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上冊教案(通用21篇)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
一、什麼是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
二、教案的內容
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體現著很強的計劃性。《倪煥之》十七:“她做這些事絕不隨便,都運用無可加勝的心思寫成精密的教案,先送與級任教師看過,得到了完全的讚許,還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後拿來實施。”
三、初一歷史上冊教案(通用21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歷史上冊教案(通用2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1
知識目標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瞭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展特點的差異,並認識其發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能力目標
1、透過仔細觀察本課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幹欄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和“半坡出土的紡輪”“半坡出土的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等圖示,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資訊,並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資訊,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2、透過對本課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農耕生活特點的比較,培養學生比較能力和學科交叉知識運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
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方法及手段
1、故事匯入法。
2、討論法。
3、聯絡講述法。
4、圖表法。
5、圖片分析法。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總計用時4分鐘):老師提供的一些重要詞語,同學們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字詞連在一起,講個完整的故事,當一回小作家。這些詞語是:傳說、神農氏、小鳥、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將給同學2分鐘準備時間。
同學們大體意思回答為:傳說中,神農氏看到小鳥把銜來的谷籽兒丟在地上,便長出了禾苗,於是就試著採來谷籽兒埋在土中,果然長出了穀苗。他十分欣喜,於是就用木、石、骨製成耒耜等農具,教人們翻鬆土地,採來穗大實多的谷籽兒埋入土中,待長成結穗後收割,供人食用。他還用同樣的辦法,種植其他作物。後來,神農氏播種五穀的辦法,傳遍各個部落,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老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讚揚,接著引出神農氏的傳說反映了原始農耕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早期人類在長期的採集生活中,觀察到植物的生長規律,並有意識地種植可以食用的植物,這就是原始農耕的起源。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第二課。
板書: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本課第一部分:(總計用時大約15至20分鐘)
開啟ppt老師:這節課中我們會學到代表長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遺址和代表黃河流
域的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首先先學習河姆渡遺址的原始農耕。
ppt) 同學答:水稻
老師:是的沒錯,就是水稻。可是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們出土於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歷史悠久啊!那麼同學們想一想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麼?其出土的數量之大,世界罕見,又說明了什麼?
同學答:說明他們已經學會種植水稻,而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老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來大家重複一遍,說明了什麼,
板書: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師:那麼,水稻種植需要什麼來灌溉呢?
同學:水
老師:是的,是水,那麼他們的水從哪裡來呢?
同學疑問
老師:老師告訴你們,他們用水井裡的水進行灌溉,那時他們已經學會了打造水井 板書: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老師:大家來看這張圖片,同學們認識這兩個字嗎?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們現在用的“鎬”,是的,這就相當於“鎬”的雛形,它有橫孔,柄部,刃部,豎恐。這個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觸土地的地方他們就用這耒耜耕地。(用ppt)
板書:使用磨製石器、耒耜
老師:解決了吃的喝的問題,那麼他們住在哪裡呢?下面我們來看ppt,這就是他們住的幹欄式房子,大家看這房子長得和我們現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樣?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這種結構的房屋呢?(用ppt)
同學:他們處於南方地區、氣候潮溼炎熱。幹欄式房屋可以通風防潮。
老師:正如這位同學所說當時南方地區地勢低窪、氣候潮溼炎熱。幹欄式房屋可以通風防潮。而且這種房子上面住人,下面還可以養牲畜,是建築學上一個重大成就。
板書:建築幹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師:剛剛我們學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們就吃這些嗎?咱們吃飯時還吃些菜肉配著飯吃。那麼他們當然也會弄些好吃的,看,那時候他們已經學會了飼養豬,羊等家禽。看這些出土的陶豬陶羊,充分的的說明了他們的聰明才智,頑強的與自然作鬥爭,過著幸福的生活。
板書:飼養家畜
老師:接下來我們會欣賞到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這陶器看起來真舊哦,色
彩還挺單調,皮膚還挺粗糙。這是我們看來,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來的,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說,這簡直是技術精湛啊!他們心靈手巧,看,這是他們製造的玉器和骨哨。他們已經學會開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書: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老師:動腦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呢?(老師提示:看老師的板書,總結在一起大體上這題就回答出來了)
同學們大體回答成: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幹欄式房子,會挖掘水井,過定居生活。還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並能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接下來給同學們3分鐘時間,熟記黑板上的內容。做到當堂課,當堂清。然後老師問黑板上的內容,找同學們來回答。
本課第二部分(總計用時15分鐘) 老師: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你們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展現出來。現在大家開始閱讀書第八頁至第九頁,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
同學準備時間5分鐘
老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板書:食物種類豐富,魚、肉、蔬菜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製的耒耜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板書: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板書:種植粟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豔麗,被稱做彩陶。
板書:製造彩陶,刻畫符號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裡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裡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裡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板書:建築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根據ppt展示,講述分析同學們的扮演
老師:對,如同學們所說,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看這是那時他們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師:看ppt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復原圖,想一想請根據地理知識,半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這種結構的房屋?
