法治課程,著力培養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這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一個主要變化。

  1、彰顯課程的育人價值。課程標準對每個核心素養從內涵、表現形式和培養意義三個方面進行具體闡述,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這五個核心素養各有側重、各有指向,也相互聯絡、相互促進,形成統一的整體。

  2、強化課程一體化設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按照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的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範圍作為建構課程的基礎,依據自我認識、我與自然、我與家庭、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關係的邏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和呈現教育主題,強化課程設計的整體性。

  3、構建綜合性課程體系。基於學科本質及育人價值,提煉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立足於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提升思想政治素養、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為主旨,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一,主題學習與學習生活相結合。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

  4、凸顯總目標與學段目標有機統一。課程標準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段銜接,提出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總目標,同時按照一至二年級、三至四年級、五至六年級、七至九年級制定學段目標,形成學段間有序銜接、層層遞進的目標階梯。課程體現黨和國家的意志,是重要的育人載體,直接關係人才的培養方向和質量,涉及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面對國家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面對黨和人民對青少年的殷切期望,道德與法治課程回應時代之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強化課程的育人功能,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細化為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整合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道德與法治課程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範和法治觀念教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引導教師採用議題式、體驗式、專案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和發展。透過學習,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能力。並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透過教研活動傳遞給道德與法治教研團隊,提升全體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業務修養。新舊課標的改變不僅是內容的變化,而且是理念的轉變,德育觀的變化。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用好教材,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切實可行的活動。活動是學生自己的親身經歷、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學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滌孩子的心靈。瞭解教材編排的意圖,積極做教材的使用者、開發者和創造者,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採取合適的措施,與學生一起成長。

  透過本次學習,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新標準修訂的重大意義,充分發揮課標的引領導向作用,將課標精神貫穿到思政課當中,進而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育人的有效性。教育和社會發展是相互塑造,課程修訂具有里程碑意義。社會的發展必定對教育提出新要求,教育也需要用前瞻性的理論回應時代,為未來社會發展培養擔當起民族復興大業的未來接班人。

  初中道法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2

  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近年來,全世界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不同價值觀念相互碰撞,青少年成長的學習,生活環境深刻變化,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及其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今年暑期我有幸參加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線上培訓,羅嫣才、鍾守權、孫靜、鍾亞、王麗敏5位老師基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解讀與課堂教學實施進行了分享,本次培訓既有學術理論指導,又有實踐案例分析,是一次高規格的專業前沿的學習,學習過程中新變化,新思潮,新理念在我的腦海裡激盪。感觸良多,下面介紹幾點新變化和我的感受:

  首先《新課標》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指明瞭大方向。

  《新課標》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與法治課程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五個方面: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制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素養與知識不同,是知識、技能、態度的超越和統整,是人在真實情景中做出某種行為的能力或素質。核心素養的提出相比以前的三維目標更全面,更立體,意義更深遠。政治認同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道德修養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觀念是行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體現,責任意識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這些為我們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提供了答案。

  其次,《新課標》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程內容呈現貫通銜接、螺旋上升的體系。

  小學注重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養成自律;初中注重高尚人格品質的道德教育、養成自覺;高中注重卓越人生目標的理想教育、形成自信,構建了不間斷的思政課教學格局。小學道德與法治在教學備課過程中,教學目標要根據其階段特點在養成教育習慣方面確立,而且不能僅備這一課的內容,應該瞭解這一單元主題,總攬全域性,整體設計教學內容,整合單元難點、要點,這樣更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來確定本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再次,《新課標》的道德與法治課應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踐性。