同學:他們地處黃河流域,那裡比較乾旱風大還冷
老師:對,黃河流域乾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擋風雨,又可以取暖。
老師:看,半坡原始居民能製造色彩鮮豔的彩陶,上面繪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半坡原始居民製作的陶器上所刻畫的符號,有學者認為這是我國早期的文字雛形。(用ppt)
老師:半坡原始居民也學會飼養豬狗等動物,他們還會用骨制箭頭、漁叉魚鉤打獵捕魚,食物種類大大豐富了,他們還學會紡線織布製衣。大家看這是他們出土的紡輪骨針漁叉魚鉤(用ppt)
老師:這就是在半坡遺址的許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粟粒,說
明他們已經學會種植粟,而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老師:下面分成小組形勢,探討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探討2分鐘
學生:相似之處
1、都開始了農業生產,並轉向定居生活。
2、都會依據不同的環境和需求搭建房屋。
3、都會製造陶器。
4、農耕外漁獵依然存在。不同之處: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長江流域。房屋樣式:幹欄式房屋。農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黃河流域。房屋樣式:半地穴式房屋。農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課第三部分(總計用時10分鐘)
學生共同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師板書: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書依次分別為: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老師: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為什麼有隨葬品多少的現象出現?
解析: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課堂總結
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填寫表格。(用時5分鐘) [投影顯示]
(該表可在學生看書、討論、教師引導的情況下填寫)基本要求:
鞏固運用
1、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過定居生活的決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B、原始農業的出現 C、使用磨製石器 D、原始手工業出現
解析:過定居生活的關鍵是要有固定的食物來源。以採集、狩獵為生,食物來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須經常遷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為開始了農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來源,因此,具備了過定居生活的關鍵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產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2
【教學步驟】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並作下筆記。
討論課堂,加深理解,進一步熟悉教材。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並作下筆記。
答: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形成整體認識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問:戰國時期的社會發生著什麼深刻的變化?你怎麼看這個時期的變化呢?
2、得出結論形成了多種觀點,即百家。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當時主要的學派有哪些?分別有哪些代表人物?
3、小結:戰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是如何出現的?情況如何?
4、指導學生閱讀小字:瞭解戰國時百家爭鳴的爭鳴情況。然後問學生幾個問題:戰國時期,適合哪一種學派的學說來治理國家?商鞅、秦始皇他們治國採用的是哪一個學派的觀點?後來漢武帝採用的是哪一學派的觀點?你怎麼理解這一歷史現象?
根據你的理解,該採用什麼學派的觀點來治理今天的國家?
學生仔細閱讀教材,認真思考,積極發言
拓展思路
小結:孔子的地位。戰國爭鳴的意義。認真聽。
【教學後記】
第22課 文學、史學與宗教
【課程標準】
說出《史記》的作者和體例,瞭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史記》的作者及寫作年代,理解《史記》的體例、成就及影響。瞭解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和道教創立的基本情況。
二、能力和方法:透過指導學生觀察《屈子行吟圖》,培養學生觀察、想像能力。透過指導學生分析司馬遷取得歷史學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養學生探究、分析、歸納能力。透過指導學生分析道教、佛教興起的原因和影響,培養學生歷史分析、評價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和豐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透過學習“大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瞭解司馬遷的創作歷程,學習他為了事業的成功而堅忍不拔、勇於進取的精神。透過對“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播”的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宗教與宗教文化的區別,瞭解古代中國文明的多樣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史學家司馬遷的主要成就。
難點:佛教、道教在中國的傳播原因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屈原、司馬遷的傳說與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匯入新課
1、吃粽子、划龍舟的來歷。
2、我們本地人過世之後,如何祭奠?
聽、講,集中注意力。
製造懸念,激發興趣。
二、大詩人屈原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然後起來簡介屈原的生平事蹟。
2、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見識、書上的介紹,談談屈原的成就。
3、教師總結,突出其偉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譯為多國文字)。人們為什麼紀念屈原?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瞭,便於掌握。
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思想教育、同化之。
三、司馬遷與《史記》
1、開門見山指出司馬遷及其《史記》。抽學生介紹司馬遷的生平及事蹟。
2、指導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觀察書上的插圖,討論、思考、歸納得出“司馬遷寫成此書的原因?”
3、問:《史記》是怎麼樣的一本書呢?學生閱讀教材,
認真思考,特別是理解“紀傳體”通史的。
4、指導學生理解“紀傳體”通史。
講、聽
閱讀、討論、發言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佛教的傳入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抓出其中的要點。
2、簡介佛教的教義。讓學生思考,佛教為什麼在我國逐漸流行?你能舉出佛教對我國影響深遠的事例嗎?
閱讀、理解、思考、發言。
透過例子,加深理解,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五、道教的興起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知識點。
簡介道教的教義,讓學生談談道教傳播的原因。
說說道教對今天影響的事例。
閱讀教材。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六、小結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3
【教學後記】
第23課 多姿多彩的藝術
【課程標準】
列舉古代書法、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並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王羲之與《蘭亭序》,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二、能力和方法:透過指導學生鑑賞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透過對歷史文物價值的討論,培養學生歷史分析、評價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學習傑出的藝術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透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陶冶情趣,養成學生髮現美、感受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意識;透過對傑出藝術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認識到人民的創造性是歷史文明和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
難點:王羲之、顧愷之的書畫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價值。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秦始皇陵兵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匯入新課
問學生,有哪些同學學過美術、音樂、書法?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重要的美術作品、樂器、書法作品?而引入本課。
聽,集中注意力。
拉近距離,激發興趣。
二、戰國編鐘
指導學生閱讀、觀察編鐘圖,談談發現。
抽學生講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成就。
認真觀察、閱讀。
聽或自己講
三、秦始皇陵兵馬俑
先閱讀教材、觀察書上的圖,談談有什麼感想。
教師將知識要點落實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看書、觀察、歸納得出結論。
四、王羲之的書法
閱讀教材,落實知識點。
仔細觀察書上的字帖,讓學生暢所欲言。
抽兩個學生來講王羲之的故事。
談王羲之的品格。
閱讀、觀察、講、聽。
五、顧愷之的繪畫
閱讀教材,找出要點。
教師講解,指導學生觀察兩幅名畫,體會之。
補充講“三絕”。
閱讀
觀察
聽講
六、拓展學習
學習與探究
學生參與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識記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誌、商鞅變法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意義。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評價
難點:
改革與保守派的觀點分歧變法的某些措施含義及作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看教材38頁的簡表,分析秦國在戰國前期的形勢,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後期秦國卻強大起來,並透過一系列戰爭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那麼,秦國是怎樣走向強國之路的呢?——商鞅變法(這是一條主要途徑)
二、教學過程
(一)秦孝公求賢(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1、原因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原因):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
秦國相對落後(自身原因):會盟都不讓參加,魏國侵略卻無力還擊。
2、辦法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釋出求賢令。(秦孝公深感落後就要捱打)
商鞅來到秦國。
理解“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援。
3、主要內容:
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政治上: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設31縣;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4、變法的影響:
觸犯了貴族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取得成效——連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國的變化
1、性質:是戰國後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2、成果: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3、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四)小結
秦國是怎樣走上強國之路的呢?
前期勢弱——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取得顯著成果(強大)
思考: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1、秦國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2、變法前期秦孝公採取怎樣的辦法?
社會進步(社會):鐵器、牛耕(標誌)改革內政、變法圖強、釋出求賢令(商鞅)
秦國落後(自身):鄙視、捱打
3、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4、變法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見小字部分)?
經濟: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觸犯貴族的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重農抑商—獎罰分明取得成效——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
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
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5、變法取得怎樣的成果?
6、變法成功與否?
(性質: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分析秦孝公變法的目的—變法圖強,
建立了新制度,軍隊戰鬥力提高,經濟得到發展。實現沒有?結論——是一次成功的
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改革。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啟發性,注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絡和知識的延伸。本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技能,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0課。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二、學生分析
初一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三、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鼓勵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採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絡,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探究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路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說。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貢獻。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後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匯入課文: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聖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聖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匯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思想:
(指導學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說)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說?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
(2)教育:
(指導學生閱讀53頁第二自然節)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複習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麼書?(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
後世影響巨大,被譽為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說明文字,瞭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裡。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3、百家爭鳴:(板書)
(列表讓學生看書來回答表內內容,也可先問學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最後拿出事先準備的表格來總結。)(之後,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派的學說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
是什麼?
四、作業: 課本57頁填表題
附:板書設計
一、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經》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二、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學說。
2、對教育的貢獻: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 溫故知新
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
3、他編訂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叫《論語》
三、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四、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實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A:實行法制;B: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六、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還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紙的發明和改進、華佗和張仲景的成就,
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紙的發明對人類文明史做出哪些貢獻?"
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
(四)教材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1)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2)地動儀
2、難點: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初一學生沒有學習物理,對於利用物體慣性來對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是本課的難點。
3、解決辦法
(1)這一課的重點問題學生比較熟悉,可學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識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形成完整的概念。
(2)採用直觀教學法,利用幻燈、掛圖等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內容。
(3)地動儀的構造原理和一些專門的科技名詞,以教師講述為主,但必須做到概念準確。
(4)用歸納法,讓學生多做、多讀、多講,最後在教師的幫助下,概括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請同學們一起讀本課的引言,然後教師概述)我們已經學過的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情況,這個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正是文化大發展的有利條件。從18、19課,我們都來學習秦漢時期的文化。
2、講授新課
(提問)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板書)(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板書)1、從竹簡到紙的發明
前面我們講過甲骨文。後來人們又把文字寫在竹木簡、帛上。帛是絲織品,比竹木簡輕得多,可又太貴了。使學生了解紙的發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著出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紙是怎樣發明的?
2)紙的出現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板書)2、蔡倫改進造紙術
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後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接著又讓學生思考第2個思考題: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請同學們回答後教師歸納):造紙術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到世界各地,有利於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板書)(二)、《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有很多數學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並且傳到了十幾個國家被當作教科書。
(板書)(三)、地動儀
請同學們思考:在發生地震時,我們怎樣才能感知?