  這就要求我們小學道德與法治要以生活為基礎進行道德情感培養,課程要連結課堂內外,把我們的小課堂從時間、空間方面拓展到生活中,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依據學情,設計適切的活動,創設生活情境,解決真實問題,如,講新聞、講身邊事,讓課堂更形象生動,校園生活與家庭生活協同育人,學生的身心融入課堂,實現從認知到認同,促進知行合一。同時要注意結合實際生活事例時,充分發揮事例的作用,不能只是形式,要真正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不能只注重體驗活動,學習事實資料,還要進行反思,深層理解進而形成價值觀點。教學思維應該是:興趣-問題-認知-思想-行動。總之,道德與法治課要引導學生成人成才,就要“感人於肺腑、動人於心弦”。一方面,在遵循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教學內容要多樣、形式要靈活、事例要鮮活,做到課程“質”與“量”齊頭共進。另一方面,要推動課程改革,創新課堂形式,把智慧融入課堂中,要把傳統的“灌輸式”與“啟發式”相機運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新媒體技術將影片、動畫等搬上課堂,增強課堂表現力、感染力,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的實效。

  本次學習是思想上的洗禮,從理論到實踐收穫頗豐,開闊了眼界,深化了思想,在我們的腦海裡埋下了新思想的種子,期待新學期,透過我們的努力實踐,讓思想的種子發芽,成長,結出累累碩果!

  初中道法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3

  為更好發揮義務教育課程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教育部在2001年頒佈的課程設定試驗方案和2011年頒佈的義務教育各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立足於新的時代環境,於2022年頒佈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我作為一名一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以本學科視野,在研讀《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後,深受啟發,略有所感,故有此文。

  從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角度來看,本次課標的修訂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細化學科培養目標

  此次修訂,在課程目標上圍繞道德與法治課程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展開,給出了總體目標,並針對四個學段詳細設定了不同學段的學段培養目標,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體現出嚴密的邏輯性和合理的層次性,形成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的科學體系,不僅讓不同學段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明確了方向,而且為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時代新人這一最終目標的實現打下穩固基礎。

  2、整合道法課程設定

  此次修訂還將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一體化設計。從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的發展來看,這一舉措利於學科內容的整體化構建,針對不同的學段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科本身更具科學性和整體性;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不僅能夠讓他們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形成過程性和整體性認識,培養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思維,增強學習效果,還能夠讓他們從不同階段學科內容側重點的不同,間接感知自身在核心素養方面的發展變化,從而更好地發揮道德與法治的育人作用;從教師的角度而言,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科的整體教學邏輯,清晰瞭解學生的學科學習經驗,在本學段的教學中能夠更加突出重難點,讓教學更適合學生需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指導課程內容教學

  課標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為主線,加入國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勞動教育、資訊素養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金融素養教育,總體構成課程教學內容,並根據不同學段設定不同的學習內容。

  此次修訂,針對不同學段的不同學習內容,提出了不同的內容要求,並針對每一內容要求給出了相對的、具體的教學提示。教學提示由學生任務和任務目標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比如針對第四學段學生(7-9年級)法治教育內容要求之一“認識基層民主制度對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作用”,給出的教學提示為“以‘走進村委會、居委會’為議題,訪談村委會、居委會工作人員,瞭解基層民主制度在當代中國的生動實踐”,其中確定議題,並進行訪談為學生任務,瞭解基層民主制度的生動實踐則為任務目標。這一教學提示強化了課程標準對“怎麼教”的具體指導,且教學提示本身也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學性。

  4、刻畫學業質量標準

  此次修訂圍繞學生每一階段課程學習結束後,所應該達到的學業成就表現的關鍵特徵,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不僅整體刻畫了學業質量標準,而且對不同學段的學業質量標準進行了十分具體的描述,標準本身體現了對不同學段學生核心素養的針對性要求,整體來看,呈現出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性要求。學業質量標準為不同學段道德與法治教與學的效果提供了可參照的、具有層次性的判斷依據,能夠切實引領和監測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5、生動化教、學評價

  利用和落實好評價環節,能夠診斷、激勵和改善教與學兩方面的效果。在本次課標修訂中,在原有給出的教與學兩方面評價建議的基礎上,不僅對教學評價的方法、內容、呈現形式做出了更加詳細的要求,而且針對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列出了一些樣題,作為命題參考。總的來講,課標利用命題案例,生動形象地強調了命題需要在結合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突出真實的情境創設和優秀的、先進的情景素材,設定明確的任務(最好能夠創新任務的形式),強調了命題之精髓要凝聚於核心素養。

  我認為,面對2022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修訂,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所應該做的不僅是認真研讀新課標,並形成一定的感悟,還要以課標所修訂的內容為敏感點,結合教學實踐,將其作為科研方向產出理論成果,還要將課標中的可操作性建議融入到實際教學中,更要讓課標所始終圍繞的核心素養成為貫穿教學各環節的靈魂,在腳踏實地的同時,勿忘仰望星空。

  初中道法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4

  7月21、22日兩天的培訓恰似這濃濃的盛夏,讓我熱血沸騰;更似經歷了一次饕餮大餐。咀嚼著、品味著剛剛結束的學習……

  一、素養導向階梯化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透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培訓中分主題解讀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這五大核心素養,是我們教學中引領學生要達成的目標。雖然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都貫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卻呈階梯式、螺旋式上升。教師在平日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學段進行合理設計。

  二、咬定青山不放鬆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課程,我們要培養學生以實現民族復興大任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根基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給孩子繫好人生第一粒釦子。以後的教學中一定緊緊咬定這一思想涵養學生德行。

  三、理論實踐巧安排

  兩天培訓有高屋建瓴的專家講座引領,有細緻入微主題解讀和實操案例引領,有課例分享和反思,有說課……實現了理論指導與實踐相融合的滿漢全席。特別作為今天培訓團隊的一名成員來說,更是受益匪淺。學習中我們培訓團隊的其他老師的講座,一下子發現了自己的差距,也明細瞭如果讓自己再來進行培訓,我該從怎樣的角度入手解讀準備。感謝這次巧妙的安排,讓我不斷“生長”。

  短短兩天的培訓雖已結束,但真正的學習才剛剛開始。學研愈深,教而又研,才會行而致遠。相信伴隨著對新課標的不斷研究,我的'教學也會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初中道法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5

  2022版課標整合了2011年版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三個課程標準,按照學段要求進行一體化設計。它使課程標準既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又體現不同學段的特殊性和適切性,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隨著年齡增長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發展特點,確定各學段的融入要求以及學習內容安排、載體形式,貼近學生生活、學習、思想實際。

  初中道法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6

  一、201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與2022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標準對比

  前言較2011年課程標準發生變化,前言內容強調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增強課程思想性,發揮本學科教育的立德樹人作用。

  新增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方面。課程內容按學段設定,新增第一至三學段(1~6年級)相關內容,第四學段(7~9年級)分為“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五大學習主題。評價建議新增學業水平考試相關要求。新課標在個人成長的這一板塊當中更加細化了學生對於生命安全的重視要求以及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必要性。給“成長中的我”更加具體的實施方法與要求標準。

  兩版課程標準,不變的地方在於國情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側重與要求。力爭學生透過本課程的學習瞭解到我國基本國情以及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做合格守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二、新舊兩版課程標準下的學校教育實踐

  201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下的思品課程,基本課時1個班每週兩節政治課,具有極強的應試性,教材版本各個不一,給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以及不同經驗水平的教師備課上課帶來了一定矛盾。2022年道德與法治學科新課程標準,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全國統一使用的基礎上,有了較強的可行性以及參照度。近年來,在思政課程備受重視的大背景下,學校課時也進步為1周至少3節道德與法治課,授課教師團隊專業度不斷增強,均為高校思想品德專業出身的教師團隊。

  除此以外,思政大練兵活動的如火如荼,我向大家將黨史故事以及區領導張書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優越性的專題講座,高楊傑校長面向高新區第五校師生的思政講座活動,足以見證思政課程的備受矚目,實踐活動學習的不斷進步。

  三、道德與法治學科新課標對雙減的保障作用

  “雙減”工作是國家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作為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道德與法治課凸現出了其舉足輕重的作用,“雙減”環境下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首先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單位時間內提高學習績效,全面實現課程目標。這不僅是一個教學活動,更是一個高質量、持續發展的合作學習過程。在課堂實踐中,為實現教的課堂向學的課堂轉變、學生由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勤學;實現教知識走向指導學會學習、逐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我逐步嘗試、總結形成了課前預習、情境匯入、課堂探究、課堂總結、課後拓展“五步”有效教學法,提高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