東漢科學家張衡又發明了地動儀。
(板書)(四)、華佗和張仲景
首先向學生點出:中國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中國有很多醫學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響的是張仲景和華佗。
華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藥劑,五禽戲
醫聖張仲景(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
課堂小結
秦漢時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使得這一時期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成為可能,這是秦漢人民留給後人的一筆珍貴遺產,也是我國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8
一、課程目標
(1)1-1使用地球儀、地圖等等工具,知道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功能。
(2)1-2恰當地運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術語。
(3)2-2參與調查活動,瞭解本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及顯著變化。
教學要求
(1)知識目標:初步掌握地圖三要素。
(2)情感目標:從自己所在的社群入手,感受社群的生活,體會社群的功能。
(3)能力目標:能根據平面圖上的方向,描述一個地點的具體位置;能用比例尺計算圖上某兩地之間的距離。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地圖三要素
教學難點:地圖知識的運用
三、教學準備
同學們收集的各種各樣的地圖;對自家周圍環境的調查。
四、教學方法
情境式、活動式
五、教學過程
匯入
老師上節課請同學們瞭解自家周圍的環境,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教師總結:我們每個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群裡,家在社群中的位置,是我們瞭解與認識社群的出發點。”引出社群概念。
【板書】從社群看我家
【板書】1.社群
根據同學們的講述,感性講解“什麼叫社群”:相對固定的區域、一定數量的人口、共同的區域身份、相關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間──人類生活共同體。
“社群有許多共同的地方,但每個社群有不同的位置和環境。請同學們開啟你們帶來的深圳地圖,找找自己的家在哪裡。”
進一步引導:“你是如何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請同學們再看書上的圖1-1和1-2,看看兩幅圖有什麼不同?
圖1-1和圖1-2的不同之處
大小:
形狀:
方向、位置:
圖案、符號:
顏色:
……
那兩幅圖是不是一個社群呢?如果是一個地方,老師分別請一個同學扮演杜鵑,說說怎樣從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請一個同學扮演王朋,說說怎樣從自家走到杜鵑家。
“同學們能聽清楚這兩位同學說的話嗎?為什麼聽不懂?”
“如果我們將這兩幅圖改成圖1-3,再從杜鵑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為什麼?”
引出地圖的語言: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圖例。
【板書】2.地圖三要素
老師:方向、比例尺和圖例是地圖的語言,只有懂得了地圖的語言才能正確地閱讀圖,和地圖對話。
介紹方向的三種表示方法,結合地圖,讓學生懂得地圖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種:指向標、經緯網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透過反覆閱讀地圖,鞏固記憶。
教師:地圖就是將實際事物畫在平面上的圖形,但我們又不可能將實際事物原封不動地畫在圖上,所以,就要縮小,從而引出比例尺概念。讓學生記住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讓學生看圖操作,訓練學生能三種方式互相轉換;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以及它與地圖上內容與範圍的關係;知道用比例尺計算地圖上任何兩地的距離。
地圖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顏色和文字說明就是地圖的圖例,它幫助我們識別地圖上不同型別的資訊,認識地圖上的地理事物。讓學生記住一些常見的圖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種圖例。利用圖冊,反覆閱讀各種地圖,鞏固學生方向、比例尺和圖例知識。
【板書】3.地圖
教師:我們知道了地圖的語言,也就是地圖的三要素,那麼,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地圖:地圖是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加以綜合,按照一定的數字法則建立地球和平面間的相互聯絡,用符號、文字和顏色把地球空間現象表現在平面上的圖形,它是一種特殊的語言。
地圖按內容分為:
1.普通地圖:地形、地理
2.專題地圖
(1)自然地圖(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土壤等)
(2)人文地圖(人口、歷史、經濟、教育文化等)
地圖經濟建設、國防的建設、科學技術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地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用到地圖。
【板書】在社群中生活
教師:我們每個人都生活中社群中,社群會為我們提供很多服務,請同學們想一想,你家所在的小區為你做了什麼?
學生可能會說:有保安、有清潔工、有球場、有幼兒園、有食街……
教師:這些都體現了社群的功能。那麼社群有哪些功能呢?請同學們看書上圖1-5、1-6、1-7、1-8,想一想,它們分別體現了社群的什麼功能?
師生總結:圖1-5是社群的人在進行選舉,選舉是一種政治生活,還有如宣傳黨和政府的有關政策等,體現了社群的政治管理功能;圖1-6和圖1-7是人們在進行健身和學習,還有體育比賽、文藝活動,以及各種各樣的講座和培訓等,都體現了社群的文化教育功能;圖1-8是人們在超市裡購物,則體現了社群的經濟功能。
社群為我們提供的各種各樣的服務,使我們與社群的關係密切,也使我們對社群產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時也為社群發展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課堂測評)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知識,畫一幅我們學校的平面草圖。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9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活動目的]
秦始皇是我國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過很多事情,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透過小品、討論的形式,進一步認識秦始皇的是非功過。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詩稱讚秦始皇: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雲,諸侯盡西來。面對迎面而來的千古一帝,你有什麼看法?
一、找一找和議一議
首先,我們要把全班同學按你們各自的意願分成政治家組和暴君組兩大組,各大組再分成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小組,分頭蒐集材料。政治家組的同學,要想盡辦法蒐集有利於秦始皇的材料,以論證他是個傑出政治家;暴君組的同學則要尋找秦始皇的*材料,以論證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們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組內互相交流,並把它們—一製成小卡片。方便我們在討論課上使用。再推薦膽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學作為組的討論代表。
二、說一說
你準備好了嗎?你想在同學們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嗎?來吧,參與我們的討論課,來。
(1)營造環境氣氛:請書法好的同學在黑板寫上秦始皇是傑出的政治家還是暴君,教室四周貼幾張同學們親手畫的秦始皇漫畫像,桌椅擺成兩大組面對面坐的形式,討論代表席擺上政治家暴君字樣。
(2)討論課:選舉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討論。大家討論時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鐘發言時間,同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補充時間不超過一分鐘。
(3)最後有請老師或同學為討論課做歸納總結,為同學們指明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表揚敢於創新,能提出不同於傳統觀點的論點的同學。
三、寫一寫(課堂小結)
透過對秦始皇的討論,你學到什麼?你能正確認識自己嗎?
請你拿起筆來,參照下表,把你對自己生理、心理、社會和理想等方面最感興趣的話題,以我是……為題,寫一篇小文章,向同學介紹自己,好嗎?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10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夠知道《史記》的作者、體裁和在中國曆的重要地位。透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藉助例項,分析佛教、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司馬遷與《史記》學習,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二、要點分析:
1、重點:佛教的傳入、司馬遷和《史記》
2、難點:宗教的本質及其複雜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學法:識圖學習法、討論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你聽說過佛陀入夢和白馬馱經的故事嗎?讓我們在故事的交流中走進那段歷史吧,由此引入教學。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是秦漢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內容。在宗教知識的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傳入:
⑴佛教傳入中國:
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創立的。佛教是經絲綢之路傳入的。
⑵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第一、識讀插圖《白馬寺》:
學習方式:問題識圖與閱讀。透過多媒體展示交流相關的圖片、圖畫和影片資料;演出課本劇,等等。使學生了解:漢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經求佛是佛教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要事件。白馬寺被譽為中國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傳的基本思想:
討論:佛教為什麼能夠進入思想相對封閉的中國?本質是什麼?
藉助具體事例,對佛教的思想進行討論分析,形成認識:佛教宣揚忍耐順從的消極的人生觀,在當時對於維護社會秩序比較有利,符合統治階級的願望。因此,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極度的社會苦難,使廣大
民眾方面看不到解脫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對於廣大民眾也產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質是麻痺廣大民眾的精神鴉片。
⑶佛教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作分層學習)
A級:知道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B級:舉出一兩個典型事例,如的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說明佛教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2、道教的興起:
瞭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黃老學說和巫術,興起於東漢時期植根於中國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馬遷和《史記》:
1、補償教學:教師進行史書體例解說,幫助學生了解紀傳體與編年體、通史與斷代史的含義。
2、活動學習: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司馬遷的生平材料;查詢教材及相關書籍中有關《史記》的材料。
3、討論交流:
⑴司馬遷撰寫《史記》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治學和治史態度?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為什麼?其重要價值的在哪裡?
學生分小組進行問題討論,形成初步認識;每一小組派出代表發言,其餘同學補充,進行觀點交流,形成共同認識:
4、觀點認識:
⑴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結論: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與史學著作。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
學生解說:介紹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情況。說明它的發現轟動了全國,引起了世界的矚目,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學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蹟的資料。)
學習檢測:
⒈選擇:佛教和道教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統治階級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點是
A.其宣傳的內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認為忍受苦難就能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
C.都主張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揚放棄慾望就可以擺脫生死輪迴
⒉名言賞析:人故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是誰的名言?他在中國曆的地位怎樣?他的主要成就是什麼?我們應向他學習什麼?
⒊請你解說:西安秦兵馬俑博物館請作一日解說員,請你把自己設計的解說詞寫出。
附:板書設計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發源於古印度,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
2、東漢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經,並在洛陽建成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
二、道教的出現:道教源於中國,在東漢時興起。
三、王充《論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說,世界上根本沒有鬼神存在。
四、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11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瞭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2、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佈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於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
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後者以多敗於少,這是為什麼?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後由學生髮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
戰中居於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裡?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後由學生髮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瞭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並展開討論。
最後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於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作的貢獻,匈奴與兩漢的關係,包括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為初步掌握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和正確認識我國古代民族關係奠定基礎。
透過思考與探究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歷史作用,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養我們比較和分析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受到後人的稱讚。
重點和難點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是本課重點。
匈奴是我國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數民族,戰國時建立奴隸制政權。
活躍於秦漢時期的歷史舞臺。
匈奴傑出的首領冒頓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統治進入鼎盛時期。
匈奴的興起對我國北方草原的統一和經濟開發做出了貢獻。
學習這段歷史,可使我們感性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境內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都對祖國曆史發展做出了貢獻。
這也為理解匈奴與兩漢的“和”與“戰”做了鋪墊。
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課又一重點。
漢武帝時經濟的繁榮和國力強盛為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準備了條件。
反擊匈奴的勝利使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於中原農業文明的發展。
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係是本課的難點。
民族關係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戰與和。
匈奴南下掠奪,是掠奪戰爭。
雖然沒有侵略與被侵略的性質,但是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因為它給漢匈人民帶來了災難。
在和平時期,各族人民之間的雜居相處,友好往來,還有和親、邊境貿易等。
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是歷史的主流。
學法指導
1. 本課引用的圖片、詩句、史書記載、文物等獲取資訊,瞭解歷史和認識歷史,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2.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透過對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昭君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初步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要求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簡略的表述。
3. 過講述兩漢與匈奴的“和”“戰”,學會學生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掌握歷史知識。
複習鞏固
一、選擇題
1.匈奴歷史上稱首領為( )
A.可汗 B.單于 C.贊普 D.大王
2.匈奴在統一後經濟迅速發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業興旺 B.冶鑄業發展 C.制瓷業發達 D.逐漸有了農耕
3.秦漢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之所以具有正義性,是因為( )
A.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B.促進了民族融合
C.保護了中原的經濟文化 D.打擊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與西漢抗衡的歷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國 B.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C.蒙恬出擊匈奴 D.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5.下列是兩漢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其中屬於西漢時期的有( )
①衛青②霍去病③竇憲④竇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邊城晏閉,牛馬遍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後的匈奴關係( )
A.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B.漢朝宮女王昭君出塞
C.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D.東漢王朝派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二、材料分析題
7.西漢時,有一名將,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英勇善戰,屢建戰功,漢武帝獎勵他,為他建造了精緻的住宅。
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這位名將死時僅20多歲,漢武帝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連山的墓,象徵他的赫赫戰功。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將指的是誰?