  四、課後服務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實踐

  為落實雙減政策,貫徹課後服務的育人作用,道德與法治學科針對不同學年級段的學生有著不同型別實踐活動的開展,比如:針對七、八年級展開思政大講堂、黨史故事人物事蹟演講活動、我向大家將黨史故事手抄報評選活動。針對九年級師生,西安市高新區第五學校我校積極開展名師講堂弘揚正能量,學習政治課。在富有興趣與獨具匠心的規劃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為提高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質疑與思考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五、新課標對校本課程(大美陝西)實施方面的促進作用

  “陝西娃愛大陝西”、“大美陝西美麗秦嶺我的家”、“草堂我的家”,道德與法治課堂結合當地特色推出了大美陝西·道法系列課程,充分的體現了草堂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以及經濟發展的高新速度。《陝西娃愛打陝西》這節課堂帶我們瞭解了草堂區的文化風俗、人文特點,讓學生了解家鄉、為建設家鄉而奮鬥。

  《大美陝西保衛秦嶺》這節課堂帶我們瞭解了美麗秦嶺的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保護秦嶺,建設美麗中國人人有責。陝西作為自由貿易試驗區,當然是全面貫徹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草堂區的高新產業園區、比亞迪新能源二廠的蓬勃發展。五校初中部道德與法治教師團隊們在校本課程的研究與探索上不懈努力,道德與法治之大美陝西課堂在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方面均有校本研修的綜合性較強的課堂。為學生了解家鄉,報效祖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2022版本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為“雙減”的貫徹落實提供了有效支撐,是“雙減”政策的理論支撐,相信國家的“雙減”政策將會在新課標的支援下得到強有力的貫徹於落實。

  初中道法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7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修訂,旨在回應時代之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服務。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界定了課程性質,闡明瞭課程理念,凝練了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對課程內容進行了一體化設計,並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同時,為了保證課程標準的有效實施,還對教學、考試評價、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培訓與教研進行了具體論述。

  關鍵詞:鑄魂育人;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課程標準;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石芳,法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修訂組秘書;;韓震,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

  2011年,教育部印發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十餘年來,2011版課程標準在推進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提升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國內外課程改革的推進,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及其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課程標準也存在一些與之不相適應的地方。2019年1月,教育部啟動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工作。在總結我國課程改革成功經驗和汲取國際課程改革有益成果的基礎上,修訂組對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進行了一體化的修訂。修訂後的課程標準由三本合為一本,統稱為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以下主要從課程標準的修訂背景與思路、主要內容與變化等方面進行解讀,以幫助相關人員更好地領會和落實新課標。

  一、修訂背景與思路

  (一)體現新時代人才培養新要求,強化課程育人功能

  課程體現黨和國家的意志,是重要的育人載體,直接關係人才的培養方向和質量,涉及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面對國家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面對黨和人民對青少年的殷切期望,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回應時代之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強化課程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認知、領悟、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深入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堅持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等要求。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根據學生成長規律,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按照循序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構建了大中小學一體化思政課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材體系。圍繞思政課教師的培養問題,2019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力求透過一系列政策舉措,切實配齊建強師資隊伍,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名師輩出的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與此同時,教育部強化重大主題教育整體設計,研究制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等指導性檔案。

  上述關於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講話和相關檔案,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修訂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範和法治觀念教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要基於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統籌設計一至九年級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標準等;要積極促進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師德修養、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思政課專業素養、教育教學能力,結合教學內容,提供可操作的教學建議,引導教師採用和探索議題式、體驗式、專案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促進教師的成長髮展。

  (三)與黨的理論創新同步推進,發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項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要求思政課積極回應和體現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反映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發展的新成果,與黨的理論創新同步前進。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修訂,注重體現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充分反映黨的重大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果,幫助學生理解黨的初心使命,領悟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瞭解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遠大理想。