②“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表達了這位名將的什麼品質?
③他的英勇善戰對當時的邊防產生了什麼影響?
三、問答題
8.簡述西漢與匈奴的關係。
① 漢初,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七天七夜才解圍。
②自登之圍後,漢與匈奴"和親"。
③漢武帝時,派衛青,霍去病政打匈奴,把匈奴趕到漠北,從此不再能與西漢抗衡。
④漢元帝時,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古典小說的創作到明清時期進入成熟階段,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的思想藝術特色,明清時期書法繪畫的代表人物。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引導學生分析《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得出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積極內容,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瞭解它們不僅是中國文學的瑰寶,在世界文學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從思想主題和藝術表現手法兩個方面鑑賞文藝作品的方法,培養學生鑑賞文藝作品的素質,激發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原作的慾望。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的文學成就和時代特點。
本課的難點是:《牡丹亭》主題思想的理解。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新課。(3分鐘)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明朝的建築科技成就,請一位介紹一下。今天我們共同來了解明清在文學、戲劇、書畫方面的藝術成就。
(二)講授新課
一、古典小說的高峰(20分鐘)
1、老師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斷,學生指出裡面塑造的主要人物。並加以介紹。
2、引導學生簡單概括出這四部小說的主要內容。並講一個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裡面的小故事。
3、以《三國演義》為例,引導學生討論歷史和歷史小說的區別。
4、 指導學生列表(包括書名、作者、創作時間、小說題材等)比較歸納出四部小說的共同特點。
“明代三大奇書”:羅貫中《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施耐庵《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吳承恩《西遊記》(是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話小說)
5、列舉明末三大奇書及作者?
(1)<<三國演義>> 羅貫中 (2)<<水滸傳>> 施耐庵 (3)<<西遊記>> 吳承恩
二、戲劇的繁榮(6分鐘)
1、戲劇:湯顯祖《牡丹亭》
2、《永樂大典》----一部大型綜合性類書,是我國古代的一部類書。
3、小組學習,找出明清時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及代表作,討論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劇片斷,學習瞭解京劇的產生。
課後習題
列舉明末三大奇書及作者?
課後習題
板書
一、小說:“明代三大奇書”:
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 吳承恩《西遊記》
二、戲劇:湯顯祖《牡丹亭》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及其影響。
2、透過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透過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本課內容。
2、透過對比現實考試製度,啟發學生思考我國教育現狀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進建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進步,是隋唐興盛的原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學生認識到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2、通過了解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也是中國發展具有突出貢獻,從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創新。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分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匯入新課
首先以溫故知新的匯入方式匯入新課。複習上節課的主要內容並思考:1、為什麼唐玄宗統治前期稱為“開元盛世”?為什麼會出現盛世景象?提出思考問題,由此匯入新課:除了唐玄宗積極進取治理國家之外,還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統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改革用人制度,善於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是怎樣改革選拔官員的方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課:科舉制的創立。
(二)新課教學
環節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樣選拔人才的呢?在同學認真看書後,請一個同學來說說。大家想一想: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好嗎?老師:隋文帝統治時他也和你們認為一樣,為了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鞏固他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他決定進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舉制度這個辦法?(老師解說)科舉制度的“雛形”到“創立”和“完善”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三個階段:
環節2: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師出示概括製表並解釋)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分科考正式設定進士科擴充國學的規模殿試/武舉的開始多次親自面試雛形創立完善(老師簡介)
環節3:科舉制的影響: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老師: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角度分析;從對外國、對後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透過考試選拔官員,為讀書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徑,政治上擴大了統治階級基礎;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中國選官制度對世界的影響。(表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明確指出中國古代的考試選官制度與英國的考試製度及現代各國考試製度之間的淵源關係。這說明,中國古代的考試選官制度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過一定積極影響。)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科舉制度的創立和完善的過程。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並討論科舉制與當今的考試製度有何異同(小組討論)。
五、鞏固提高
進行幾個選擇題的測試,掌握學生知識掌握程度
六、小結作業
梳理板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七、板書設計
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分科考
正式設定進士科擴充國學的規模殿試/武舉的開始多次親自面試雛形創立完善
八、教學反思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透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透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匯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透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佈局特點:
①城市佈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1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根據新課程理念,把現代資訊科技與本課內容進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採取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為主,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和促進,透過師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淺入深達到教學所預期的目標。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難點: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絡對比法、閱讀講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又了人類,才有人類的歷史。那麼人類又是怎樣產生的?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傳說,請看大螢幕,這是兩個比較熟悉的傳說。(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圖片)
師:哪位同學為大家講一講這兩個傳說
生:略
師:這些傳說都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由來的困惑。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人們終於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那麼人類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呢?
(多媒體展示“類人猿”圖片)
生齊答:類人猿
師:類人猿是一種近似於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麼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板書)
講授新課:
師:請同學們看大螢幕(多媒體展示“人類遺址分佈圖”)
師問:1、在我國境內有哪些主要的遠古人類遺址?
2、其中已知最早的是哪一人類遺址?
生:元謀人
(板書)一、元謀人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從這裡你能獲取關於元謀人的哪些資訊?
生:
(多媒體展示)
師:同學們找的非常好。我們是從書本上獲取的關於元謀人的資訊,而科學家們是透過什麼渠道來獲取的這些資訊呢?
生: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例如:元謀人的牙齒化石(多媒體展示)
師: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二、北京人
(多媒體播放北京人遺址發現的紀錄片)
師:看過片子,哪位同學結合教材講述一下北京人遺址是怎樣被發現的?
生:略
師: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與多地方發現了遠古人類遺址,其中以北京人遺址最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接著,我們就來一同瞭解一下北京人。
生:
(多媒體展示)
師:北京人的模樣和我們又有什麼不同呢?下面我們做個小遊戲。
小遊戲:照鏡子
拿出你們手中的鏡子,看看鏡子中你的頭像與北
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麼不同?
生:
師: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瞭解了北京人的模樣,接著我們來一同走進他們的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韓非子》
(多媒體展示)
師:從上面引言中我們能夠知道北京人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的?
生:惡劣
(多媒體播放反映北京人生活狀況的動畫片)
生:工具:石塊、木棒
住:山洞、群居
食物:獵取、採集 (多媒體展示)
火的使用:天然火
(多媒體播放北京人用火的動畫片)
師問: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生:大自然雷電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
師:同學們都動腦筋了,回答得非常好。那麼接著我們想一想,如果你是北京人,你的一天該如何渡過?同學們以四人為一組,完成下面的活動。
浮想聯翩:
請你根據自己的想象,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繪畫、編故事、演短劇等形式不限)
(多媒體展示)
生:組一:學生展示簡筆畫
組二:小品:女人在樹上採集果實,一部分男人在河邊捕魚,另一部分則追趕野獸。採集漁獵完畢後,回到山洞平分食物。
組三:講故事
師:同學們的表演非常精彩,老師很佩服你們豐富的想象力。北京人為了生存,不斷地同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製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如果類人猿不需要勞動就能獲得食物,人類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域,又生活著一群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三、山頂洞人
(多媒體展示)
師:雖然山頂洞人同北京人生活在同一地域,但經過漫長的進化,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進步呢?
生:體質進步: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 ,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生活圖片)
師:無論是元謀人、北京人還是山頂洞人,它們的生活中都離不開勞動。正像恩格斯說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下面我們就來感受勞動的快樂。
鞏固昇華:
動動手:每組選一名同學到前面來釘紐扣,在規定的時間內速度最慢的同學要在你所代表的組內另選一名同學,和你分別談談學完這節課有什麼感受或收穫。
生:談感受,略。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17
一、課程標準
1、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二、學習目標
1、能夠利用各種地圖或文字材料,獲取所需要的資訊,描述秘魯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
2、能夠說明山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山區來發展生活的,描述他們生產生活的特色。
3、學會分析山區人們生產生活的特色與山區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和人文環境特色。
難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係。
四、教學方法
讀圖法、情景教學法、合作討論法等。
五、教學流程
【匯入新課:欣賞圖片】
欣賞安第斯山脈地區風光,同時配上印第安人音樂,引起學生的興趣。
設問: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的這些風光圖片美不美?
學生答:美!
問:那麼大家想不想知道這麼美麗的地方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學生答:想!
(一)尋找安第斯
1、透過幻燈片向同學們展示兩張圖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圖),請同學們來說一說,安第斯山脈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透過幻燈片展示一幅當地圖片,設計問題:“走進山區,探索山區的生產生活是怎樣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燈片展示秘魯山區農業活動示意圖】
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人民又是如何利用當地的環境發展生產的呢?
學生回答:低海拔處……高海拔處……
2、【幻燈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脈東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觀變化示意圖】
設計問題:秘魯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的變化原因?
學生整理(教師引導)回答: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高海拔山區從山麓到山頂,導致自然景觀呈現垂直變化。
3、【教師引導過渡】
設問:秘魯山區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奇特的生產方式出現文明,是什麼人最先在此創造出的呢?
學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師出示印第安人圖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遺址圖片。
(三)走進安第斯
1、【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目標要求
1)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
2)這樣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如何?
2、【學生成果展示】
衣:羊駝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極為珍貴,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食: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秘魯人培育出抗寒的馬鈴薯品種,還利用晝夜溫差大發明瞭常年儲存馬鈴薯營養價值的方法。
住:如圖(PPT)
行:駱馬能在崎嶇的高山峻嶺間行走自如,體小但耐飢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3、【展示秘魯國徽】
問題:秘魯國徽左上角是什麼動物的圖案?它出現在國徽上面說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駱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師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秘魯人“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讓我們懂得了?
學生回答: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課小結】
【鞏固練習】(見《隨堂練習》)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18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 古 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係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資訊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瞭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 辛並瞭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 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誇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上一課 時,我們從 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透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資訊?