  (四)汲取國際課程改革有益成果,開闊研究視野

  自20世紀末以來,關於核心素養及其評價的研究,成為世界範圍內教育改革的熱點與潮流。時代在變化,知識形態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在知識經濟、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和全球化時代,很多國家、地區和組織不約而同地將教育發展的目標和課程改革的重心指向了核心素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美國、法國、澳大利亞、芬蘭、日本、韓國等,紛紛開啟了關於核心素養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索了核心素養的內涵,創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本國、本地區實際的素養框架模型,並啟動了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教學、教材和評價綜合改革,開發了PISA等國際大型素養測評專案。

  二、主要內容與變化

  (一)凝練了五大核心素養,確立了課程培養目標

  2011年版課程標準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闡述課程目標的。新課標實現了對三維目標的傳承與超越,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和細化,依據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4],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學生髮展需要,凝練了道德與法治課程著力培養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這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一個主要變化。

  1、彰顯課程的育人價值

  上述五大核心素養是在深入分析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的基礎上,總結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面的突出貢獻後凝練而成的,體現了課程在促進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上的獨特價值。“政治認同”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道德修養”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觀念”是行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體現;“責任意識”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課程標準對每個核心素養從內涵、主要表現和培養意義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這五個核心素養各有側重、各有指向,也相互聯絡、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

  2、堅持課程目標的一體化設計

  從學段來看,在提煉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時,體現了一體化的設計思路。這五個核心素養既符合義務教育階段的育人規律和學生髮展特徵,同時也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要求培養的核心素養保持有機銜接,體現出循序漸進性。

  “政治認同”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目標中,均作為首要的核心素養提出,體現了思政課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同時,考慮到小學生和初中生的認知水平與行為能力,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了“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與對思想更為複雜、行為更為獨立的高中生的“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形成進階。此外,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和本階段學生髮展的需要,強調了“道德修養”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3、形成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新課標以培育核心素養為綱,描述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研製學業質量標準、提出教學建議和規定考試命題原則。具體來說,基於學科本質及育人價值,提煉了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圍繞核心素養描述了課程目標;基於核心素養及其水平,選擇和確定課程內容;基於課程目標、依託課程內容,形成促進核心素養髮展的議題式、體驗式、專案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進行刻畫,形成了學業質量標準;基於學業質量標準形成素養導向的考試評價原則,實現核心素養培養在課程中的有效落實。

  4、體現總目標與學段目標的有機統一

  課程標準圍繞五大核心素養,用具有統攝性、深刻性的大概念,描述了學生學習本課程後應該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提出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總目標。同時,考慮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年級跨度大,為了更好地將總目標進行分解和落實,幫助各學段明確落實五大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目標,課程標準按照一至二年級、三至四年級、五至六年級、七至九年級制定了學段目標,形成了學段間有序銜接、層層遞進的目標階梯,有效落實了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目標一體化設計的要求。

  (二)更新了課程內容,建立了更加清晰的框架

  與2011年版課程標準相比,修訂後的課程內容有較大變化。課程內容反映新時代發展的偉大成就,框架和線索更加清晰,形成了學段間循序漸進的內容體系。

  1、反映黨和國家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

  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充分反映新時代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反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呈現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和理論探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和世界發展大勢,關心國家發展,關注公共事務。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增強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建立了主題鮮明、線索清晰的內容框架

  課程內容以道德與法治教育為框架,有機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勞動教育以及資訊素養教育、金融素養教育等相關主題,強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法治教育。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範圍作為建構課程內容的基礎,依據我與自身,我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關係的邏輯呈現教育主題。

  3、堅持一體化設計思路,形成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內容體系

  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按照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思路,統籌小學與初中的課程內容,構建起四個學段圍繞主題內容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內容體系。這樣既避免了學段間的交叉重複,形成學段間層層深入的學習進階,又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有機銜接,有效落實了思政課課程內容一體化的要求。

  (三)新增了學業質量標準,引導樹立科學的學業質量觀

  2011版課程標準沒有學業質量內容,新課標則在第五部分專門論述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業質量,體現了教—學—評一體化的思想。在“雙減”背景下,學業質量標準承擔著減負提質的功能,對於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

  課程標準界定了學業質量的內涵。學業質量標準通常也叫“學業成就標準”,是指學生在完成本階段課程學習任務後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及其表現水平。學業質量標準與課程目標直接相連,反映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要求。同時,學業質量標準作為學生學業成就水平表現的質量標準,是教育質量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教育質量高低的關鍵指標。

  課程標準概括了學業質量標準的功能。學業質量標準能夠引導教師轉變育人方式,樹立科學的學業質量觀。學業質量標準不是傳統的知識本位的內容標準,不是衡量學生知識點掌握的多少和深淺,而是以素養為導向,全面反映學生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關鍵能力,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素養導向的學業質量標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手段,能夠促進教師形成科學的質量觀和人才觀。同時,學業質量標準也是指導評價與考試命題、教材編寫、教學與課程資源建設的基本依據。

  核心素養具有綜合性、內隱性,一般不能直接觀測,需要透過將其轉化為具有操作性、可觀測的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的行為表現。這些行為表現要具有“夠清晰”“易辨識”“可操作”的特點。學業質量標準透過描述學生學習課程後能夠做什麼的關鍵特徵,反映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即:在什麼情境條件下,學生能夠做什麼、完成什麼,表現出什麼素養。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一樣,學業質量標準也採取分學段描述的方式,形成了清晰的水平梯度。

  (四)貫徹落實“八個相統一”要求,提出具體教學建議

  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按照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要求,貫徹落實“八個相統一”的要求,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教學目標的制訂要超越雙基目標、三維目標,把促進學生的素養髮展置於核心位置,制訂彰顯鑄魂育人的教學目標。結合思政課的特點,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知行合一。

  教學內容要體現時代發展的脈搏,及時跟進社會發展程序,關注國內外大事,將黨和國家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引入課堂,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中的現象,思考社會問題,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教學內容要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學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教師既要把教學內容講清楚講透徹,也要注重啟發學生,把說理教育與啟發引導有機結合起來。灌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基本方法,道德與法治課程離不開必要的灌輸,但同時也要注重啟發,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水到渠成得出結論。

  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倡導案例教學和議題式、體驗式、專案式等教學方式,以及參觀訪問、生產勞動、研學旅行等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擴充套件視野、提升能力、學以致用。

  (五)發揮評價的育人作用,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對於促進教育教學的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的功利化傾向,新課標不僅給出了具體的評價建議,還專門論述了學業水平考試的命題要求,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

  評價不等於考試,評價是一個內涵和外延更為豐富的概念。核心素養導向的評價內容不是單純考查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是“涉及價值觀念、學習態度、過程表現、學業成就等多方面”,包括學生的知、情、意、行,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狀況進行全面判斷。同時,評價也不僅是在學生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是“貫穿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和教學的各個環節”。評價伴隨著整個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交織在一起,發揮評價改進學習、促進教學的作用。

  新課標強調評價要堅持素養導向的基本原則,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透過對學生理想信念、愛國情懷、擔當精神、品德修養、法治觀念和日常品行表現等進行全面而綜合的評價,發揮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育人的功能。為了能夠落實核心素養導向的評價,還提出一系列具體的評價建議:重視表現性評價,鼓勵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多方主體的參與,發揮育人合力;採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更加多元的評價辦法,綜合運用觀察、訪談、作業、紙筆測試等方法,全面獲取學生的相關資訊;抓住課堂評價、作業評價、期終評價等主要環節有效落實評價;評價結果可以採用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避免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可以採用等級制加評語的方式呈現,還要進行有針對性和差異化的評價。

  課程標準明確了學業水平考試的命題要求,對考試性質與目的、命題原則、命題規劃、題目命制等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同時,為了讓教師易於理解和掌握,還給出了三道樣題示例,對每道試題的命題立意和考查內容作了具體說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