二、新課講授
(一)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資訊?談後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禪讓的傳說
1、簡要講: 黃帝以後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然後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禪讓的含義。
2、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於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傳說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後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2、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後問,禹治水為 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然後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3、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四)情感昇華
學習了本課內容,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麼?(生答,教師簡評),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後學習測評題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1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瞭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步培養自己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資訊,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資訊,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我們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早期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匯入】
師: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如果僅靠在野外採集、捕捉食物為生,會有哪些不便之處?
學生回答明確: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不穩定,需要經常遷徙。
那麼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你瞭解我國古代那些關於農耕的傳說,談一談。
學生回答:伏羲氏:結網捕魚,創立八卦。神農氏:教民播種,嚐遍百草。
師: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自主預習】
(一)河姆渡原始農耕
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
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
河姆渡原始農耕
1、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餘姚
2、時間:距今約7千年
3、生產工具:磨製石器耒耜
4、農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幹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家畜(豬)
7、原始手工業:陶器、簡單的玉器、原始樂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點:黃河流域陝西西安
2、時間:距今約五六千年
3、生產工具:磨製石器耒耜、石刀、漁叉等
4、農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飼養業:豬、狗
7、原始手工業:陶器、紡線、織布、製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學生討論歸納瞭解以下知識
大汶口出現貧富分化,進入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合作探究】
1、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麼重大意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幹欄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呢?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同學們,大家透過今天的學習,瞭解到我國原始的農耕生活的相關內容,我們一起
列表比較總結一下本文所學內容。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2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感知歷史的形象思維能力;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激發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教學重難點】
瞭解黃帝──“人文初祖”是全課的重點。
正確認識堯舜禹的“禪讓”的含義是難點。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匯入】
以江丙坤鬱慕明清明祭拜黃帝陵冢的影片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黃帝是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清明節會有那麼多人祭拜黃帝陵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3課,遠古的傳說
【自主預習】
1、讀課文結合課件圖片瞭解本文內容。
2、小組討論華夏族的由來,人文初祖,禪讓制等知識。
(一)炎黃戰蚩尤
結合課文內容及課件圖畫歸納出華夏族,炎黃子孫名稱的由來,知道涿鹿之戰。明確黃帝所進行的戰爭打破了氏族之間狹隘的界限,促進了相互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被尊為華夏族的祖先。
(二)黃帝--人文初祖
結合課文內容及課件圖畫知道黃帝對於人類的貢獻。明白他被人們稱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堯舜禹的“禪讓”
瞭解什麼是禪讓以及禪讓的本質,堯舜禹的事蹟。瞭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關知識。
【合作探究】
1、你對神話(即黃帝時期有關發明的各種神話傳說)有什麼看法?認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帶有神話色彩?怎樣看才更為科學?
2、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從什麼時候算起?後世為什麼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3、你還聽過哪些有關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首領?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初一歷史上冊教案21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地位
本課的主題是中原地區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不可分割的聯絡和經濟文化交流,漢朝又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重要發展時期,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各個民族共同締造的。所以這一時期的民族關係以及對外的交往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本課內容
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二、學情分析
在網路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路,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進行管轄,這個過程可事先透過學生網路的自主學習,學會查詢資料,蒐集資訊的方法。透過學習,瞭解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於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同時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以及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愛國意識;關於絲綢之路,要掌握絲綢之路的形成及絲綢之路文化內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為自學的知識點。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第一個重點是張騫通西域。張騫通西域是中原地區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它為絲綢之路的開闢奠定了基礎。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在整個中國古代經濟文化交往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
(二)本課難點
由於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歷史理論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難點是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裝置
六、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聯絡法。匯入新課教學時對舊知識的回顧;對於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勢力控制範圍。用此法聯絡前課,有利於學生對本課的理解。
2。跨學科綜合法。對於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
3。歸納法。對於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可讓學生看書歸納。
4。講解法。對於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時我把本節課設計成多媒體教學形式。使學生在有限的空間、時間(課時)打破地域界限去認識教材中的事物,達成知識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目標。
(二)學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閱讀能力——訓練“會讀” 這節課知識容量大。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細讀,掌握全部教材內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層次性、針對性,啟發學生什麼內容須詳讀精思例如張騫出使西域,什麼內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經營西域,什麼問題要邊讀邊想例如絲綢之路的路線,什麼問題要讀後再想例如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養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後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教學程式設計
1。張騫出使西域,此目內容比較簡單,學生課前的預習已基本可以解決。所以出使過程簡化,但在簡化的過程要讓學生自學能力的到鍛鍊,能夠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所以課前安排了學生查詢相關的資料,課堂中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關於張騫的故事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況)。重點放在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和他的精神對我們的啟示上。透過對這三個問題的學習討論,使學生從張騫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啟迪,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精神。關於西域都護設定,這是一個很具有現實意義的知識點,讓學生從歷史上明確新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問題上,要有較深刻和正確的認識,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上的教育。
2。對於絲綢之路的處理,它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也花較多時間來探討。絲綢之路的路線,透過多媒體圖示講解,讓學生能有更具體的空間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這節課的難點。我的做法是三個步驟:先具體講解再用典型例子說明,最後進行歸納(多媒體文字展示),使理論知識得到簡化。
3。班超經營西域這部分內容是小字知識,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按照這節課的安排將它歸為學生自學內容。